(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江蘇 揚中 212200)
蔡紅林
行役詩主要是指:游子外出仕宦或者服勞役時自己或者親人所寫的詩歌。這些詩歌充滿了游子對親人的思念,也能夠看到游子在外的艱辛。陶淵明生活于東晉末期和劉宋政權的初期,這時期社會動亂,戰(zhàn)爭頻繁,禍亂不止,人民生活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行役生活和對親人的思念的矛盾自然會纏繞著陶淵明,盡管陶淵明行役詩的數(shù)量有限,卻將仕宦的艱辛和親人的思念緊密有機地結(jié)合了起來。
陶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時期戰(zhàn)亂不斷,上層統(tǒng)治階級窮奢極欲,他們殘酷剝削廣大的人民,所以官吏的行役也是很繁重的,特別是下層官吏,像陶淵明這樣的知識分子,是很難有好的又輕松的職位,既要不斷去執(zhí)行搜刮百姓的任務,又要忍受上層的侮辱和欺壓。陶淵明的曾祖是陶侃,雖然并非嫡嗣,但仍然可以有一定的利益享受,這也是為什么他在早期可以不行役,只是在家道衰落之后才外出做官,而且“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也算上一個中產(chǎn)階級了。但畢竟無法維系家庭的生活,陶淵明還是走上了行役的道路,他的《雜詩》其十:
閑居執(zhí)蕩志,時駛不可稽。驅(qū)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沉陰擬薰麝,寒氣激我懷。歲月有常御,我來淹已彌??犊畱浘I繆,此情久已離。荏苒經(jīng)十載,暫為人所羈;庭宇翳余木,倏忽日月虧。
詩中作者交待了時間的逝去和行役的無停息,在行役期間,作者用一個“羈”字形容自己的感受,生活十分拘束,這也是為什么他很少在詩歌中提到官場的事情,他十分厭倦官場,不愿意再提令其心情不好的事情。下句常御、久離、暫羈等詞語所表達的情感與曹丕的《燕歌行》中的“念君客游思故鄉(xiāng),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庇挟惽ぶ?。二者好似一唱一和,耐人尋味?!翱犊畱浘I繆,此情久已離。”“綢繆”是妻子的意思,就是詩人在行役的途中仍然在思念妻子。據(jù)吳氏年譜,“先生三十歲喪偶”。此時詩人是在懷念逝去的妻子,更增加了絲絲凄愴的情懷,比《古詩十九首》中的游子的思妻之情,更加讓人感受到陶淵明的真情所在。
陶淵明出仕與他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在出仕之前生活十分慘淡,“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飲酒》十九)可能正是因為家庭原因,所以陶淵明終于邁出了仕宦的第一步。他在而立之年開始了仕宦的生活,盡管他對這種生活是感到可恥的,卻不得不去適應它。他起初“為州祭酒”,這個職位還是不錯的,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后來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①閑居了五年多,又出來做桓玄的幕僚,后又歸隱;大約在晉安帝元興三年又為劉裕的參軍,不久又轉(zhuǎn)劉敬宣的參軍;最后一次是為彭澤令。
陶淵明的行役詩主要表達了行役中的苦悶,特別是對親人的思念,這是自古游子的共性,從《古詩十九首》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游子的離別之情?!靶行兄匦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蔽覀兟牭搅碎|婦游子彼此的心聲,這是古今共有的一種感情,它具有普遍性。陶淵明的行役詩,又與東漢末期的游子蕩客有著一些不同,陶淵明的詩中具有更多自我,將作者細膩的情感融合在行役之中,直抒仕宦的苦悶和思念親人的離別之苦。如《雜詩》第九:
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掩淚泛東逝,順流追時遷。日沒星與昂,勢翳西山巔。蕭條隔天涯,惆悵念常湌。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將“羈役”描述為“遙遙”,可見羈役的艱辛,這也是古今游子對仕宦的普遍認識。“一心處兩端”更直接地將作者的矛盾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即行役在外,不可避免地將要和家人分開,也就是所謂的“生離別”,只有出門在外的人才能體會。他在離開的時候是“掩淚”,將一個男性的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地展現(xiàn)了出來,同時作者又將對世界的思考融合到了文本之中,作者順流而下,與家人分離的痛苦并沒有隨時間的逝去而消失,而是愈遠愈深?!笆挆l隔天涯,惆悵念常湌。”陶淵明來到了自己行役的地方,首先想到的是家人的餐飯問題,讓人感到一種濃濃的親情。“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弊髡咴谠姷淖詈笙M麥p少關梁,以至于可以減少行役,作者也因為行役而與家人失去了音信,這令仕宦在外的陶淵明苦悶不已。
陶淵明既然生存在東晉末期這個時代背景中,就不能脫離時代文化的束縛。陳寅恪先生在他的文化隨筆中這樣描述陶淵明:“陶淵明保持世傳之天師道信仰,雖服膺儒術,而不歸命釋迦,因其關于道家自然之說,別有進一步創(chuàng)解?!諟Y明實外儒而內(nèi)道,舍釋迦而宗天師者,就其舊義革新,‘孤明先發(fā)’而論,實為我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雹陉愐∠壬饕菑恼闻c文化方面對陶淵明進行了闡釋,他的這種性格又是怎么樣形成的呢?這要從他的家世淵源來看了,雖然陶淵明的曾祖鼓勵子孫入仕,但陶淵明的父親性格內(nèi)斂,喜歡讀書,他教育陶淵明:“于皇仁考,淡焉虛止,寄跡風云,冥茲慍喜?!保ā睹印罚┨諟Y明很好地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如《始坐鎮(zhèn)駿參軍景區(qū)阿作》: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恒晏如。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眇眇古舟逝,綿綿歸思紆。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目倦川圖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反班生廬。
這首詩首先懷想青少年時期貧窮而自由的閑居生活,表現(xiàn)了對出仕的厭倦。這次出任鎮(zhèn)軍參軍,船向前行,而他的思想?yún)s停留在故鄉(xiāng),對故鄉(xiāng)的云和游魚乃至一切充滿了思念和喜愛。他將身體置于世俗,卻保持著純真的思想,打算返歸田園,感情真實,沒有矯飾。
陶淵明由于自身生活的壓力而仕宦,但是東晉末期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陶淵明不能適應官場的生活,以至于幾次出仕幾次辭隱,這也為他的行役詩提供了生活的原材料。在他的這些詩歌中,我們能夠看到這位偉大詩人的內(nèi)心的真實感情。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特別是對自然的享受,減少了詩人在行役之中的苦悶。在陶淵明的行役詩中我們還能感受到一個中層知識分子在與激烈的社會相融合時的苦悶,甚至是格格不入;而與下層人民的親切交往使得他詩的風格呈現(xiàn)一種清明之境,和行役詩中的真情不謀而合。
注釋:
①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宋書陶潛傳.引自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78:445.
②劉桂生,張步洲編.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96.
[1]劉桂生,張步洲編.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2]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