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
(鄭州大學 教育系,河南 鄭州 450001)
蔡元培的人格魅力對北京大學精神的影響
杜丹
(鄭州大學 教育系,河南 鄭州 450001)
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品格、思想、學識和事業(yè)直到現在仍然為人們所景仰。他在執(zhí)政北京大學的十年時間中,提出了一系列至今仍影響著現代大學精神的改革方案,這些方案深刻地體現了他的思想和品格,并深深地扎根于北京大學的校園文化之中,為北京大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為現代大學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先河。
蔡元培 人格魅力 北京大學 大學精神
北京大學是我國歷史悠久的重點大學之一,她在發(fā)展歷程中,經歷了封建、動蕩和和平的時代,形成了歷史底蘊深厚、學術氛圍濃厚和人文文化獨特的校園精神面貌。但是回顧動蕩的歷史進程,北京大學能夠擺脫封建文化的枷鎖,脫俗成今天我們?yōu)橹湴恋默F代大學,作為北大之父的蔡元培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今天,蔡元培的名字之所以與北京大學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莘莘學子之所以對蔡元培報以崇敬之情,不僅在于他對北京大學做出的種種改革創(chuàng)新,而且在于他對工作的兢兢業(yè)業(yè)、為人的耿直和藹和做事不為做官的崇高品格。蔡元培崇高的人格魅力既體現在他改革的方方面面,又體現在他生活的點點滴滴,因此,解讀蔡元培先生的人格品格對于理解今天北大之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義。
蔡元培執(zhí)教北京大學期間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既包括眾所周知的“學術自由,兼容并包”,又包括“五育”方針(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和開創(chuàng)男女同校的先河,等等,可以看出蔡元培在人格個性上具有明顯的銳意創(chuàng)新和追求進步的趨向,這種追求革新和進步的人格精神伴隨并指導著蔡元培對北大進行的各種實踐活動,在不斷的實踐改革中,這種善于吸取新思想之精華并付諸行動的精神也逐漸滲透到北大的校園精髓中,深深地與北大精神凝結在一起。
1.學術自由,兼容并包。
后人把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精髓歸結為“學術自由,兼容并包”,今天北京大學將這八個字作為校訓,訓誡每一位在校的教師和學生,由此可見,北大之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蔡元培之精神。
“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網羅大典,囊括眾家”。蔡元培在教師的聘用過程中充分遵循了這個原則。據馬寅初先生說:“當時在北大,以言黨派,國民黨有先生及王寵恵諸氏,共產黨有李大釗、陳獨秀諸氏,被目為無政府主義者有李石曾氏,憧憬于君主立憲發(fā)辮長垂者有辜鴻銘氏;以言文學,新派有胡適、錢玄同、吳虞諸氏,舊派有黃季剛、劉師培、林損諸氏。先生于各派兼容并蓄,絕無偏袒。更于外間之攻訐者,在《答林琴南氏書》中,表其嚴正之主張。故各派對于學術,均能自由研究,而鮮摩擦,學風丕變,蔚成巨觀。”[1]比如對于舊派代表劉師培,蔡元培之所以不顧社會上一般輿論對劉的鄙視與譴責,而聘其為北大教授,是因為他認為:“人才至為難得,若求全責備,則學校殆難成立?!辈淘鄬熍嘀跎?,了解他的學識才華不可多得,辦好北大需要劉師培這樣具有才學的人。正是由于蔡元培的有容乃大,才有后來劉師培展現自己才學的機會,才有至今人們仍津津樂道的北京大學當年的活躍的思想、精進的學術、斐然的成果、輩出的人才,正是由于蔡元培的珍重友情,痛惜人才,使人感到可敬可親,才有北大師生對校長的絕對信賴,即使蔡元培“在校時間少,而離校時間多”,北大也能運轉如常。
但是,從另一面來看,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并不是一味地包容,其中體現出“和而不同”的理念。他為兼容制定了原則,在《就任北京大學演講詞》中,他說道:“我對于各家學說,依各國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即使彼此相反,也聽他們自由發(fā)展。”他采取的原則是,對“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的思想學術和人才實施兼容并包,比如對于劉師培和辜鴻銘等復辟派的人才,蔡元培聘請他們到北大授課,允許學生學習他們所擅長的學問,但絕不允許在講堂上宣揚復辟思想。羅家倫在回憶“五四”時期求學北大的一段經歷時曾說:蔡先生“主張學術研究自由,可是并不主張假借學術的名義,作違背真理的宣傳,不只不主張,而且反對。經學教授中新帝制派的劉師培先生,為一代大師,而劉教的是三禮、尚書和訓詁,絕未講過一句帝制。英文教授中有名震海外的辜鴻銘先生,是老復辟派,他教的是英詩(他把英詩分為 《外國大雅》、《外國小雅》、《外國國風》、《洋離騷》等類),我在教室里想笑而不敢笑,十分難過,卻是十分欣賞,也從來不曾講過一聲復辟”。[2]
由此可見,蔡元培所提出的“兼容并包”是一種寬容、大度、民主、博大的人格氣度。就像他欣賞《中庸》里說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923年12月17日,蔣夢麟以代理校長身份在北大25周年紀念會上以《北大之精神》為題的演講中第一次提到北大精神,并概括為:本校具有大度包容的精神,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且因為“本校自蔡先生長校以來,七八年間這個‘容’字,已在本校的肥土之中,根深蒂固了”。[3]正因為蔡元培自身具有這種大度包容的氣質,他才會產生以“容”治校的理念,并將這種理念根深于北京大學。
2.中西兼收并蓄,取長補短。
要說學貫中西,蔡元培這一代知識分子是第一代真正算得上“學貫中西”的人。他既有科舉考試的完整經歷、深厚的舊學根基(比如他八股文寫得一流,毛筆字也寫得很好),又有長期在德、法等歐洲國家學習研究的經歷。他吸收了西方包括大學精神、現代化的精神,而不僅僅是西方的語言、技術,所以他最終沒有完全回到舊的中國傳統(tǒng)的懷抱,而是持有開放的、向世界看齊的眼光。他在德國多年,最佩服的人是德國柏林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威廉·洪堡。洪堡在十八九世紀之間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奠定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的原則,并使這些原則成為全世界大學的基本價值準則。蔡元培后來辦北大深受洪堡教育思想的影響。
在主持北大期間,蔡元培主張中西兼容,認為大學應該是東西文明的媒人,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而,受當時西學東漸、改革圖強之風的影響,面對西方文化的引進,人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一種是自大,一種是自棄?!白源蟆睂е骂B固守舊,一味地排外;“自棄”造成事事模仿,崇洋媚外。他主張對這兩種不同的文化,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而應該兼容并蓄的相互融合,從而創(chuàng)立出一種新的文化。所以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改革,既不是消極的保守式,又不是激進的革命式,而是平穩(wěn)和溫和的改良式。蔡元培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進步,關鍵在于要善于吸收和融合外來的文化。“綜觀歷史,凡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觸,必能產生出一種新文化。如希臘人與埃及及美索不達米諸國接觸,所以產生雅典的文化。羅馬人與希臘文化接觸,所以產出羅馬的文化。撒克遜人、高盧人、日耳曼人與希臘、羅馬文化接觸,所以產生出歐美諸國的文化。這不是顯著的例證嗎?就在中國與印度文化接觸后,產生10世紀以后的新文化,也是這樣”。[4]在對外來文化吸收的同時,對中國固有文化也不要放棄。
這種對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也體現在北大的課程上,在文科方面,要求“于舊文學外,兼提倡中國近世文學,及世界新文學”,將世界語列為選科;在理科方面,要求教材必須吸收該學科世界各國的最新科研成果;提倡開設中西文化比較課程,以加深對中西文化的認識。
蔡元培的學生傅斯年如此評他:“蔡先生實在代表兩種偉大的文化,一曰,中國傳統(tǒng)圣賢之修養(yǎng);一曰,法蘭西自由平等博愛之理想?!保?]北大的改革是中西兼收并蓄的產物,蔡元培充分體現了把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書院精神與西方大學精神相融合的教育理想,他把稷下學宮的氣度、中國書院的遺風和法、德等國大學的學風熔鑄到了北大文化之中。
1.對學生的要求:讀書不忘救國。
許德珩在《吊吾師蔡孑民先生》一文中曾回憶道:“先生把學校內部的空氣變換了以后就提出一個‘讀書不忘救國’的口號來。”許先生還說:“讀書是為救國,過去那些為做官而讀書,與為讀書而讀書,都是一樣的不對。生存在這個危急時代的中國青年,只有為救國而讀書,才是正確的認識。是在先生這個口號之下,改正了人們的思想,發(fā)動了當年的‘五四運動’?!北贝螽斎盏木瘢簿褪且虼烁鼮轱@著。他將學習與拯救國家命運的理念傳遞給北大的學子,使他們把“讀書就為仕途,讀書就為當官”的思想觀念轉變?yōu)椤白x書也為救國”的崇高人生觀。蔡元培自身對祖國的無私熱愛,深深地觸動著每一位北大學子的心,他用愛國的思想引導著北大的學子,用自身的愛國行動感召著北大的師生,使北大的師生養(yǎng)成了對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整個北大校園漸漸脫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迂腐局面。
蔡元培又將對祖國的熱愛和青年的熱誠反映到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上,蔡元培主張在校學生把學業(yè)放在第一位。他說:“讀書不忘救國。”希望學生們能夠在大學的學堂里潛心學業(yè),以學到的知識來救國、強國,他認為:“救國之道,非止一端。根本要圖,還在學術。”在“五四”運動期間,他雖然同意學生進行愛國運動的行為,但是他不提倡大學學子將過多的精力用于游行、示威,尤其反對學生在抗議中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比如與當局政府發(fā)生肢體的正面沖突。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他不希望學生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搞運動而將學術偏廢,他認為學生掌握了淵博的知識,才能以備他日之用,因此在“國民政府紀念周”上,蔡元培發(fā)表了題為《犧牲學業(yè)損失與失土相等》的報告,中心思想就是:“學生愛國,是我們所最歡迎的,學生因愛國而肯為千辛萬苦的運動,尤其是我們所佩服的,但是因愛國運動而犧牲學業(yè),則損失的重大,幾乎與喪失國土相等。”[6]另一方面是學生作為弱勢群體,蔡元培出于對學生的保護和愛。在“五四”運動期間,北京大學作為重要的聚源地,得到了大批積極進步學生的響應,北京大學的游行、示威活動進行得轟轟烈烈,學生們甚至在情緒激昂之時,燒毀了政府官員的房屋,幾乎與當局政府發(fā)生肢體上的沖突,北大的學子成為政府重點“關注”的對象,這也是蔡元培先生十分擔心的事情。在大批學生被逮捕之后,蔡元培不顧自身安危,以人身為擔保,盡全力保釋學生出獄,甚至引咎辭職向政府施壓,這說明蔡元培不但不畏懼當局政府,而且在學生運動中給予方向的引導,防止學生做出過激的行為。
他將這種對國家、對學生的熱愛之情,轉化成一種理性的行為,既提倡每一位學生都樹立對祖國的熱愛和使命感,又教導學生用科學的方式和方法,將對祖國的責任付諸行動。在今天這個和平的年代,這種精神仍為我們所提倡。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對知識的追求永無止境,這種精神也為北大所傳承。正是因為北京大學這種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得以繼續(xù),今天的北京大學才能夠以突飛猛進的速度發(fā)展,成為引領國內大學的先導。
2.提倡解除女禁,開創(chuàng)男女同校。
蔡元培十分重視女子受教育的權利,認為女子接受了教育才能改變自身被奴役和束縛的狀況。他將解除女禁的思想帶到了北大的校園中,并付諸行動。1920年初,蔡元培接受了鄧春蘭等九位女生的請求,準許她們作為北大的旁聽生進行學習。由于當時不是入學考試的時間,因此,他說:“如招考時有女生來報名,可即著錄;如考試及格,可準其就學;請從北大始?!痹腥藶榇速|問蔡元培:兼收女生是新法,為什么不先請教育部批準?蔡元培答道:教育部并沒有專收男生的規(guī)定。從前女生不來要求,所以沒有女生,現在女生來要求,而且程度夠得上,大學就沒有理由拒絕。蔡元培的這一主張后來得到教育部的承認,但是國民政府對此非常不滿,甚至有意加害蔡元培,以至于蔡元培不得已出國留洋,暫避一時。
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首開女禁,在當時和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繼北大之后,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等校都招收了女生,此后又迅速在各地推廣,形成了風氣。從此,在高等學府中,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樊籬遭到沖擊,男女學生共同學習進步的思想逐漸被世人所接受??梢哉f是蔡元培開創(chuàng)了男女同校的先河,是北大傳遞和發(fā)揚了這種平等、互助、解放思想的精神,這是“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另一種境界,是今日之北大所具有的精神特質,是蔡元培人格品性的深刻反映。
蔡元培將“以身許國,功成身退”作為其座右銘,抱定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教育事業(yè)的決心做事,即使是對自己的兒女也是以此要求。據蔡元培的女兒蔡睟盎女士回憶:“我崇敬我的父親,絕不辜負父輩對我的諄諄教悔和殷切期望,‘要做事,不做官’,兢兢業(yè)業(yè)獻身所從事的事業(yè)?!保?]正是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蔡元培一生為人正直,遇事一視同仁,在改革北大的過程中,即使遇到重重困難,也從不獻媚、委曲求全。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學校經常會遭到當局政府的“武斷干擾”,蔡元培在執(zhí)教北大的十余年時間中,就曾七次辭去大學校長的職務,其中一次是在1923年,因為曾經在北大任教、當時擔任財政總長的羅文干被冤枉逮捕,本來司法機關查無證據將羅文干放了,不料教育總長彭允彝竟然在國務院會議上提案將他再抓起來。蔡元培了解羅文干的人格和清白,為了抗議行政干預司法,不與違背法治、腐敗無恥的北洋政府同流合污,向總統(tǒng)和教育部提出辭職,并公開在《北京大學日刊》發(fā)表辭職聲明,還寫了一篇《關于不合作宣言》的文章發(fā)表在上?!渡陥蟆?。他在《關于不合作宣言》中引用 《易經》的話:“小人知進而不知退?!彼皇切∪?,是君子,所以知“退”。他說在黑暗的時局面前知識分子要懂得進退,退有時候比不進重要,所以提出“不合作”三個字。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地辭職,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維護自己的人格自尊,另一方面是抗議和示范。
因為蔡元培在革新和改革中將追求進步的精神帶到了北京大學,在當時,強烈的革新精神受到了守舊派的反對,所以北大在當時有“洪水猛獸”之稱。蔡先生對此事坦言:“北京大學,向來受舊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進去了,想稍稍開點風氣,請幾個比較的有點新思想的人,提倡點新的學理,發(fā)布點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來比較,用我的理想來批評,還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面偶有點兒沾沾自喜的,我還覺得好笑。哪知道舊的一方面看了這點半新的,就算‘洪水猛獸’一樣了。”[8]
在蔡元培這種敢于改革的人格品質影響下,北京大學由當時的腐敗和封建保守,轉變?yōu)榫駸òl(fā)和生機勃勃的大學,并把敢于突破舊的陳規(guī),敢于大膽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留在了北大。馬寅初在《北大之精神》的演講中,指出北大“自蔡先生執(zhí)掌校務以來,力圖改革。五四運動,打倒賣國賊,做人民思想之先導。此種雖斧鉞加身毫無顧忌之精神,國家可滅亡,而此精神當永不死”。北大之精神在于“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9]足見蔡校長的愛國心與北大愛國情之一斑。
綜觀蔡元培的一生,他的待人接物,論事處世,十分和氣,非常寬容,恬淡自處,守正不阿,讓人敬佩不已。在蔡元培百年壽慶之時,林語堂先生說:“蔡先生就是蔡先生,這是北大同人的共戚。言下之意,似乎含有無限的愛戴及尊敬,也似乎說天下沒有第二個蔡先生。別人盡管可有長短處,但是對于蔡先生大家一致,再沒有什么可說的。”
蔡元培作為北京大學的校長,將這種崇高的人格魅力融入到了校園的文化氛圍之中,雖然具有校長的身份,但是他卻從來不加強權于師生,更多的情況下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大學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領航者和舵手,蔡元培盡到了做為一名優(yōu)秀校長的職責,因為他的氣度和能力,北京大學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如今的北京大學繼承和發(fā)揚了蔡元培先生優(yōu)良的精神品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精神會不斷的豐富和充實,這些最初的古老基因會歷久彌新,垂諸久遠。
[1]蕭超然.試論蔡元培先生的“和而不同”精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
[2]羅家倫.蔡元培與北京大學.蔡元培先生全集[M].臺灣出版社,1968.
[3]易琴.蔡元培的人格與北大的校格——“北大精神”的另一種詮釋[J].教育學術月刊,2009.7.
[4][5]崔青松.何謂大學——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靈魂塑造[J].現代教育論壇,2010.7.
[6]王勇.打蔡元培耳光的北大女生[J].文史博覽.
[7]肖力.與蔡元培女兒談家事[J].江淮文史.
[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9]楊東平.大學精神[C].沈陽:遼海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