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
(紅河學院人文學院,云南蒙自661100)
陶瓷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而地處云南邊陲的建水紫陶是中國陶瓷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考古發(fā)現(xiàn),建水早在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原始制陶藝術,建水陶瓷發(fā)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宋代受中原文明與長江流域文明的影響,建水出產的青花瓷,無論其造型還是紋飾都與中原所產極為相似。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zhèn)的制陶工藝進一步傳入建水,《建水縣志》載:“筆架山之有碗花石(在煥文山發(fā)脈處,名核桃園產此石,昔江西景德鎮(zhèn)人嘗購以飾瓷器)?!泵鞔痔丈a也日漸昌盛,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則有了“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的建水紫陶。據《建水縣志》載:“光緒年間(1875~1908),陶工潘金懷將陶土泡水攪漿過濾成絳紅色陶泥,制坯燒成紫色或紅色煙斗,不上釉,用石料磨光,從而開創(chuàng)建水特有的紫陶(也稱江泥陶)生產新工藝?!倍?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建水紫陶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并列中國“四大名陶”。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yè)、旅游業(yè)在建水的發(fā)展,生產瀕于停頓的建水紫陶業(yè)又逐步興盛起來,產品實現(xiàn)了向文化產品的轉換,商業(yè)性的運作正影響著這一民族工藝。
建水紫陶作為地方文化而存在的一種民族工藝樣式,具有獨特的文化與地域價值。從制作的原料來看,建水紫陶主要運用當?shù)睾S富氧化鐵的紅色粘土,同時根據藝術樣式的需要而摻雜其他顏色的土,主要是紅、白、青、黃、紫五種顏色。由于碗窯村四周土的質地較好,顏色也較為豐富。而村民早已對賴以生存的四周環(huán)境充滿了期望與敬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也促使這一民族工藝在當?shù)匮永m(xù)了幾百年。傳統(tǒng)的制泥方法是,將制陶所需的土碾成粉末,經過篩子的過濾去除較粗的顆粒后,按照制陶的要求將不同顏色的粉末進行比配,然后放入缸內加水攪拌。等到砂漿泥沉落缸底,再用勺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只缸內作再次淘洗。這樣經過五六次的反復淘洗后,泥土更為光滑,之后,在封閉的空間里自然晾干。經過反復淘洗的泥呈現(xiàn)出細膩、光滑的審美特點;但也注定了此時泥的可塑性相對較弱,這使建水紫陶不適于制造大件的器物,卻成就了可以在器物的表面雕刻、填泥、無釉磨光的微型工藝。而在整個制泥過程中,最顯技藝的是在車盤上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陶工將需制陶的泥置于車盤的中心,轉動車軸拉動臺面旋轉,此時用雙手或其他的工具將泥拉制成型。器型的典雅、雄渾、氣韻都源于拉坯時的技藝,技藝的高低也決定著是否是制陶的大師。
將文人的字畫移位于紫陶之上,是建水紫陶藝術的經典也是精湛于其他陶瓷的地方。民國《新篡云南通志》載:“陶器以建水、寧州所產者為最著名,有粗細兩種,細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樣,書畫彩色,均有可觀。”以陶泥為紙章,既要保持筆墨的運力與氣韻,又要兼顧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泥土濕度的柔糯性。陶工先用墨或色彩印于陶坯上,然后再用刻刀精雕細刻,又根據字畫的完美性,填土、填色。“殘貼”藝術就是建水紫陶史上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明,民國《建水縣志稿》載:“(王定一)生平精竭思沉,潛于鐫石制陶。每作一印章,必聚精會神,期于美善,而討論刀法無微無至,以泥入窯燒成,磨之不壞,是其首創(chuàng)。有印集兩卷,石刻十之一二;陶印則十之七八。好作‘斷簡殘篇’,是翻卷殘破之勢,摹篡穎隸,真草于其上,無不逼肖,所謂補袞圖也。初作小品、扇面,人爭寶之。后乃專施于陶器,遂相沿成風?!薄皻堎N”工藝多則五六塊,少則一兩塊,呈現(xiàn)出差異與整一的審美特點。中國書法的飛動之美、樸拙,古代繪畫的傳神、寫意都能在“殘貼”這一藝術中再現(xiàn);可謂融山水、田園、花鳥為一體,天真飄逸,形神兼?zhèn)?。而這些藝術特點的展現(xiàn)又與陶工激情的刻刀不可分離。陶坯落墨與彩色后,刻工將濕潤的陶坯上的墨跡、畫影雕刻成形,刻刀需鋒利、起落時講究力度與發(fā)勢,整個雕刻過程如游龍走鳳,金石韻味躍于泥上。恰是建水紫陶生產所需的極高技藝,使當?shù)孛逸叧?,如劉光烈的板橋書體、王憲斌的竹子、向逢春的山水、人物等都頗具影響,而恰是名家作品又使建水紫陶獨具收藏、玩賞與經濟價值。
在紫陶生產中,不可缺少也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就是對陶坯的燒制。歷史上建水的陶窯稱為“龍窯”,依山而建,呈豎臥狀,由低向高逐臺,火門在下,門面上園下方。將經過干燥后的陶坯,用匣缽裝套入窯燒煉。當?shù)赜醒浴扒Ф瘸商铡?,就是說燒制紫陶的窯火溫度需達到1000度以上。窯火必須恰到火侯,“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沙土氣”。由于陶坯中的呈色元素含量不同,高溫下窯氣的變化使得陶器在燒制過程中會出現(xiàn)意外的顏色和形態(tài),形成所謂的“窯變”。剛出窯的紫陶表面粗糙,缺少金玉之光,需陶工用多種石料在紫陶表面灑水打磨,使其“明如水、亮如鏡”。一般需經過打火皮,即用粗砂去糙,不能用力過重,否則會拉傷陶面;之后除拉絲,即除去打火皮時留下的拉絲;最后用油石將坯面磨光,用油脂浸透周身,以除去表面的灰塵并使其晶瑩剔透。整個打磨過程完全是手工操作,費時耗工,成本較高。[1]
可以說,建水紫陶的生產,經歷了選泥、制坯、書畫、雕刻、鑲填、燒制、打磨等工藝過程,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影響著紫陶的質地與光澤。紫陶融書畫藝術、制陶工藝為一體,具有審美、收藏、實用等方面的價值。諺曰:“茶壺泡茶,味正郁香;花瓶插花,枝不腐;氣鍋燉肉,味鮮湯甜”。恰是這一系列的價值,使得建水紫陶作為一種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藝術存在,接受著現(xiàn)代人價值的選擇;建水紫陶業(yè)的發(fā)展也經歷著傳承與流變的過程,以期適應當下發(fā)展的需要。
價值對于建水紫陶而言非常重要,它蘊含的諸如審美、歷史、文化、教育、經濟等因素,也決定著建水紫陶擁有多方面的價值與意義。正如李凱爾特所說:“我們利用價值來思考世界”,“價值是生活的命根,沒有價值,我們便不復生活;沒有價值,我們便不復意欲和行動,因為它給我們的意志和行動提供方向。”②建水紫陶可謂代表地方性的文化資源與品牌,真實地記錄著這一民族工藝的傳承與變遷;對其價值的分析也決定著這一民族品牌的歷史與未來。
建水紫陶本身具有“物”的使用性,它的誕生最初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宣統(tǒng)年間(1909~1911年),碗窯村張桂生開辦“玉堂記”陶器廠,專制煙斗;民國27年(1938年)永興瓷廠興辦,年燒制青花瓷碗三萬多件。然而,隨著工藝的進步,紫陶不僅僅作為“物”的形式而存在,憑借文化的修飾而獲得了“藝術品”的意義,當與經濟發(fā)生關聯(lián)時又以“文化產品”的形式而存在。最初制作的煙斗已發(fā)展為八角形、人形、元寶形等樣式。1921年,建水藝人向逢春所制陶器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美術獎。但是,建水紫陶的生產可謂一波三折,它的興衰密切地與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發(fā)生著聯(lián)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建水紫陶的生產是在一種“土特產”的文化背景下而展開的,這樣一種背景必然賦予其“土”、“落后”的觀念,而不被人們所認可。加之本身具有的文化氣息,基于經濟的壓力未能充分的釋放與表現(xiàn),這也就決定了建水紫陶的生產一直舉步維艱。1954年在對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中,碗窯村制陶手工業(yè)戶37戶組織成陶器生產合作社。1958年“大躍進”中,由集體所有制升級為地方國營。1965年在周總理的關懷下,成立建水美術陶合作工廠,然投產4年多,計虧損2萬多元,盡管在此期間建水紫陶已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初具規(guī)模的陶廠卻于1969年關閉。產品的單一、無代表性的工藝品、文化內涵未能深度的挖掘一直是困擾建水紫陶生產的難題。紫陶生產史上“汽鍋”曾一度是有代表性的工藝品,開始時外觀粗糙,屬粗質陶產品,因而一時未受到認可,20世紀30年代藝人向逢春在粗陶“汽鍋”的基礎上作了改進,使其形質皆有變化,外表飾有花鳥、蟲魚、草木、山水、詩詞等,時有“陶具一秀”之譽。無論是觀賞還是實用都逐漸受到社會的認可與歡迎。恰是這一“傳統(tǒng)的發(fā)明”一段時間內挽救了這一民族工藝。1977年為滿足外商訂購紫陶汽鍋的需要,建水工藝美術陶廠成立,1983年利潤突破10萬元,歸還貸款24萬元。進入90年代以后,紫陶廠也一度興盛,年產量由過去30萬件增加到200多萬件,產品種類也較之過去大大增加,高達250多個品種。③建水紫陶本身所具有的實用、藝術雙重屬性決定其生產的二重性。但是當紫陶被作為“大規(guī)模復制”來實現(xiàn)其經濟價值時,必然是以藝術價值的犧牲、文化內容的消失為代價的。滿足大眾的日常需求、單純經濟利益的驅使、體制的諸多弊端,未能使紫陶業(yè)走出興盛——衰弱——興盛的怪圈。2000年以后,在國內市場,宜興精陶股份有限公司一個企業(yè)的銷售已高達2.5億,整個宜興紫砂陶產業(yè)的年銷售總額超過8億元。在建水當?shù)赜峙d起了40多家私營小廠,工藝美術陶廠的發(fā)展已嚴重滯后。“有工無藝”、“體制拖累”、“競爭激烈”等老問題終于唱響“四面楚歌”,曾被國家民委授予“民族用品生產先進企業(yè)稱號”的中國最大紫陶廠被迫關停。[1]建水紫陶已不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傳統(tǒng)意義的生產面臨現(xiàn)代市場的挑戰(zhàn)已經不適應。
紫陶工藝作為當?shù)匾环N文化資源,在現(xiàn)代市場的運作下,文化的存在已成為經濟的事實。這一文化資源,2003年以后經過民間藝人的逐步挖掘,融精神、實用、創(chuàng)意、經濟為一體,在旅游、文化產業(yè)的帶動下力求實現(xiàn)向商品的飛躍。在古城黃金旅游地段,紫陶的銷售戶已達10多家,所銷售的品種已不僅是“汽鍋”一類,而是應顧客之所需。商業(yè)性的表達與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成為當下建水紫陶生產、經營、銷售的最終目的。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與文化發(fā)生著一定的關系,產品藝術水準的高下、是否有創(chuàng)意直接決定著紫陶的經濟價值??梢哉f,文化成了實現(xiàn)經濟過程中的核心。陳慶德先生談到:“文化模式不僅為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客觀過程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框架,而且為經濟主體性力量的努力、選擇、出發(fā)點差異、隨機因素的作用發(fā)揮設置了一個規(guī)范性的調節(jié)機制?!保?](P5)目前,就建水紫陶的40多家私人生產者而言,紫陶的文化創(chuàng)意與藝術水準的提升已成為生產的共識。紫陶產品已由單一的滿足生活日用品轉向了追求產品的豐富化、藝術化?,F(xiàn)代社會賦予了建水紫陶濃厚的商業(yè)性與經濟因素,但“為藝術而藝術”,對精神性、審美性的追求是其最顯著的特征也是實現(xiàn)經濟利益的關鍵。據筆者的調查,梅瓶、白陶、精致茶具等都是近年來適應市場而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明;而雕刻于紫陶上的書畫、瓷器的色澤、造型則直接決定著產品的經濟價值。作為生產者而言,他們一般都邀請不同層次的書家、畫家為其作畫。一方面以求適應不同的消費群體,另一方面,也為其生產節(jié)約一定的成本。一般書家、畫家的支付金額在200元至上千元不等,而在整個的生產過程中就數(shù)支付給拉陶坯工人的金額最高。據筆者的調查,一個好的坯工日支付的工資至少200元以上?!百u的就是文化、賣的就是工藝”。決定了紫陶生產的高成本。
也恰是文化的因素,引導著消費者,并且在經濟資本的作用下,為建水紫陶塑造著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消費群體。建水紫陶的消費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為滿足日常生活必需品而進行的消費。如普通的筆筒、茶杯、花瓶等。此類產品藝術水準一般,僅有普通的裝飾。消費對象一般為農民、學生、企事業(yè)單位人員,所消費的金額一般不超百元。二是為滿足審美、收藏而進行的文化消費。如精致的殘貼花瓶、名人制作的茶具等。此類產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書法、繪畫、工藝較為精湛。消費對象為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的階層。如教師、高官、富商、公務員、旅游者等。然而,這一群體的消費也常常受到所謂文化環(huán)境、以及特定時間內主導文化體系的制約。這一主導的文化體系束縛著消費者的認同標準與經濟價值的實現(xiàn)。如在2005~2007年之間,當普洱茶被炒作得如火如荼時,紫陶壺的價格已由百元左右飆升到幾千元不等,如當時陳紹康制作的一把普通茶壺售價均在1500元以上。而2008年當普洱茶市場不景氣時,茶壺的價格已回落到100~500元不等。又如,建水紫陶中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梅瓶”也曾經有過很好的售價,一般的都在300元以上,但當“梅”諧音“霉”成為一種主流文化認同時,梅瓶的銷售日落千丈,有的消費者直接不買。文化的認同、文化的主流制約著這一消費群體。可以說,在以文化模式為核心的周圍,囊括著紫陶文化經濟活動的不同參與者,他們都不約而同的受到文化模式的規(guī)約。即:紫陶生產者,其目的就是完成文化產品的生產,而一定時間內文化的主流又影響著其生產。紫陶工藝創(chuàng)作者,字畫水準、拉坯工藝影響著紫陶文化的實現(xiàn)也決定著產品的價值。紫陶消費者,“買的是文化、收藏的也是文化”,產品的增值與否、收藏的價值也取決于其文化??梢哉f,在這三者力量的整合中,文化的抉擇是實現(xiàn)經濟價值的核心因素。
第一,站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審視建水紫陶業(yè)的發(fā)展。
由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這樣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物、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3](P53)2007年云南省向國家文化部推薦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就有建水紫陶。然而,也在這時中國最大的紫陶廠卻關停了。2010年建水紫陶也因其工藝獨特,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今天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青黃不接、失傳的危險,年輕人不愿意再接受這一手藝。紫陶工藝所蘊含的價值是無形的,作為當?shù)刂匾奈幕Y源、民族工藝,唯有靠言傳身教、勤于實踐方能傳承,因此對人才的培養(yǎng)是當務之急。工藝本身具有的“經驗性”與“人為性”,又使得這一工藝顯得極為珍貴,“人造”、“手工”成為區(qū)別于大規(guī)?!皬椭啤钡拿髯C。然技藝的傳承必然依賴于一定的文化空間,對紫陶生產相對集中的碗窯村文化環(huán)境的保護也急需加強。時至今日,對古窯遺址、紫陶文化空間的保護也未能提上日程。為此,必須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眼光來重新定位建水紫陶業(yè)的發(fā)展,方能使這一工藝得到傳承。此外,加緊民族工藝村的建設也是實現(xiàn)工藝傳承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開拓旅游市場、居民增收的良方。
第二,從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角度,充分利用文化資源,促使建水紫陶業(yè)的發(fā)展實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與經濟的良好結合。
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關鍵是在內容上作文章,就建水紫陶的裝飾而論,如何走出書畫的藩籬更進一步的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現(xiàn)代價值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就造型的豐富性而言,如何從中國傳統(tǒng)的陶瓷藝術、現(xiàn)代工藝美術中吸取精華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意的關鍵。文化與藝術的內涵應該在紫陶的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第三,準確定位、有序生產、積極開拓市場。
建水紫陶本身具有的“地方性”,是其生產的弱勢狀態(tài)和邊緣性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本土的需求超越其他地方的需求,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和宜興陶相比,建水紫陶市場占有率很小,因此,如何準確定位市場,避免盲目生產,同時利用各種機會宣傳自己,努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是實現(xiàn)紫陶質與量雙重飛躍的必要條件。與外部因素的交融、對先進企業(yè)的營銷模式、生產模式的學習是建水紫陶業(yè)發(fā)展的關鍵。
第四,政府的積極扶植與紫陶從業(yè)者素質的提升。
建水紫陶的傳承發(fā)展、民族工藝村的建設急需政府的支持,特別是當下建水紫陶的生產,由于工藝美術陶廠的倒閉,已由大規(guī)模的集體生產轉向私人作坊式的生產,急需政府合理的引導與各方面資源的整合。就紫陶從業(yè)者而論,文化素質的提升是關鍵。既需要有文化的素養(yǎng)與文化的遠見又需要具有經濟管理與營銷的戰(zhàn)略。僅圖眼前的經濟利益是短視的,只有真正意識到紫陶這一民族工藝所具有的價值與潛力,及面臨的挑戰(zhàn)與困境,才能自覺的走到保護與開發(fā)紫陶文化的潮流中來。
注 釋:
① 此部分參閱了田丕鴻《建水陶瓷文化》一書的相關內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 轉引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第77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
③ 關于建水紫陶的生產歷史可參閱《建水縣志》第394頁,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
[1] “陶壇一秀”四面楚歌——中國最大紫陶廠關停[N].昆明日報,2007-11-15.
[2] 陳慶德.文化經濟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