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鋒
(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蘇南京 210097)
尤侗詞曲觀考釋
鄒 鋒
(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蘇南京 210097)
尤侗所論“能為曲者方能為詞”,宜將之放在歷朝衍變的詞曲觀念的背景中考察。比照眾多曲論家對詞曲關(guān)系的探討,尤侗之語可以有三個方面的闡釋:曲難于詞;曲勝于詞;為曲正名。因此,尤侗之語不可作斷章取義之解,其詞曲之論表述較為全面,實則具有總結(jié)性和拓展性的意義,是有關(guān)曲學(xué)本體論的重要論說。
尤侗;詞;曲;詞曲觀
尤侗(1618–1704)是明末清初詩、詞、曲皆能的文學(xué)大家。他尤喜戲曲,創(chuàng)作之余曾蓄養(yǎng)家班家樂,譽(yù)名于劇壇。與同時代詞論家、曲論家李漁類似,尤侗在詞學(xué)和曲學(xué)上亦頗多建樹:論詞,乃是清初詞學(xué)的重要論家;論曲,成就則更為突出,以“能為曲者方能為詞”為核心,其論說可謂發(fā)先人之未發(fā)。以如此鮮明的立場闡述曲與詞之間的關(guān)系亦為第一人,其論說屬于戲曲本體論的理論范疇。尤侗之詞曲觀大多以序言的形態(tài)表述,并不說明其論撰僅僅是零散的片言只語,正相反,其多角度的闡說多為經(jīng)意之言,統(tǒng)而觀之頗具系統(tǒng)性。
學(xué)界對尤侗及其文學(xué)理論已有較多的關(guān)注,其重要的曲學(xué)觀念亦多有論及,但欠全面、深入、具體①孫書磊系統(tǒng)地概括了尤侗的文學(xué)主張, 但未就其詞曲觀念詳細(xì)展開. 參見: 孫書磊. 論戲曲家尤侗的文學(xué)主張[J]. 求是學(xué)刊, 2009, (1): 120-125. 劉鳳偉和劉春興從崇曲體、主性情、倡新變來概括尤侗的曲學(xué)觀念, 但未充分顯現(xiàn)其獨(dú)特的文學(xué)史論價值. 參見: 劉鳳偉, 劉春興. 尤侗曲學(xué)觀三題[J]. 景德鎮(zhèn)高專學(xué)報, 2003, (3): 56-62.② 尤侗. 《名詞選勝》序[C] // 尤侗. 西堂雜俎三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尤侗所論之曲并無嚴(yán)格區(qū)分。本文在細(xì)致考察尤侗詞曲言論的基礎(chǔ)上,將其放在衍變的詞曲觀念背景中,比照曲論家對詞曲關(guān)系的探討進(jìn)而理解尤侗詞曲關(guān)系之論的深刻意義,通過比較定位其主張的曲學(xué)史論價值。
尤侗與李漁均為清初江南劇壇異?;钴S的戲曲家,相互間亦頗多交流,尤侗在李漁詞選序言中明確闡述其詞曲主張:“予獨(dú)謂能為曲者方能為詞,能為詞者方能為詩,何者?音與韻莫嚴(yán)于曲,陰陽開閉,一字不葉則肉聲抗墮,絲竹隨之。詞雖稍寬于曲,然每見作者平側(cè)失銜,庚侵雜用,是徒綴其文,未協(xié)其聲,猶然古風(fēng)長短句耳。故以詩為詞,合者十一,以曲為詞,合者十九。若以詞曲之道,進(jìn)而為詩,則宮商相宜,金石相和,沨沨乎皆為《三百篇》也。”②這段話從聲韻合律的角度比較了詞、曲的區(qū)別,即律有寬嚴(yán)之分。對尤侗的觀點,李漁十分贊同,他說:“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調(diào)得平仄成文,又慮陰陽反復(fù);分得陰陽清楚,又與聲韻乖張。”[1]32這可視為對尤侗之語較為具體的解釋。
“能為曲者方能為詞”,若以字面理解和一般邏輯推論,即是說能作好詞必先能作好曲,作曲乃作詞的必要條件。顯然,這種判斷過于絕對了。能成為一大詞家者并不以首先是曲家為先決條件。當(dāng)然,這并不是否認(rèn),善作曲對作詞的有利影響甚而決定性的作用,能勝任作曲者很大可能也是擅于作詞者。那么,尤侗這一似表述有誤的曲論之語,其內(nèi)涵何在?綜觀尤侗諸多有關(guān)文學(xué)主張的表述,涉及詞曲觀的言語絕不僅于此,所以必須綜合起來全面地考察和辨析;惟其如此,“能為曲者方能為詞”與尤侗在他處提到的詞曲主張才不會自相矛盾。
尤侗對文體的遞進(jìn)是有深刻認(rèn)識的,他說:“或謂楚騷漢賦,晉字唐詩,宋詞元曲,此后又何加焉?予笑曰:只有明朝爛時文耳?!雹賲⒁? 尤侗. 艮齋雜說[M]. 清康熙刻本. 蘇州: [不詳], 1690.“才人之作,至傳奇末矣,然元人雜劇五百余本,明之南詞,乃不可更仆數(shù),大半街談巷說,荒唐乎鬼神,纏綿乎男女,使人目搖心蕩,隨波而溺;求其情文曲致,哀樂移人,風(fēng)以動之,教以化之者,萬不獲一也。”[2]這段話表明尤侗并不反對由詞而曲的遞變,曲之為體,今之曲難于古之詞,“以曲為詞”雖然“合者十九”,其達(dá)到的成就卻應(yīng)另當(dāng)別論。
尤侗強(qiáng)調(diào)的是適合時代的作家論,即橫向地看各種文體的此通于彼,但并不成為必然。他曾評價吳偉業(yè)的詞:“雖不多作,要皆合于《國風(fēng)》好色、《小雅》怨誹之致,故予嘗謂先生之詩可謂詞,詞可為曲,然而詩之格不墮詞曲之格,不抗者,則下筆之妙,非古人所及也。”②參見: 尤侗. 梅村詞序[C] // 尤侗. 西堂雜俎三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尤侗推崇的理想境界就是作家應(yīng)力圖兼擅詩、詞、曲而互不相抗。而具體到某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詞曲大抵是不相抗的。然而正是在這里,尤侗又談及“詞、曲亦有不相兼者”②參見: 尤侗. 梅村詞序[C] // 尤侗. 西堂雜俎三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的問題,正好說明了他本人在詞曲關(guān)系上有著十分精到、準(zhǔn)確的理解,可以說是自我回應(yīng)了“能為曲者方能為詞”的較為片面的立論。
曲難于詞的論調(diào)在明清曲論中并不少見,由于填寫曲詞在曲體、曲律上的要求比作詞更苛刻、嚴(yán)格,故古代大多曲論家都認(rèn)為曲難于詩和詞。明末清初孟稱舜的論述較為全面,對曲之難進(jìn)行多方面的細(xì)致探討。他贊同前代臧晉叔的觀點:“詩變?yōu)檗o,辭變?yōu)榍渥冇?,其(工益)難。吳興臧晉叔之論備矣。一曰‘情辭穩(wěn)稱之難’,一曰‘關(guān)目緊湊之難’,又一曰‘音律諧葉之難’,然未若所稱當(dāng)行家之為尤難也?!盵3]198如果說詩詞專以筆傳詩詞家的才情、心境,則曲已通過更難的技法別出境界。這種看法是建立在實在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上的:“吾嘗為詩與詞矣,率吾意之所到而言之,言之盡吾意而止矣。其于曲,則忽為之男女焉,忽為之苦樂焉,忽為之君主仆妾、夫端士焉……此曲之所以難于詩與詞也?!盵3]198-199因此這種認(rèn)識可準(zhǔn)確地體現(xiàn)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要求。
在詞曲孰難孰易的問題上,生活年代較上述曲論家稍后的尤侗,其斷語具鮮明的本位色彩,頗能代表其曲學(xué)言論之立場,對后來者也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清末楊恩壽作過全面總結(jié):“填詞誠足樂矣,而其搜索枯腸,橪斷吟髭,其苦其萬倍于詩文者。曲詞一道,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作者此處,但能布置得宜,安頓極妥,已是萬幸之事,尚能計詞品之低昂,文情之工拙乎?”[4]按此推延,若能做到聲律與文情兼顧,其兼美境界自是難得,對前代曲論家曾多有提及的曲之高下的論爭有加以調(diào)和的傾向。不過,也有不同看法,黃宗羲說:“清降而為詞,詞降而為曲。非曲易于詞,詞易于詩也。其間各有本色,假借不得。”[5]他也并不否認(rèn)曲之難,而是認(rèn)為重點不在難易,在于更為本質(zhì)的特征,即各文體皆有獨(dú)特的“本色”。這實質(zhì)是對詞、曲之本體意識的強(qiáng)調(diào),與尤侗所論并不矛盾。
尤侗說:“古之人,不得志于時,往往發(fā)為歌詩,以鳴其不平。顧詩人之旨,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抑揚(yáng)含吐,言不盡意,則憂愁抑郁之思終無自而申焉。既又變?yōu)樵~曲,假托故事,翻弄新聲,奪人酒杯,澆己塊壘。于是嬉笑怒罵,縱橫肆出,淋漓極致而后已?!雹賲⒁? 尤侗. 《葉九來樂府》序[C] // 尤侗. 西堂雜俎二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意謂戲曲比詩歌更能代人鳴不平之志,而在這點上曲又比詞更加“淋漓盡致”??上鋾r尚有觀念相左者:“至于手舞足蹈,則秦聲趙瑟,鄭衛(wèi)遞代,觀者目搖神愕,而作者憂愁抑郁之思為之一快。然千載而下,讀其書,想其無聊寄寓之懷,愾然有余悲焉。而一二俗人,乃以俳優(yōu)小技目之,不亦異乎?”①參見: 尤侗. 《葉九來樂府》序[C] // 尤侗. 西堂雜俎二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此中對戲曲演述方式的稱賞已明顯不過,雖無以考實尤侗所稱之“俗人”確指何人,但這段話明顯是有一定的針對性的,曲勝于詞的涵義在他批判性的話語中顯現(xiàn)出來。
尤侗的戲曲創(chuàng)作,是得到其時劇壇稱賞的,不過作家本人對戲曲的偏愛更多地是出于通過戲曲述其心聲、表其心志:“予生世不諧,索居多恨,灌園徐暇,間作彈詞?!雹賲⒁? 尤侗. 《葉九來樂府》序[C] // 尤侗. 西堂雜俎二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又謂世人對其《鈞天樂》傳奇:“知我者希,而罪我者已多矣。于戲!”②參見: 尤侗. 《西堂樂府》自記[C] // 尤侗. 西堂樂府.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對于“俗人”的偏見和非議,尤侗概嘆之余總有幾分無奈,“予窮愁多暇,間為元人曲子,長歌當(dāng)哭,而覽者不察遂謂有所諷刺,群而嘩之。夫以優(yōu)伶末技尚不容于世,如此若以西廂之曲造為八股之文,向非特達(dá)之知?!雹蹍⒁? 尤侗. 《黃九煙秋波六義》序[C] // 尤侗. 西堂雜俎二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尤侗以“西廂”作時文《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之事影響頗大,褒貶不一,尤侗選擇的姿態(tài)是不無驕傲地堅持自我;自敘其文章有三變,始為議論之文,繼為名理之文,后為經(jīng)緯之文,“歷此三變,予之技窮,而人之評亦定矣。雖然文之佳惡我自有之:我用我法,我獲我心;固未易為一二俗人道也?!雹軈⒁? 尤侗. 《今文存稿》自序[C] // 尤侗. 艮齋倦稿文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不詳], 1686.可見,尤侗對于戲曲文體的特殊感情、理論傾向是與其時其地的背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
同樣,歷代曲論者也有認(rèn)同這一理論傾向的,與更多地探討曲之技法比起來,曲論家在曲勝于詞論時多從功用、用事、風(fēng)格、文體等角度來闡發(fā)。明清諸多曲論家對曲之勝處的探討頗為細(xì)致深入,以王驥德、祁彪佳、臧懋循、鄒彥吉、李漁之論最為精要、透辟。王驥德認(rèn)為:“詩不如詞,詞不如曲,”“曲則唯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縱橫出入,無之而無不可也,”“快人情者,要毋過于曲也”。[6]祁彪佳說:“蓋詩道人性情,而能道人者莫如曲,”“自古感人至深,而動人之切,無過于曲者也?!盵7]兩人的重點均落在曲對于情志的表達(dá)較詞更為暢達(dá)上。年代幾近的臧懋循指出在取材、用語上曲較詞更為豐富、更為靈活:“詞本詩而亦取材于詩,大多妙在奪胎而止矣;曲本詞而不盡取材焉,如六經(jīng)語、子史語、二藏語、稗官野乘語,無所不供其采綴,而要?dú)w斷章取義,雅俗兼收,串合無痕,乃悅?cè)硕?。”[8]鄒彥吉有語:“至我明,而名公逸士嗽芳擷潤之余,雜劇傳奇種種,清出古人之藍(lán),而稱創(chuàng)獲。其所為時曲者不征事實,獨(dú)肖神情……葢一代之聲韻,真有往來于千百年者。即或不比于風(fēng)騷,而詩律詞闕之變態(tài)盡收于此?!盵9]若此,曲實已汲取前代詩詞的精華,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至清初李漁說得更為全面:“文字之最豪、最風(fēng)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過填詞一種……他種文字,欲作寓言,必須遠(yuǎn)引曲譬,醞釀包含,十分牢騷,還須留住六七分,八斗才學(xué),止可使出二三升,稍欠平和,略施縱送,即謂失風(fēng)人之旨,犯佻達(dá)之嫌,求為家弘戶頌者,難矣,填詞一家,則唯恐其蓄而不言,言之不盡,是則是矣,須知暢所欲亦非易事?!盵1]53指出曲之“寓言”更有利于曲家暢所欲言。
這些評述較為綜合,多方面指出曲長于詞,緣于文體又不止于文體,社會、歷史方面的成因亦間或提及。相較之下,尤侗所言雖略欠充分,但其針對性更為明確,凸顯的是其對時人所持不合實際的固有觀點的批判,而且與眾多論家一脈相承的是,均認(rèn)同曲的藝術(shù)境界已另出天地,其美學(xué)趣味也是別開生面。
與上述兩點密切相連,為曲正名亦是尤侗闡發(fā)的要旨所在,或者說,尤侗最終的目的正在于此。他說:“蓋詞之為道,予嘗于《倚聲集》極論之。詩與詞合,詞與曲合。詩三百篇,皆可歌也?!雹賲⒁? 尤侗. 《名詞選勝》序[C] // 尤侗. 西堂雜俎三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承接這一論斷,他進(jìn)一步指出:“詞者,詩之余也。詞之近調(diào),即為曲之引子,慢詞即為過曲。間有名同而調(diào)異者,后人增損使合拍耳。偷聲減字,攤破、哨遍不隱然為犯曲之祖乎?太白之‘簫聲咽’,樂天之‘汴水流’,詞以詩填詞者也;柳七之曉風(fēng)殘月,坡公之大江東去,詞以詞度曲者也。由詩入詞,由詞入曲,正如風(fēng)起青蘋,必盛于土囊,水發(fā)濫觴,必極于覆舟,勢使然也。而說者斷欲判而三之,不亦固乎?且今之人,往往高談詩而卑視曲,詞在季孟之間?!雹賲⒁? 尤侗. 《名詞選勝》序[C] // 尤侗. 西堂雜俎三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為了矯正時人的偏見,尤侗多方面著力說明曲的特質(zhì)。而事實上又遠(yuǎn)不止于此,因為即便曲這一文體在好些方面突破了詩詞所能達(dá)到的藝術(shù)境界,也還不能整體上提升它在論者眼中的地位;藉此,上面這段引文充分展露了曲論家的用意。
與傳統(tǒng)文學(xué)體式比起來,曲的地位較為卑下,似乎不是正統(tǒng)話語表達(dá)的合法路徑,即便是在曲極其盛行時,曲論家們?nèi)韵矚g稱曲為“詞”、“詞余”。曲論家們一方面深入探討曲與其它文體的區(qū)別,一方面致力于為曲的文體地位正名,而最有效亦是最佳的策略就是求同?;?qū)⒃~曲捆綁而與詩文相對,如息機(jī)子云:“一代之興,必有鳴乎其間者。漢以文,唐以詩,宋以理學(xué),元以詞曲。其鳴有大小,其發(fā)于靈一也……詩文之所不能訓(xùn)且戒者,詞曲不有獨(dú)收其功者乎!”[10]或?qū)R詺w納詞與曲的共有特征,如臧懋循所說:“詩變?yōu)樵~,詞變?yōu)榍?,其源本出于一?!盵8]于此,社會功用上的一致性、互補(bǔ)性和文體上的可歌性成了曲論家們闡述的重點。
這一論述策略是頗有說服力的,在尤侗之前,已有類似主張。朱有墩、鄒式金等人結(jié)合其文化背景對與詩文相對的詞曲及與它們的線性關(guān)系作了深致、準(zhǔn)確的定位,并將詩、詞、曲歸結(jié)到共同基點。朱有墩把曲和詩的情感功能看作是相同的,認(rèn)為曲“若其吟詠情性,宣暢湮郁,和樂實友,與古詩又何異耶?”[11]并舉散曲[天凈沙]為例,認(rèn)為曲與古詩“體格雖以古之不同,其若可興、可觀、可群、可怨,其言志之述未嘗不同也”[11]。之后的鄒式金亦說:“《詩》亡而后有《騷》,《騷》亡而后有樂府,樂府亡而后有詞,詞亡而后有曲,其體雖變,其音則一也?!盵12]同樣是明代人的敬一子認(rèn)為詩、詞、曲“蓋誠有于上下數(shù)千年間,同一人物,同一性情,同一音聲,而其變也,調(diào)變而體不變,體變而意未始變也?!盵13]這些主張表明,從源頭上力求詩、詞、曲統(tǒng)一,正統(tǒng)的功能論往往首先被提及。清后期的楊恩壽也仍然強(qiáng)調(diào):“昔人謂:‘詩變?yōu)樵~,詞變?yōu)榍?,體愈變則愈卑。’此說謬甚。不知詩、詞、曲,固三而一也,何高卑之有?風(fēng)琴雅管,三百篇為正樂之宗,固已芝房寶鼎,奏響明堂;唐賢律、絕,多入樂府,不獨(dú)宋、元諸詞,喝唱則用關(guān)西大漢,低唱則用二八女郎也。后人不溯源流,強(qiáng)分支派……詩、詞、曲界限愈嚴(yán),本真愈失?!盵14]詩、詞、曲均有一個共同的源頭,即風(fēng)雅的樂府傳統(tǒng),這是曲論家一貫的認(rèn)識。
再看尤侗進(jìn)一步的闡述:“詩三百篇以下,皆可歌也,”“以是知詞曲二道,相去亦不甚遠(yuǎn)也。惟曲韻中原只有三聲,而詞韻必守隱侯三尺,去矜分而為半,大是解人。詞韻雖稍寬于曲,不過陰陽去上間耳。稼軒歌麻雜用,猶為白壁微瑕,惡有開閉不辨者乎?大抵吾輩有作,當(dāng)使情文交暢,聲色雙美,既妃青白,兼協(xié)宮商,風(fēng)前月下,令十七八女郎按紅牙板緩歌一曲,回視花鳥,嫣然欲笑,亦足以樂而忘死矣?!雹賲⒁? 尤侗. 《倚聲詞話》序[C] // 西堂雜俎二集.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可歌性所達(dá)到的藝術(shù)境界,顯然應(yīng)歸功于詞曲,在曲,即刻意強(qiáng)調(diào)曲特有的鋪演之能事。至清初,詞大多已不可歌,曲卻正盛極一時,尤侗深得個中體味,《西堂樂府》自序云:“古調(diào)自愛,雅不欲使潦倒樂工斟酌,吾輩只藏筪中,與二三知己浮白歌呼,可消塊壘。”②參見: 尤侗. 《西堂樂府》自序[C] // 尤侗. 西堂樂府. 清康熙刻本. 蘇州: 周君卿, 1686.其所作既有文人的典語雅情,又可唱可演可觀,在雅正與通俗之間求得最佳的融合。如果說詩是傳統(tǒng)的雅正文學(xué)體式,詞、曲在品格上自應(yīng)低一等。尤侗既著眼于將詞、曲在品格上等同視之,又在文體、樂體上歸結(jié)于可歌性,其主張頗令人信服。
綜上所述,尤侗對詞曲關(guān)系的論說不可作斷章取義之解,他的表述較為全面,具有總結(jié)性和拓展性的意義。在他之前,曲論家們也就上述三方面展開過闡述,而且是在詩詞曲的創(chuàng)作基礎(chǔ)上有感而發(fā),論列入理,如上面提及的臧懋循、李漁,再往后追索亦是同樣情形。清中葉同為蘇州人的曲家袁棟道:“其為體也,似乎詞易于詩,曲易于詞,謂詞僅輕清,曲多淺近耳,不知造其極者,輕清不足以盡詞,而淺近又豈易以概曲哉?顧其中之難易,反有迥然各殊者,何則?詩之五七古,雖有天然音節(jié),猶可稍為變通,而詞之平仄抅句,一定不移。稍有未妥,不得不易句以就也。至于曲,平聲之中,又有陰陽,仄聲中更分去上,一有不諧,未免佶屈,則曲律之嚴(yán),不尤難乎?昔人曰,一藝成名,必造深征,豈可淺忽視之歟?故能詩者有不能詞,能詞者有不能曲,能曲者未有不從詩詞洗伐而出者也?!雹蹍⒁? 袁棟. 《玉田樂府》自序[C] // 袁棟. 玉田樂府. 清乾隆刻本. 蘇州: 袁棟, 1754.袁棟對尤侗的作品和理論是接受的,他談到尤侗以西廂為文之事:“本朝尤展成侗,作西廂曲題?!对醍?dāng)他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制義,流傳都下,宮中傳呼為才子。世祖心賞焉,謂弘覺師曰:‘請和尚下一轉(zhuǎn)語?!彀稁熢唬骸伙L(fēng)流處也風(fēng)流。’又翻出一重公案矣?!雹軈⒁? 袁棟. 書隱叢說[M]. 清乾隆刻本. 蘇州: 袁棟, 1744.再結(jié)合上述曲論之語來看,即與尤侗之論如出一轍,雖然沒有文獻(xiàn)顯示袁棟曾深入接受過尤侗的戲曲思想,但至少可以將袁棟的闡發(fā)當(dāng)作是對后者的準(zhǔn)確把握和讀解。
眾所周知,清初詞為尊體現(xiàn)象開始濫觴,而尤侗為清代詞學(xué)中興的重要人物。與詞為尊體相呼應(yīng),尤侗之曲論可謂曲學(xué)意義上的以曲為尊體。尤侗身兼詞論家與曲論家,同時標(biāo)舉詞和曲的文體尊崇地位,又標(biāo)樹曲的本位立場,其理論的突出貢獻(xiàn)在于對曲的本體觀念予以明確和深化。后來的曲論者就詞曲關(guān)系的看法、主張亦基本沒有超越尤侗的,尤侗的曲學(xué)思想有其獨(dú)特的史論價值。
[1] 李漁. 閑情偶寄[C] // 中國戲劇研究院.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七.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
[2] 尤侗. 《第七才子書》序[C] // 吳毓華.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集.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 353.
[3] 孟稱舜.《古今雜劇合選》序[C] // 吳毓華.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集.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
[4] 楊恩壽. 續(xù)詞余叢話[C] // 中國戲劇研究院.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九.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 304.
[5] 黃宗羲. 《胡子藏院本》序[C] // 吳毓華.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集.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 334.
[6] 王驥德. 曲律[C] // 中國戲劇研究院.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四.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 160.
[7] 祁彪佳. 《孟子塞五種曲》序[C] // 吳毓華.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集.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 360.
[8] 臧懋循. 《元曲選后集》序[C] // 吳毓華.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集.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 149.
[9] 鄒彥吉. 《詞林逸響》序[C] // 蔡毅.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濟(jì)南: 齊魯書社, 1989: 442.
[10] 息機(jī)子.《雜劇選》自序[C] // 蔡毅.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 濟(jì)南: 齊魯書社, 1989: 425.
[11] 朱有墩.《白鶴子》詠秋景吟[C] // 隗芾, 吳毓華. 古典戲曲美學(xué)資料集. 北京: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1992: 83.
[12] 鄒式金. 小引[C] // 鄒式金. 雜劇三集. 影印本.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6: 459.
[13] 敬一子. 《鴛鴦絳記》序[C] // 吳毓華.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集.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 211.
[14] 楊恩壽. 詞余叢話[C] // 中國戲劇研究院.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九.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 236.
Study on You Tong’s Conceptions of Ci and Qu
ZOU F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0097)
You Tong’s theor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 and Qu (Only those who are able to write excellent Qu can write excellent Ci) could be better understood when investigated in the background of previous dynasties’ ever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Ci and Qu. In comparison with many Qu theorists’ discussions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Qu and Ci, You Tong’s theory had three interpretations. They are: Qu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i; Qu is better than Ci; Qu’s status should be higher. Therefore, You Tong’s theory, which could not be quoted out of context, is more comprehensive in expression and has summative and developing meaning. His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about Qu theories’ ontology.
You Tong; Ci; Qu; Conception of Ci and Qu
(編輯:劉慧青)
I206.09
A
1674-3555(2011)02-0085-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1.02.01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10-05-24
鄒峰(1982- ),男,廣東高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戲曲、元明清文學(xué)
book=90,ebook=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