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政
(通化師范學院歷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讀《高句麗軍隊與戰(zhàn)爭研究》書后
梁啟政
(通化師范學院歷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通化師范學院高句麗歷史與文化學科組建以來,在高句麗史學研究領域屢有新作出版。2008年3月,又出版了學科組成員楊秀祖的《高句麗軍隊與戰(zhàn)爭研究》一書。該書從選題研究的視角來看,視角新穎,別具匠心;從內(nèi)容的構成來看,縱橫交錯,繁簡得當;從寫作的筆法來看,語言流暢,蘊含深意。
通化師范學院;高句麗;《高句麗軍隊與戰(zhàn)爭研究》
通化師范學院高句麗歷史與文化研究學科自1995年組建以來,在學科帶頭人耿鐵華教授的帶領下于高句麗史學研究領域屢有新研究成果出版和發(fā)表。僅就著作方面而言,學科組成員相繼撰寫和編集出版了《高句麗歷史與文化研究》、《高句麗史籍匯要》、《中國學者高句麗研究文獻敘錄》、《全國首屆高句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句麗歷史與文化》、《高句麗歸屬問題研究》、《中國學者高句麗研究文獻目錄1950-2000》、《高句麗瓦當研究》、《中國高句麗史》、《高句麗歷史知識問答》、《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祭》、《高句麗考古研究》、《高句麗史論稿》、《高句麗史簡編》、《中國高句麗學者與研究綜述》、《高句麗與東北民族疆域研究》、《高句麗壁畫研究》、《高句麗與東北古代民族(2008)》、《高句麗與東北古代民族(2009)》等共19部,在國內(nèi)外高句麗史學研究領域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
2010年3月,吉林大學出版社又出版了該學科組成員之一楊秀祖先生的大作《高句麗軍隊與戰(zhàn)爭研究》一書。該書作為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高句麗軍隊與戰(zhàn)爭研究”最終結項成果,全書共6章14節(jié)計28.5萬余字。除了序言、正文、附錄、后記外,書前還配有作者簡介及高句麗文物、壁畫圖片14幅,裝幀精美,印刷優(yōu)良。
《高句麗軍隊與戰(zhàn)爭研究》一書,一方面著重論述了高句麗政權從建立到滅亡過程中軍隊與戰(zhàn)爭的基本狀況,對高句麗大小數(shù)百次戰(zhàn)斗進行了綜述,分析了高句麗軍隊在高句麗政權存在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另一方面,對高句麗軍隊士兵構成、武器裝備、防御工事、戰(zhàn)法等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論述??梢哉f,是截止目前圍繞著高句麗軍事相關問題進行最全面、系統(tǒng)探討的重要論著。耿鐵華先生在該書的《序》中對該書成書經(jīng)過及論著的內(nèi)容和價值作了詳細介紹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無論從選題上還是結構布局上、研究方法上都具有很多開創(chuàng)性特點?!薄暗谝唬瑢⒏呔潲愜娛禄顒臃殖伤膫€歷史時期,這應該是一種優(yōu)越的選擇?!薄暗诙緯麨椤陡呔潲愜婈犈c戰(zhàn)爭研究》,作者立足于高句麗政權建立后軍事斗爭的歷史,以高句麗為主來敘述高句麗的軍事活動與戰(zhàn)爭情況,這一點不同于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唐麗戰(zhàn)爭史》和《唐征高句麗史》?!薄暗谌?,書中按照不同的時期將高句麗軍隊的基本狀況及武器裝備進行了討論與說明,引征了大量的古代文獻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使人們對高句麗的軍隊及其裝備情況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薄傲硗?,書中引征了大量的文獻,并做了相應的說明,語言流暢,通俗易懂,也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惫P者亦就獲讀該書的感受略談幾點,權作書后贅言,不當之處,還望作者及方家批評指正。
1.從選題研究的視角來看,視角新穎,別具匠心。《三國志》記載高句麗人“性兇急,喜寇抄”(《三國志》卷三十《魏書·高句麗傳》),《后漢書》載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zhàn)斗,好寇鈔?!保ā逗鬂h書》卷八五《東夷·高句驪傳》)從《三國志》及《后漢書》的成書來看,應該說《后漢書》中說高句麗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zhàn)斗,好寇鈔”是對《三國志》記載高句麗人“性兇急,喜寇抄”的進一步說明和闡釋。高句麗政權從公元前37年建立,到公元668年被唐與新羅聯(lián)兵所滅,前后存國長達705年之久。一個政權在歷史上能長存如此之久,這在世界歷史上亦不多見。對于這種現(xiàn)象背后所深藏的歷史原因,是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研究和探討的重要問題。而作者認為“從高句麗政權誕生、發(fā)展、衰亡的歷史過程看,高句麗政權的興衰與軍隊、戰(zhàn)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以擴張而興,以軍隊強大與戰(zhàn)爭成就而達到鼎盛,進而也由窮兵黷武而走向滅亡?!弊髡邔⒏呔潲愜娛录皯?zhàn)爭發(fā)展史看作高句麗社會興衰存亡的一部縮影,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尊重基本歷史事實的前提下,觀察、總結和分析問題,對高句麗軍隊與戰(zhàn)爭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探研。可以說,是從高句麗軍事發(fā)展與高句麗政權的存亡關系角度,對高句麗政權長期存在的原因進行了深層次地剖析。
2.從內(nèi)容的構成來看,縱橫交錯,繁簡得當。該書正文主體分為兩大部分:前四章分別為“兩漢時期高句麗政權的建立及其軍事擴張活動”、“魏晉時期高句麗的軍事擴張”、“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向朝鮮半島南部地區(qū)的發(fā)展”、“隋唐時期高句麗在同中原王朝的戰(zhàn)爭中走向衰亡”,按照兩漢時期、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四個階段,對高句麗對外軍事發(fā)展及戰(zhàn)爭進行系統(tǒng)研究,筆者以為,這實際就構成了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高句麗對外戰(zhàn)爭史。作者對一些重要戰(zhàn)爭的起因、經(jīng)過、影響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全面、深入地分析,其中不乏作者的獨到見解。綜觀這些論述,或從內(nèi)因、或從外因;或從主觀動機、或從客觀條件,多角度地總結戰(zhàn)爭的勝敗得失及其特點。第五、第六章分別為“高句麗各個時期軍隊的基本狀況及武器裝備”、“高句麗軍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及防御工事”,分專題對高句麗軍隊的基本狀況和武器裝備以及高句麗軍隊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正文前后兩部分一縱一橫,將高句麗軍事問題研究鉤織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為我們?nèi)嫦到y(tǒng)了解高句麗軍事發(fā)展及相關問題提供了有力幫助。而該書的附錄,也極具價值,尤其是附錄二《高句麗軍事大事記》。正文對某些重大軍事戰(zhàn)爭進行了詳細、深入研究,而《大事記》又將一些在正文中尚不便展開并詳細論述的零散戰(zhàn)事提要鉤玄匯輯為一編。正文內(nèi)容與附錄《大事記》一繁一簡,相得益彰,共同反映出高句麗戰(zhàn)事的全貌。
3.從寫作的筆法來看,語言流暢,蘊含深意。該書在寫作的過程中,引征了大量的文獻,但作者并未拘泥于對文獻內(nèi)容直接征引和繁瑣考據(jù),而是在認真領會文獻內(nèi)容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敘述和說明,語言流暢,通俗易懂,大大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雖然作者立足于高句麗政權建立后軍事斗爭的歷史,以高句麗為主來敘述高句麗的軍事活動與戰(zhàn)爭情況。然而,書中凡涉及紀事的紀年時間,并沒有采用以高句麗王位世系紀年為主并附用公元紀年標注的方法,也沒有采用通行的公元紀年為主并附用高句麗王位紀年的方法,而是采用中原王朝年號紀年為主,同時用小括號的形式注明公元紀年及高句麗王位世系紀年的方法。結合作者在論述高句麗對外軍事活動時,將其依次按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分成四個歷史時期的做法,筆者以為,這實際上深含著作者在高句麗歷史歸屬問題上所持有的觀點,即并未將高句麗政權作為一個獨立政權看待。我們從作者在該書《后記》中所言,該書主要視角在于“從中國古代歷史和東北亞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角度對高句麗軍隊與戰(zhàn)爭進行了解讀?!币部筛Q視到作者的這一深層含義。
學問無止境,每個人的研究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作學問也不可能完美無缺。通讀該書,我們也看到了作者在此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謙遜治學態(tài)度。對于有些問題作者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論述,而對于有些問題,作者亦未忙于急下結論。與此同時,作者還提出了一些有待繼續(xù)深入研究的問題。筆者以為,若假以時日,作者在該書研究的基礎上對高句麗軍事及相關問題進一步深入探研,定會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K06
A
1008—7974(2011)07—0015—02
2010—06—08
梁啟政(1976-),山東日照人,通化師范學院歷史系副教授,碩士。
徐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