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古籍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珍貴遺產,如何更好地保護,一直是古籍工作者探索的課題,也是圖書館應當面對的一項艱巨任務。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珍貴的古籍正在面臨自然和人為的雙重危機,典藏環(huán)境不合標準,破損古籍增多,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修復,后果是不堪設想的。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視和相應政策的頒布,古籍修復工作迎來新的機遇,以往種種制約修復工作發(fā)展的因素,如古籍修復人才極度匱乏、年齡普遍偏大、古籍修復從業(yè)人員水平不高、理論基礎薄弱等問題都將得到進一步解決。
2003年12月,國家文化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開展培養(yǎng)古籍修復人才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要“加大古籍修復人才培養(yǎng)力度,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修復隊伍。培養(yǎng)古籍修復人才,可采取‘分層培養(yǎng),長短結合’的原則,以培養(yǎng)技術熟練的操作人員為主(主要是高職層次),適當培養(yǎng)一些高級修復人才(主要為本科層次),同時應注意加強對在職職工的短期培訓。力爭用1年左右時間,在全國造就一支數(shù)量和質量基本滿足要求的古籍修復隊伍”,并責成省市文化行政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當?shù)匚幕块T、圖書館、博物館積極配合高等學校開展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從而在政策上為古籍修復工作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依據及保障。
2005年4月,“中華古籍特藏保護計劃”啟動,圖書館古籍修復事業(yè)迎來了發(fā)展壯大的歷史機遇。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后,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面向全國各收藏單位連續(xù)舉辦了古籍普查培訓班和古籍修復培訓班。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11期古籍修復初級班、3期古籍修復高級班,約400多人參加了培訓,為各收藏單位解決了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也使破損古籍能夠得到盡快的修復。
這些舉措有效地促進了古籍修復工作和古籍保護工作的發(fā)展,同時也可以反映出古籍修復在古籍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有了國家政策上的支持,古籍修復工作大有可為。
在國家沒有頒布相關政策之前,很多單位的古籍保護和古籍修復工作幾乎是停滯不前的。各個古籍收藏單位狀況不一,古籍目錄采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很多單位沒有建立破損檔案、修復檔案;古籍修復人員也身兼數(shù)職,既分類、編目又修復,沒有明確分工;破壞性修復時有發(fā)生,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修復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最近幾年,國家有關單位先后制定了《古籍定級標準》、《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古籍修復技術規(guī)范與質量要求》、《古籍普查標準》、《圖書館古籍修復人員任職資格》等文件,其中前5項獲批文化部行業(yè)標準,后一項作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推薦標準確立實施。這些標準的頒布實施可以指導、評估各館及個人的工作質量,做到古籍收藏、修復有章可循,成為檢查和評定每所圖書館和每個人工作的準繩。
以實際工作為例,在沒有制定《古籍修復技術規(guī)范與質量要求》之前,古籍收藏單位的修復標準都是修復人員自己掌握,無既定標準可循?!豆偶迯图夹g規(guī)范與質量要求》出臺后,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簡單到漿糊的沖制這一小工序,以前每個修復員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沖制,沖制有的稠,有的稀,太稠則修復后容易被蟲蛀,太稀容易開裂。《古籍修復技術規(guī)范與質量要求》第8.3中明確規(guī)定漿糊用小麥淀粉制作,漿糊使用時的濃度一般控制在1%~5%之間。修復工藝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修復員在工作中便可有所遵循。
2010年,文化部確定了首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等12家單位入選,主要承擔國家珍貴古籍的修復任務。修復中心的設立為我國有關單位今后科學、規(guī)范地開展古籍修復工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遼寧省圖書館有幸成為首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之一,并得到了有力的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下一步,本館修復中心將在國家中心的幫助下,運用傳統(tǒng)技法與現(xiàn)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有計劃地對各級各類型的古籍進行修復,同時將舉辦古籍修復培訓班,對全省古籍收藏單位進行業(yè)務培訓和輔導,培養(yǎng)古籍修復專門人才,并加強協(xié)作、協(xié)調,共同探討古籍修復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爭取發(fā)揮中心更大作用。
修復行業(yè)中,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的修復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有很多修復方面的專家,我們在工作中必須加強與專家之間的聯(lián)絡,遇到問題及時請教,必要的時候可以請專家對我們進行輔導,以期不斷提高本館的業(yè)務水平。山西圖書館、云南圖書館、天津圖書館等單位的古籍修復也都各有特色,如天津圖書館對少數(shù)民族文獻的修復就有獨到的技術。少數(shù)民族文獻的特殊形制流傳稀少,專業(yè)古籍修復人員多是聞所未聞,天津圖書館能夠靈活運用修、裱、補、
等多種技法修補,特別是對古彝族文獻修復得到了彝族專家的贊譽,這都是古籍修復員需要借鑒和學習的。本館修復員也應把好的經驗方法與外館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修復技藝。
遼寧省圖書館古籍保護與修復中心是2007年底至2008年下半年修建的,在原有古籍修復室基礎上先后投入近60萬元擴建而成。中心面積近300平方米,配有良好的調溫、安防、照明、清洗、拷貝等設施,而且還配備了現(xiàn)代化的紙漿補書機、顯微鏡、紙張酸度檢測儀、電動裁紙機、紙張厚度測試儀、裁紙板機等先進的修書設備。中心的各項配置在國內同類修復室中處于領先地位,并且建立健全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質量體系,除了可以滿足本館古籍修復工作需要外,也完全可以適應未來作為東北地區(qū)古籍修復中心開展古籍的破損定級、修復以及培訓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礎上,近年來本館的古籍保護和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盡管配有多種現(xiàn)代化設備,但實際工作中利用的卻很少,沒有把這些儀器的作用完全發(fā)揮出來。電子顯微鏡和數(shù)碼相機能使工作人員對要修復的古籍了解深入到紙張的內部微觀世界,紙張纖維的細微變化可通過紙張纖維檢測系統(tǒng)詳細記錄在修復檔案數(shù)據庫中,作為研究和實施修復保護的重要依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使這些現(xiàn)代化設備物盡其用,幫助修復人員找到合適的修復材料,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古籍“修舊如舊”。
古籍破損檔案記錄每一冊古籍的破損情況,使管理者對館藏古籍破損程度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認識,從而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古籍保護和修復長遠規(guī)劃。古籍修復檔案是古籍修復工作的記錄,也是古籍修復歷史的見證,是保證古籍修復科學化的前提。修復檔案的建立對保存、傳播科學的修復方法,保存珍貴的修復史料有重要意義。建立修復檔案,可以將前人的寶貴經驗保存下來,傳予來者,是培養(yǎng)古籍修復人才極其生動的教材。因此,在古籍保護過程中做好破損檔案和修復檔案非常重要。
近年來,遼寧省圖書館修復《賀氏宗譜》、《龍藏》、《郭氏族譜》、《河北省靜??h志》等館藏普通線裝家譜和地方志60余冊,近7600頁;啟動館藏《嘉興藏》的修復工作,目前已經完成49函、377冊,《嘉興藏》的諸冊破損登記和拍照,為開展修復工作留下了修前檔案;對以往紙質的古籍破損檔案和修復檔案進行了整理,為496部破損古籍建立了破損檔案,還為298部破損古籍建立了電子修復檔案。這部分工作還有許多具體項目需要修改和更新,并且需要與本館網絡數(shù)字中心溝通論證,能否對修復和破損檔案進行改進,并和館藏古籍目錄掛接到一起,設置檢索點,使修復人員一目了然,以提高修復速度及質量,值得我們關注和期待。
[1] 卜林.古籍館的藏書談古籍保護和修復.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0(5).
[2] 朱榕.關于古籍保護的思考.河南圖書館學刊,2010(5).
[3]周越,劉冰.春秋一度書中千年——參加古籍保護試點工作的實踐與思考.圖書館學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