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紅曹桂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20 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在中國社會出現(xiàn),其數(shù)量不斷增加。據(jù)國家人口計生委統(tǒng)計,到2005年,我國的獨生子女數(shù)量已達到9 000萬[1]。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青年人的性觀念和性行為發(fā)生著明顯的變化。有研究資料表明,獨生子女存在早戀現(xiàn)象,性觀念開放,
相較于非獨生子女其初戀平均年齡低,而婚前同居行為高[2~5]。那么,這種行為間的差異是否是由于獨生子女的特殊身份造成抑或其它因素導致。為此,本研究對中國城市中的青年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婚前性行為進行了調查,并對可能影響婚前性行為的因素進行分析。
本研究資料來自于“中國城市青年狀況調查”研究數(shù)據(jù)。該調查于2009年11~12月對全國4城市(北京城區(qū)、河北省保定市、湖北省黃石市以及陜西省西安市)中,出生時間為1975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的現(xiàn)有人口(調查時點該地區(qū)內實際居留的人口)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北京市調查了7個城區(qū),13個街道,39個社區(qū);保定市16個街道,20個居委會;黃石市11個街道,22個社區(qū);西安市13個街道,40個社區(qū)。該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 283份,回收合格問卷3 282份,有效回收率為99.97%。本研究選取其中1 631名未婚者進行分析。
調查地點選擇依據(jù):①利用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選取1975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人口,計算得到全國城市獨生子女平均比例為31.58%;②計算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城市獨生子女比例,選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3個省份,分別為河北省(31.99%)、湖北省(31.88%)和陜西省(31.73%);③計算上述3省中各城市獨生子女比例,選取接近各省平均水平的城市,河北省選取保定市(33.06%),湖北省選取黃石市(33.08%),陜西省選取西安市(33.93%);④因地緣優(yōu)勢和直轄市特性,另增加北京市(46.47%)。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員入戶面對面問卷方式調查,抽樣總體為上述4個城市的城市青年。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最小抽樣單位為家庭戶(不包含集體宿舍、商店或單位),調查對象為抽中樣本單位中滿足調查要求的人口(不包含智障或殘疾者)。第一階段,從各市所轄區(qū)域中抽取不少于10個街道作為抽樣街道。按照地理位置從市中心向外擴展抽取??拷兄行牡摹耙活悺苯值?、遠離市中心的“二類”街道各占抽取總數(shù)的1/2。第二階段,從各城市所轄區(qū)、街道中抽取不少于20個社區(qū),經濟水平較好的為“一類”社區(qū),經濟水平一般的為“二類”社區(qū),經濟水平較差的為“三類”社區(qū),各占抽取社區(qū)總數(shù)的1/3。其次,從每個抽樣街道確定2~3個社區(qū)作為抽樣社區(qū),等量分配樣本量。每個社區(qū)調查樣本數(shù)為20~40個。第三階段,隨機抽選樣本戶,由省(區(qū)、市)、地(市)級調查隊共同完成。在每個社區(qū)調查時,先了解該社區(qū)大概戶數(shù),小區(qū)門口右手第一戶為第一個樣本戶,按照右手原則,每隔三戶抽取一個樣本戶,若該樣本戶無法調查或者三次敲門沒能成功訪問,再按照先左后右的原則左右震蕩選擇替換樣本。
數(shù)據(jù)的錄入和核對采用EpiData3.0,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主要采用t檢驗、χ2檢驗和兩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在抽取的1 631名未婚城市青年中,男性741人(45.4),女性 890 人(54.6%);獨生子女為 849人(52.1%),非獨生子女782人(47.9%)。獨生子女的平均年齡為23.22歲,男性408人(48.1%),女性441人(51.9%);非獨生子女的平均年齡為23.27歲,男性 333 人(42.6%),女性 449 人(57.4%)。流動人口為548人(33.6%),當?shù)爻qv人口為1 083人(66.4%)。
在1 631名未婚城市青年中,發(fā)生過婚前性行為的比例為25.2%。其中,獨生子女有200人(23.6%),非獨生子女有211人(27.0%),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3,P=0.11)。初次婚前性行為的發(fā)生年齡為21.27±2.47歲。其中,獨生子女為21.39 ±2.77 歲,非獨生子女為21.15 ±2.14 歲,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初次婚前性行為年齡中位數(shù)均為21歲。
對可能影響城市青年婚前性行為發(fā)生的因素進行分析。由表1可見,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有無男/女朋友、經濟來源、是否與父母同住、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婚前性行為的態(tài)度,以及是否為流動人口婚前性行為發(fā)生方面存在差異(P<0.05)。表現(xiàn)為男性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比例高于女性;年齡上“25~”歲年齡組婚前性行為發(fā)生比例最高,“20~”歲年齡組婚前性行為發(fā)生比例在3組中最低;從文化程度來看,文化程度低者婚前性行為發(fā)生的比例較高;有異性朋友組中發(fā)生過婚前性行為的比例(45.4%)高于無異性朋友組(10.9%);經濟來源于父母的研究對象,婚前性行為發(fā)生比例低于經濟獨立的研究對象;與父母同住者婚前性行為發(fā)生比例較低;隨著父母文化程度的增高,婚前性行為發(fā)生比例降低;從對婚前性行為態(tài)度來看,持贊同態(tài)度者,其婚前性行為發(fā)生比例要高于持無所謂及反對態(tài)度者;流動人口的婚前性行為發(fā)生比例要高于常駐人口。而婚前性行為的發(fā)生與目前是否有工作無關(P >0.05)。
表1 影響婚前性行為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例(%)]
以研究對象是否發(fā)生過婚前性行為作為二分類因變量(以沒發(fā)生過為0,發(fā)生過為1),選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協(xié)變量,建立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見表2。
由表2結果可見,相對于未發(fā)生過婚前性行為而言,男性、大齡、文化程度低、有異性朋友、沒有工作,以及不與父母同住者更易發(fā)生婚前性行為(P<0.05)。未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流動人口與常駐人口、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經濟來源在婚前性行為的發(fā)生上存在差異(P>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城市青年婚前性行為發(fā)生比例(25.2%)高于國內大學生群體中婚前性行為的發(fā)生比例(11.3% ~23.7%)[6~9],這可能與城市青年由于生活和工作等原因較早地融入社會大環(huán)境有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轉型,性成熟逐漸提前,而結婚年齡逐漸推后,青年人正處在婚育年齡,性觀念較為開放,隨著城市青年過早地進入社會,易于發(fā)生婚前性行為。本研究結果還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發(fā)生過婚前性行為比例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這與閻曉軍[5]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這可能與不同的研究對象有關。本研究結果表明婚前性行為的發(fā)生更多地與青年人所處社會環(huán)境有關。
表2 發(fā)生婚前性行為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男性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概率是女性的2.281倍,這與周遠忠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文化程度的降低,其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概率增加。有異性朋友者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概率是沒有異性朋友的6.599倍,沒有工作者發(fā)生概率是有工作者的5.154倍,不與父母同住者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概率是與父母同住者的1.892倍。由此可以看出,青年人走上社會以后,更易發(fā)生婚前性行為。雖然在單因素分析中發(fā)現(xiàn)流動人口婚前性行為的發(fā)生比例高于常駐人口,進一步分析,可能與流動人口文化程度低及不與父母同住等相關因素有關,因此在多因素分析中并未見是否是流動人口與婚前性行為間存在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城市青年婚前性行為的發(fā)生主要是與當代城市青年人的特點有關。因此,有必要對城市青年進行生殖健康教育。目前,中國的生殖健康教育已逐步開始,在小學、中學和大學中都開設相關性教育課程[11],而對于一些離開學校的城市青年群體卻缺乏較為系統(tǒng)和有針對性的生殖健康教育。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城市中青年群體的關注。城市青年較早步入社會,生殖健康知識較為缺乏,缺少獲取正確知識的途徑,性態(tài)度較為寬容,對性行為的后果缺乏正確的認識??刹扇《喾N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制作有關生殖健康知識的宣傳資料和展板、定期舉行生殖健康講座、借助于網絡與電視等媒體力量、規(guī)范網絡信息、開通生殖健康心理咨詢熱線等,使步入社會的城市青年能及時得到正確和規(guī)范的生殖健康知識。此外,還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子女的作用,引導父母多與子女進行溝通和交流,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獨生子女9000萬,官方強調穩(wěn)定現(xiàn)行生育政策[EB/OL].[2005-11-15].http://www.chinapop.gov.cn/xwzx/zwyw/200511/t20051115_90055.html.
2 崔素文,張海濤.獨生子女問題30年回顧[J].人口與經濟,2010,(增刊):31-32.
3 邵國平.獨生子女戀愛觀及其行為調查與分析[J].青年研究,2010,2:52 -59.
4 陳建強,陸林森.獨生父母—中國第一代獨生父母調查[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6-24.
5 閻曉軍.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婚戀觀的比較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2):81 -83.
6 陳富貴.大學生未婚同居調查研究[N].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209 -210.
7 和紅,苑雅玲,劉海濱,等.高校大學生婚育觀念及生殖健康服務需求—基于北京29所高校的抽樣調查[J].中國性科學,2010,19(10):22-27.
8 聶玲,常春,史宇暉,等.北京市青年學生社會性別意識及對性行為的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10,26(2):90-93.
9 童開妙.高職學生婚前性行為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09,10(6):480 -482.
10 周遠忠,張玫.北京市大學生對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務需求的調查[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17(2):74-77.
11 何小靜.完善女大學生生殖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中國校醫(yī),2009,23(2):153 -154.
[責任編輯:王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