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郜衛(wèi)峰
從影響運動成績的因素分析,計時類競技項目的成績受到對手競技水平的發(fā)揮或比賽結(jié)果評定行為的影響相對較小。賽艇運動是一項要求運動員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規(guī)定距離的高水平競技項目,由于運動員生理功能水平的差別很小,此類項目運動成績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動員所采取的節(jié)奏策略。
節(jié)奏策略,指的是運動過程中機體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能量代謝或功率輸出的調(diào)控模式[5]。運動員在高強度的比賽中,為了緩解疲勞的影響和/或推遲疲勞的出現(xiàn),獲得最佳比賽成績,總會采取某種節(jié)奏策略。為了探尋不同項目的最佳節(jié)奏策略,有些學(xué)者[35]研究了運動員競技過程中功率-距離、速度-時間等曲線的變化情況后發(fā)現(xiàn),根據(jù)運動員個體能力特點、比賽持續(xù)時間、地理地形條件、比賽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采取的節(jié)奏策略也有所不同。Abbiss等人[3]總結(jié)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將節(jié)奏策略劃分為以下6種形式:慢啟策略(negative pacing)、全沖策略(all-out pacing)、快啟策略(positive pacing)、勻速策略(even pacing)、拋物線型策略(parabolic-shaped pacing)和變換策略(variable pacing)。早期研究對節(jié)奏策略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比賽時間≦30~60 s的項目適于全沖策略[37],而在比賽時間>2 min的項目中利用勻速策略則更有利于成績的提高[12]。但是,最近一些研究相繼表明,在5 000 m速度滑冰[33]、800 m跑[34]以及5 min最大用力騎自行車[7]等中等持續(xù)時間的運動中,運動員采取的并非勻速策略。
賽艇也是一項中等持續(xù)時間的運動項目。賽艇比賽時,需全身各大肌群共同參與完成約220次的劃槳,以極高的有氧代謝水平通過2 000 m的賽程,持續(xù)時間約為6~7 min[11,27]。目前,相對于跑步、自行車、速度滑冰等計時類項目,學(xué)術(shù)界對賽艇運動節(jié)奏策略的關(guān)注較少。1980年,Klavora[24]最早利用了500 m分段法分析了賽艇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的節(jié)奏策略。后來不少學(xué)者又在此基礎(chǔ)上利用最大速度百分比、相對速度等參數(shù)對不同條件下賽艇運動員的節(jié)奏策略開展了進一步的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Kleshnev[25]對悉尼奧運會賽艇比賽不同輪次、不同決賽成績賽艇運動員的節(jié)奏策略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運動員均采取了反“J”形拋物線型。Garland[16]以奧運會和世界錦標(biāo)賽參賽運動員水上及測功儀2 000 m比賽分段成績?yōu)檠芯繉ο?分析了有著多年訓(xùn)練經(jīng)歷的優(yōu)秀公開級賽艇運動員的節(jié)奏策略,也發(fā)現(xiàn)盡管運動員們成績與性別上存在著差異,但都采取了相似的反“J”形拋物線型策略。然而,Kennedy[21]等人的研究卻證實了訓(xùn)練對運動員節(jié)奏策略的實施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隨訓(xùn)練水平的提高,多數(shù)運動員的節(jié)奏策略更趨勻速化。Brown等人[9]在2010年的一份研究也表明,不同水平賽艇運動員采取的節(jié)奏策略的確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提出了與 Kleshnev[25]和與 Garland等人[16]不同的看法。
另外,賽艇比賽分為輕量級和公開級兩個級別,不同級別運動員在形態(tài)結(jié)構(gòu)[22]、生理機能[10]、素質(zhì)水平[1]以及比賽成績方面[30]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已有研究證實,肌肉質(zhì)量[19],最大耗氧量的絕對值[10]等體能指標(biāo),與賽艇測功儀及水上成績都有著很強的相關(guān)性。那么,不同級別賽艇運動員之間體能方面的差異是否也會反映在其比賽節(jié)奏策略的選取上,目前也未見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還有一點需要提出的是,賽艇測功儀長期以來都是模擬賽艇水上訓(xùn)練和比賽的重要器材,雖然,測功儀并不能完全模擬賽艇水上比賽時氣候、環(huán)境、技術(shù)以及戰(zhàn)術(shù)變化的特點,但測功儀成績與水上成績有著很強的相關(guān)性[28],并且,能夠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而將研究的重點關(guān)注于生理負(fù)荷本身對節(jié)奏策略的影響,適合作為研究賽艇運動員節(jié)奏策略的測試工具。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擬以不同運動等級(國際級、國家級和省級)、不同級別(公開級和輕量級)男子賽艇運動員2 000 m測功儀比賽時500 m分段參數(shù)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相對速度的變化特點,目的是發(fā)現(xiàn)不同運動水平、不同級別男子賽艇運動員2 000 m測功儀比賽節(jié)奏策略的特征,并分析其節(jié)奏策略間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探討不同節(jié)奏策略的合理性。
2.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國際級、國家級及省級男子賽艇運動員,研究他們2 000 m測功儀(美國產(chǎn)ConceptⅡ型)比賽時,每500 m的速度和相對速度。
2.2 研究方法
不同運動水平男子賽艇運動員等級劃分情況如下:1)國際水平:根據(jù) M ikulic等人[30]的研究結(jié)果,以2008年和2009年英國室內(nèi)賽艇錦標(biāo)賽比賽成績?yōu)榛A(chǔ),分別選取成績<6 min 4 s和<6 min 28 s作為男子公開級(n=15)與男子輕量級(n=7)的國際水平的標(biāo)準(zhǔn);2)國家水平:中國國家賽艇隊(公開級:n=28;輕量級:n=10);3)地區(qū)水平:福建省賽艇隊(公開級:n=6;輕量級:n=8)。將比賽成績?nèi)繐Q算成速度表示,同時記錄每500 m分段速度,相對速度通過對每500 m分段速度進行相對化處理,即相對速度=(分段速度/平均速度)×100%。
2.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利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對考察指標(biāo)進行統(tǒng)計學(xué)處理,統(tǒng)計結(jié)果用平均數(shù)±標(biāo)準(zhǔn)差(±SD)或速度百分比%表示。利用Shapiro-Wilk Test檢驗各指標(biāo)分布是否符合正態(tài)性。利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對不同級別運動員間指標(biāo)的差異進行檢驗;利用One-Way ANOVA對不同運動等級運動員間指標(biāo)的差異進行檢驗,若發(fā)現(xiàn)有顯著差異,進一步根據(jù)post-hock檢驗,比較兩兩指標(biāo)間的差異。取P<0.05為顯著性水平,P<0.01為非常顯著水平。
3.1 同級別不同運動水平男子賽艇運動員2 000 m測功儀分段速度和相對速度分析
對同級別不同運動水平賽艇運動員2 000 m測功儀比賽的500 m分段速度以及平均速度后比較后發(fā)現(xiàn)(表1、表2):在公開級數(shù)據(jù)中,國家水平在1 500~2 000 m段落與國際水平及地區(qū)水平未見顯著差異(P>0.05),而三者兩兩之間在其余各段落中均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輕量級國家水平在1 000~1 500 m、1 500~2 000 m段落的速度與地區(qū)級無顯著差異(P>0.05),而三種不同水平組兩兩間在其余各段落也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值得注意的是,整體上分段速度呈現(xiàn)出國際水平>國家水平>地區(qū)水平的趨勢,僅在輕量級0~500 m段落發(fā)現(xiàn),國家水平非常顯著地大于國際水平。在平均速度方面,除輕量級國際水平顯著高于國家水平外(5.22±0.05 m/s vs 5.14±0.10 m/s,P< 0.05),其余同級別高水平組均非常顯著地(P<0.01)高于低水平組。
表1 不同運動水平男子公開級賽艇運動員2 000 m測功儀分段速度和相對速度一覽表
表2 不同運動水平男子輕量級賽艇運動員2 000 m測功儀分段速度和相對速度一覽表
3.2 不同運動水平之間不同等級賽艇運動員相對速度節(jié)奏策略分析
對2 000 m測功儀比賽各段落速度進行相對化處理,觀察相同級別不同運動水平運動員間節(jié)奏策略的關(guān)系后發(fā)現(xiàn),公開級3種水平運動員在0~500m段落的節(jié)奏策略無顯著差異;在500~1 000 m、1 000~1 500 m段落,國際水平組均非常顯著地(P<0.01)高于國家級水平及地區(qū)水平組,但在1 500~2 000 m段落卻非常顯著地(P< 0.01)低于其余2組;國際水平組在500~1 000 m顯著高于國家級水平組(P<0.05),在1 000~1 500 m段落時,這種差異進一步達到非常顯著水平(P<0.01);而在1 500~2 000 m段落中,地區(qū)水平組的相對速度卻非常顯著地(P<0.01)高出另外2個更高運動級別的組[圖1(A)]。在輕量級方面,0~500 m段落時的相對速度呈現(xiàn)國家水平組>地區(qū)水平組>國際水平組趨勢,其兩兩差異都達到非常顯著水平(P<0.01);500~1 000 m段落中,國家水平組和國際水平組均明顯(P<0.05)高于地區(qū)水平組,而前二者間未見顯著差異(P>0.05);在最后2個段落中,國際水平組非常顯著地(P<0.01)高于地區(qū)水平組,并不同程度地高于國家水平組(1 000~1 500 m:P<0.01;1 500~2 000 m:P<0.05),而國家水平組與地區(qū)水平組之間均未見明顯差異[圖1(B)]。綜合比較3種運動水平運動員間節(jié)奏策略的異同,發(fā)現(xiàn)在0~500 m段落中,三者無明顯差異,而在隨后的3個段落中,國際水平分別不同程度地優(yōu)于國家水平和地區(qū)水平運動員,而在整個2 000 m的賽程中,并未發(fā)現(xiàn)國家水平與地區(qū)水平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見圖1(C)]。
圖1 不同運動等級運動員相對速度節(jié)奏策略的差異示意圖
圖2 不同級別運動員間相對速度節(jié)奏策略的差異示意圖
進一步比較相同運動水平不同級別運動員間節(jié)奏策略的差異后發(fā)現(xiàn),國際水平公開級運動員在0~500 m段落非常顯著(P<0.01)地高于輕量級,而輕量級在最后兩個段落均非常明顯(P<0.01)地優(yōu)于公開級[圖2(A)];國家水平公開級運動員在500~1 000 m段落顯著(P< 0.05)低于輕量級,而在1 500~2 000 m段落顯著(P< 0.05)高于輕量級[圖2(B)];;地區(qū)水平輕量級分別在500~1 000 m段落和1 000~1 500 m段落顯著(P<0.05)和非常顯著(P<0.01)地高于公開級運動員[圖2(C)]。綜合比較公開級與輕量級之間節(jié)奏策略的關(guān)系后發(fā)現(xiàn),公開級在500~1 000 m段落中非常顯著低于輕量級,而在1 500~2 000 m段落中又非常顯著高于輕量級[圖 2 (D)]。
4.1 不同級別、不同水平男子賽艇運動員啟航節(jié)奏的分析
啟動節(jié)奏的采用與比賽的距離或/和持續(xù)的時間有關(guān),且其重要性隨啟動階段持續(xù)時間在運動全程中的比例增大而增大。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對中距離項目啟動節(jié)奏的選擇上還存在著不少的爭論。一些研究[15,29]證明,在4 000 m功率自行車、800 m跑等項目中采取慢啟策略,有利于延遲代謝副產(chǎn)物的堆積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加強無氧代謝能力的儲備及其在沖刺階段的動用,并最終引起比賽成績的提高。然而,一些學(xué)者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Bishop等人[8]比較了在2min皮艇測功儀運動中,運動員采取勻速策略和快啟策略時的生理變量以及運動成績的關(guān)系后發(fā)現(xiàn),兩種啟動節(jié)奏運動時的總耗氧量、氧虧及乳酸變化情況無明顯差別,但快啟策略比勻速策略更有利于耗氧水平迅速地提高,且峰值功率(747.6±152.0 w vs 558.3± 110.1 w)和平均功率(348.5±47.6 w vs 335.5±44.8 w)均顯著高于勻速策略,因此,筆者認(rèn)為,采用快啟策略是皮艇運動的最佳節(jié)奏策略。Aisbett[4]的研究也證明,快啟策略并不會比慢起或勻速策略更早地引起疲勞的產(chǎn)生,且更有利于5 min功率自行車計時賽成績的提高。
較其他中距離項目而言,有關(guān)賽艇運動啟航節(jié)奏的研究相對較少。Kleshnev[25]比較了悉尼奧運會不同輪次賽艇比賽的節(jié)奏策略后發(fā)現(xiàn),運動員在4個輪次的比賽中均采取了快啟策略。Garland[16]對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2 000 m水上及測功儀比賽的節(jié)奏策略進行了分析,結(jié)果也表明,男女運動員都采取了快啟策略。雖然,目前并沒有研究比較不同啟航節(jié)奏對賽艇運動員生理指標(biāo)及專項運動成績的影響,也沒有報道證實快啟策略是賽艇運動員的最佳啟航節(jié)奏,但觀察比賽狀態(tài)下賽艇運動員啟航節(jié)奏,得出如此一致的結(jié)論,可能主要與以下4個因素有關(guān)。
1.戰(zhàn)術(shù)及心理優(yōu)勢:賽艇是一項由運動員背對船只行進方向,分道次在水上進行比賽的競技項目。高速啟航,在比賽的最初階段獲得領(lǐng)先的位置,不僅有利于避開其他艇只尾流的影響,也有利于觀察對手的比賽情況并采取相應(yīng)的戰(zhàn)術(shù)對策。
2.能量代謝優(yōu)勢:Hettinga等人[17]證明,運動員全力進行運動時,不同的節(jié)奏策略并不影響無氧代謝產(chǎn)生的總能量,卻能影響無氧代謝在運動中的分配情況,進而影響運動成績。賽艇測功儀利用風(fēng)輪模擬劃水阻力,阻力隨速度的增加呈平方級增加,在啟航階段,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儲備充足,通過高頻率劃槳迅速克服慣性,在約250 m處達到峰值速度,進而逐漸降低漿頻轉(zhuǎn)入更加勻速的途中劃階段,較在途中劃時大量調(diào)動無氧供能完成加速有著更高的經(jīng)濟性[6]。
3.生理優(yōu)勢:Aisbett等人[4]對比了不同啟動策略對5 min自行車運動成績的影響后發(fā)現(xiàn),不同快速啟動能迅速調(diào)動耗氧量升高、降低運動中的總氧虧水平。相似地,高速啟航促進了運動員耗氧量迅速提升至更高的水平,進而引起更多的氧氣輸送至運動肌,不但加強了啟航階段的有氧代謝供能能力,并為以有氧供能主導(dǎo)的途中劃階段提供了耗氧水平的基礎(chǔ)。
4.雖然當(dāng)運動員以賽艇測功儀方式完成2 000 m比賽時,采取快啟策略并沒有戰(zhàn)術(shù)或心理上的優(yōu)勢,但同樣可獲得上述兩優(yōu)勢所帶來的益處,并且訓(xùn)練專項化原則也要求,即使進行陸上模擬比賽,也需遵照專項比賽的節(jié)奏策略進行。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除國際水平男子輕量級運動員外,其余各組運動員同樣采取了快啟策略,并且這種趨勢并不依運動水平或是參賽級別不同而有所不同(P>0.05)[圖1(C)、圖2(D)],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結(jié)果。而本研究所發(fā)現(xiàn)的國際水平男子輕量級采取更為消極的啟航節(jié)奏的原因,可能與樣本量較少和運動員有意識地采取勻速節(jié)奏有關(guān)(4個段落相對速度最大差異為1.15%);另外,國際水平輕量級運動員2 000 m賽艇測功儀總成績顯著高于同級別不同水平的運動員,主要是由于三者間個體能力的差異造成的,并不意味著勻速策略比快啟策略更有利于2 000 m測功儀比賽水平的發(fā)揮。因此,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rèn)為,快啟策略是賽艇運動員的最佳啟航節(jié)奏,并不依運動水平或級別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4.2 不同級別、不同水平男子賽艇運動員途中劃節(jié)奏的分析
在中等距離項目中,啟動節(jié)奏對運動全程的節(jié)奏策略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低速啟動,逐漸達到目標(biāo)速度進而轉(zhuǎn)入途中運動階段,其優(yōu)勢在于能夠盡可能地保留無氧儲備,為途中階段節(jié)奏的變化以及終點階段的沖刺提供保障[14],而劣勢是后程強有力的沖刺并不一定能夠彌補前程較慢速度造成的與對手的差距。與低速啟動相反,高速啟動的優(yōu)勢在于其能夠迅速調(diào)動生理機能,縮短加速的時間與距離,使運動員能夠在更長的時間或距離內(nèi)以更適宜的速度完成比賽[31],劣勢在于高速啟動引起體內(nèi)乳酸等代謝副產(chǎn)物的增多,引起途中階段速度的下降。
在本研究中,由于運動員普遍采取的是快啟策略,因此,在途中劃階段(500~1 500 m),也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速度下降,這與前人的研究[16,25]結(jié)果相似。不同的是,本研究進一步對比了不同級別、不同水平運動員2 000 m賽艇測功儀途中劃節(jié)奏的差異,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公開級比輕量級下降更為劇烈,國家水平和地區(qū)水平比國際水平下降更為劇烈[圖1(C)、圖2(D)]??偨Y(jié)該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可以從Brown等人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獲得啟示。Brown等人[9]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種規(guī)律:在國際頂級賽事中,78%的冠軍選手在途中劃階段就處于第一的位置,100%的冠軍選手在途中劃階段至少處于前3名的位置,最終的沖刺(1 500~2 000 m)似乎對冠軍的歸屬并無很大影響;而在低級別賽事中,冠軍選手在途中劃階段的位置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冠軍的歸屬主要依賴于終點階段強有力的沖刺水平。這就意味著高水平選手較低水平選手,更強調(diào)在途中劃階段中保持高速度,以在沖刺階段前就處于領(lǐng)先位置。在本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現(xiàn)象。國際水平運動員之所以比國家和地區(qū)級選手在途中劃階段有著更高、更穩(wěn)定的相對速度,表現(xiàn)出勻速策略的特征,首先可能是其較后者有著更強的無氧代謝能力,在持續(xù)約6 min的運動中都能保持較高的無氧代謝速率[20],因此,即使在途中劃階段,仍然有相對較高比例的無氧代謝參與運動;其次,速度的波動主要與劃槳的技術(shù)與效率相關(guān)[18]。國際水平運動員有著更高的疲勞耐受能力,高速啟航階段造成體內(nèi)乳酸等副產(chǎn)物的堆積并沒有對其劃槳技術(shù)與效果造成顯著的影響,從而保持了較為穩(wěn)定的速度以及更為經(jīng)濟的能量利用方式,而這一點對于阻力更大的水上運動來講更是顯得格外重要。最后,運動訓(xùn)練和比賽的經(jīng)驗,對運動員節(jié)奏策略的實施有很大的影響。在賽艇訓(xùn)練中,低-中等強度的訓(xùn)練在訓(xùn)練計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2],而高于無氧閾強度的訓(xùn)練相對較少。低水平運動員參賽次數(shù)較少,缺乏在高強度運動中調(diào)節(jié)能量輸出的經(jīng)驗也是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之一。
另外,考察本研究所發(fā)現(xiàn)的輕量級比公開級選手在途中劃階段有著更高、更穩(wěn)定的相對速度一現(xiàn)象,我們并不能簡單地定性評價孰優(yōu)孰劣。但可以明確的是,公開級運動員比輕量級運動員有著更大的體重,意味著在水上船艇有著更強的穩(wěn)定性,在陸上能更多地依靠體重獲得拉漿功率的提高,由于輕量級在體重上的限制,其能力的發(fā)展較之公開級運動員將更大程度地依賴于技術(shù)的提高。因此,能力和技術(shù)的差異可能是造成輕量級運動員采取比公開級更為穩(wěn)定的途中劃策略的主要原因。
4.3 不同級別、不同水平男子賽艇運動員終點劃節(jié)奏的分析
在計時類項目中,當(dāng)運動員通過終點后,機體所具備的任何動能對運動成績來講都是無用的。對短距離項目而言,如100 m跑、1 000 m自行車等,運動員普遍采取的是全沖策略。雖然采取全沖策略,會因更高的運動速度造成阻力劇增,從而導(dǎo)致總能耗的增加以及終點階段速度的下降,但正是由于采取此種策略完成比賽后機體剩余無用動能較少,又促進了運動成績的提高。然而,對于中等距離項目來說,竭盡全力保持全沖策略必然會導(dǎo)致能耗過高、速度過早地出現(xiàn)下降,但始終保持勻速策略,又會造成無用動能的增多。為了解決這一矛盾,Foster等人[13]研究了中距離項目運動員能量分配輸出的問題時發(fā)現(xiàn),在運動中合理分配無氧供能的能力是區(qū)分運動員水平的關(guān)鍵因素,最佳節(jié)奏策略應(yīng)是選擇合適的最后加速時機,既不能過早加速引起成績的下降,又不能過晚加速造成無用動能的增多。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除國際水平男子公開級賽艇運動員2 000 m測功儀比賽時終點劃階段(1 500~2 000 m)的相對速度低于1 000~1 500 m段落(-0.75%)外,其余運動員的終點劃相對速度均高于1 000~1 500 m段落,并且增值呈現(xiàn)出地區(qū)級>國家級>國際級的趨勢。結(jié)合三者運動成績的差異(表1、表2)分析該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我們并不能將其簡單歸結(jié)為低水平運動員比高水平運動員有著更強的沖刺能力。早期研究[23]認(rèn)為,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代謝酸中毒或肌內(nèi)能源物質(zhì)的排空等外周機制是造成肌肉收縮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然而,Lambert等人[26]卻指出,外周疲勞并不能完全解釋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所有運動能力下降現(xiàn)象,尤其當(dāng)運動員在途中階段出現(xiàn)速度下降而在接進終點階段又出現(xiàn)明顯的速度提高時,更是如此。因此,本研究所觀察到的,低水平運動員在比賽的后程仍具有相當(dāng)強的無氧儲備卻恰恰說明了,他們在途中劃階段速度明顯地下降并不是疲勞造成的,而更可能與節(jié)奏策略實施不當(dāng)有關(guān)。
St Clair Gibson等人[36]曾指出,節(jié)奏策略的實施是中樞與外周信息刺激間不斷進行信息傳遞的結(jié)果。運動員的啟動策略一般源于前饋作用,即在運動前就有意識地決定采取何種啟動策略。一旦開始比賽后,傳入神經(jīng)就開始接受來自新陳代謝、痛覺、熱覺、心血管壓力等感受器提供的信息作用,發(fā)出指令對能量輸出進行修正,以防止運動員在到達終點前身體各系統(tǒng)的崩潰。值得注意的是,大腦發(fā)出指令后,到新的外周信息傳入大腦前有一段時間滯后期,或稱作不確定期,在此期間,人體仍會依照前一次大腦的指令進行運動。當(dāng)大腦接收到新的外周信息后,又立即對能量輸出的修正是否適合完成剩余距離的比賽進行評估,重新發(fā)出指令對能量輸出進行新一輪的修正,此過程可被稱為確定期。在整個比賽過程中,確定期與不確定期交替進行,并且會隨著剩余比賽距離的減少,這種交替的時間越來越短,直至完成比賽。目前并沒有研究顯示,不同水平運動員對能量輸出修正的準(zhǔn)確程度、不確定期與確定期交替的時間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但可以肯定的是,運動員對疲勞的耐受能力和參賽經(jīng)驗對能量輸出的反饋調(diào)節(jié)有著重要的影響[32]。如上所述,與高水平運動員相比,低水平運動員對疲勞的耐受能力較差,缺乏參賽經(jīng)驗,因此,在途中劃階段采取了更為消極的節(jié)奏策略,保留了較高的無氧儲備,最終表現(xiàn)為終點劃速度較大幅度的增高,而此種策略的實施無論在戰(zhàn)術(shù)方面還是能量代謝方面都是不甚合理的。
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公開級較輕量級運動員在終點劃階段能更大程度地調(diào)動無氧供能,其原因主要還是與二者間絕對能力和技術(shù)上的差異有關(guān)。
1.由于高速啟航在戰(zhàn)術(shù)、心理、生理以及能量代謝方面存在優(yōu)勢,因此,不同水平、不同級別男子賽艇運動員普遍采取了此種啟航策略。
2.國際水平較國家及地區(qū)水平男子賽艇運動員途中劃階段的相對速度曲線更高、更平穩(wěn),有戰(zhàn)術(shù)及代謝方面的優(yōu)勢。
3.節(jié)奏策略實施不當(dāng)是國家及地區(qū)水平較國際水平男子賽艇運動員在終點劃階段差距的問題所在。
4.不同水平男子賽艇運動員間節(jié)奏策略實施的差異主要由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以及欠缺高強度對抗條件下調(diào)節(jié)能量輸出的能力有關(guān)。建議國家及地區(qū)級男子賽艇運動員強化參賽經(jīng)驗,適當(dāng)增加高于乳酸閾強度的訓(xùn)練。
5.不同級別男子賽艇運動員間節(jié)奏策略實施的差異主要與他們之間絕對能力和技術(shù)上的差異有關(guān)。
[1]曹景偉,林琳,曹莉,等.我國優(yōu)秀女子公開級和輕量級運動員體能特征的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8):12-17.
[2]曾凡星,丁軼建,彭希記.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的訓(xùn)練效果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xué)學(xué)報,2005,28(3):344-347.
[3]ABBISSC R,LAURSEN PB.Describing and understanding pacing strategies during athletic competition[J].Sports Med,2008, 38(3):239-252.
[4]A ISBETT B,LEROSSIGNOL P,MACONELL G K,etal.Influence of all out and fast start on 5-min cycling time trial performance[J].Med Sci Sports Exe,2009,41(10):1965-1971.
[5]ANSLEY L,SCHABORT E,ST CLA IR GIBSON.Regulation of pacing strategy during successive 4km time trials[J].Med Sci Sport Exe,2004,36(10):1819-1825.
[6]A TKINSON G,PEACOCK O,PASSFIELD.Variable versus constant pow er strategies during cycling time-trials:p rediction of time savings using an up-to-date mathematical model[J].J Spo rts Sci,2007,25(9):1001-1009.
[7]BERG K E,KAUFTMAN C L,KA TSAV EIL ISD C,etal.Pacing pattern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a 5-min maximal exercise bout[J].J Strength Cond Res,2008,22(5):1610-1616.
[8]BISHOPD,DONETTIB,DAWSON B.The influence of pacing strategy onO2and sup ramaximal kayak performance[J].Med Sci Sport Exe,2002,34(6):1041-1047.
[9]BROWN M R,DELAU S,DESGORCES F D.Effort regulation in rowing races depends on performance level and exercisemode [J].J Sci M ed Sport,2010,13(6):613-617.
[10]COSGROVEM J,W ILSON J,WA TTD,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ed physiological varibles of rowers and row ing perfo rmance as determ ined by a 2000m ergometer test[J].J Spo rts Sci,1999,17(1):845-852.
[11]DE CAMPOS M ELLO F,DE MORAES BERTUZZI R C, GRANGEIRO P M,etal.Energy system s contributions in 2000m race simulation:a comparison among row ing ergometers and water[J].Eur J Appl Physiol,2009,107(5):615-619.
[12]DE KON ING J J,BOBBERT M F,FOSTER C.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pacing strategy in track cycling with an energy flow model[J].J Sci Med Sport,1992,2(3):266-277.
[13]FOSTER C,DEKON ING J,HETTINGA F,etal.Pattern of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imulated competition[J].Med Sci Sport Exe,2003,35(5):826-831.
[14]FOSTER C,DE KON ING J J,HETTINGA F,etal.Effect of competitive distance on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imulated competition[J].Int Sport Exe,2005,37(4):670-675.
[15]FOSTER C DEKON ING J J,HETTINGA F,etal.Effect of competitive distance on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imulated competition[J].Int J Spo rt Med,2004,25(3):198-204.
[16]GARLAND SW.An analysis of pacing strategy adopted by elite competitors in 2000m rowing[J].Br J Sports Med,2005, 39(1):39-42.
[17]HETTINGA F J,DE KON ING J J,M EIJER E,etal.Biodynamics Effect of pacing strategy on energy expenditureduring a 1500-m cycling time trial[J].Med Sci Sport Exe,2007,39(12): 2212-2218.
[18]HOFM IJSTER M J,LANDMAN E H,SM ITH R M,etal. Effect of stroke rat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netmechanical power in row ing[J].J Sports Sci,2007,25(4):403-411.
[19]JüRIM?E J,M?ESTU J,JüRIM?E T,etal.Prediction of row ing performance on single sculls f rom metabolic and anthropometric variables[J].J Hum Mov Stud,2000,38:123-136.
[20]KARLSSON J,SALTAN B.Lactate,A TP and CP in working muscles during exhaustive exercise in man[J].J Appl Physiol, 1970,29:598-602.
[21]KENNEDY M D,BELL G J.Development of race p rofiles fo r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ed 2000-m rowing race[J].Can J App l Physiol,2003,28(4):536-546.
[22]KERR D A,ROSS W D,NORTON K,etal.Olympic lightweight and open-class row ers possess distinctive physical and p roportionality characteristics[J].J Sports Sci,2007,25(1): 43-53.
[23]KIRENDALL D T.Mechanism s of peripheral fatigue[J].Med Sci Sport Exe,1990,22(4):444-449.
[24]KLAVORA R.Rowing racing strategy:Psychological consideration[J].Oarsman,1980,12(1):6-11.
[25]KLESHNEV V.Racing strategy in row ing during Sydney O-lympic Games[J].Aus Row ing,2001,24(1):20-23.
[26]LAMBERT E V,ST CLA IR GIBSON A,NOAKES T D.Complex systemsmodel of fatigue:integrative homoeostatic control of peripheral physiological system s during exercise in humans [J].Br J Sports M ed,2005,39:52-62
[27]MADER A,HARTMANN U,HOLLMANN W.Der Einflu der ausdauer auf die 6-minütige maximale anaerobe arbeitskapazit?t eines eliteruderers[A].In:Steinacker JM eds.Rudern [M].Berlin:Sp ringer,1998:62-78.
[28]M?ESTU J,JüRIM?E J,JüRIM?E T.Monitoring of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in rowing[J].Sports Med,2005,35(7): 597-617.
[29]MA TTERN C O,KENEFICK R W,KERTZER R,etal.Impact of starting strategy on cycling performance[J].Int JSports Med,2001,22(5):350-355.
[30]M IKUL IC P,SMOLJANOV IC T,BOJAN IC I,etal.Relationship betw een 2000-m row ing ergometer perfo rmance times and world row ing championships rankings in elite-standard row ers [J].J Sports Sci,2009,27(9):907-913.
[31]OLDS T S,NORTON K I,CRA IGN P.Mathematicalmodel of cycling perfo rmance[J].J Appl Physiol,1993,75(2):730-737.
[32]PA TERSON S,MARINO F E.Effect of deception of distance on p rolonged cycling performance[J].Percept Mot Skills,2004, 98(1):1017-1026.
[33]PERREY S,GRAPPE F,GIRARD A,etal.Physiological and metabolic responses of triathletes to a simulated 30-min timetrial in cycling at self-selected intensity[J].Int J Sports Med, 2003,24(2):138-143
[34]SANDALSL E,WOOD D M,DRAPER SB,etal.Influence of pacing strategy on oxygen up take during treadmill middle-distance running[J].Int J Sports Med,2006,27(1):37-42.
[35]SEALEY R M,SPINKSW L,LEICHT A S,etal.Identification and reliability of pacing strategise in outrigger canoeing ergometry[J].J Sci Med Sport,2010,13(2):241-246.
[36]ST CLA IR GIBSON A,LAMBERT E V,RAUCH L H,etal.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p rocessing between the brain and peripheral physiological system s in pacing and percep tion of effo rt [J].Spo rts M ed,2006,36(8):705-722.
[37]VAN INGEN SCHENAU GJ,DE KON ING J J,DE GROOT G.The distribution of anaerobic energy in 1000 and 4000 metre cycling bouts[J].Int J Spo rts Med,1992,13(6):44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