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霞, 秦俊哲, 陳均志, 楊迎春
(1.陜西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21; 2.溫州輕工研究院, 浙江 溫州 325000; 3.蒼南縣昌盛蔬果食品有限公司, 浙江 溫州 325800)
蘑菇調味汁味道鮮美, 色鮮油濃, 醇香清澄,營養(yǎng)豐富,是制湯做菜的美味佳品[1].一般醬醋食品廠所生產的調味汁以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主要原料, 以米曲霉為主要微生物經發(fā)酵而制成, 成本較高, 且需要發(fā)酵室、制曲及發(fā)酵設備[2].也有采用酸水解生產調味汁的方法,但是容易破壞原料中的活性物質,甚至產生氯丙醇等有毒物質.用酶法生產蘑菇調味汁具有生產周期短、得率高、工藝簡單、產品附加值高、能進行工業(yè)化生產等特點[3].本實驗以鹽漬蘑菇為主要原料,采用4種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復合水解原料[4],使其中的蛋白質充分降解,然后根據消費口味進行調配,研制出蘑菇特色調味汁,為進一步工業(yè)化擴大生產提供了基礎數據.
蘑菇:浙江省蒼南縣昌盛蔬果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鹽漬菇.豆粕:市售優(yōu)質豆粕.酶制劑:購于北京東華強盛生物有限公司,包括1398中性蛋白酶(酶活力30 000 U/g)、酸性蛋白酶(酶活力3 000 U/g)、纖維素酶(酶活力800 U/g)、果膠酶(酶活力10 000 U/g).
JLL30-A小型粉碎機,LS-C50L型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SHA-C型恒溫水浴振蕩器,HSC-20R-A高速離心機,2X-2型旋片式真空泵等.
雙孢蘑菇、豆粕→水浸→破碎→酶解→過濾→澄清→調配→殺菌→瓶裝→成品→檢測
全氮的測定:微量凱氏定氮法[5].氨基態(tài)氮的測定:甲醛滴定法(參照GB 18186-2000中的方法檢測).可溶性無鹽固形物的測定:參照GB 18186-2000中的方法檢測.成品調味液部分質量指標的測定參照SB10338-2000規(guī)定的標準檢測方法.
表1 復合酶添加量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
2.3.1 復合酶添加量的確定
選擇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纖維素酶和果膠酶按4因素3水平設計正交試驗(L9(34)),其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以氨基態(tài)氮為評價標準.
2.3.2 復合酶酶解條件的確定
以最佳條件下的酶用量在不同條件下對漿體進行酶解,選擇酶解溫度、pH、時間、酶濃度按4因素3水平設計正交試驗(L9(34)),其因素水平表如2所示,以氨基態(tài)氮為評價標準.
表2 復合酶酶解條件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
采用極差法分析復合酶添加量的正交試驗結果,結果見表3.以各因素的水平為橫坐標,K值為縱坐標繪制各因素作用的示意圖(圖1).從直觀圖波動幅度的大小與正交試驗結果的R值可以得出4因素對氨基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程度為A>B>C>D,并得出實驗的最佳組合為A2B2C2D2,即中性蛋白酶6%、酸性蛋白酶5%、纖維素酶1.5%、果膠酶2.5%.
表3 復合酶添加量對氨基態(tài)氮含量影響的正交試驗結果
圖1 復合酶用量實驗因素水平對K值作用示意圖 圖2 復合酶酶解條件實驗因素水平對K值作用示意圖
采用極差法分析復合酶酶解條件的正交試驗結果,結果見表4.以各因素的水平為橫坐標,K值為縱坐標繪制各因素作用的示意圖(圖2).從直觀圖波動幅度的大小與正交試驗結果的R值可以得出4因素對氨基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程度為D>A>B>C,并得出實驗的最佳組合為A2B3C2D2,即溫度50 ℃、pH 7、時間5 h、酶濃度15%.
表4 復合酶酶解條件對氨基態(tài)氮含量影響的正交試驗結果
(1)感官指標:色澤鮮艷、有光澤、呈紅褐色;有醬香氣和菇香氣;滋味鮮美適口;體態(tài)澄清,無沉淀、無霉花浮膜.
(2)理化指標:氨基態(tài)氮>0.6%,全氮>1.2%,可溶性無鹽固形物>10%.
(3)微生物指標:細菌總數<100 CFU/mL,大腸菌群數<3 CFU/100 mL,致病菌不得檢出.
(1)由上述實驗結果得到酶解蘑菇的最佳條件:復合酶添加比例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纖維素酶∶果膠酶為6∶5∶1.5∶2.5,最佳酶解條件為:溫度50 ℃、pH 6、時間5 h、酶濃度15%.所制得的調味液中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為0.62 g/100 mL,原料利用率可達62.8%,其感官呈棕紅色清亮溶液,味道鮮美,無苦澀等異味,含鹽量低(1.5%左右).
(2)通過初步研究,我們認為雙孢蘑菇下腳料生產的蘑菇調味汁滋味鮮美,具有醬香、酯香和蘑菇香,色澤鮮艷,紅褐色,有光澤,味道特別鮮美,沒有異味,無沉淀, 無霉衣浮膜,而且生產工藝經濟可行.通過對雙孢蘑菇生產和加工下腳料進行處理回收再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減少了雙孢蘑菇下腳料等富氧有機質的排放量,對獲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將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曾 輝.蘑菇醬油釀造工藝初探[J].福建輕紡,2010,(1):42-45.
[2] 劉才江,周興光.蘑菇浸膏和蘑菇醬油生產技術[J].四川食品工業(yè)科技,1989,(2):31-32.
[3] 秦俊哲,呂嘉櫪.食用菌儲藏保鮮與加工新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332-333.
[4] 劉 靜,陳均志,張海平,等.多酶復合水解微波加熱制備小分子大豆肽[J].化學研究與應用,2007,(7):752-755.
[5] 宋宏新,李敏康.現代生物化學實驗技術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