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黎
夫妻共同生活之用意之于不動產物權
彭 黎
我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征求意見稿)首次嘗試在不動產物權流轉法律關系中援引夫妻共同生活的理念,此做法值得肯定,但由于未充分認識到該理念的價值而使得征求意見稿不盡完善。事實上,夫妻共同生活之用意不僅可以作為不動產物權歸屬的判定依據,而且可以作為限制配偶一方擅自處分個人財產的正當理由。
夫妻共同生活;司法解釋;不動產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在征求意見稿的過程中,不動產權屬問題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之一。不動產,尤其是房屋,對于婚姻家庭而言原本使用更為重要,但是近年來,隨著不動產價值的不斷升高和市場價格的不斷膨脹,人們越來越重視不動產的流轉價值,從而所有權成為婚姻家庭立法和司法實務界關注的焦點。婚姻法作為民法的特別法,在物權規(guī)則的運用上可視具體法律關系的特殊性而區(qū)別對待。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二條首次嘗試使用房屋是否屬于“家庭共同生活居住需要”來中斷物權流轉法律關系,從婚姻的本質和婚姻家庭立法理念以及國際立法趨勢來看,該解釋值得充分肯定。但由于其僅適用于夫妻共同所有的房屋的情形而帶有局限性,且該理念并未在第十一條中給予考慮而使得其失之偏頗。①社會對征求意見稿第十一條的反應是:感覺這樣的規(guī)定很傷感情,簡直就是“離婚法”。婚姻家庭共同生活需要作為立法和司法理念,應是判斷不動產的權利歸屬的重要依據,物權的取得若處于適用婚后所得共同制的婚姻關系存續(xù)過程中,理應屬于夫妻共同所有,婚姻關系破裂時配偶雙方擁有的是物權請求權而非債權請求權。
司法解釋是指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就各級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問題而對有關法律條文、概念和術語所作的權威性闡釋與說明。[1]與法律的高度抽象性相異,司法解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法律適用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因而司法解釋應當遵循所解釋的法律的基本價值理念,即便針對立法之初所不能預見的新問題、新情況,司法解釋對法律的發(fā)展和補充亦應符合所解釋的法律的根本宗旨。法律的價值理念根源于立法者的主觀意愿,隨著法律的制定而得以客觀化,并在法律運行中自給自足成為法律本體論思想。每一次法律的適用都可看做是法律思想和法律價值的再發(fā)現過程,尤其在法律交叉適用的場合,對互相沖突的法律價值理念的整合顯示了法律解釋的重要意義,而司法解釋作為法律適用過程中的權威解釋更是法律價值理念的集中體現。法律必須經由解釋,始能適用。[2]212這是法律的穩(wěn)定性、權威性和社會實效性的重要保障。而講求精確的實證主義(解釋方法)所采取的策略是,將價值因素排除在法律科學之外,直接以實證法規(guī)范作為法律邏輯推理的有效前提,而實證主義是一種沒有本體論的法學理論。[3]4由于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司法解釋更多地熱衷于以現行法律推導適用規(guī)則,或者依據法律文本推導法律目的,而忽視法律的內在價值和哲學依據,導致法律正義往往與社會正義背道而馳。
就婚姻法司法解釋而言,由于婚姻法調整基礎的人身關系和與之相附隨的財產關系,其作為民法特別法的解釋同時受到其他財產規(guī)范的約束,若簡單地從一般財產規(guī)范推導婚姻家庭財產關系適用規(guī)則,顯然與家庭倫理關系的特殊意義不相匹配?;橐黾彝ナ秦敭a的重要集散場所,在市場經濟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社會作用。隨著其他財產制度的完善和規(guī)范功能的加強,以及婚姻家庭財產的增長和財富的多樣化,婚姻法和其他財產規(guī)范價值理念的沖突在婚姻家庭法律實務中醞釀出了諸多糾紛?;橐龇ǖ乃痉ń忉屆媾R兩項挑戰(zhàn):一方面,婚姻法和新近制定的其他財產規(guī)范不一致時,針對具體問題是適用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還是新法優(yōu)于舊法的規(guī)則進行解釋;另一方面,在婚姻法沒有做出具體規(guī)定的情形下,依據婚姻法的價值理念可在多大程度上破除財產法一般規(guī)則對婚姻家庭財產關系的規(guī)制。前者判斷的標準在于依據婚姻法的價值理念,法律結合具體情況形成的特定目的是否已經變更,而適用新法更能符合人們的愿望。后者在價值理念兩相沖突的情況下則以滿足婚姻家庭最少需求和市場經濟最大需要為滿足,在確保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同時,婚姻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獲致優(yōu)先保障。
夫妻共同生活是法律和社會預期的婚姻形態(tài),婚姻要求配偶有義務將他們的生活結為一體。[4]63依據婚姻的本質,夫妻共同生活指的是夫妻人身關系的維持,是廣義的夫妻權利義務的總和,即使夫妻未在同一住所居住,共同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仍不可否認。當婚姻關系破裂,共同生活的權利義務隨之結束,在因夫妻感情破裂的分居期間亦視同共同生活關系的消滅??梢?夫妻共同生活與婚姻的實質存續(xù)須臾不可分離,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建設亦應把握此重心。
夫妻財產關系是共同生活的必然內容,婚姻家庭共同財產總體而言可以分為家庭用品和家庭產業(yè)。家庭用品用于滿足婚姻家庭生活需要,因各個家庭經濟能力和消費水平的不同而各有差異。衡量家庭用品是否屬于共同生活必要的生活用品,德國家庭法的標準是看該項財產是否屬于相對大型的、取消后家庭生活會產生困難的物品。[4]89家庭產業(yè)指的是除了家庭用品以外人力和物力的投資成果,如,人力資本的投資、商業(yè)投資等,其作為家庭直接或者間接的共同財產以各種方式存在。家庭投資性產業(yè)往往以夫妻一方的名義從事支配活動,另一方享有財產狀況的知情權。不動產在婚姻財產中發(fā)揮的作用可以是婚姻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品,如,夫妻唯一居住的房屋,用以建設房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等,也可以是用于投資經營的家庭產業(yè)。
1.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不動產物權規(guī)則解釋
社會生活畢竟是人類復雜的結合關系而構成的,雖然家族團體作為以家長為中心的大家族共同生活形態(tài)已無法維持下去,但是,作為夫妻子女生活共同形態(tài)仍成為當今社會關系的基礎本質性結合形態(tài),如果將外界物資作為個人所有,而將人與人的結合關系視為與其相異的另一關系,則極其不妥。[5]5因而,現代物權法在繼承羅馬法本權與占有分離的物權理念的同時,結合社會發(fā)展現狀開始考慮占有與支配權結合的必要性,即具有人身關系的客觀使用者之間對物的支配權的共同共有狀態(tài)。婚姻家庭領域的財產關系與其他領域,尤其是交易領域的財產關系不同,其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人身關系基礎之上的,該領域的財產關系具有某些不同于一般物權關系的特征。[6]在夫妻共同還貸的用于共同生活房屋和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情形中,由于“同居共財”的客觀事實,夫妻另一方以占有或將來占有或使用的方式與標的物發(fā)生必然聯(lián)系而進入到法律關系中來,無論法律還是實踐都不能忽視夫妻另一方的利益和主觀愿望?;橐鲫P系類似于合伙,在結合最緊密的家庭事務中構成利益共同體,為了幸福最大化而共同經營。相對于其他不動產而言,配偶共同居住的房屋及其建設用地使用權是婚姻家庭的主要場所,對于維持婚姻關系尤為重要。夫妻共同生活作為婚后所得共同制的基礎,婚姻持續(xù)期間取得的財產權利為夫妻共有,即使不動產物權最初由夫妻一方獲得,或者登記在一方名下,因為實際由夫妻共同償付而得以轉化為夫妻共同共有。
關于個人財產轉化為夫妻財產,婚姻存續(xù)過程中夫妻并不對可用于婚姻家庭共同生活的個人財產加以“你的”和“我的”的嚴格區(qū)分,由于我國婚姻法未規(guī)定一方配偶對另一方配偶的個人財產擁有使用權,也未確立作為維持人們基本生活的房屋的居住權,為了解決實踐中的糾紛,婚姻法司法解釋早就該當夫妻共同生活的客觀事實作出過回應。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六條規(guī)定,一方婚前個人所有的財產,婚后由雙方共同使用、經營、管理的,房屋和其他價值較大的生產資料經過8年,貴重的生活資料經過4年,可以視為夫妻共同財產。第十二條規(guī)定婚后8年內雙方對婚前一方所有的房屋進行過擴建的,擴建部分的房屋應按夫妻共同財產處理。從這兩條規(guī)定可以看出,司法部門已認識到了同居共財對人們婚姻生活的重要程度。擴建部分的房屋作為婚前房屋產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司法解釋并未將其作為夫妻一方財產對待,而是賦予雙方平等的物權請求權。第六條雖然將時間的經過作為財產轉化的依據并不科學,但是至少肯定了財產的共有與夫妻共同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看到了現實生活中夫妻一方對另一方財產的貢獻并非單為另一方的個人利益,而是為了共同的婚姻家庭建設。此外,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婚前個人債務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可轉化為夫妻共同債務。個人債務之所以能夠轉化為共同債務,是因為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符合婚姻法第四十一條共同生活所負債務共同償還的基本理念。既然債務可以轉化,其他個人財產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且夫妻付出共同努力的,其轉化為共同財產應無理論障礙。
不動產這種財產形式,若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但確為夫妻雙方共同出資的,不動產權屬發(fā)生爭議時,當考量雙方的出資情況和不動產的用途。在夫妻法定財產制下,若婚姻存續(xù)期間夫妻雙方共同出資超過一方個人出資,且用于婚姻家庭共同生活的,則不動產物權屬于夫妻雙方共有。若婚前夫妻雙方都有出資,可視為為了婚姻的目的而共同出資,為公平起見,應以出資少數者為準確定共同份額,出資多者超出部分屬于個人財產?;橐鲫P系存續(xù)過程中,雖依據物權法不動產產權已經明確,但只要夫妻雙方共同參與了債權債務關系,不動產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則夫妻一方不得擅自分割并處分共同共有份額。與此同時,即便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不動產歸屬于夫妻一方所有,物權法善意取得規(guī)則亦不能適用,即為了保障配偶的基本生存權利,權利受到侵害一方不僅擁有損害賠償權利,而且擁有相當于物權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自婚姻關系結束時止,若不動產雙方共同出資超過一方個人出資,夫妻雙方均就不動產物權的整體享有物權請求權,法院視雙方具體需要進行判決。若共同出資尚未超過個人出資,則衡量夫妻個人出資和共同出資的比重,剩余部分屬于登記方的個人債務,物權為登記方個人所有,夫妻另一方可就共同出資部分享有債權請求權。夫妻之間的贈與行為除外。
2.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不動產物權規(guī)則解釋
對于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不動產而言,婚姻家庭的最終受益狀態(tài)不是物權,而是可以轉換為債權的投資收益,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用于共同生活的也僅限于投資收益。非用于婚姻家庭共同生活的不動產,若登記在配偶一方名下,另一方配偶如果并非投資參與人,或者只存在以夫妻共同財產支付過部分債務的法律關系,則若該方配偶在婚前訂立不動產債權合同,婚后辦理登記取得物權的,可以認定該物權為婚前取得的財產婚后延續(xù)。若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一方以個人財產取得投資性不動產物權,且登記在該方名下,若夫妻共同財產償還部分債務的,該不動產可視為個人財產,共同償還的部分夫妻雙方按投資回報共同分享利潤。為了保護交易的安全,非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不動產在物權流轉過程中適用物權法的規(guī)則,不因夫妻身份關系而排除物權或者債權行為的效力。
同樣是以夫妻共同財產支付不動產債務,但由于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承擔的功能不同法律予以區(qū)別對待,其內在的價值依據在于:作為婚姻生活必要的居住場所的房地產物權歸夫妻共同所有源于婚姻的倫理價值和婚姻法的立法理念;其他的家庭投資性不動產物權可以以夫妻一方的名義運作,法律重在設立抽象的所有權及他物權,以便市場經濟的快捷高效運行,即使是以夫妻雙方的名義從事法律行為,亦與普通的商業(yè)合伙無異,法律此時以自然人的獨立性和個人理性為念。
1.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不動產共有的理論依據
夫妻共同還貸的婚姻生活住所的房地產權屬共有的價值理念與夫妻共同財產制度的理念保持一致,共同財產制作為法定的婚姻財產制形式唯有與婚姻的倫理本質相符才能獲得人們的普遍認同。臺灣學者林秀雄指出,共同財產制在于保護無經濟能力的家庭主婦,一旦所有已婚婦人都能完全走向社會從事職業(yè)活動,此種制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7]38這種說法代表了部分人對個人價值實現的強烈愿望,預示著個人財產將出現更大程度的開放性。但是只要婚姻這一良性關系依然存續(xù),共同財產制度便將隨之延續(xù)下去。
婚姻共同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選擇配偶、選擇婚姻、選擇生活方式都在于此。從前的家庭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法定的、客觀存在于家庭成員間的角色分配,今天的家庭觀念更強調配偶之間的感情。[4]3人們普遍理解和向往的幸福建立在愛與被愛、無私奉獻的基礎之上。因而沒有感情的婚姻是悲哀的,是不堪重負的,這種婚姻產出不了幸福。但是愛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和不穩(wěn)定性,而人類文明的最大驅動機制在于試圖將一切瞬息的美好變?yōu)橛篮愕臇|西,愛情,自人類對愛情產生意識時起,就有著使其持久不變的動力,僅有婚姻這種倫理實體的保障還不夠,還需要尋求比社會道德更為有效的法律的支持。黑格爾認為婚姻是具有法的意義的倫理性的愛,這樣就可以消除愛中一切疏忽即逝的、反復無常的和赤裸裸主觀的因素。[8]177沿革黑格爾法哲學思想的德國親屬法將感情視為婚姻的基礎,認為配偶間的相互好感是結婚的條件之一,在結婚后,這種好感根據當事人的年齡、健康以及精神狀況,逐步轉化為共同生活義務和婚姻忠誠義務。[4]63新中國建國初期的婚姻法以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為指導,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的法哲學思想,亦將愛情視為社會主義婚姻的基礎。1950年婚姻法第八條規(guī)定夫妻有互愛互敬、為家庭幸福而共同奮斗的義務。1980年婚姻法和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規(guī)定夫妻感情破裂為判決準予離婚的理由,說明立法依然保持了倡導夫妻感情作為維系婚姻關系的價值理念。無論是婚姻倫理責任還是法律義務,不以對幸福的預期為中心的社會規(guī)范建設都是不得人心和一廂情愿的空想,更不會獲得引導婚姻家庭關系和諧發(fā)展的最佳效果。
以感情為基礎的婚姻法立法理念在法律制度中集中體現為夫妻共同財產制,夫妻不分份額共同享有財產權利,為著婚姻幸福最大化的目標共同經營、共同努力,是婚姻作為夫妻人格獨立的統(tǒng)一體的社會表現形式。德國的夫妻共同財產制為增益共同制,我國1950年婚姻法規(guī)定為一般共同制,1980年婚姻法和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規(guī)定為婚后所得共同制,這些共同財產制形式都是人們廣泛接受的生活方式。就婚后所得共同制而言,婚姻存續(xù)期間,財產共有是夫妻持續(xù)為對方、為家庭付出的重要心理基石,一方面唯有愛才是夫妻無私地讓對方分享自己勞動成果的不竭動力,另一方面唯有擁有同等的分享對方的所得的權利才是自己無私奉獻和對感情保持信心的持續(xù)激勵。缺少感情基礎的夫妻共同財產法律制度的設定必然使得一方怠于奉獻自己獲得財產的能力以及對另一方全部的愛心,從而使得婚姻當事人身心疲乏而讓婚姻越來越背離幸福的方向直至讓人無法忍受。
因為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和對幸福生活的不遺余力,無論在共同生活中夫妻之間的職能分工如何,無論是否一方配偶在家專侍家務而另一方從事社會職業(yè)獲取維持家庭生計的經濟資源,只要是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共同財產購買的,共同生活的居所就凝聚了夫妻的共同意志和婚姻的倫理內涵,理應由夫妻共有。依據一物一權原則,物權雖然具有不可分性,但是物權主體可以是多人,在婚姻生活中夫妻任何一方可以就物權整體行使除處分以外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當夫妻感情破裂決意離婚時,為了自身利益他們不顧一切爭奪財產,完全沒有了夫妻情義,這時候需要依靠法院再度思忖婚姻的倫理價值和婚姻法的立法理念來評判婚姻的過往,賦予當事人正當的權益,以公平分割婚姻共同財產。
2.投資經營的不動產個人所有的理論依據
投資經營的不動產登記在個人名下的,依照公示公信原則可以推定為個人財產。夫妻共同財產制度并不排除個人財產的存在空間,2001年婚姻法規(guī)定夫妻的婚前財產和婚姻存續(xù)期間法律規(guī)定應當歸屬于個人所有的財產為個人財產?;橐龇ūA魝€人財產同樣符合以人為本的立法理念,婚姻作為一個倫理和利益共同體由單個的獨立的人組成,說一個共同體的利益同一于它的成員的共同利益,并不是說它同一于他們作為個人的共同的自我利益。[9]48共同體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吸收個體的倫理人格,個人在共同體之外尚存在獨自的利益需求,個人與共同體利益一致時亦應保持個人利益的獨立對待。因而婚后所得共同制中的個人財產的倫理基礎并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夫妻獨立的倫理人格,個人作為財產利益的責任主體是婚姻及婚姻法無法回避的問題。
非用于婚姻家庭共同生活的投資帶有一定的風險,是否獲取利益取決于個人的經營智慧。不動產物權的抽象性需要確定產權明確的獨立的權利人,這是市場經濟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物權法的核心為以處分權為中心的抽象所有權,德國民法典中的物、債區(qū)分的所有權概念不再采用側重功能劃分、與家庭關系糾纏在一起、不具有流動性的日耳曼法中的所有權制度,而采用一個全面、絕對、完整的對物控制的權利,無論時間和空間,所有權沒有差異,而這恰恰反映了抽象所有權制度的社會經濟基礎——以不動產為核心的物必須成為交易對象。[10]抽象的不動產物權的流轉性是市場經濟的常態(tài),而注重不動產功能的婚姻家庭生活為特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婚姻家庭的功能已縮小到了最本質的倫理范圍,之前的物質生產、分配、消費等的功能已為社會分工所取代。對于夫妻一方訂立不動產合同并登記在該方名下的,可以將該投資性不動產認定為個人財產,由個人依據自己責任原則從事法律行為。若夫妻另一方以類似于普通合伙人的形式參與投資決議,為經營管理付出勞動,并使用其個人財產或夫妻共同財產償還債務的,可以享有合伙人權益。另一方未參與經營的,基于婚姻關系而享有配偶投資收益的共有權,并就獲得利益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之事實共同承擔債務,在婚姻關系解除時對共同償還債務部分對配偶享有債權請求權。
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中將夫妻共同生活作為判斷不動產權利歸屬的依據,一方面是為了協(xié)調個人財產轉化為共同財產的體系統(tǒng)一性,債務本屬于財產的一部分,同為夫妻共同生活的目的,強調個人債務可以轉化而個人財產不得轉化不符合法律的邏輯統(tǒng)一性要求。另一方面慎重對待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財產權利是婚姻的本質使然,不因近年來不動產的大幅度升值而放棄樸素的共同共有觀念。因而筆者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征求意見稿)作出如下建議:
1.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征求意見稿)第十一條
第十一條建議修改為:“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需要登記的不動產婚后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可將該不動產認定為不動產權利人的個人財產,尚未歸還的部分貸款為不動產權利人的個人債務。但該不動產用于或將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除外?;橐鲫P系存續(xù)期間由夫妻共同財產還貸部分,應考慮離婚時不動產的市場價格及共同還貸款項所占全部款項的比例等因素,由獲得不動產權利的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合理補償?!?/p>
本條在征求意見稿的過程中將標的物從“房屋”變?yōu)椤安粍赢a”,同時也取消了主要用于房屋貸款的“按揭”概念的采用,這一變化雖然擴大了司法解釋的適用范圍,但是未對不動產的性質加以區(qū)分而統(tǒng)一規(guī)定為個人財產,從而不符合法律的形式理性。形式理性指的是法典內部不同部分的條文之間在形式上不存在沖突、抵觸甚至矛盾之處,民法的概念、規(guī)則、制度構成具有一致性的整體。[11]11不動產權利分為不動產物權和以不動產權利為標的的債權,債權通常情況下以合同方式確立,而不動產物權的取得依據物權法又有所區(qū)分,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構筑物等不動產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等一般需經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以及海域使用權等用益物權的取得無需登記,經過登記具有對抗效力。征求意見稿將不動產登記作為物權取得的必要條件,造成了本條例的邏輯混亂。此外,依據征求意見稿第十一條,登記生效的不動產物權的獲得似乎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即婚后辦理登記獲得物權是婚前不動產債務合同的必然結果,為婚前權利的婚后取得。這種理念與物權登記生效主義根本違背,因為在訂立債權合同到物權登記的過程中,法律關系還可能產生諸多變化,擁有債權合同并不必然最終取得物權,相反,婚姻持續(xù)期間取得該項財產應當屬于夫妻共同共有。因而第十一條的法理依據存在根本錯誤,婚后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歸為個人所有的合理依據應當是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目的。
2.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征求意見稿)第十二條第一款
第十二條第一款建議修改為:“登記于一方名下的房屋,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將該房屋出售,第三人善意購買、支付合理對價并辦理登記手續(xù),另一方主張追回該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該房屋屬于家庭共同生活居住需要的除外?!?/p>
將原“登記于一方名下的夫妻共同所有的房屋”改為“登記于一方名下的房屋”更能體現出法律保護夫妻共同生活維系婚姻關系的價值理念。即使是夫妻一方處分其個人財產,若該個人財產已形成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事實,個人不得隨意處分該財產,這是基于配偶基本的生存權利而對個人財產權利的必要限制。德國家庭法規(guī)定配偶任何一方都有義務允許另一方共同使用其所屬的家庭用具,對于剝奪或侵害共同占有的行為可以根據所有權提出請求權,若配偶一方妨礙了另一方的共同占有權,另一方也可以根據占有和所有權提出請求權。[4]63我國婚姻法雖然未明確規(guī)定占有權,但是現實生活中夫妻個人所有和共同所有的財產共同占有和使用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實,因而德國法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為了保障夫妻共同生活,無論房屋是否共有,第三人都不能基于善意取得而獲得物權。
[1]姚建宗.關于司法解釋的分析與思考[J].現代法學,1992,(3).
[2]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朱慶育.意思表示解釋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4]迪特爾·施瓦布.德國家庭法[M].王葆蒔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我妻榮.新訂物權法[M].羅麗譯.北京:法制出版社,2008.
[6]宋炳華.離婚夫妻財產分割熱點問題探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6).
[7]林秀雄.夫妻財產制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8]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9]A·J·M.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M].夏勇 ,張志銘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10]朱巖.社會基礎變遷與民法雙重體系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0,(6).
[11]王利明.民法典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蔡 鋒
The Purpose of Spouse Symbiosis to the Real Estate Rights
PENGLi
(Commercial and Civil Law Faculty,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
It is worthyof approving that exposure draft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three of Marriage Law tries to introduce the idea of spouse symbiosis into legal nexus of real estate rights exchange for the first time.But it is not very perfect due to lacking fully consideration of that idea.Actually,the idea of spouse symbiosis could be used not only as the judgment of the ownership of real estate,but also as the proper reason of limiting spouse to dispose personal property.
spouse symbiosis;judicial interpretation;real estate
10.3969/j.issn.1007-3698.2011.01.004
D923.9
A
1007-3698(2011)01-0021-06
2011-01-02
彭 黎,女,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婚姻法。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