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紀衛(wèi)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第一初級中學)
新課程呼喚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從關注生命的高度,以激勵為手段,細心地呵護學生,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真誠地尊重學生的發(fā)現,巧妙地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展現生命的個性和靈性,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機盎然的舞臺,使課堂教學因激勵而變得更加美麗。
課堂教學“和諧美”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民主、平等和安全,即不論所提問題如何,都要使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體面地坐下去,這種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筆者稱為“安全”學習環(huán)境。大量事實證明,學生不感到拘束、可以暢所欲言的課堂,才算是具有“和諧美”的課堂。
學生敢于提問是和諧課堂的重要標志。而要使學生“敢”,教師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問”,不論其質量高低、是否切題都不得隨意“打擊”,應從精神上給予充分的肯定,以保護學生提問的意識和勇氣,使他們敢問、想問、愛問。要充分發(fā)掘學生所提問題中蘊藏的豐富內涵,善于將學習探究活動引向深入,這既能促使學生的思維向高級發(fā)展,又能提高學生提問的技巧,最終達到會問、善問的目的。期望學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失誤和錯誤,引導學生正視不足,走向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能夠獲得一份自信。當學生有了自信的時候,課堂對學生才有了一種親和力。
筆者曾聽過一位教師講授《偉大的友誼》一課,其中的一個教學片斷讓我感觸很深。
教學中,這位教師在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之后,啟發(fā)學生提問。其中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插圖中哪個是馬克思?”學生們立刻哄堂大笑。顯然,大家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太沒價值了。然而,老師頓了頓,笑著對全班同學說:“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呀,哪個是馬克思呢?”話音剛落,同學們紛紛舉手。這時,老師繼續(xù)說道:“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來。”學生紛紛提起筆邊讀邊批注,有的還小聲議論起來。過了一會兒,一只只小手陸續(xù)舉起。答案出來了:同學們一致認為那個頭發(fā)梳理得整齊的是恩格斯,頭發(fā)、胡須銀白的是馬克思。有的說,因為馬克思長期流亡在外,家里很窮。恩格斯經商,十分富有。有的說,馬克思由于操勞過度,顯得老,況且比恩格斯去世得早。有的說,文中的恩格斯總到馬克思家里討論各種政治事件和科學問題,從圖中的房子和他們坐的位置可以看出……
從這個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教師對待學生提問的態(tài)度。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老師沒有像學生那樣一笑了之,更沒有說出“這還用問嗎”之類的話來,而是首先鼓勵那位學生,然后加以正確引導。這不僅讓那個提問的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給全班學生提供了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由此我想,教師只有善待學生的提問,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不怕犯錯誤的心理氛圍,學生才能提問。這里的“能”包含愛提問、敢提問和會提問。愛提問是會提問的前提。一個學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太簡單、太沒有價值而遭到老師、同學的嘲笑,就會不敢問,也就談不上愛問,更談不上會問了。學生由于敢問、愛問,問得多了就會發(fā)展到會問。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才敢問、愛問;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才會問。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問才能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這不正是當今教育之所需嗎?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一種美的表現、美的享受,興趣是基礎。興趣產生于認識和需要,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力量??涿兰~斯曾說:“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識,對學生來說無異于來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學生會毫不關心它的存在,更不會產生掌握它的需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以新穎、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有機地穿插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在課堂上用抑揚頓挫的講解闡述,激情高昂的情感表達,栩栩如生的描述解說,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這樣的課堂不僅會變美,而且學生還會進入愉悅的、有意義的學習之中。
課堂導入在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彩的開場白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投入到自主的學習中去。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將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創(chuàng)設成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一種場景,變成聲情并茂的導入。
現代教學技術新穎、形象、直觀、藝術化的特點,可以創(chuàng)設出悅耳、悅目、悅心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無疑會誘發(fā)學生在情感上的參與,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美的機會,在每學期期中考試后,我都要精心設計一堂“表演展示”課 (一般是兩個課時放在一起)。在這個“表演展示”課上,有個人參演的,也有代表合作學習小組的,還有不同小組代表組合的。表演展示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有朗誦的,有對對聯的,有翻譯文言文的,有介紹文言虛詞用法的,有描寫景物的……只要能上就是好、就是美、就是行。
如今的語文課堂教學在“蹲下來和學生交流”的精神的感召下,教師的激勵用語應貫穿始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課堂充滿活力。新課程呼喚新課堂,“新課堂應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凝聚著師生共同的智慧和心血,連結師生情感的紐帶便是教師那充滿感情和睿智的課堂激勵。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表現。它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應,是人對世上萬事萬物的一種態(tài)度。正確而深刻的認識,準確而生動的表達,必須靠真摯的情感去體現。情感是認識的催化劑。情感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fā)展的,客觀世界是產生情感的基礎和源泉。但是,情感又影響人的認識活動,激發(fā)、推動人的認識活動向縱深發(fā)展,豐富人的認識內容。帶著情感去認識事物,被認識的事物必然受情感的影響:平凡的,神奇了;抽象的,具體了;無情的,含情了;平面的,立體了;呆板的,活躍了;無生命的,有生命了。如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自然界的風雨花草都是那么多情:“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桃樹、杏樹、梨樹,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花下成百上千的蜜蜂嗡嗡地鬧著”“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唱著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讀了這些,誰不和作者一樣喜愛這生機勃勃的春天呢!
語文本身就是一首詩。它縱橫千古,綿延萬里,廣袤美麗,多姿多彩。既有黃山、漓江等山水風景的賞心悅目,又有《春酒》《泥人張》等生活故事的回味無窮;既有黃繼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壯士等英雄人物的蕩氣回腸,又有麻雀、老山羊等平凡生命的動人心魄、刻骨銘心。流連其間,可以提升道德境界,培養(yǎng)審美情趣,啟迪人生智慧,豐富文化底蘊。
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學生 (尤其是初一學生),則更是一首靈動的小詩。純真無邪的臉龐,靈氣閃爍的眼睛,側耳凝神的表情,神奇絢麗的思想,以及那如雨后春筍般舉起的手臂……即構成了那一首首或雋永、或詼諧、或深刻、或幼稚、或含蓄的小詩。
這樣的學生,這樣的語文,構成的課堂自然應該是詩意盎然的。語文課堂因詩意而變得浪漫,學生的思想也因浪漫而得以自由馳騁。沒有詩意的語文課堂是呆滯的,是死板的,是做作的。只有飄逸著詩意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的返璞歸真,才能讓人如癡如醉,如沐春風。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充分利用教師自身的多重角色來激勵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而且要以激勵的手段發(fā)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不同角色,豐富課堂教學的內涵,擴大課堂這個舞臺的“演員”陣容,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美麗的元素。
參考資料:
1.《中小學綜合能力訓練體系叢書》,內蒙古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