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源(江蘇省宿遷中學)
縱觀這兩年江蘇省的高考作文題目,從《品味時尚》到《綠色生活》,可以發(fā)現(xiàn)題目貼近生活,關注民生。不僅體現(xiàn)了哲理性和思辨性,而且具備了人文性和現(xiàn)實性。由此可見,出卷者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他們希望中學生能關注現(xiàn)實,積極思考;從現(xiàn)實中取材,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詩意;從思考中突破,迸發(fā)智慧的火花。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張秋玲教授在一次高考試題評估會上說:“從最近各省作文的命題點來說,作文的考察點有兩個,一個是感性的抒情,一個是理性的反思?!惫P者認為即是弘揚生活真情,彰顯智慧火花。
筆者根據(jù)多年的高中作文教學經(jīng)驗和多次批改高考作文的經(jīng)歷,有以下幾點反思:
我們從這幾年的高考題目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語文學習越來越重視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對時事的關心度。而我們還有很多學生一味埋頭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寫作文就只能想到古人古事。高考作文內(nèi)容的集體撞車,正說明了學生們生活的貧乏、思想的貧血、題材的貧窮。因此,這兩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在暗示我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社會、關注人生。
筆者覺得,有些中學生作文水平一年不如一年。很多學生反映,自己在高一、高二時喜歡寫作文,有話可說,到了高三反而不知道寫什么了,寫出來的作文千人一面、干癟枯燥。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困守在學校中,每天過著枯燥乏味、單調(diào)緊張的生活,沒有時間看書閱讀,沒有機會了解世間百態(tài),試想,沒有生活的來源,沒有思想的積累,沒有眼界的拓展,學生如何能寫好作文、學好語文?雖然學生平常多加閱讀,就能掌握豐富的材料,但更重要的是多思考。這里的思考不是用別人的文字和思想思考,而是應該多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將掌握的材料進行挖掘、剖析,把最深層次的東西提煉出來,為己所用。所以,我們在鼓勵學生多讀書的同時,還要采用合適的方式來督促他們學會思考、學會比較、學會提煉,最終把書中的精華化為自己的思想。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人生、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自我,在文章中寫出時代的精神和人性的閃光點。只有實實在在地寫出東西了,感情才能有踏實的著落。高考作文題,體現(xiàn)了出卷者引導中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意圖,并希望學生寫出一點思想和境界來。以去年的一篇滿分作文為例。這篇作文從“名牌之時尚——只買貴的,不買好的”,再寫到 “口之時尚——超女快男P K”,最后寫到“頭之時尚——理爆炸頭、超女頭”,寫到“手之時尚——寫博客、玩文學”,思路清晰,內(nèi)容充實。如果該考生不關注現(xiàn)實社會,只是埋頭苦讀,可能也和其他的考生一樣無事可寫、無話可說。
教過高三的老師大多會有一種感慨,高三一年的作文訓練白教了,學生掌握了那么多的技巧、方法,幾乎沒有用處。我們往往都有一種不放心的心態(tài),認為講得多,學生就會考得好,但事實并非如此。筆者覺得高三再緊張,也要每周都抽出時間讓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多關心時事。對于一些典型的課外閱讀材料,我們也可以從技巧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們還可以印發(fā)一些評論文章給學生看,引導他們多角度、深入地思考問題、挖掘事件的意義,學生也許收獲更多。如果我們單從應試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訓練,作文僅有個軀殼,是得不了高分的。有專家說:“整個社會都應該反思教育,不能再忽視學生心靈的成長?!币苍S這兩年的高考作文平均分較低,給考生、家長、老師、社會帶來了痛苦,但筆者相信,陣痛過后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應該是值得我們期待的。無論高考作文如何發(fā)展,只有從生活的細節(jié)入手才能有話可講、有事可寫,抒發(fā)的情感也才能真實、飽滿、感人。
可能有人會說,目前中學生的生活的確很單調(diào),但有的學生也知道得不少,國內(nèi)外發(fā)生的大事小事他們都知道,但為什么寫不出來、寫不深刻?筆者覺得這跟學生精神家園的貧瘠、情感世界的荒蕪不無關系,除了嘆息、擔憂,我們更多的應該是反思、反省。從學生高一寫第一篇文章開始,我們就開始用應試作文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告訴他們?nèi)绾文帽kU分,告訴他們要隱藏自己的寫作個性。這樣機械的訓練,不但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相反,時間長了,學生雖然確實掌握了八股文章的寫法,但寫作興趣卻越來越淡薄,情感思維越來越僵化,寫作個性越來越削弱,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受到壓制,漠視社會現(xiàn)實人生,精神家園也就貧瘠、荒蕪。
從每年高考作文的批改結(jié)果來看,同等水平的作文,記敘文的得分要高于議論文的得分??忌灰軌驍⑹鲆淮谓?jīng)歷或一個故事,最后能談談自己的感想和理解,只要不是卷面太過潦草、文筆太過稚嫩、故事太過荒唐,一般得分都會比同等水平的議論文高。何永康教授在大大小小的講座、文章中一直在呼吁、提倡中學生寫自己日常生活的“記敘文”,道出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而且要“原汁原味”。從培訓樣卷中的多篇優(yōu)秀記敘文可以看出,江蘇省高考作文更歡迎生活氣息濃厚、貼近生活實際、反映生活真實的文章。
對于天天過著三點一線的單調(diào)乏味生活的中學生來說,自己的身邊真的無事可寫,無情可抒,但老師如果能夠指導他們真實、真切、真誠地去體察生活,引導他們多積累寫作素材或生活素材,多獨立思考,鼓勵他們每天寫一點,每天記一些,每天想一下,日積月累,學生身邊活生生的素材就會多一點。這樣的訓練多一些,學生就會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生活,而不總是把眼光不自覺地投向故紙堆。學生多花一點時間來體驗生活、關心時事、閱讀書籍,他們獲得的自我充實、自我感悟遠比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的知識更有價值。這樣也許就能讓作文真正回歸現(xiàn)實,回歸生活,尤其是回歸學生的現(xiàn)實。當我們把學生思想上的枷鎖解開來,讓他們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讓他們的精神家園重新生機勃勃、情感世界重新豐富飽滿,也許他們就能寫出真正的誠摯之文、性靈之作。
關于議論文的寫作,我們多年來都在訓練學生寫中規(guī)中矩的三段式的議論文,這種文章容易上手,學生學起來很簡單,練習幾次,大多數(shù)學生基本都能寫出一篇像模像樣的文章。但這種作文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千篇一律,內(nèi)容空洞,事例雷同,缺乏對事件的深入思考。有的文章看似文筆不錯,但華麗的文字掩蓋不了情感和思想的“貧血”。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思想扭曲了,作文陷入“假、大、空”的泥潭。何永康教授不止一次地提出,議論文寫作要“機智一些,要設法采用巧妙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由頭,要瀟灑一些,要潑辣一些,等等”。所謂“由頭”,就是要求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中或熟悉的事件中找到一個與題目有關的事件或現(xiàn)象,作為引出觀點的引子;所謂“雜文味”,就是語言要犀利一點、智慧一點,有自己的思想和聲音,而不是人云亦云、機械陳述。何教授還在《揚子晚報》上選了一篇文章作為議論文的范本,這篇文章就是 2005年的江蘇省高考滿分作文《沒有了妖魔的取經(jīng)之路》。專家是這樣來評論的:一篇好文章,應該追求“三獨”——獨立思考、獨家發(fā)現(xiàn)、獨特表達。這三點,《沒有了妖魔的取經(jīng)之路》都做到了。首先,面對“鳳頭、豬肚、豹尾”這個話題,該考生想到了“厭惡過程而只求所謂的結(jié)果”的時弊,又想到了“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可以作為自由發(fā)揮的由頭,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獨立思考”。取經(jīng)之路為什么少不得妖魔?作者的認識有三點——“患難見真情”“出門長見識”“征程即真經(jīng)”,這無疑是他的“獨家發(fā)現(xiàn)”。至于“獨特表達”,就更鮮明了。文章既有濃郁的雜文味,又是相當規(guī)范的議論文。三個分論點層層遞進,很有見解,很有力度;結(jié)尾處則眼觀現(xiàn)實,痛下針砭。由此可見江蘇省閱卷專家們對優(yōu)秀議論文的標準。
以去年的一篇滿分作文為例,小作者在開頭先破傳統(tǒng),“‘低碳’,‘綠色’,其實就是近年來的舶來品。對于我們這樣的窮國家,沾上洋字的詞或是有點血緣關系的,除了‘洋鬼子’,都是好東西。然而換一個角度,其實也是奢侈品。很顯然,我們不可能強求美洲土著改燒天然氣,也不能強迫一個辛苦多年才買上轎車的白領使用清潔的氫能源。這樣想,‘綠色生活’和我們平頭老百姓似乎毫無瓜葛了?!闭Z言機智、犀利,反彈琵琶,顯示了小作者獨立無羈、不人云亦云的思維,開頭精彩,一語中的。接著在下文條分縷析、層層剖析,進而提出“綠色生活不能面面俱到,但可量力而為”的論點,妙語連珠,行文從容,全文顯示了小作者獨到的批判力、敏銳的洞察力、嚴密的思辨力。當然,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學生只是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大量的普通學生還是首先要學會寫一篇典范的議論文,但在文章層次已經(jīng)較清晰、語言已經(jīng)較流暢、事例已經(jīng)較充實的基礎上,我們是不是也能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事件背后的東西、更多地關注現(xiàn)實人生的價值,語言再潑辣一點、行文再個性化一點,也許學生就能寫出跟別人不太一樣的議論文,鮮活的思想也能在文章中迸發(fā)出耀眼的火花。也許這些訓練非一朝一夕即能完成,操作起來可能難度很大,但與其困守在那種套話作文中拿不到好的分數(shù),不如嘗試一下改變方向,多研究專家們提供的范文,說不定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會有新的突破。
高中作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但筆者相信,只要語文教師能夠真正將學生的閱讀積累落到實處,引導他們多關注社會、人生,鼓勵他們多思考、分析;社會、學校、家庭能夠解開學生身上的精神枷鎖,讓學生獲得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那么作文教學的前途就一定是光明的。
參考資料:
1.張志敏《構(gòu)建學生的精神家園》,《考試(教研版)》2009年第 6期。
2.孫如明《套話作文的終結(jié)和寫實之風的回歸》,《新高考 》2007年第 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