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連斌 董海洲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2)
國際私法上的“政府利益分析說”探微*
宋連斌 董海洲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2)
柯里教授的“政府利益分析說”誕生于上世紀美國沖突法“革命”時期,并一舉成為美國現(xiàn)代法律選擇方法論中重要的學說之一。雖然“政府利益分析”理論存在概念難以確定、保護觀念過于狹隘、不確定性和理論根基不牢固等缺陷,但它提出對法律的內容和“政府利益”進行分析,并將此作為法律選擇的基礎,突破了傳統(tǒng)的沖突規(guī)范選法理論,給國際私法理論研究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影響了美國現(xiàn)代沖突法理論和美國法院的司法實踐?!罢娣治稣f”所提出的分析法律實體內容,以及“利益分析”方法符合未來國際私法的發(fā)展趨勢。
政府利益分析說 沖突法革命 國際私法學說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風靡一時。在國際私法領域,吸收了胡伯(Huber)學說精髓的斯托雷(Story)“國際禮讓說”,以及繼承戴賽(Dicey)學說的比爾(Beale)之“既得權說”,均受到新興選法理論的挑戰(zhàn)。這一時期,以庫克(Cook)和勞任森(Lorenzen)為代表的“本地法”理論、卡弗斯(Cavers)的“公正論”,都站在實用主義的立場,猛烈批判傳統(tǒng)國際私法的邏輯基礎和方法。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沖突法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期間最為活躍的人物,當推布萊內德·柯里(Brainerd Currie)??吕锝淌谒岢龅睦娣治隼碚撌钱敃r美國沖突法領域最重要或最普遍流行的方法論。[1]P49
(一)“政府利益分析說”發(fā)展背景
國際私法理論萌芽于意大利注釋學派,至法則區(qū)別說時代,國際私法才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在16世紀的法國,法則區(qū)別說明顯地分為兩種不同的派別,一方面是以杜摩蘭(Charles Dumoulin)為代表的屬人主義思想,它被后來歐洲大陸學者所發(fā)揚;另一方面是以達讓特萊(D' Argentré)為代表的屬地主義思想,它被荷蘭學者所接受,并在英美得到廣泛的傳播。[2]P18
19世紀30年代,美國聯(lián)邦法院法官斯托雷在吸收荷蘭學說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判例,建立起以“國際禮讓”為核心理論的美國國際私法學說。大約一個世紀后,該理論被以比爾“既得權說”為理論基礎的美國《沖突法重述(第一次)》所取代,而后者逐漸成為“多數(shù)說”。[3]P36
20世紀的美國法學,現(xiàn)實主義頗受推崇,新學說如雨后春筍。在沖突法領域,亦陸續(xù)產生出許多不同的選法理論。在《沖突法重述(第一次)》公布前后,美國沖突法學界已有很多學者,如著名的哲學家和法學家?guī)炜艘约皠谌紊热?,不滿于“普遍主義”觀點和概念主義的法律適用方法,提出了“本地法”理論。這種理論直接批判了表現(xiàn)為概念主義的“既得權說”,推行一種實用主義的法律選擇理論。同時期的卡弗斯更是將批判的矛頭直指傳統(tǒng)國際私法的法律選擇方法,認為它只是一種管轄權選擇,忽視了被選擇法律的內容,以及法律選擇的后果。他提出拋棄傳統(tǒng)的選法方法,通過直接的“規(guī)則選擇”,以實現(xiàn)“結果選擇”。
美國司法實踐對“既得權”理論的支持立場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發(fā)生了轉變。在一系列適用州勞工賠償法處理跨州事故的案件中,最高法院擯棄了原先的觀點。如在Bradford Elec. Light Co. v. Clapper案①中,最高法院援引《憲法》第一章第4條“充分信任和尊重條款”,認為依該條款應適用受雇活動所在州的勞工賠償法。而隨后的阿拉斯加包裝工人協(xié)會訴勞工委員會(Alaska Packers Association v. Industrial Accident Commission)案②和太平洋雇主保險公司訴勞工委員會(Pacific Employers Insurance Co. v. Industrial Accident Commission)案,③最高法院的裁決更是動搖了以“既得權”理論為根基的《沖突法重述(第一次)》。最高法院在上述兩個案件的裁決中指出,依照美國憲法,雇傭所在地州與損害發(fā)生地所在州均可提供法律救濟,因為此兩州對執(zhí)行本州的勞工賠償法所體現(xiàn)的政策均有充分“利益”。以上判例說明,最高法院開始不再固守交易與州的屬地聯(lián)系,而從憲法層面上認可當事人與法院地的屬人聯(lián)系。保爾·弗羅因德(Paul Freund)在1946年預測,最高法院所提倡的對州利益的分析,很有可能開啟法律選擇的新路徑。[4]P95
如其所言,到了20世紀50年代,柯里教授的“政府利益分析說”脫穎而出。1963年,柯里將他以往的一些論文匯編成一本《沖突法論文集》出版。他認為每一個國家的實體法都體現(xiàn)著一定的目的和政策,只要國家的實體法得以適用,它所包含的目的或政策就自然會實現(xiàn),而國家在這一過程中就會實現(xiàn)利益。[2]P33他將法院所追求的利益稱之為“政府利益”,認為,政府利益才是適用法律的唯一標準,并發(fā)展出了他的“政府利益分析說”。
(二)“政府利益分析說”的主要內容
1. “真實沖突”、“虛假沖突”及“無利益的案件”
柯里學說將法律沖突分為三種“真實沖突”、“虛假沖突”、“無利益的案件”。
所謂“真實沖突”,是指兩國或兩州以上之法律都與沖突法案件有關聯(lián),且各國或各州均在適用其本國法或本州法時,具有政府利益。[5]P171柯里認為,只有在真實沖突案件中,才會發(fā)生法律沖突的問題。此時,法院不能對各國或各州的政府利益進行權衡,而只能適用法院地法。原因在于,衡量別國或他州所具有的政府利益,已經超越了法院的職責,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政治功能,即使聯(lián)邦最高法院也不能這樣做,更何況州法院。[6]P181-182
所謂“虛假沖突”,是指雖然涉案的不同國家或州的法律規(guī)定不同,但實際上僅有一國或一州在法律適用上具有政府利益。在這種情形下,柯里認為應適用具有利益的州或國家的法律。
除上述兩種情況外,柯里理論認為還存在“無利益的案件”。它是指沒有任何一國或一州具有政府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柯里認為,還應適用法院地法。
2. 法律選擇方法
在柯里看來,下列做法應成為處理美國州際法律沖突的方法:
(1)當法院需要適用其他州的法律時,它必須審查有關這些法律所體現(xiàn)的政策,以及執(zhí)行這些政策時有關州所合理主張的利益,法院必須適用一般的程序,來分析和解釋各個政策以便做出決定;
(2)如果法院發(fā)現(xiàn)在對案件適用的法律中,只有一州存在利益,而其他州都無利益,法院此時須援引有利益一州的法律;
(3)法院若發(fā)現(xiàn)兩州的利益有顯著的沖突,那么它就必須重新審查,對州利益及政策做出更適當、謹慎的解釋,以避免法律沖突的發(fā)生;
(4)如果法院經過反復審查,仍發(fā)現(xiàn)兩州間的合理利益之沖突無法避免,便應適用法院地法;
(5)如果不可避免的沖突存在于其他州法律之間,法院地本身與案件無利害關系,而法院又不能以“不方便”為由拒絕審理此案件,那么在大家未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之前,應適用法院地法。
(6)州際利益的沖突將導致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處理結果,而處理的結果,將取決于提起訴訟的地點。如果這項取決方式對某特定問題將嚴重地侵害國家各州間判決一致性的利益時,法院不得為了達成判決而輕易犧牲它本州的合法利益,而是由國會擔負起這個政治職責,來決定“究竟應遵從哪一州的利益”的問題。[7]P126-127
“政府利益分析”理論突破了通過沖突規(guī)范選擇法律的僵硬模式,在美國學術界和實務界影響甚大。但由于自身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缺陷,導致這種理論在實務中難以被法院全盤接納,在學術界亦遭到許多學者的猛烈批判。
(一)“政府利益”難以確定
柯里的理論是建立在“政府利益”存在的基礎上,他認為每一項法律都可能是一個特定的目的,而且法院能夠將實體法背后所隱含的目的分析出來。然而這確實是給法院出了一個難題。之前,在庫克對比爾“既得權”理論的批駁中就指出,在現(xiàn)實中,法官不能確定一項外國權利是否是合法取得,因為他難以知曉外國法的內容。事實上,即使法律規(guī)定相同,也有可能是由不同的立法機關基于不同的理由而制定的,故在涉外案件中,法院是難以確定一項實體法背后所蘊含的政策和利益。從1963年的Babcock v. Jackson案到1972年的Neumeier v. Kuehner案,紐約州上訴法院都未能明確“乘客法規(guī)”所體現(xiàn)的真正目的。如果堅持讓法官去確定別國法律所體現(xiàn)的政策,那么他只能以法院地的標準來衡量,這樣做將使得法律選擇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憑靠法官的主觀臆斷得出,偏離了判決結果的可預見性要求。
另外,柯里的“政府利益”這一術語,混淆了沖突法案件中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界限,有誤導法院之嫌。所謂“政府利益”,更多的是一種公共或政治上的利益,類似于公共利益,這些均屬于公法范疇。而英美法系的沖突法案件常見于家庭、財產、侵權等領域,這些領域一般被他們劃分到私法范疇。適用沖突法的案件一般為私法案件,使用公法上的概念來解決私法問題,極有可能使當事人承受不合理的判決,因為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不一致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二)狹隘的區(qū)域保護觀念
“政府利益分析”理論認為,州是為了其居民之利益而適用本州法律??吕镌f:“就如同一個人一樣,國家的行為首先是為了促進它本身的利益及其國民的利益……。”[2]P34但實際上,一國或一州的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其出發(fā)點往往是為了平等保護各國或各州居民的利益。沖突法案件審理的目的,也不是為追求某種單方面的政府利益,而是給予雙方當事人一個合理的判決。
傳統(tǒng)的法律選擇理論主張法院應平等地適用法院地法與外國法,但柯里含蓄地試圖將他對法院地法的偏好偽裝成立法政策目的的實現(xiàn),[8]P555并認為法院地法與外國法在本質上并不相同,因此應當優(yōu)先適用法院地法。這種狹隘的法院地優(yōu)越感遭致許多批評。[8]P2布里梅耶(Brilmayer)教授曾撰文指出,“政府利益分析”理論下的“利益”,指盡可能地為居民尋求最有利的法律利益,法律是為了法院地居民的利益而制定。質言之,法院地的法律只有在其居民能夠獲得利益時,才能適用??吕锏睦嫒菀自斐善环ㄔ旱鼐用窭妫缫曂庵莼蛲鈬斒氯说慕Y果。這種極度的區(qū)域性觀念置美國聯(lián)邦體系于危險之中,增加了原告選擇法院地以使其得到最有利判決的機會。[9]P409-411這樣做,無疑會促使當事人挑選法院。此時,很難說法院能夠公正地保護理應保護的利益。
(三)不確定性
如前文所述,實體法背后的政策和目的依賴于法官基于個案來探明,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當事人在訂約時無法預知可能發(fā)生何種法律糾紛及解決糾紛的準據(jù)法,此時即有嚴重的不確定情形產生。依照這種理論,法院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總會認為自己的國家在案件中適用自己的法律有“合法利益”,這就等于否定沖突法存在的必要了,動搖了經過幾百年發(fā)展的國際私法體系。[10]P52另外,在“真實沖突”的情形下,“政府利益分析說”要求法官對州利益及政策做出更狹義的解釋,以避免法律沖突的發(fā)生。如此一來,當事人即無法預知法院會認為何國或何州具有最重要的利益。再次,由于“政府利益分析”理論傾向于屬人主義,在侵權案件中,可能會出現(xiàn)侵權行為地在外州或外國,而法院以原告是本州人或本國人為由,適用法院地法,使原告無法估料到訴訟結果。
(四)虛假的立法意圖
建立在沒有根據(jù)的立法意圖之上,是柯里學說的又一大硬傷。布里梅耶曾對“政府利益分析”理論提出一個方法論上的質疑:我們怎樣知道適用柯里定義的“利益”較適用——譬如說——《沖突法重述(第一次)》的原則,能更好地實現(xiàn)立法政策?[8]P566布里梅耶認為,柯里的理論,不再可能如同過去《沖突法重述(第一次)》,可以反映出立法機關真正的或推定的想法。因為在多數(shù)情況下,立法者并未去真正地明文規(guī)定法律的適用范圍,這和柯里所主張的結果相矛盾,因而利益分析學者只能推定其立法意圖。但是由于該理論的不可預測性和偏激性,導致其難以作為推定意圖的合理理論。[9]P393臺灣學者陳隆修教授認為,依賴“實際的立法意圖”來支持“州利益”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通常在民主政治中,立法意圖是以執(zhí)政黨的政治便利為基礎而訂的,制定法規(guī)當時的立法意圖可能已經因為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而過時。因此,允許以立法意圖來決定國際或州際案例是很不妥當?shù)?。[1]P57另外,即使一國法院認為,適用法院地法對其利益攸關,那么將如何解釋私人能夠被允許協(xié)商選擇管轄權和希望適用的法律,以及當事人能夠選擇仲裁地?這難道不是對“政府利益”的公然挑戰(zhàn)嗎?[4]P135
既然柯里學說具有如此多的缺陷,但為什么它仍然能夠受到實務界的青睞?陳隆修教授的回答一語中的:“當學術界的法學者坐在圖書館里從事創(chuàng)作理論時,法官必須坐在法庭上面對寡婦、小孩或失去一條腿的受害人。為了補償那些他們親眼所看到的不幸受害人的悲痛處境,法官們經常忽視法律的理論而做出想達到的判決。”[1]P64柯里理論恰好提供了這樣一種機會,讓法官可以給予被害人更好的救濟,因此他們也很樂意接受此理論。
“政府利益分析說”雖有上述不足之處,但并不能阻卻其成為現(xiàn)代美國國際私法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力的理論。
(一)“政府利益分析說”對美國沖突法理論的影響
柯里在庫克和卡弗斯等人對傳統(tǒng)沖突法理論和方法批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新的法律適用理論和方法,從而創(chuàng)立了激進的利益分析學派,并且把現(xiàn)代美國國際私法的實用主義經驗論的發(fā)展推向了高潮。[2]P30在柯里之前,美國傳統(tǒng)國際私法還是采以沖突規(guī)范為主導的概念主義的法律選擇方法。雖然庫克創(chuàng)立了“本地法”理論,但由于它只在理論上否定了法院適用外國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作用限于破壞了傳統(tǒng)的國際私法的哲學和邏輯基礎。④
同“本地法說”相比,柯里的理論更具建設意義。他極力反對通過傳統(tǒng)沖突規(guī)范來選擇法律,認為傳統(tǒng)的理論和方法缺乏合理的基礎,完全是一種概念主義的虛構模式。傳統(tǒng)沖突法規(guī)則造成了原本不存在的問題,而且這些規(guī)則往往使政府利益得不到體現(xiàn)。因此柯里認為,要是沒有(這些傳統(tǒng)的——筆者注)沖突規(guī)則,大家或許會更好。[5]P171在柯里的理論中,法院是國家機器,其職責是促進法院地的利益,而傳統(tǒng)選法理論的機械性,導致法律選擇的結果有可能損害到當事人或法院地的利益。為了避免這一后果的發(fā)生,傳統(tǒng)理論創(chuàng)造了像識別、反致、公共秩序保留等制度來限制沖突規(guī)范對法律的選擇??吕镎J為這些手段全屬無中生有的虛構,是這架傳統(tǒng)機器制造出來的贗品,應隨著沖突規(guī)范的被否定而一起拋棄。[11]P211
美國學者凱(Kay)教授認為“政府利益分析說”為美國沖突法做出了兩個獨特的貢獻:一是他始終把注意力放在法律的內容上,將這視作法律選擇分析的起點;二是在“真實沖突”案件中,作為法院地的州應適用法院地法。[12]P169-171法律在柯里看來,是實現(xiàn)社會控制的工具,所以他非常重視法律的實體內容,他認為對法律的分析將揭示其所包含的社會、經濟或行政上的政策。 “政府利益分析說”依賴于對法律的內容進行直接分析,運用“法律解釋”等為法官所熟悉的司法技巧,來確定法律之間是否真正相互沖突,而不是依靠多邊的管轄權選擇規(guī)則,后者的目的是為達成一個統(tǒng)一的沖突正義體系。所以他不贊同比爾的既得權理論,認為該理論機械地要求法官忽視法律的內容??吕锏囊陨蟽蓚€觀點,貫穿于他的“政府利益分析”過程。對沖突法律內容的分析作為是“政府利益分析說”的起點;以在窮盡所有尊重他州的方法時,法院應通過適用法院地法來促進本州利益是該學說的結論。他的第一個觀點被所有的美國學者接受。[12]P179甚至在柯里之后,美國沖突法中有一種趨勢,即為了得出“實體法最好”的結論,將“政府利益分析”的運用擴大到柯里當初設立的界限之外。
“政府利益分析說”透過法律沖突的表象,探尋其背后的利益沖突,為法律選擇方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在美國沖突法學界影響甚大。可以說,在柯里之后,美國沖突法學者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利益分析”理論的真實信徒, 其他人則屬于另一類,而即使是對柯里學說持批評態(tài)度的學者,亦接受“政府利益分析”理論的某些基本思想。[8]P13-14大多數(shù)美國當代法律選擇理論都采用了柯里理論的兩個基本前提:(1)案件所涉國家對于跨國私法沖突的解決都存在利益要求;(2)為了解決這些法律沖突,所涉國家的利益要求必須跟其他因素一起得到充分考慮。[13]P15這種理論觀點在美國當代國際私法理論《沖突法重述(第二次)》里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稕_突法重述(第二次)》雖然采“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 作為契約及侵權行為案件的準據(jù)法選擇標準,但其第6 條規(guī)定要求考慮:(1)州際和國際制度的需要;(2)法院地的相關政策;(3)其他利害關系州的相關政策,以及在解決特定問題時相關各州的利益,并可依此推翻“最密切聯(lián)系”規(guī)則。⑤
柯里之后的學者如萊弗拉爾(Leflar)、巴克斯特(Baxter)、馮·邁倫(von Mehren)等,各自學說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該理論的啟發(fā)或影響。萊弗拉爾的“法律選擇五點考慮”將“較好法律的方法”列為因素之一。辛格(Singer)教授隨后重塑了萊弗拉爾的理論,認為法官在審理涉外案件時,應首先考慮對于社會政策和實體正義來說何種實體法最好,并考慮到“適用于國內案件中的相同道德、經濟和社會政策考量”。榮格(Juenger)提出“目的論方法”,以“結果選擇方法”來替代傳統(tǒng)法律選擇理論。[14]P286-299柯里之后,美國沖突法學者認為法官在法律選擇決定做出之前,不可對法律的實體內容視而不見。在“真實沖突”案件中,大多數(shù)美國學者所反對柯里的法院地法解決方案,他們堅持認為應嘗試通過更好的方法來實現(xiàn)判決的一致性。不過也有學者表示需重新審視在“真實沖突”案件中適用法院地法的做法,[15]P34不是因為他們同意柯里的觀點,即當不能協(xié)調他州利益時法院應促進本州的利益,而是因為在跨州案件中,法院地法提供了一個易于確定的正義標準。⑥
(二)“政府利益分析說”對美國法院司法實踐的影響
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對沖突法的發(fā)展最有影響而且最權威的州——紐約州,部分采納了政府利益分析理論。紐約州上訴法院在1963年Babcock v. Jackson案中,即采用了柯里的“政府利益分析說”和艾倫茨威格的“適當法”理論,以當事人的屬人聯(lián)系替代了屬地性的傳統(tǒng)法律選擇方法,認為非商用車主與乘客之間的糾紛,應以法院地法作為處理案件的準據(jù)法。1969年Tooker v. Kuehner案⑦中,法院繼續(xù)采用利益分析方法以避免外州“乘客法規(guī)”的適用。1972年,在Neumeier v. Kuehner案⑧中,紐約州上訴法院針對侵權案件中“乘客法規(guī)”的適用,提出三條具體化的現(xiàn)代沖突規(guī)則(以下簡稱Neumeier規(guī)則):
a.當客人與車主居住在同一州,而且車輛又在該州登記的,則該州法律應決定車主對客人應有的審慎標準。b.當車主的行為發(fā)生在其居住的州,且該州不認為車主應對該行為負有責任的,則該車主不因受害人居住州侵權法認為其負有責任而承擔責任。相反,當客人在其居住地州受損害而該州法律準予賠償?shù)?,則除有特殊情形外,已進入該州的車主不得以其本州法律規(guī)定作為抗辯。c.在其他情形下,客人和車主居住在不同州,則難有明確的法律適用規(guī)則。正常而言,事故發(fā)生地州的規(guī)則為判決可適用的規(guī)則,但如表明不適用該正常情況下可適用的規(guī)則將促進相關實體法目的的實現(xiàn),且不損害多州制度順利運作或對起訴人產生重大不確定后果的,則不在此例。⑨
可以說,Neumeier規(guī)則是紐約州上訴法院對“政府利益分析說”在實踐層面上的一個總結,并進行了適當?shù)母脑?,而形成的一種公式化的法律選擇規(guī)則。到了20世紀80年代,Neumeier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不再僅限于涉及“乘客法規(guī)”的侵權案件。在20世紀90年代,仍可見到紐約州上訴法院依照該規(guī)則所作出的判例,該規(guī)則在美國其他州,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16]P108-109
除紐約州上訴法院外,紐約州聯(lián)邦法院同樣采用“政府利益分析”理論,只是未能茍同柯里關于“真實沖突”情況下的選法方法。類似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加州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托瓦爾(Chief Justice Traynor)極為推崇柯里的學說,⑩紐約州聯(lián)邦法院在1973年的Rosenthal v. Warren案、1978年的O’Conner v. Lee-Hy Paving Corp.案,以及加州最高法院在1976年的Bernhard v. Harrah’s Club案、1978年的Offshore Rental Co. v. Continental Oil Co.案中,均采納了柯里的利益分析理論,但在處理“真實沖突”時,并未遵循柯里理論去一律適用法院地法,而是將發(fā)生沖突之州法律進行比較,從中擇其一者予以適用。在Offshore Rental Co. v. Continental Oil Co.案中,加州最高法院甚至以外州法作為處理案件的準據(jù)法。
到20世紀80年代,幾乎沒有法院仍在遵循柯里提出的“政府利益”理論。凱教授認為只有加州和新澤西州明確表示采納柯里的“政府利益分析”理論,但如前文所述,加州在處理“真實沖突”案件時,并未遵循柯里的法院地法解決方案,不過在確定政府政策和利益時,加州繼續(xù)運用柯里學說。此外,盡管相對于合同案件,新澤西州在侵權案件中更為肯定地采用柯里理論,凱教授仍將其視為擁護柯里學說的州。但是,“政府利益”概念的各種修改版構成了當時法院系統(tǒng)最流行的法律選擇理論。[17]P1080
由于許多美國法院并不贊同柯里認為法院僅是法院地政策的執(zhí)行機關,因而鮮見有法院完全采納柯里的理論。[18]P542但傳統(tǒng)的選法理論在實踐中可能會損害當事人或法院地的合法利益,所以在某些侵權案件中,許多美國法院為避免因侵權行為地法的適用導致上述后果的產生,所得到的判決結果與“政府利益分析”理論的適用結果十分相似?!稕_突法重述(第二次)》公布以后,“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在美國現(xiàn)代沖突法理論中舉足輕重。但即使是里斯本人,也認為“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只不過是一個過渡措施,法律選擇規(guī)則細化和政策分析是未來沖突法的發(fā)展方向。[19]P325, [20]P253規(guī)則的細化脫離不了對其背后政策的把握,紐約州法院“在運用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時,政府利益分析始終相伴左右,與其渾然一體?!盵21]P73而“政府利益分析”的核心就是要求法院探析隱含在法律中的政策。
“政府利益分析說”的提出,給國際私法學者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該理論在20世紀下半葉,作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法律選擇理論之一,進入到美國權威學者的論述和美國法院的實踐當中。但是由于柯里教授過早逝世,理論還未得到深入闡述,其中的缺陷也未得到完善。臺灣著名國際私法學者馬漢寶先生也曾指出,政策或利益分析,確能使國際私法上的選法問題,擺脫傳統(tǒng)規(guī)則的束縛。政府利益分析在美國聯(lián)邦體制下或行之不難,但對國際法律沖突問題,則頗為不易;全然放棄規(guī)則,國際私法的確定性也難以維持。[22]P70但該學說所倡導的內容分析思路,以及“利益分析”方法與未來國際私法的發(fā)展趨勢相吻合,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雖然柯里提出的“政府利益分析說”遭到許多學者的批評,現(xiàn)今也鮮有法院完全采納他的觀點,但各種受到該學說啟發(fā)或影響的法律選擇理論被法院接受,如巴克斯特的“比較損害方法”,麥克多格爾的“綜合利益分析”。《沖突法重述(第二次)》公布后,“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在美國沖突法理論中居重要地位,但里斯本人卻只將它作為法律選擇走向規(guī)則細化的臨時措施。政策是規(guī)則的基礎,規(guī)則的完善和細化需要準確定位特定法律關系中最密切“連接因素”,而判斷該因素是否“密切”則離不開對法律關系所涉之政策的分析。因此,“政府利益分析”理論將在沖突法未來發(fā)展的道路上繼續(xù)發(fā)揮作用。至于在規(guī)則細化的發(fā)展過程中,“政府利益分析”理論如何解決不同法律關系所包含政策和利益的分析問題,本質上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立法難題,筆者將另行撰文論述。
注釋:
① 參見案例Bradford Elec. Light Co. v. Clapper, 286 U. S. 145 (1932).
② 參見案例294 U. S. 532 (1935).
③ 參見案例306 U. S. 493 (1939).
④ 如安特瑪(Yntema)所說,庫克的作用不僅清除了雜草,而且把整個“理智的園圃”都化為了灰燼,未來的鳳凰將從這灰燼中誕生。參見[英]J·H·C. 莫里斯,李東來譯:《法律沖突法》,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0年版,第517頁。
⑤ 參見美國《沖突法重述》第6條。Restatement, Second, Conflict of Laws §6 (1971).
⑥ 此外,還有一些美國學者將柯里的法律選擇方法運用到其他法律領域,如拉特納(Ratner)教授將“政府利益分析”應用到反托拉斯領域。See Ratner, Using Currie's Interest Analysis to Resolve Conflicts Between State Regulation and the Sherman Act, 30 Wm. & Mary L. Rev. 705 (1989). 莫里森(Morrison)教授建議法院可以在證據(jù)規(guī)則中運用柯里的理論。See Morrison, Choice of Law for Unlawful Searches, 41 OKLA. L. REV. 579, 580 (1988).
⑦ 參見案例24 N. Y. 2d 569, 249 N. E. 2d 394, 301 N. Y. S. 2d 519 (1969).
⑧ 參見案例31 N. Y. 2d 569, 286 N. E. 2d 454, 335 N. Y. S. 2d 64 (1969).
⑨ 參見案例31 N. Y. 2d 569, 286 N. E. 2d 454, 335 N. Y. S. 2d 64 (1969).
⑩ 如他所承認道:“我逐漸非常依賴柯里教授的利益分析學說,并在判決書的法律選擇意見中對該學說做點修改和發(fā)揮?!眳⒁奣raynor, War and Peace in the Conflict of Laws, 25 INT'L & COMP. L. Q. 121, 123 (1976).
[1] 陳隆修. 美國國際私法新理論[M].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87.
[2] 張翔宇. 現(xiàn)代美國國際私法學說研究[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6.
[3] 高鳳仙. 美國國際私法之發(fā)展趨勢[M].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90.
[4] Friedrich K. Juenger.ChoiceofLawandMultistateJustice[M]. Netherland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5] Currie.NoteonMethodsandObjectivesintheConflictofLaws[J]. Duke Law Journal, Vol. 1959, 1959.
[6] Currie.SelectedEssaysontheConflictofLaws[M]. New York: William S Hein & Co., 1963.
[7] Gerhard Kegel.TheCrisisofConflictofLaw[J]. Recueil des Cours Vol.112, 1964-Ⅱ.
[8] Lea Brilmayer.MethodsandObjectivesinConflictofLaws:AChallenge[J]. Mercer Law Review, Vol. 35, 1984.
[9] Lea Brilmayer.InterestAnalysisandtheMythofLegislativeIntent[J]. Michigan Law Review, Vol. 78, 1980.
[10] 肖永平. 國際私法原理(第二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11] Cook.ThelogicalandLegalBasesoftheConflictofLaw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2.
[12] Herma Hill Kay.AdefenseofCurrie'sGovernmentalInterestAnalysis[J].RecueildesCours,Vol. 215, 1989-III.
[13]SymeonC.Symeonides.PrivateInternationalLawattheEndofthe20thCentury:ProgressorRegress?[M].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omparative Law, 2000.
[14] Juenger.GeneralCourseonPrivateInternationalLaw[J]. Recueil des Cours Vol. 193, 1983.
[15] von Mehren.ChoiceofLawandtheProblemofConflictsJustice[J]. Law & Contemporary Problem, Vol. 41, 1977.
[16] 徐崇利. 沖突規(guī)則的回歸——美國現(xiàn)代沖突法理論與實踐的一大發(fā)展趨向[J]. 法學評論, 2000, 5.
[17] Leflar.TheNatureofConflictsLaw[J]. Columbia Law Review, Vol. 81, 1981.
[18] Kay.TheorytoPractice:ChoiceoflawintheCourts[J]. Mercer Law Review Vol. 34, 1983.
[19] Willis L. M. Reese.ChoiceofLaw:RulesorApproach?[J]. Cornell Law Review, Vol. 57, 1972.
[20] 宋連斌,陳靜. 重讀里斯《法律選擇:規(guī)則還是方法》——兼及中國國際私法的立法取向[A]. 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第11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21] 許慶坤. 美國沖突法中的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新探[J]. 環(huán)球法律評論, 2009, 4.
[22] 宋連斌. 斷裂·發(fā)現(xiàn)·融通——讀馬漢寶先生新著《國際私法:總論各論》有感[J]. 社會科學論, 2006, 9.
AReviewontheTheoryofGovernmentalInterestAnalysisinPrivateInternationalLaw
SongLian-binDongHai-zhou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w,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430072)
Currie's Governmental Interest Analysis was created in the time of Choice of Law Revolution in U.S. last century, and becam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methodologies of choice of law rules in modern America. The theory had some flaws, however, suggesting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competing laws and governmental interest was the foundation of choice of laws, it broke through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choice of law rules, brought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oretical study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nd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American modern theories of Conflict of Laws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court. The method of analysis of contend of competing laws and interest analysis which advanced by Currie consists with the tendency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Governmental Interest Analysis;choice of law revolution;doctrine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DF97
A
(責任編輯:張保芬)
1002—6274(2011)02—012—0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涉外民商事判裁的法律方法研究》(08JJD820175)階段性成果之一。
宋連斌(1966-),男,湖北蘄春人,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私法、仲裁法;董海洲(1986-),男,湖北蘄春人,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私法、國際商事仲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