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
(吉林省白城市醫(yī)院,吉林 白城 137000)
一直以來,對于癌癥患者,護士是否應當面如實告知其病情存在爭議。大眾普遍認為,患者的內(nèi)心世界不堪一擊,知道病情后反而會讓患者絕望,不利于身體恢復,甚至可能出現(xiàn)一些過激行為,護士應預知到可能引發(fā)的后果。律師們普遍認為,護士對患者的病情有如實告知的義務,但在具體方式上值得商榷。護士應明確告知患者真實病情,但同時,護士對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的把握也十分關鍵,護士應視具體情況采取妥當?shù)母嬷绞?。護士應有一種人文關懷的考慮。很多醫(yī)院對待癌癥患者時,通常會選擇一種比較迂回的方式,如通過家屬轉達等,讓患者更易接受。也有律師提出另外一個觀點,護士如實告知患者病情的義務毋庸置疑,但如果把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引發(fā)悲劇的原因歸咎于醫(yī)院,是一種風險轉嫁?;颊咦鳛橐幻耆袷滦袨槟芰θ耍矐獙ψ约旱男袨樨撠?。
其實從遠古時代起,人們就開始探討感覺、思維、記憶、睡夢等心理活動,至今已有幾千年了。但是直至1879年心理學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至今僅有一百多年歷史。醫(y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心理學和醫(yī)學相結合產(chǎn)生出的一門新學科。也是心理學應用于醫(yī)療衛(wèi)生實踐的產(chǎn)物。研究患者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乃是醫(yī)學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之一。
人患病后,心理活動也會發(fā)生一系列的改變,患者的心理活動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①依賴性增加,被動性加重,行為變得幼稚;②自尊心增強,患病后總認為應受到別人的關懷和照顧,親人們更應為其做出奉獻;③疑心加重,甚至認為別人低聲說話就是在談論他的病情等;④還表現(xiàn)為:主觀感覺異常,情緒易激動,焦慮和恐懼,害怕孤獨等等。
每一個護士,都應該知道“習慣性心理”這一基本的心理活動特征。所謂習慣心理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并不全是能迅速地適應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中間需要有一個過渡階段。舉個例子:一個售貨員剛剛和顧客吵完架,這時另一個顧客來買東西,這個售貨員態(tài)度肯定好不了,因為她的習慣性心理還處在發(fā)怒階段?;颊咴趧倓偦疾r,往往出現(xiàn)不服從醫(yī)囑,固執(zhí)己見等,也是由于習慣性心理活動所造成的,因為他還沒有從健康人的心理活動中轉變過來,他還不能馬上接受這個事實。同樣,一旦病愈出院后,總感到“這兒不舒服,那兒不對頭”,在康復期間總顯得要求過多,以至常使得護士感到不快。這就是“習慣性心理”。作為護士在處理醫(yī)患關系時,要特別注意到患者的習慣心理。
癌癥患者的心理特征,除具有上述患者一般心理特征外,突出的表現(xiàn)為:恐懼、焦慮和絕望。他們大多認為,一般重癥是沒辦法治療,特別是癌癥一類病癥,因此,對醫(yī)師提出的各種治療方案都表示懷疑;另外有悲觀情緒,認為自己剩下的時間不多了,而該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國內(nèi)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癌癥患者在患癌前后性格可以有明顯的改變,河南南陽地區(qū)的一項研究顯示:80例惡性腫瘤患者,抑郁和焦慮的發(fā)生率分別是66.3%(53例)和61.3%(49例),抑郁和焦慮兼有者占61.64%。北京腫瘤防治研究所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癌癥患者在患病前后,性格可以有明顯地改變。
根據(jù)國內(nèi)外臨床分析,惡性腫瘤患者中,40%的有抑郁,13%~33%的有焦慮,23%的晚期患者有意識喪失、幻覺等。20%~30%的早期腫瘤患者會出現(xiàn)人格適應障礙,如失眠、疲勞、情緒低落等。但在國內(nèi)很多醫(yī)院,除了晚期患者的心理問題會接受心理治療,其他患者的心理問題常被醫(yī)生、家屬忽視,認為癌癥患者疲勞、哭泣、不開心、失眠等都是應該的,心理問題、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心理治療,患者身體免疫力下降,生活質(zhì)量下降,生存率下降。
不告訴癌癥患者病情,怕被嚇倒。這和中國的文化和認識有關,也和癌癥治療水平有很大關系。從文化上看,中國重家庭,患者的治療手術簽字一般由家屬擔任,癌癥患者尤其如此。
上世紀70年代前,美國對待癌癥患者的知情權問題,和當時的中國一樣,認為告訴患者病情很殘酷。1970年后,隨著美國治療一些癌癥新藥和手術方法的進步,很多腫瘤科醫(yī)師發(fā)現(xiàn),患者吃抗腫瘤藥物時有疲勞、失眠等癥狀,停藥之后這種癥狀不消失,就覺得疑惑,但是也沒有意識到疲勞、失眠等是心理問題。癌癥患者的心理問題被真正重視,和美國一位精神學專家基米·荷蘭德有關,她丈夫是知名腫瘤專家。在丈夫和同事的聚會上,她經(jīng)常聽到他們討論自己的患者,說很多患者反復問自己的癌細胞是不是會擴散,有些患者用藥前后一樣疲勞。她意識到,這是典型的心理問題,抑郁、焦慮。于是她建議丈夫給有抑郁情緒的癌癥患者吃抗抑郁藥物,結果失眠、疲勞等癥狀消失。于是一門新的學科——心理社會腫瘤學出現(xiàn),目的是幫助有心理問題的腫瘤患者活得更好。
當病患被確診腫瘤后,護士對患者有兩種態(tài)度:一是將病情如實告知;二是避重就輕,只告訴患者病情較輕的部分,而隱瞞較重的部分或不講真情告訴患者,這后一種態(tài)度,稱之為“保護性醫(yī)療”,其目的是減少患者的精神負擔。經(jīng)過多年實踐證明第一種態(tài)度對患者利多弊少。一方面可直接告訴患者病情,另一方面可讓患者與病友交流治療體會,對治療腫瘤可做到知己知彼,解除顧慮,樹立治療信心。癌癥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即使是不了解病情的真相,但從護士、家屬、親人的表情上,他會產(chǎn)生疑慮,根據(jù)治療行為也可猜個差不多。這樣非但達不到減輕精神負擔的作用,反而更加重其心理壓力。有的患者家屬為不讓患者了解真情,只好放棄化療、放療,貽誤了治療機會。
因此,在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接觸癌癥即等于不治之癥的錯誤認識的前提下,最好給予公開性治療,即將病情及治療方案如實地告訴患者。這不僅有利于減少患者不必要的猜疑所引起的精神負擔,更重要的是利于其積極配合治療,增強戰(zhàn)勝癌癥的信心,對于緩解病情和延長生存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如有許多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因與醫(yī)院積極的配合生存期可長達3~4年以上。
當然,若癌癥已屬晚期,已失去任何有效的治療機會,存活期極短,且患者感情極度脆弱,易形成難以振作的致命打擊或有精神病史,此時應進行“保護性醫(yī)療”。其目的在于保護患者免受精神傷害,加重病情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