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軍 漢 利 張則彥
(日照市中醫(yī)醫(yī)院肛腸外科,山東 日照 276800)
環(huán)狀混合痔為國際公認的三大難治性肛門病之一,手術治療可采用開放式痔切除術即Milligan-Morgan術、PPH手術及痔環(huán)切術及改良術式,如齒形分段結扎術(丁澤民,1982),環(huán)狀痔改良分段結扎術(李省吾,1991)翼型切縫結扎內注術(徐廷翰,1998)等[1]。筆者自2000年起至今,一直探索采用懸吊結扎加翼型切縫結扎內注術式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治療病例337例,均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分析報道如下。
選擇2002年9月至2008年2月間,在我院住院的環(huán)狀混合痔手術患者337例,其中男201例,女136例?;旌现痰脑\斷標準:兩組病例均符合《中華外科雜志》編委會、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分會肛腸外科學組2000年4月制定的《痔診治暫行標準》。病例選擇標準:①病例納入標準:患者年齡在20歲以上,65歲以下,符合環(huán)狀混合痔診斷標準。②病例排除標準:患者年齡在20歲以下或65歲以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以及其他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及不適宜手術者,妊娠及哺乳期者等。
所有患者均采用簡易骶管麻醉,取截石位。麻醉成功后于較大痔體上1cm處,將脫出黏膜組織以齒鉗提起,血管鉗基底鉗夾,10號絲線鉗下結扎。以小血管鉗于相應外痔高起處鉗夾提起,在外痔基底部(齒線下緣)兩側做“<”、“>”切口,于切口內,緊貼皮下游離清除切口上下緣黏膜和皮膚下靜脈叢、血栓組織后,將兩側切口對合。先以1號絲線關鍵部位全層縫合一針,后用00腸線弧形縫合關閉兩側“<”、“>”切口。后將鉗夾的高起外痔體沿肛外側向上切除至內痔痔體根部,彎血管鉗鉗夾痔體根部,鉗下用圓針10號絲線“8”字縫扎,修剪殘端。同法處理其他痔核。注意保留結扎痔體間皮橋。修剪創(chuàng)緣皮膚,根據肛門口徑的大小,于5點位切斷部分內括約肌松解肛門,以防術后狹窄愈合。最后以消痔靈與0.5%利多卡因1∶1液行痔上區(qū)扇形注射、結扎痔體下注射治療。術畢以復方鹽酸利多卡因封閉止痛,肛內納入復方萘普生栓、復方角菜酸酯栓各一枚,三七粉油紗包裹塔形紗布條填塞肛內壓迫創(chuàng)面,加蓋輔料,敷貼包扎。
術后正常飲食,24h后取出肛內敷料,保持大便通暢。每次大便后均以碘伏清潔創(chuàng)面,肛內及創(chuàng)面以復方角菜酸酯乳膏、復方角菜酸酯栓填涂,常規(guī)服用邁之靈、痔特佳膠囊,并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5~7d注意觀察肛周縫線脫落情況,一般絲線縫合線可自行脫落,7d未脫落者,將其拆除,同時注意清除未吸收的縫合腸線。若有創(chuàng)面裂開,可以中藥坐浴,或盡早局麻下修整創(chuàng)面,是引流通暢,以利愈合。痔上區(qū)黏膜結扎線6~10d可自行脫落。
1例肛緣水腫較重,口服邁之靈并中藥坐浴后緩解痊愈;2例尿潴留,行導尿術;5例術后當晚需鎮(zhèn)痛劑止痛;無肛門狹窄發(fā)生。住院5~8d,平均6d。出院患者每隔2d來院復查換藥一次,直至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術后10d做肛診一次,檢查肛內黏膜修復情況和肛門是否狹窄。所有患者均治愈,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時間在18~26d之間。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有效率100%。
環(huán)狀混合痔多為Ⅳ期內痔與肛周環(huán)狀增生的結締組織和靜脈曲張病變混合組成,臨床癥狀嚴重,往往站立或便后即脫出肛外,且大都需手托還納,甚至常年脫出在肛外。痔核黏膜糜爛、腫疼、溢液、便血均為常見臨床表現,對患者危害較大,為難治性痔瘡。因肛墊組織的常年外脫,常伴發(fā)肛門的肌性結構組織的改變和直腸前壁內脫垂、直腸內套疊、重度直腸前突以及會陰下降、恥骨直腸肌綜合征等盆底松馳綜合征或盆底痙攣綜合征,被國際公認為難治性肛腸病之一。
由于環(huán)狀混合痔通常伴有以上不可逆的病理解剖和生理功能的改變,非手術治療的癥狀改善不明顯,臨床治療徹底有效地方法是手術療法[2]。
翼形切縫結扎內注術又稱縱切橫縫結扎內注術,是徐廷翰主任醫(yī)師在外剝內扎術的基礎上,結合肛門整形手術,改進創(chuàng)制的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的有效術式,筆者在該術式的基礎上,綜合其他療法,遵照個體化綜合治療的原則,設計了痔上區(qū)黏膜懸吊結扎、痔區(qū)翼型切縫結扎內注的手術方式。該術式有以下特點:痔上區(qū)黏膜點狀懸吊結扎,較單純混合痔外剝內扎,更好地兼顧脫垂痔體、脫垂直腸黏膜的病理改變。操作簡便,可根據黏膜脫垂的輕重程度,靈活掌握結扎的高低和組織的多少;較PPH術式更易于掌握,且治療費用大大降低。痔區(qū)的“<”“>”扁梭形切口和翼型縫合,可有效祛除肛外增生病變組織,整形肛門,使術后肛門平整,甚至美容的效果。由于術中保留了肛管的主要皮膚和ATZ上皮,維護了肛門的正常生理功能,可有效預防肛門溢液、黏膜外翻等并發(fā)癥;消痔靈注射液由明礬、鞣酸、低分子右旋糖酐、枸橡酸鈉、亞硫酸氫鈉、甘油組成,具有硬化小血管收縮栓塞等作用。作為一種硬化萎縮療法,臨床應用近30年,安全可靠。注射后痔血管收縮,以無菌性炎癥使痔血管栓塞,同時造成局部纖維化,起到脫垂黏膜提拉固化的作用。以痔上區(qū)扇形注射的方式注射,可有效避免痔上區(qū)點狀懸吊結扎黏膜空隙處再次滑脫的不足。內括約肌部分切斷,已廣泛應用于重癥痔術后,防止愈合時的肛門狹窄,效果可靠?;究梢员苊庑g后擴肛。但一定要根據肛門口徑、患者內括約肌的厚度強度、患者年齡以及以往的排便習慣,確定斷開的多少,以確保術后排便功能的正常。并注意切口引流通暢。取各成熟術式優(yōu)勢靈活運用,綜合治療,符合現代外科醫(yī)學“盡可能少或盡可能小的創(chuàng)傷”使患者達到和保持最佳的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狀態(tài),“患者付出盡量小的代價”而達到同樣良好的效果[3],這一微創(chuàng)理念和微創(chuàng)技術在肛腸外科的應用方向。
[1] 張東銘.痔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70.
[2] 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66:620.
[3] 杜如昱.也談“微創(chuàng)外科”[J].中華外科雜志,20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