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文
(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蘭州730030)
情感是人的要求、愿望、理想以及對自己與周圍世界所存在關系的反映和評價。情感因素是感知和想像的動力。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情感教育是使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西方學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特殊的、獨立的教育形式。教師為人師表,在履行“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情感隨其言行而影響和感染著學生。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教師的情感應體現(xiàn)在尊重、愛護、體貼學生,并能嚴于律已,以身作則,為人正直,誠實守信,具有樂于奉獻的精神,使其言行受到學生的尊重、愛戴與欽佩。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單純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恐懼懲罰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習慣,都要強有力得多?!边@句話充分肯定了情感對教育的巨大作用。因此,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他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從而整體提高英語教學效果,這是值得每一個英語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變得高度有效。”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必須與英語教學本身相結合。
人的情感與認識過程是緊密相連的,任何認知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都是在情感的驅(qū)動下進行的。教學工作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是知識傳授的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往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本,熱情關心和愛護學生,無私地獻出一片愛心。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滿活力,滿懷激情。具有情感色彩的語言,起伏升降的語調(diào),抑揚頓挫、快慢相宜的節(jié)奏,和善親切的語氣,工整、流暢、排列有序的板書以及教師端莊得體的著裝等,都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和情感的流露,給學生以敬佩、羨慕、贊揚的情感互動。
如果在教師的整體教學活動中不能完美地將教書與育人統(tǒng)一起來,那么教書便失去了其靈性的神韻。師愛不僅在于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還在于教師以自己真摯的愛,增進師生間“以心換心,將心比心”的情感交流。教師要贏得學生的信賴,首先要無條件地去關心、幫助和尊重他們,讓他們產(chǎn)生親切感、信任感,喚起學生對師長的愛,并將這種愛延伸到所學專業(yè)中。筆者在二十多年的英語教學中所面對的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地域和民族,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英語教學中,筆者曾遇到過各種困難。實踐說明:教師在教學中要全身心地投入精力和情感,詳細了解各少數(shù)民族學生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以及他們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不同困難,諸如不同地域的方言和不同民族的語言對英語的聽力、語音以及語法等方面學習都有著不同的影響。針對這些特殊問題,教師首先要將教學中所涉及到的各種情況進行摸底,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其次,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起點以及不同特征的學生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使教材內(nèi)容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和動力,從而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于教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如何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這就看教師是否對學生付出了真情、了解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情感,讓師愛走進每一位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對本職工作充滿熱情和激情,以師愛鼓勵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教師面對的是一個有著性格差異,千差萬別的群體,師愛在這里對每一個體都要有所照應,使學生張開理想的翅膀,充分展示其個性。師生和睦相處,關系融洽,讓互動的情感效應感染每一位學習者,如此,才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威信,就要真心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人范”。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務必以真情作為紐帶,熟悉《大綱》,吃透教材,認真?zhèn)湔n,精心組織上課,耐心輔導等一系列的過程都凝結著教師的心血和汗水,更是教師情感的巨大投入。而學生在課前的預習,課內(nèi)的專心學習,課后的復習鞏固及其對知識、技能的運用和實踐活動是學生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樣凝結著學生的勞動和情感。這種師生間情感場的產(chǎn)生,使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此時,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對教學行為的控制能使學生心領神會。正如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試想,沒有勃勃生機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要想陶醉觀眾,首先要陶醉自己。師生間情感場的效應是一個投桃報李的互動過程。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一定要理智地把握好自己的情緒,把所有的不順心和煩惱都留在教室的門外,因為教師在課堂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學生的情感。教師儒雅的氣質(zhì)、親和的語氣、微笑的面孔使得課堂“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如此,師生間有了心靈溝通,讓師生情感場效應貫穿于課程的始末,使教學的整體效果得以充分提高。
英語教學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的過程。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好與壞,除了學習環(huán)境、自身的語言能力、教師的教學風格及教學水平外,還涉及到師生間的情感因素。因此,情感和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同樣都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
情感與語言學習密不可分。語言是人類交流感情與傳輸信息的重要媒體,語言具有認知性、實效性和情感性等功能。積極的情感,如自尊、自信、愉快、喜悅等,都能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具有積極情感態(tài)度的學生會表現(xiàn)出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強烈的學習動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大膽的實踐精神。情感是自主性學習的前提,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贊可夫說:“就教育工作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間的關系如何。”平時和藹可親的一個眼神,溫柔的一個手勢或者早上主動向?qū)W生問好,都可以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產(chǎn)生友好、親近、信賴等共鳴。事實證明,注重師生間情感的溝通,就必然能促進教育教學的良好循環(huán)。從心理學角度講,人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認知過程是對信息的選擇加工過程,而人的情感能促進或阻止人的認識過程。情感既是客觀表現(xiàn),又是一種主觀體驗。情感體驗所構成的穩(wěn)定心理背景和一時的心理狀態(tài)都對正在進行的信息加工起組織與協(xié)調(diào)作用。在教學中,牢牢把握和牽動學生的情感變化能夠更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的知識信息,從而取得教學的成功。
如何牽動學生的情感呢?首先,教師應深刻理解和吃透教材,把握住課文中人物性格的情感變化,并通過自己發(fā)出的情感信息把學生與課文串接起來,形成一個情感連線,從而牽動學生的情感變化。一節(jié)課就是電影的一個片段,教師在劇中既是解說員又是演員,教師必須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和情感豐富的表演吸引學生,有意將學生的情感帶入課文的情節(jié)。教師授課時,要從學生的神態(tài)中感覺到其情感變化,用自己的情感變化觸動學生,不斷地激活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之目的。
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滿足學生的尊重需要,不恥笑、不辱罵、不貶低,不說諸如“這么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懂,你真笨!”等有傷學生自尊的話,要做到欣賞學生、肯定學生、正確評價學生。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有巨大影響,因此,教師必須負責任地進行評價。在英語教學中,應特別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教師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入手,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成功,獲得愉悅感。要不斷優(yōu)化英語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自身學習潛能,提高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
[1]劉叔成,夏之放.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08-313.
[2]陳孝彬,張念宏.教師百科辭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60-66.
[3]陳海英.高職英語教學背景下的情感研究[D].安徽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