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宇 嫦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廣州 510000)
2010級學生入學半年來,筆者遭遇了幾起家庭貧困生求助事件:2010年11月,一學生三番五次來辦公室咨詢勤工助學的100元有無發(fā)放到系部;12月,一學生好幾次紅著臉詢問國家助學金的發(fā)放時間,最后還透露她已經借了幾百元的生活費,國家助學金再不發(fā)放,會影響自己和其他同學的生活質量;期末,一學生請求以現(xiàn)金方式發(fā)放生源地貸款,理由是來校的學費是家長向親戚朋友借貸而來,年關將至時一定要還上。
基于上述情況,筆者利用寒假之機,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在各高校已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獎、助、貸、勤、補、免”的資助體系情況下貧困生的生存狀況。本次調查以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以下簡稱學院)2010級大一學生中參加了貧困生認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調查問卷400份,實際回收378份,有效問卷360份。問卷發(fā)放范圍涉及學院8個系的學生,涵蓋藥學、藥物分析技術、藥物制劑技術、中藥制藥技術、物流管理、醫(yī)藥營銷等10個專業(yè)。本文所引用數(shù)據均來自本次調查。
與其他高校對貧困生的認定一樣,學院貧困生的認定標準也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經濟困難的孤殘學生、烈士子女和優(yōu)撫家庭子女以及城市低保職工子女;父母一方亡故、經濟困難的單親學生;父母一方或雙方有病,不能參加正常的生產勞動或家庭中兄弟姐妹上學(非義務教育)人數(shù)較多,家庭負擔重者;遭遇嚴重自然災害或遇意外事故家庭的子女;個人患有較大疾病,需支付昂貴醫(yī)藥費用的在讀學生等[1]。同時,按照學生在校月生活消費是否低于400元、300元和200元的標準分為家庭經濟一般困難、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經濟特別困難三檔家庭貧困生[2]。經過調查分析,貧困生主要有以下特征。
新生貧困生中,男生占54.16%,女生占45.84%,男生比例高出女生比例10%。參加認定的貧困生中,90.27%的貧困生來自農村,其中有55.5%的學生來自貧困山區(qū)(見圖1)。有70.8%的學生認為自家的經濟狀況在家庭所在地區(qū)是較差的,12.5%認為自家是最差的。61.1%的貧困生家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耕田種地,18.05%的學生家庭是外出務工。
貧困生中有3個及3個以上兄弟姐妹的占了61%,2個兄弟姐妹的比例是36%,獨生子女的比重僅為3%(見圖2)。問及家庭貧困的原因,分別有25%、25%、27%的學生是由父母年邁、地處農村、家庭成員多造成的,23%認為是家庭成員學歷太低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
調查生活費來源時,58%的學生表示生活費的主要來源是家庭,37.5%的學生主要依靠自己找的兼職(見圖3)。當問及生活中感覺最苦惱、最有壓力的事情時,76.4%的學生選擇了上學費用高經濟困難,學習緊張、缺少專業(yè)技能各占11.1%和8.3%。
被調查的對象中,有12.5%的人上學的費用完全依靠借款,44.4%的人大部分需要借款,40.27%的人小部分需要借款。至于月生活費,有36.1%的學生月生活費在100元以下,15.3%的人在100~200元之間,23.6%的人在200~300元之間,即是說有76.4%的學生月生活費在300元以下,23.6%的人在300~400元之間,無人選擇400元以上(見圖4)。與此有些吻合的是,71%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月生活費在300元以下就可以認定為貧困生,還有29.2%的學生認為300~400元之間可以認定,無人選擇400元以上。
在人際關系上,廣東貧困生源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貧困生群體的自卑、自閉、人際關系緊張、仇富等癥狀。70.8%的貧困生表示,他們和舍友的關系是相互交流、相互幫助,22.2%的同學關系是融洽的;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分別有40.3%和37.5%的同學表示會找現(xiàn)在的同學和以前的同學,選擇家人的為15.3%,而沒有人選擇悶在心里,不愿意讓他人知道。分別有20.8%、45.8%、19.4%的貧困生表示對同班同學非常熟悉、基本了解和基本認識,高達60%的同學在校擔任了職務。對于家境富裕的大學生,91%的貧困生的態(tài)度是平常心對待,仇視和羨慕的比重各為4%,看不起的占1%。
即使各數(shù)據顯示貧困生在價值觀、人際關系、融入校園生活等方面表現(xiàn)不俗,但限于經濟的窘迫,貧困生的大學生活卻無法多姿多彩。貧困生的課余活動排在第一、二位的分別是學習和勤工助學,總比重超過93%,休閑和娛樂的比重為7%。與此驚人一致的是,93%的貧困生的月生活費主要用于吃飯,其余7%的學生選擇用于購買日常用品和用于學習(見圖5)。在拿到工資、補助或者助學金后,有87.5%的學生是作為生活費使用,8.3%的學生用于買書籍或學習用品,最后4%的學生是存起來以后使用,而沒有學生選擇邀請他人吃飯、上網、K歌等。對于班級活動,有52.8%的學生表示沒有參加的主要原因是活動費用太高所致,31.9%的學生則表示是由于時間和精力的緣故。有65%的學生能夠承擔的一次活動費用是20元以下,有34%的學生則認為20~50元是可承受的范圍(見圖6)。對于戀愛,75%的學生表示只能順其自然,20.8%的學生表示從未想過,只有4.2%的學生表示正在戀愛或打算嘗試。由此可見,由于生存壓力大、心理負擔重,對于貧困生來說,談戀愛是個奢侈品。
剛進入大學,80.5%的學生表示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自信而充滿活力的,有16.7%的學生對學習感到迷茫;有73.6%的學生認為貧困和個人成才毫無關系。到目前為止,有50%的學生認為所讀專業(yè)很有前途,有43.1%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yè)有一點前途(見圖7);他們當中93%的學生表示很希望自己在大學里能提高綜合能力和專業(yè)技能。對于將來的就業(yè),75%的貧困生選擇有信心,20.8%的學生是不敢抱太大希望,4%的學生是沒有信心。問及畢業(yè)后能否改善家庭經濟狀況,100%的學生表示有信心。
對于現(xiàn)在的生活現(xiàn)狀,73.6%的學生表示感覺很一般,有87.5%的學生表示很想改變現(xiàn)狀。然而寒假期間,有63.8%的學生是賦閑在家,幫忙做做家務活,只有29.1%的學生在外打工。圖3也顯示貧困大學生雖然在努力地尋找工作機會或希望學校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來緩解經濟壓力,但真正找到工作的學生卻是少數(shù),能自食其力者更是寥寥無幾。
貧困生的認定及資助工作向來被認為是高校學生工作的一大難題,它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真真假假的資料中篩選出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并給予及時的救助。盡管有82%的學生表示未得到過學院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見圖8),71%的學生認為學院應通過提供兼職崗位幫助貧困大學生渡過難關(見圖9)。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高達83%的貧困生認為學院的貧困生認定比較客觀公正(見圖10),有79%的學生對學院的資助工作表示滿意(見圖11)。調查數(shù)據基本顛覆了學界多數(shù)人所持的貧困生認定工作難以做到客觀公正的觀點。
目前,隨著高校的擴招,貧困生的絕對數(shù)量和比例大大提高,貧困生問題已經成為關系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之一。采取多種措施保證貧困生在進入高等教育的場域后保持“在場”、不“退場”就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不可推卸的責任。
調查顯示貧困生普遍存在沉重的經濟壓力。有研究表明,國家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政策是救助貧困大學生最有效的措施[3]。
3.1.1 努力落實資助和扶持政策,盡量簡化資助程序,加快資助工作的進程
各級政府和高校應攜手共進,通過獎學金發(fā)放、助學貸款、學雜費減免、勤工儉學等方法來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困難,保證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使他們真正感受到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關愛,對國家、政府產生認同感,對社會深懷感恩之情,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困難,完成學業(yè),鍛煉自我,以成為有用之才。
3.1.2 設法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機會,讓貧困生通過實踐鍛煉自己,獲得自信和尊嚴
高校應該充分挖掘校內崗位,盡量設置可由學生承擔的勤工助學崗位,亦可將臨時性、突擊性的校內工作優(yōu)先安排給貧困生,或者可以將為師生員工服務的大量后勤管理工作轉化為社會管理,為貧困生勤工助學廣開渠道。當然,高校如能發(fā)揮其知識和技術的優(yōu)勢,將勤工助學與教學、科研相結合,與校辦科技產業(yè)相結合,與社會的科技開發(fā)、咨詢、服務和培訓工作相結合,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活動檔次,則不僅可以激發(fā)廣大貧困生參與勤工助學的熱情,而且可以促進貧困生提升自信心和保持自尊心。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曾經說過:“貧困的終結不僅僅意味著結束極端苦難的狀態(tài),更意味著幫助那些貧困的人走上發(fā)展的階梯,開始能夠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與希望?!睘榇耍松鲜龅馁Y助外,鍛煉和培養(yǎng)貧困生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就成了高校貧困生工作最重要的任務。
3.2.1 倡導“救助——發(fā)展模式”,增強貧困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目前,高校幫困體系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在資助思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從最初的單一依靠國家、學校的獎學金,到現(xiàn)今積極追求社會各方資助,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獎、助學金制度。就整體而言,高校的幫困工作重點在于單方向學生給予資助。這種資助形式不僅不利于引導貧困生發(fā)揮自身主動性、自食其力,而且在無法培養(yǎng)和鍛煉貧困生的能力和技能。
按照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布迪厄的說法,由于下等階層出身的學生在早先獲得社會價值能力的機會上的結構性不平等,因此在上學期間就不容易獲得成功,特別是在高等教育期間,他們大多被剝奪了在主導文化及其能力獲得系統(tǒng)訓練的機會,被置于一種更為簡單的課程中,而且他們還受到鼓勵,內化學校關于他們沒有文化能力的定義[4]。因此,倡導“救助——發(fā)展模式”,就是要在動員社會力量繼續(xù)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助學金的同時,還要為貧困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自我發(fā)展機會和進行腦力勞動的機會,一來可以幫助貧困生認清自身的特長和興趣,挖掘自身潛力,不斷提升自我知識和技能;二來有利于貧困生不斷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其就業(yè)競爭力,實現(xiàn)助人自助的目的。
3.2.2 提高綜合素質,引導貧困生積極融入主流文化
貧困生多數(shù)來自農村,貧困的家庭經濟、落后的鄉(xiāng)村文化、閉塞的信息與交通等因素造成了大多數(shù)貧困生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人際交往等迥異于社會主流文化,知識面窄、篩選信息能力差、學習方法跟不上,英語口語和計算機操作的零起點等就是其表征。貧困生要想實現(xiàn)社會流動,要順應激烈競爭的時代潮流,就要拋棄原有的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價值體系、語言習慣、生活方式。校方有責任引導貧困生主動融入社會主流文化,重新接受并建構主流文化所認可的原則和邏輯,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自己綜合素質,方有可能實現(xiàn)自身價值,改變不利的社會地位。
在本調查中,廣東貧困生源雖然沒有顯示出嚴重的心理問題或反社會行為,但他們由于經濟困難所帶來心理壓力大、人際交往范圍窄等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長此以往,普通的心理問題勢必會發(fā)展成為抑郁、恐慌、絕望、厭世、報復、自殺等嚴重的心理問題和反社會的行為。為此,對貧困生的幫助不僅僅是一個物質解困的問題,更涉及到心理、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深層次精神解困問題。
當前,高校學生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是要全面細致地掌握貧困生的思想狀況,做好貧困生的思想工作。第一,主動關心貧困生,與他們保持聯(lián)系與適當?shù)臏贤?,確保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可以向師長求助或傾訴。第二,要提高貧困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引導他們正確看待暫時的困難,正確對待困難,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戰(zhàn)。再次,幫助貧困生走出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應注意發(fā)揮班級和團組織的作用,發(fā)揮輔導員、班主任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并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使他們增強自信心,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后,學校還應積極開展科學性、指導性、保密性和針對性相統(tǒng)一的心理咨詢活動,解決貧困生的心理障礙問題。
總之,貧困生問題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具有長期性、綜合性、艱巨性。幫助他們解決生存問題,分享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成果,促進其自我發(fā)展,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是社會主義教育公平、公正的主要體現(xiàn),也是高等學校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1]薛浩.高校貧困生現(xiàn)行資助體系中亟待改善的幾個問題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6,(7).
[2]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和實施細則(試行)[Z].
[3]左玉珍.教育場域中的貧困大學生群體[J].揚州大學學報,2007,(8).
[4]宮留記.論布迪厄的高等教育理論[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