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芹 王新華 季愛民
(1.江蘇省大豐市農技推廣中心糧油站,江蘇 大豐 224100;2.江蘇省大豐市稻麥原種場,江蘇 大豐 224163)
近年來,小麥生長期間接連遇到干旱、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小麥生產(chǎn)造成了不利影響。為更好地了解災害性天氣對小麥不同品種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我們進行了一個播期試驗,為災害性天氣情況下的小麥生產(chǎn)提供科學依據(jù)。
試驗在大豐市稻麥原種場試驗區(qū)內進行,土壤為潮鹽土,輕沙壤質,肥力中等。試驗地前茬水稻。
參試品種共10個,分別為揚麥15、揚麥16、揚麥13、揚麥11、寧麥13、鎮(zhèn)麥8號、淮麥22、徐州30、煙農19、鄭麥9023。試驗設播期4個,分別為:I、早播期(10月20日);II、適播期(10月30日);Ⅲ、遲播期(11月10日);Ⅳ、晚播期(11月20日)。每品種播5行,行長2m,行距0.25m,每行播種60粒,不設重復。
10月16日大拖拉機粉碎稻草;10月18日大拖旋耕,旋耕前施基肥,施含氮磷鉀各15%的硫酸鉀型復合肥50kg/667m2,尿素10kg/667m2。10月20日人工開溝播種第一期,以后按計劃及時播種。試驗區(qū)內12月16日小雨后人工撒施尿素10kg/667m2;2011年3月24日人工撒施含量各15%硫酸鉀型復合肥15kg/667m2;4月15日人工撒施尿素6kg/667m2,并分別于2010年12月10日及2011年3月8日機動噴施異丙隆和苯磺隆除草劑;4月30日人工噴施多菌靈和烯唑醇加千紅防治麥田病蟲害。
2010至2011年小麥生長期間總的氣候特點是連續(xù)干旱少雨,越冬期間(2010年12月下旬至2011年2月下旬)低溫明顯,前期及后期氣溫較正常,干旱持續(xù)。具體為出苗至越冬期,氣溫較正常,降水29.3mm,較常年少33.1mm,影響小麥的分蘗,旱情初步顯現(xiàn)。越冬期間,氣溫偏低,特別是1月份月平均氣溫-1.53℃,較常年1.33℃低2.86℃;降水量15.9mm,較常年78.1mm少62.2mm,旱情進一步發(fā)展,形成干凍,部分小麥苗受凍,影響了小麥的生長發(fā)育。返青拔節(jié)至抽穗期間,氣溫較正常,降水繼續(xù)偏少,旱情進一步加劇,降水量36.8mm,較常年121.7mm,減少84.9mm,嚴重影響小麥的春發(fā)。抽穗至成熟期間,氣溫較正常,降水仍偏少,降水量66.8mm,較常年128.6mm減少61.8mm。影響了小麥的灌漿成熟,小麥產(chǎn)量偏低。
適期播種的春性或偏春性小麥品種全生育期在210d左右;半冬性品種在213d左右,每推遲或提前10d播種(出苗)則全生育期縮短或延遲7~10d。詳見表1。
早播及適期播種的部分春性或偏春性品種,如揚麥11、寧麥13、鎮(zhèn)麥8號等凍害較遲播和晚播的略重,凍害為2級,其余品種為1級。
早播及適期播種的半冬性品種淮麥22及徐州30等高溫逼熟現(xiàn)象較為明顯。遲播條件下,除揚麥15、揚麥16、揚麥13、揚麥11、寧麥13及寧麥13外,均存在高溫逼熟現(xiàn)象,其中半冬性品種尤為明顯,晚播條件下,則所有品種均存在高溫逼熟現(xiàn)象。
由于整個小麥生育期間,干旱少雨,今年小麥病蟲害較輕,除揚麥15發(fā)生輕度的白粉病及輕微的葉銹病外,其它品種未發(fā)現(xiàn)有明顯病害。
表1 小麥不同品種及播期生育期記載
品種Ⅲ出苗期/(月-日)拔節(jié)期/(月-日)抽穗期/(月-日)全生育期/(月-日)Ⅳ出苗期/(月-日)拔節(jié)期/(月-日)抽穗期/(月-日)全生育期/d揚麥1511-2403-2004-2919812-0604-0105-01188揚麥1611-2503-2104-3019712-0604-0105-02188揚麥1311-2503-2304-2919712-0604-0305-03188揚麥1111-2403-2004-2919812-0603-3104-30188寧麥1311-2403-2304-2919812-0603-3005-10188鎮(zhèn)麥8號11-2503-2504-3019712-0604-0205-02189淮麥2211-2603-2704-3019612-0604-0705-03189徐州3011-2604-0205-219712-0604-1005-03189煙農1911-2604-0105-219712-0604-0205-03188鄭麥902311-2603-2304-2819612-0603-3004-29187
表2 小麥不同品種及播期的農藝性狀
表3 小麥不同品種及播期產(chǎn)量性狀
品種Ⅲ成穗/(萬/667m2)穗粒數(shù)/(粒/穗)千粒重/g產(chǎn)量/(kg/667m2)Ⅳ成穗/(萬/667m2)穗粒數(shù)/(粒/穗)千粒重/g產(chǎn)量/(kg/667m2)揚麥1517.241.243.3306.815.140.649.2301.6揚麥1613.542.352.3298.713.140.852.3279.5揚麥1314.242.746.0278.913.339.746.0242.9揚麥1114.23649.3262.712.434.143.8185.2寧麥1320.037.649.8374.59.341.748.5188.7鎮(zhèn)麥8號14.937.649.6277.97.131.643.296.9淮麥2211.336.650.9210.57.134.050.2121.2徐州3015.340.049.7304.28.431.248.0125.8煙農1910.441.651.8224.110.434.852.1188.6鄭麥902310.838.853.4223.810.631.652.3175.2
*Ⅳ期播種后,受灌水影響,出苗較少。
從適期早播,適期播種到遲播及晚播,隨著播期延遲,所有品種的產(chǎn)量均降低,其中鎮(zhèn)麥8號下降幅度最大,達76.6%,下降幅度最小的為揚麥15,表明揚麥15具有較強的耐遲播特性,揚麥16、揚麥13下降幅度亦較小,半冬性白皮小麥品種中,煙農19和本地主栽品種弱冬偏春性小麥鄭麥9023產(chǎn)量下降幅度均較小,但幅度仍大大高于紅皮小麥品種,故半冬性小麥品種不適宜遲播。在產(chǎn)量性狀中,隨著播種推遲,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有效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則下降不明顯,千粒重則隨著播期延遲,有增高的趨勢。詳見表2和表3。
適期播種是實現(xiàn)小麥高產(chǎn)的前提條件,從試驗看,本地適播期為10月20~30日,所有參試品種都隨著播種期推遲,產(chǎn)量下降,產(chǎn)量相關性狀變劣。故對同一小麥品種應適期或適期早播,在本地區(qū)對不同小麥品種,在適期或適期早播情況下,參試品種中應選擇揚麥11、揚麥13、揚16及白皮品種煙農19、鄭麥9023。在遲播或晚播條件下,應選擇揚麥16、揚麥13、揚15,白皮小麥中應采用鄭麥9023及煙農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