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學習共同體能夠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文章在分析IM的教學功能、網絡學習共同體現(xiàn)狀及構成要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過程模式和基本模型,并通過QQ群進行網絡教學實驗,探討了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IM;學習共同體;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4—0130—06
引言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和計算機設備的普及,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網絡教學應運而生。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教學信息的多途徑傳遞、突破時空限制的教學互動、學生學習的協(xié)作化及探究性等,無不為教育教學帶來無限生機。然而,現(xiàn)有的網絡教學并沒有真正達到人們期望中的理想效果。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多,缺乏溝通和交流是其中一個最重要因素。[1]從建構主義觀點來看,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xié)作與交流而意義建構起來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僅傳統(tǒng)面授形式的教學如此,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下的網絡教學亦如此。
網絡學習共同體作為一種網上協(xié)作學習型組織,是促進學習成員交互和社會性知識建構的重要途徑。同時,IM對教學的輔助作用備受人們青睞,其教學功能得以不斷發(fā)掘和利用。構建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將資源共享、實時與非實時的文字交流,以及同步音視頻互動相結合,能夠有效促進學習者之間跨時空的會話與交流,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遞和交互的多樣進行,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一 IM與網絡學習共同體
1 IM的教學功能
IM(Instant Messaging)是一種實時通訊服務,騰訊QQ、MSN Messenger、新浪UC、網易POPO、Google Talk、NetMeeting、Skype、百度Hi、雅虎通、飛信等都是目前較受歡迎的IM軟件,其中,用于教育教學中的主要有QQ、MSN Messenger、NetMeeting和Skype。QQ支持文字交流、多人音視頻會話、文件發(fā)送與接收、資源存儲與共享、遠程協(xié)助等多種功能;MSN Messenger支持文字交流、語音對話、視頻會議、文件傳輸?shù)龋籒etMeeting支持文字交流、語音聊天、視頻會話以及共享桌面、共享操作等;Skype支持多人文字聊天、視頻對話、多人語音會議、文件傳送等,并能撥打國內國際電話,實現(xiàn)呼叫轉移和短信發(fā)送等功能。
IM所具有的實時與非實時的信息發(fā)送與反饋、文件傳輸與共享、多人語音及視頻會話、記錄的保存與再現(xiàn)等功能無不為網絡教學提供便利:資源存儲與共享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步或異步的文字交流有助于師生及生生之間的傳道解惑、多人語音視頻會話實現(xiàn)課堂同步教學,等等。教學信息的多途徑傳遞和互動的多樣化進行,能夠為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基于IM的網絡學習型組織里,學習者通過共享學習資源及彼此之間的會話協(xié)作,實現(xiàn)多樣化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動,在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人際關系,實現(xiàn)成員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2 網絡學習共同體及功能
“網絡學習共同體”是學習共同體結合網絡環(huán)境的一種表述,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計算機的普及而逐漸形成,也稱“虛擬學習共同體”(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或“在線學習共同體”(E-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最早是由瑞尼古德(Rheingold,1993)提出?;趯Α皩W習共同體”的理解,有研究者對“網絡學習共同體”定義如下:網絡學習共同體是指在網絡環(huán)境中,由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一個交互的、協(xié)作的學習團體,其成員彼此間通過交流、協(xié)作,在聚集事實性知識的同時,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培養(yǎng)和創(chuàng)造出持續(xù)探索、質疑的精神和學習氣氛,最終實現(xiàn)參與者的知識建構與共同提高。[2] 學習者在這個共同體中應當獲得較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有研究者通過分析,指出良性互動的學習共同體是促進學習真正發(fā)生的因素之一。[3]網絡學習共同體通過成員之間的互動,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學術性、人際性及認知性等多方面的支持,促進學習活動的進行。它不僅發(fā)揮共同體每個成員的智慧,也凝聚共同體的集體智慧,“從學習者中來,到學習者中去”,既依存于學習者,又反哺于學習者。其功能可概括為以下兩點:社會強化和信息交流。社會強化作用是基于學習者對歸屬感的需求,包括對學習共同體的依戀與認同,也包括來自其他成員的尊重與肯定,這都支持者學習者學習活動的持續(xù)進行;信息交流功能是指這個團體中的各成員之間不僅實現(xiàn)各種知識信息的共享,同時實現(xiàn)不同學習者之間的思想交流與碰撞,達到相互間的交融互通。
3 網絡學習共同體現(xiàn)狀
網絡學習共同體的運行與發(fā)展需依托網絡平臺而實現(xiàn),不同的網絡平臺所形成的學習共同體存在差異,其發(fā)揮的教學功能也不盡相同。目前,常見的有基于網絡課程中較為理想的互動工具——BBS所構建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基于“社會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而設計開發(fā)的開放源代碼課程管理系統(tǒng)——Moodle所構建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基于零技術、低成本、強共享、快積累和重個性的知識管理工具——Blog所構建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基于網絡支撐的實時語音交流工具——聊天室所構建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等。在目前的網絡教學中,學習共同體受到廣泛關注。
然而,基于以上平臺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尚存在某些局限,主要表現(xiàn)為交互形式的單一和互動強度的欠缺,學習共同體凝聚力不足。BBS主要進行同步或異步的文字交流,學習者容易迷航,且缺少有效監(jiān)控;Moodle的關注點在課程管理上,且安裝麻煩,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Blog重在個人自由表達和知識積累,缺少協(xié)作,以留言為主要互動方式,交互性不強;聊天室重在語音即時交流,對方的神態(tài)、動作等均不可見,交流中所形成的思想不能以文本形式保存,缺少學習資源。
二 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
IM既是豐富的學習資源共享區(qū)間,也是同步和異步的文字交流場所,又是多向語音和視頻實時互動的舞臺,為學習者提供了較好的信息交互與共享、彼此溝通與協(xié)作、共同探究與提高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合理利用其資源共享、文字交流和語音及視頻互動功能,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可以有效解決現(xiàn)有網絡學習共同體所出現(xiàn)的交互形式單一、互動強度不足、學習監(jiān)控缺乏、沒有學習資源可供選擇等種種問題。本文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真正從學生需求出發(fā),用簡單易操作的通用軟件,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協(xié)作學習空間,促進學習者的交流分享與文化共建,實現(xiàn)學習者的有效學習與自我發(fā)展。
1 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構成要素
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必須基于明確的構成要素之上,它是共同體形成和發(fā)展的核心所在。當前學術界對學習共同體的構成要素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尚處于探索階段。網絡學習共同體主要由學習者、助學者和信息流三種要素構成,[4] 這種觀點明晰具體、可操作性強,是許多研究者和實踐者較為認可的一種構成觀?;贗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構成要素從這三方面加以分析。
學習者是共同目標的實現(xiàn)者、具體任務的執(zhí)行者、交互協(xié)作的體驗者,是網絡學習共同體的主要力量,其一般特征與初始能力影響著共同體目標的設立和規(guī)范的制定。學習者帶著某種需要參與到共同體中,可能是提出問題或解決問題、可能是體驗分享與交流、也可能是爭取其他成員支持等。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助學者之間通過資源共享、文字交流、音視頻會話等進行知識構建及意義協(xié)商,并逐步形成身份,既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又獲得尊重與認可,同時促進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持續(xù)發(fā)展。
助學者指參與共同體的教師、輔導員或學科專家,與學習者一起構成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參與主體,其專業(yè)水平與教學技能影響著共同體的經營狀況。助學者是網絡學習共同體的組織者、也是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與幫助者,既要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為學習者提供學習資源、答疑指導與反饋,也要及時疏導部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負面傾向等,他們在促使網絡學習共同體的良性發(fā)展上功不可沒。
信息流不僅包括學習者和助學者通過網絡課程資源、師生共享的各類學習資料及論壇交流的文字內容等途徑所獲得的知識信息流,還包括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助學者之間在提問、回答、質疑、討論等交流過程中產生的互動信息流,有知識上的互動,也有情感上的互動。信息流作為網絡學習共同體的生命線,維系著共同體成員之間的關系形成與發(fā)展,促使了共同體凝聚力的逐步形成和加強。
2 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構建過程模式
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動態(tài)過程,它的持續(xù)再生產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喬納森(Johnson)等經過研究,提出學習共同體構建的一般過程:形成、規(guī)范、執(zhí)行和沖突解決。[5] 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共同體有別于真實環(huán)境下的學習共同體,學習者知識的獲取與建構、參與者的身份形成及他們之間的分享、會話與交流等都是借助網絡媒介而進行。在參照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學習共同體的思想內涵和實際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以及IM軟件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筆者認為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過程模式如圖1所示:
(1)參與者的確定。包括學習者和助學者,明確并分析他們各自在共同體中的角色與作用,助學者可觀察學習者各自的性格特點、學習方式和交際能力等,以便給予他們恰當?shù)囊龑Ш瓦m時的幫助。
(2)共同目標的設立。制定具體而明確的共同學習任務,讓學習者在不斷解決一個個任務的過程中構建知識、分享交流,實現(xiàn)自我提高,并讓每個參與者的需要和滿足感得到實現(xiàn),真正體驗到分享、互惠、信任及歸屬的感覺。
(3)共同體規(guī)范的制定。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一些規(guī)則和要求來加以保障,一方面對參與者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傾向進行約束,另一方面以此標準來對自己和他人做出評價,及時調整不符合共同體規(guī)范的部分,使個體與整體相互適應,以促進網絡學習共同體形成。
(4)共同體成員的交互。學習成員互動是由邊緣性參與到積極互動的過程,學習初始階段,學習者與共同體其他成員關系建立的意識還不強,交互較少。隨著學習活動的進一步展開,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助學者之間在提問與解答、交流與協(xié)作的過程中逐漸加強聯(lián)系,彼此關注度上升,共同體凝聚力增強。在學習者交互的不同階段,助學者要加以適時引導,并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
(5)共同任務的執(zhí)行。學習者在共同愿景和特定任務的驅動下,積極對話、協(xié)作與反思,共同尋找方法與策,專注于問題的解決,努力完成共同體預定的學習目標。此階段,網絡學習共同體逐漸形成。
(6)沖突的緩解與調整。一方面,學習者在整個學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矛盾或意外,比如學習者之間的沖突、學習者心理上的不適應、助學者的不引導等,都會減弱共同體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當一項任務已經完成,參與成員的積極性會隨之降低,共同體內部的力量也會減弱,這時需要通過新的任務來維持共同體的繼續(xù)發(fā)展。通過沖突的不斷調整和問題的逐步解決,共同體得以形成和發(fā)展。
3 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基本模型
現(xiàn)有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僅圍繞單一的互動方式和學習途徑而進行:群聊及跟帖討論、聊天室交流,或者視頻會議系統(tǒng)等;瀏覽分享學習資源、提出解答學習問題,或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等?;油緩降膯我恍圆焕诰W絡學習共同體成員之間有效的社會性交互,群體動力不足??紤]IM軟件集文字、語音及視頻交互功能于一體,學習者之間在特定學習情況下需要借助技術媒介實現(xiàn)如同真實環(huán)境下的對話,結合上述網絡學習共同體過程模式,構建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基本模型:學習者依托IM平臺,在遵守共同體規(guī)范的前提下,依據(jù)助學者提供的學習信息和資源,帶著共同的任務和目標,相互之間通過文字交流、語音會話和視頻互動多種途徑進行積極交流、團結協(xié)作,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較強的認同感、信任感及歸屬感,最終實現(xiàn)信息的高度共享、知識的意義構建和成員的共同成長?;贗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基本模型如圖2所示:
該模型中,IM所具有的學習資源共享、同步和異步文字交流、多人語音、視頻會話等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尤其是將多人同步視頻引入網絡學習共同體中,結合已有的資源共享和文字互動,既豐富了學習者信息分享的途徑,也滿足了學習者不同的互動需求,同時提升了知識信息流和互動信息流的質與量?;贗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在傳統(tǒng)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的互動理念,利于共同體凝聚力的增強和學習者學習興趣及效率的提高。
三 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教學應用實踐——以QQ群開展網絡教學為例
IM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前景廣闊,其中,市場占有率居首位、教學應用最深入的IM軟件非騰訊QQ莫屬。相較于其它IM軟件而言,學習者群體對QQ的使用更廣泛,操作更熟悉,且其界面生動、功能多樣、簡單易用,頗受學習者青睞。QQ群的私聊實現(xiàn)個別化交流和輔導、群聊實現(xiàn)集體討論和答疑、多人語音實現(xiàn)群體會話與交流、多人視頻實現(xiàn)同步課堂教學、文件傳輸與共享實現(xiàn)信息資源發(fā)布和分享、郵箱和手機短信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隨時聯(lián)系等。鑒于上述,考慮將QQ群的各種功能和優(yōu)勢加以綜合,結合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過程模式和基本模型,構建QQ群網絡學習共同體,探究其在實際網絡教學中各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應用,無疑是可取之策。
1 QQ群學習共同體的應用過程
在《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研究生課程中,我們以QQ群創(chuàng)建網絡學習共同體,開展了一學期的教學實驗研究?;赒Q群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活動過程如圖3所示:
QQ群學習共同體的實際應用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
(1)學習者課前預習。助學者通過群公告發(fā)和手機短信發(fā)送信息通知、群共享上傳教學資源、群聊和論壇進行解疑答惑。信息通知包括每個共同體參與者應當遵守的規(guī)則,交流的文字內容能夠得以保存,以供其他學習者分享與學習。此過程中,學習者較多關注發(fā)布的信息資源,成員之間溝通量不多,處在邊緣性互動階段。不過,共同體的助學者和學習者都是以真實身份參與學習活動,即使相互之間不能聽見、看到,彼此也容易形成較強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利于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
(2)課堂同步視頻教學。教學的關鍵在于課堂,沒有進行如同課堂面授的網絡教學只能算是自學。授課教師和學習者通過多人視頻開展教學活動,進行同步視頻授課和集體討論,實現(xiàn)師生、生生之間的實時互動。共同體成員之間能夠相互聽見和看到,助學者可以對學習者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引導,信息交換更及時,互動強度更大,如同真實環(huán)境下的教學。學習者對共同體的信賴程度進一步加深,成員之間積極交流互動,熱情分享各自觀點,共同體凝聚力明顯增強。
(3)課后復習鞏固。學習者可通過QQ郵箱、私聊或群聊、手機短信,以及群論壇等各種途徑向助學者尋求個別化幫助與指導,學習者之間也可進行同步和異步的集體文字研討,助學者提供必要支持,并給予評價反饋。學習者通過共同的交流與協(xié)作,對共同體逐漸形成很強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并滿足內心歸屬的需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成知識的意義構建,實現(xiàn)自我全面發(fā)展。共同體一方面促進了參與者的互動與學習,另一方面又依靠參與者而存在和發(fā)展,并隨著任務的一個個解決而不斷循環(huán)進行,實現(xiàn)螺旋式向前發(fā)展。
2 QQ群學習共同體的應用效果
研究表明:QQ群學習共同體較傳統(tǒng)基于BBS、Moodle及Blog等所構建的網絡學習共同體而言,成員互動更豐富,信息流更強大。通過QQ群構建學習共同體開展網絡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集資源、同步視頻課堂,以及文字和視頻互動相結合的QQ群學習共同體,確實提高了學習者的互動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實驗過程中,我們對共同體參與者進行問卷調查,在對QQ群學習共同體開展網絡教學的認可度上,得出結果如表1:
每個問題設置完全同意(5分)、同意(4分)、基本同意(3分)、不同意(2分)、完全不同意(1分)五個等級,統(tǒng)計結果達到3分及3分以上的子問題是被認可的。由以上統(tǒng)計得分及對部分參與者進行的網絡訪談可知,助學者和學習者對QQ群學習共同體的優(yōu)勢持認可態(tài)度,主要體現(xiàn)在QQ群的多人視頻功能上,同步課堂教學、實時引導與監(jiān)控、及時交流與反饋的實現(xiàn),有效彌補了現(xiàn)有網絡學習共同體的不足,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熱情。
同時,根據(jù)實驗過程中的觀察體驗和學習者在群論壇上的反饋,我們也認識到構建QQ群學習共同體開展網絡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網絡故障、設備運行等問題會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QQ群學習共同體成員中,包括大多數(shù)在校學習者,也包括湖南、河南及浙江的在職學習者,有通過有線網絡參與的學習者,也有通過無線網絡參與的學習者。他們的成功參與解決了個別在校學生的泛在學習需求和部分在職學生的異地學習需求。
四 研究結論與展望
現(xiàn)代網絡和通訊技術不斷滲透教育教學,促進人類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探索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大勢所趨,也是使命使然。將互聯(lián)網中最為流行的通用聊天工具——IM軟件應用于實際教學,無疑是人類在教學改革探索中的大膽嘗試與創(chuàng)新,其應用現(xiàn)狀和發(fā)展前景受到人們的密切關注。
本文針對現(xiàn)有網絡學習共同體所存在的交互形式單一及互動強度不足等情況,結合IM在教學中的應用實際,將IM引入網絡學習共同體,通過QQ群開展網絡教學實驗,探究其具體應用過程和效果。研究表明,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IM軟件所具有的資源共享、文字交流、語音會話和視頻互動等多種教學功能與優(yōu)勢,構建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目前,通過構建基于IM的學習共同體普遍開展網絡學的條件還不夠成熟,它對網絡、設備和技術方面的要求較高,教學保障機制尚不健全,加大了教學準備工作量,提高了對教師和學生的能力要求等。相信在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學觀念的逐漸轉變下,隨著3G網絡和新型移動IM的實現(xiàn),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在教學中的應用會更加深入,構建基于IM的網絡學習共同體進行移動教學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Helen Ritchie, Timothy J..Newby. Classroom lecture/discussion vs. live televised instruction:A comparison of effects on student performance, attitude and interac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89, (3):36-45.
[2] 高倩.Moodle平臺上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3] 熊文.芻議如何促進學習的有效發(fā)生[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104-105.
[4] 況姍蕓.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開放教育研究,2005,11(4):33-35.
[5] Scott D. Johnson,Chanidprapa Suriya, Seung Won Yoon, et al.Team development and group processes of virtual learning teams[J].Computers Education,2002,39:379-393.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Based on IM
SUN Juan XIONG Cai-ping XIE Yao-hu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E-Learning,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can promote communicating and exchanging among learners, and improve their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rocedure schema and the basic model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based on IM after analyzing the instructional function of I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elements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We carry out network instruction through QQ, and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based on IM in the authentic instruction.
Keywords: IM; learning community; network instruction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0YJCZH187)”、“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編號:201003260)”和華中師范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編號:CCNU09A02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1年3月18日
編輯:紅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