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侗族人民的瑰寶和智慧的結晶,因此,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是我們每個侗族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偉大工程,我們一定要樹立主人翁意識來保護侗族大歌,讓侗族大歌大放異彩。
關鍵詞:侗族大歌 保護傳承 對策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間歌隊演唱的多聲部合唱歌曲,侗語叫“嘎老”(Al laox)或“嘎瑪”(Al mags)?!案隆奔础案琛?,“老”和“瑪”都有“大”的含義,但“老”還具有“古老”的含義。侗族大歌以其表演的場合、表達的內容、表演的形式等不同,可分為“鼓樓大歌”、“禮俗大歌”(包括“攔路歌”、“踩堂歌”、“酒禮歌”)、“敘事大歌”、“聲音大歌”、“童聲大歌”、“戲曲大歌”等大歌種類。它是侗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侗族人民的瑰寶和智慧的結晶,它以優(yōu)美的曲調和多聲部以及模擬自然界聲音的演唱方式而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一般由領唱、合唱、結尾三部分組成。 侗族歷史上沒有文字。侗族大歌作為侗族文化傳承的載體,無疑在歷史上也就沒有文字記譜。自古而今,歌師在侗鄉(xiāng)傳歌、教歌都是口傳心授,無樂譜,無文字,學歌者也只能是用心記、多練唱,歌詞主要以借漢形式保存。侗族祖先們在每一個發(fā)展的歷史單元進行了不斷的再創(chuàng)造,融進了侗族人民集體的智慧、情感、藝術造詣。因此侗族大歌是有聲無形的由侗族祖先一代一代口頭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它體現(xiàn)出來的是侗族這個群體創(chuàng)作的智力成果。在侗鄉(xiāng),無論是伢伢學語的幼童或是耋耄之年的老人,不分男女老少隨時都可以開口唱歌,出口成歌。只要你一走進侗鄉(xiāng),就會有一種置身于“歌的海洋”的感覺,就會驚嘆侗族是一個酷愛唱歌,與歌生死相戀的民族。
1986年10月,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jié)上演唱“轟動巴黎,震撼歐洲”,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和“越過古夢邊緣的旋律”。近幾年,隨著民族文化生態(tài)旅游熱在國際國內的高漲,侗族大歌頻繁在國內大中城市宣傳演出和中央電視臺播放,尤其是2002年7月在北京音樂廳、南京藝術大劇院,2004年3月在香港荃灣大會堂演奏廳、香港元朗劇院演藝廳成功地舉行了侗族大歌專場演出,侗族大歌作為民族文化中的精品文化普遍受到了國內外游客的喜愛和專家的贊譽。侗族大歌已經唱響國內,享譽世界。侗族大歌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有力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生態(tài)旅游的發(fā)展,由此也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侗族大歌的社會效應更為明顯。
然而,在市場經濟運作的驅駛下,作為傳統(tǒng)知識的侗族大歌出現(xiàn)了流失與潛在流失的現(xiàn)象,也面臨著被潛在侵權的危機。帶著這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于2010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深入黎平縣境內侗族大歌保存相對完好的巖洞鎮(zhèn)巖洞村、銅關大寨村,口江鄉(xiāng)口江村,永從鄉(xiāng)三龍村,雙江鄉(xiāng)黃崗村等地采取問卷、座談、實地走訪、個別訪談的形式就侗族大歌保護的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保護的建議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中,根據(jù)需要設計了《侗族大歌保護信息表》、《侗族大歌保護問卷調查》,對侗族大歌傳承方式、保護現(xiàn)狀、受外來文化影響、取得的效果、保護價值、存在的問題、現(xiàn)存歌師狀況、表演場所、歌師待遇、思考建議等lO種情況進行調查,發(fā)出并回收問卷50份,座談lO場次,個別訪談52人。參加問卷填寫、座談、訪談的人有研究侗族文化的教授、鄉(xiāng)鎮(zhèn)領導、歌師、學校教師、在校學生、普通老百姓、參加侗族大歌申遺演出代表、縣人大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級、省級、地級、縣級)等不同層次的人。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到:侗族大歌保護存在很大的潛在危機,傳承面臨斷代的危險,存在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沒有規(guī)范的表演場所,現(xiàn)存歌師年齡偏大,不會用本民族語言記錄歌詞,侗族大歌經濟桿杠作用不大,侗族大歌未能形成產業(yè)等問題。
一、目前侗族大歌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保護資金嚴重不足。“保護文化,經濟先行”這句話是著名侗族文化學者鄧敏文教授說的,很有現(xiàn)實意義。沒有經濟支撐,做什么都非常困難。目前,侗族大歌保護面臨最大的一個困難就是:保護資金十分欠缺,嚴重缺口,因此侗族大歌的保護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政府高唱要保護侗族大歌,但沒有投入充足的保護資金,使侗族大歌的保護尚處于表面形式之上。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因為資金不足造成了侗族大歌保護的諸多不利因素。一是缺乏規(guī)范的、固定的表演活動場所,一到要舉行活動都把表演場地設在學?;蛘又休^大的坪子里,平常練歌的時候就集中在鼓樓、陳舊的戲臺、歌師家中等,這樣就很難集中群眾一起唱歌。例如侗族大歌發(fā)源地口江鄉(xiāng)連一個像樣的演出場地都沒有,這就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當?shù)囟弊宕蟾璧谋Wo和傳承。二是教材的編寫、收集、出版困難,雖然有的學校和村寨有一些教材,但所有的教材和歌詞都還是以借漢的形式保存,這就很難以辯認。如“月賀黎平”中的“月賀”是集體做客的意思,而用侗語來講應該是\"week heel\",\"月賀”在這里就是借漢記錄,如果以這種方式長久地傳承下去,后人就難以辯認了。目前,有的歌師和學校收集有很多的侗族大歌,但沒有資金,無法出版。如巖洞中學、巖洞小學的老師收集有較多的侗族大歌,也是因為資金的缺乏而未能印制成規(guī)范的教材。三是侗族大歌傳承人的培訓無法正規(guī)進行,雖然有時候有些培訓,但培訓時間非常短暫。四是歌師和傳承人及歌隊沒有固定報酬,造成大部分歌師、傳承人、歌隊成員外出務工,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侗族大歌的保護。五是配套設施缺乏,沒有充足的演奏器材,目前有的都是粗糙的自制品。六是基礎設施滯后,多數(shù)侗族大歌保存較好的村寨交通都十分不便。如侗族大歌發(fā)源地——永從鄉(xiāng)三龍村、男生侗族大歌之鄉(xiāng)——雙江鄉(xiāng)黃崗村、獨柱鼓樓之鄉(xiāng)——巖洞鎮(zhèn)述洞村等地的侗族大歌由于交通不便難以走向外界,到這些地方來旅游的人也少得可憐,使侗族大歌難以成為當?shù)氐奈幕еa業(yè)。
2.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當前,絕大多數(shù)農民的思想觀念、文化素質不容樂觀。主要表現(xiàn)要: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小農生產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行為方式與現(xiàn)代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生活拉下了很大的距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事業(yè)活動等觀念也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農民思想觀念守舊、文化素質不高的現(xiàn)狀嚴重制約著侗族大歌保護與傳承。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群眾的思想觀念還十分陳舊。一是對侗族大歌保護的價值和意義認識不清。在發(fā)出去的50份調查表中,對侗族大歌是否有保護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中,認為沒有保護價值和意義的有12人,占24%;認為無所謂的有8人,占16%;認為可有可無的有11人,22%。由此可見,很多群眾還沒有充分認識侗族大歌保護的價值和意義。更有甚者,認為保護與否都一樣,反正保護侗族大歌又不能掙錢。二是等、要、靠思想嚴重。在調研過程中,有很多人認為侗族大歌保護屬于政府行為而非民間行為。在他們看來,只有政府才有保護侗族大歌的義務,而不能把侗族大歌看是整個侗民族的文化結晶。在口江鄉(xiāng)口江村座談時,有人說:“目前,我們農村臟亂差現(xiàn)象非常嚴重,小溪小河水質日益惡化,希望政府能為我們管管……”,這些細小的事情都要等著政府來完成,充分說明當?shù)剞r民“等”和“靠”的思想還十分嚴重。村寨衛(wèi)生臟亂差,本來就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我們大家養(yǎng)成衛(wèi)生習慣就可以解決的事,怎么還要政府來監(jiān)督和支持。三是利益分配不均挫傷群眾保護侗族大歌的積極性。如“在侗族大歌申遺的艱難過程中,我們曾參加過侗族大歌申遺匯演,而且歌隊都是口江人,但最后所得的榮譽頒給了巖洞歌隊,我們卻沒有得到任何的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這是口江歌隊隊員說的。四是侗族大歌保護意識淡薄。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人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缺乏侗族大歌保護的主人翁意識,認為唱侗族大歌不是個人的事,而不敢在其他地方大膽演唱侗族大歌,放棄了很多向外宣傳的良機。如有的歌師在外出務工時,就不敢唱我們的侗族大歌。
3.政府引導力度不夠。“引導就是支持,支持就是投入”,沒有引導,沒有投入,何談保護。近年來,黎平縣在侗族大歌保護上做了很多工作,也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如侗族大歌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侗族大歌隨國家領導外出匯演,侗族大歌亮相中央青歌賽場并獲獎,舉辦侗族大歌節(jié),評選侗族大歌傳承人,出臺侗族大歌保護法規(guī)等。但這些只是大層面上的工作,卻忽視了侗族大歌保護的細節(jié)工作,導致侗族大歌保護面臨諸多困難。一是教材的編寫和出版沒有得到政府的很好重視。一種文化的保護,就必須得有規(guī)范的教材作支撐,侗族大歌的保護也不例外。在我們調研組所到之處,不論是學校還是村寨都沒有看到一本規(guī)范的侗語教材,而侗族大歌又是以侗語為語言基礎,如果沒有規(guī)范的侗語教材,長期靠借漢這種方式來傳承和保護,那侗族大歌的保護就只能停滯不前。目前,雖然有些侗語方面的教材,也還是上世紀遺留下來的老教材。二是對侗族大歌傳承的培訓力度不夠。雖然有些部門時不時開展一些侗族大歌、侗族語言等侗族文化的培訓,但培訓時間短暫、培訓方式簡單、培訓內容單一,對侗族大歌的傳承和保護所起的作用不大。目前,黎平縣雖然成立了侗族大歌學校,并且與貴州師范大學聯(lián)合舉辦侗族大歌???、本科班,但是參加學習的學員大部分是中小學校的教師和在崗的工作人員,而真正的侗族大歌歌師所占的比例非常少。三是民族文化進課堂的工作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與落實。在調研中,雖然很多中小學都開設有民族文化課,例如巖洞中學、巖洞小學、大寨小學、三龍小學、口江小學、雙江中學、黃崗小學等,但課時安排非常少,平均每周不足1課時。而且在利益的驅使下,有的學校設了民族文化課,但形同虛設,因為民族文化課沒有納入考試范圍,與老師的成績、職稱、考核、競爭上崗等毫無聯(lián)系,所以很多老師就擠占了民族文化課來上考試科目的課。在調研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一些中小學的民族文化課開展得很好,效果也好,但是到了高中就斷代了,而且很多學生修完了九年義務教育后考不起高一級學校讀書,或外出務工、或在家務農、或結婚生子,侗族大歌的傳承和保護就自然而然逐漸走向消失。四是輿論宣傳力度不夠。雖然有關部門在申請侗族大歌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侗族大歌保護等方面做了較好的宣傳,如侗族大歌申遺匯演、“一會兩節(jié)”成功舉辦、“愛國歌曲大家唱”走進黎平、侗族大歌走進維也納金色演唱大廳、侗族大歌走進上海世博會等,但這遠遠還達不到普及宣傳侗族大歌的目的。侗族大歌走向外界進行文化宣傳的機會還是比較少,政府的宣傳引導作用還不夠大,導致外界不能更好了解侗族大歌的魅力。侗族大歌就像一位尚未揭開面紗的少女,還藏在深閨之中。五是政府對侗族大歌專業(yè)隊伍的組建引導不夠。在調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地方都沒有一支較為專業(yè)的侗族大歌隊伍,雖然有些零散的歌隊,也是由民間侗族大歌愛好者臨時組成業(yè)余歌隊,這樣就無法把我們侗族的精品文化進行包裝和打造,也無法把侗族大歌這塊品牌推介出去。例如,很多游客來黎平是為了聆聽侗族大歌而來的,但是到了黎平后,卻要到遠離縣城的巖洞、肇興、地捫等地才能聽到原滋原味的侗族大歌,何不如就在縣城各大酒店、賓館組建專業(yè)侗族大歌歌隊。六是對侗族大歌傳承人和歌師的基本生活保障重視不夠。在調研中,有的人就對我們這樣說:現(xiàn)在有的侗族大歌傳承人和歌師生活非常困難,但是無法享受國家的優(yōu)惠政策。例如,口江鄉(xiāng)口江村的一些歌師生活貧困,但連國家低保都享受不了,這就極大地挫傷了他們傳承和保護侗族大歌的積極性。
二、對策建議
為使侗族大歌這朵民族文化奇葩大放光彩,發(fā)揚光大,更顯價值,通過這次深入實地調研后,筆者認為還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1.政府引導,提高認識,切實加強侗族大歌保護的自覺性。侗族大歌是整個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侗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果實,保護侗族大歌是我們每個侗族同胞義無反顧的事。要做好這項工作,走政府引導這條路絕不可少。政府引導好了之后,群眾保護意識自然而然就跟上來了,這樣,侗族大歌這個民族瑰寶保護的步伐也就能向良性方面發(fā)展。我們侗族的民族節(jié)日豐富多彩,逢年過節(jié),不管節(jié)日大小,政府都要積極引導群眾舉行各種活動,在活動過程中組織群眾唱侗族大歌。政府還可以在結婚娶嫁,生兒育女、三朝酒宴、立柱房屋、竣工典禮等喜慶日子以倡議書的形式號召群眾,組織雙方親戚或鄰近村寨歌隊進行對歌,也可以通過一些政策性引導要求群眾自覺或不自覺地唱侗族大歌。例如,男女青年在辦理結婚證、未婚證等證件時都要唱幾首侗族大歌,然后才給予辦理,等等。這樣通過民間民俗活動的形式,實現(xiàn)侗族大歌全民化,從而不斷加強群眾參與侗族大歌保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大力扶持、培養(yǎng)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的人才。侗族大歌要保護、傳承、發(fā)展,人才是關鍵。沒有人才支撐,侗族大歌的保護、傳承、發(fā)展無從進行。過去,由于對侗族大歌保護的忽視,造成侗族大歌保護、傳承人才大量流失,嚴重影響了侗族大歌的保護和發(fā)展?,F(xiàn)在我們要吸取這個歷史教訓,把重視和培養(yǎng)侗族大歌傳承人才放在首位。目前,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重視、培養(yǎng)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人:首先要大力扶持現(xiàn)有的侗族大歌傳承人。侗族從解放到現(xiàn)在,已經涌現(xiàn)出大量優(yōu)秀的侗族大歌人才,有些人才可以說是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例如,上個世紀50年代,把侗族大歌唱出國門的吳培信;80年代,把侗族大歌唱響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jié)的侗族8姐妹;到了21世紀初,侗族大歌申遺活動表演者等。我們要更好地保護侗族大歌,就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把這些優(yōu)秀人才扶持起來,然而要扶持這些人才,肯定要涉及到大量資金,而這些問題又只能靠政府才能解決。其次要創(chuàng)造一種崇尚侗族大歌文化的氛圍,使從事侗族大歌保護和傳承的人在生活中享有崇高的聲譽。這方面的工作,過去的侗族地區(qū)做得非常好。例如,過去的歌師,在侗族地區(qū)是人人愛戴的名人,形成人人崇敬歌師的一種良好氛圍。然而進入上世紀80年代,這種良好的氛圍卻呈現(xiàn)出減弱的態(tài)勢?,F(xiàn)在我們要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重振這種風尚勢在必行,使新一代的侗族大歌保護熱潮重新掀起。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在侗族地區(qū)培養(yǎng)侗族大歌接班人,主要還是走學校培養(yǎng)這條路,因為文化基礎是侗族大歌保護和傳承的基礎,這樣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人才會不斷地涌現(xiàn)出來。最后要做好侗族大歌發(fā)展現(xiàn)狀的調查登記工作。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寶,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去保護。要保護好這朵奇葩,做好調查登記工作非常必要,不然我們就摸不清底子,保護和發(fā)展工作的方向拿不準,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工作方法,使得侗族大歌的保護和發(fā)展工作事倍功半。
3.利用現(xiàn)代先進科技手段大力宣傳弘揚侗族大歌這朵民族奇葩。我們知道,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精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是這些文化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和發(fā)展,外界就無從認識。就像一顆金子,如果只埋在土里,就無法大放光彩。在宣傳弘揚侗族大歌的工作中,過去曾經出現(xiàn)過一些有偏見的看法,認為民族要發(fā)展,就要統(tǒng)一去接受一種被認為是先進的文化,殊不知這種摒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而去接受某一先進文化,不但無助于民族的發(fā)展,反而削弱了整個民族文化。其實民族要發(fā)展,除了不斷地吸收先進文化,還要弘揚自己最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弘揚自己最有特色的文化,對外才有吸引力。例如,傣族如果沒有孔雀舞,傣族就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彝族不過火把節(jié),外界就不會知道彝族;苗族如果不著銀飾,不跳蘆笙舞,苗族就不會引來眾多學者的研究;侗族如果不唱侗族大歌,沒有鼓樓,外界就不會發(fā)現(xiàn)侗族的智慧。這些民族文化的精華,要讓外人知曉、關注、研究、發(fā)現(xiàn),就必須做好自身的宣傳工作,只有這樣,我們的侗族大歌才能更顯光彩。過去,由于宣傳手段的落后和宣傳方式的單一,使侗族大歌像藏在深閨的少女,未能揭開神秘面紗,未能大放光彩,人們對侗族大歌只知其名,不知其聲?,F(xiàn)在,宣傳工具不斷進步,我們可以充分借助網絡、手機視頻、報刊等宣傳平臺,讓世人都知道侗族大歌這一民族文化精華。宣傳民族特色文化,就是宣傳民族精神。如果從發(fā)展經濟角度來說,宣傳一個民族最有特色的文化,也就是它最好的經濟廣告。
4.建立健全侗族大歌保護傳承機制。關心侗族大歌保護傳承,就是關注民族的發(fā)展,侗族大歌的保護傳承僅靠政府職能部門和民間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建立健全一系列侗族大歌保護傳承的工作機制。一是建立侗族大歌調查收集整理檔案。具體包括侗族大歌調查收集,歌師調查,侗文教材收集整理,民族文化搶救等。二是完善培訓教育機制,認真抓好教育培訓,提高保護侗族大歌的意識。培訓教育機制應從學前教育開始,繼續(xù)弘揚侗族地區(qū)“老年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學歌”的光榮傳統(tǒng),加大民族文化進課堂的工作力度,把弘揚民族文化的成績與績效工資、評優(yōu)評先、年度考核、競爭上崗等掛鉤,把民族文化的成績納入升學統(tǒng)考之中,這樣就能引導人們自覺地去保護侗族大歌。還有,政府職能部門也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一些侗族大歌培訓班。三是制定和完善激勵機制。通過制定一些獎勵制度來鼓勵群眾參與侗族大歌保護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例如,政府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去看望慰問歌師,給他們帶去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對侗族大歌保護傳承有特別貢獻的人,可以適當獎勵或給予適當?shù)纳钛a助,這樣既可以鼓勵他們自覺地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又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侗族大歌保護傳承的行列中來,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5.加大侗族大歌保護的資金投入。一是加快侗族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資金投入,按照新農村“二十字”方針要求對侗族地區(qū)進行改造建設,改變當前侗族農村基礎設施滯后的現(xiàn)狀,投入資金對當前侗族大歌表演活動場所(鼓樓、戲臺)的新建與修復工作,讓侗族大歌的保護傳承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發(fā)展。二是加大民族文化保護的資金投入,加快民族文化教材的整理編寫工作,加快民族文化進課堂步伐,切實做好民族文化傳承人的扶持和培養(yǎng)工作,使侗族大歌的保護有充分的經濟保障和人才基礎。三是加大侗族大歌傳承人培訓工作的資金投人,把侗族大歌傳承人培訓作為侗族大歌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好抓實。四是加大侗族大歌調查、收集、整理、登記工作的資金投入。目前,侗族地區(qū)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追趕城市的時髦生活,給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侗族大歌面臨失傳的潛在危機,因此,加大對侗族大歌調查、收集、整理、登記工作的資金投入勢在必行。五是積極投入資金組建侗族大歌表演的隊伍,讓外來游客無論走進侗族的哪一個村寨、哪一個賓館都能隨時聆聽到侗族大歌的優(yōu)美旋律,也可以帶我們的歌隊外出表演進行創(chuàng)收,這樣,不僅能夠增加經濟收入,還能留住更多人參與到侗族大歌保護和傳承的工作中來。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