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然
公務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曾在多家文學刊物發(fā)表散文、隨筆,其歷史文化系列散文作品深受讀者好評,現(xiàn)居西安。
沒有邊界的皇宮
法家獎勵耕戰(zhàn)的主導思想,一方面刺激了民眾建功立業(yè)的熱情,另一方面也同時助長了秦人的功利主義傾向,即便是帝王也由此而沾染上了好大喜功的毛病。在這一主導思想的引導下,嬴政登上皇位后,也一樣開始大規(guī)模地實施了一系列的大型建設項目,借以彰顯自己的功德。
在秦國的發(fā)展過程中,故都雍城、櫟陽和首都咸陽,本來就有不少宮殿,如雍城就有封宮、平陽宮、羽陽宮、萯陽宮、棫陽宮、蘄年宮等。另外,還有許多遍布秦國各地的臺觀館舍、凌陰冰窖。早在春秋秦穆公時,雍都的宮殿建筑就已經很有規(guī)模,經過數百年發(fā)展后,宮室更是有增無減,所以,秦始皇加冕時還到雍都蘄年宮,而他的母后離開咸陽后也愿意長期居住在雍都。自從秦孝公徙都咸陽,以此作為政治中心后,咸陽的宮殿建筑發(fā)展更快,規(guī)模更大。可是,隨著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順利發(fā)展,王朝越來越強盛,秦始皇的政績表現(xiàn)欲也日益膨脹,原來的宮殿就再也無法聚納下他更多的愿望了。
有人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窮奢極欲,為了貪圖享受著手修建更大的宮殿阿房宮。其實,咸陽宮從興建起算來也不過一百二三十年,在吞并六國的過程中還不斷擴建,已經十分巍峨。有一個事件就足以說明這一點。荊軻刺秦的時候,隨從的秦舞陽雖然也屬殺人不眨眼的猛男,但是看到了莊嚴地皇都和威武的儀仗后,在走上咸陽宮殿前的高大臺階時,仍然被鋪排的陣勢給嚇得顫顫巍巍,露出了一絲破綻,使嬴政有了提防,以致最后功敗垂成。由此可見,咸陽宮絕對已經極具威嚴的氣勢了。所以說,興建新宮應該跟咸陽宮落后不落后絕對沒有多少關系。
秦嬴政在征服六國的過程中,同時也一并在咸陽開始大興土木。自雍門以東,到涇水、渭水之間的大片區(qū)域內,殿屋復道,周閣相屬,并將從六國那里掠奪來的鐘鼓、美人充盈其間。誅滅六國之后,秦始皇更是傾盡全國之力,在渭河南岸又修建了極廟和信宮,在周都豐鎬一側營建阿房宮,這樣,一個天地對應的皇都就粗具了基本的框架。從其布局看,以極廟為中心,北為咸陽,象征天上的紫微星,作為帝居。渭水橫貫都城,象征天上的銀河,河上架橋使南北相連,各宮殿園囿宛若散布兩岸的星辰,如牽牛、織女一般相守相望。西南建阿房宮,為新都,是帝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極廟是城的中心,咸陽在亥方位屬水,驪山陵在卯方位屬木,阿房宮在申方位屬金。天地對應,五行互補。一個城城相連、規(guī)劃有序、獨具匠心的秦大都便清清楚楚地展現(xiàn)了出來。從秦始皇崇道求仙的心理背景中,我們很輕易就找到了與這種規(guī)劃思路的相互印證。可以看出,始皇帝并沒有滿足于僅僅只是做個國家的統(tǒng)帥,他要的是天地的主宰。
水生木,咸陽可以護佑著始皇的亡靈永垂不朽,所以是否能夠實現(xiàn)死而后生的關鍵就在咸陽。金生水,申方位是咸陽可期的保障,要想帝業(yè)永固,就必須從阿房入手,建一所夠分量的新都,才能給予咸陽應有的支持。從中不難理解,這完全就是一個有著深刻意圖的信仰設計,他要完成的是一個從永遠到無疆的期愿。
天下一統(tǒng)后,興建能與咸陽和始皇陵相當等級的阿房宮就成了最為急迫的問題。阿房宮原有秦惠文王時緊鄰周都豐鎬營建的阿城,因為當時阿城還沒有完全完工惠文王就晏駕了,工程一直就擱置在了那里,始皇便以此為基礎,又重新規(guī)劃,進一步擴大了原有的設計規(guī)模,使之與咸陽連為一體,成為一座功能齊備、技術先進、理念超前的大都會,氣象更為宏偉。離宮別院從渭河北岸到南山之巔,從老都雍城到櫟陽至驪山,綿延300余里,大小殿堂700多所。這些大大小小的宮宇,構成了一個由點到面、由宮到城的建筑群體,而這一建筑群體后來被集中收納進了歷代文人的眼里,成為了史和詩中記載的阿房宮的全貌。
阿房宮原本是一座城,城中新建有宮,宮便以城命名。宮是城的一個最具身份的代表,城又因此而以宮的名義流傳了開來。這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其實宮就是城,城也就是宮。那個狹隘的具體宮殿的判斷,已經不再具有多少實質的意義了。
關于阿房宮的有與無、存與廢一直都爭論不休,但是載入史文的歷史記憶卻又異常的清晰。無論它的真實樣子到底怎樣,在中國人的心里其實早已搭建了一個磨滅不了的肖像。即便是走進三橋南面的田埂,也一樣有一處處突兀的土臺高冢,不斷支持著我們始終都認定的猜測。
作為具體的宮殿來說,宮殿就會有一系列的配屬設置,至少都會有前殿、朝堂與后宮,而史書中就明確記載了阿房宮前殿的樣子。東西700余米,南北115米,占地8萬平方米,這是一個有著相當于1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建筑。四周有閣道,從殿下直抵南山,以南山之巔為門闕。一側修復道向北渡過渭水,抵達咸陽。由于南山海拔兩千多米,從山頂的門闕到山腳的宮室各自處于不同的氣候帶里,所以在一天之中阿房宮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這簡直就是一座恢弘到了無與倫比的帝都。
其實,無論是城還是宮,也都僅僅只是一些具體的建筑,再大都有邊界。而思想理念上的建設,才是始皇真正的手筆。有形的宮殿只是他借以用來對于無形的政權所作的一個具體而又真切的說明。
從阿房宮的建造我們可以看到皇權神受的思想和君權至上的理念,也可以看到天地一統(tǒng),恒定永昌的期愿。同時,還有主輔有序、恪盡職守的態(tài)度和法度嚴謹、各司其責的意識。從咸陽到阿房,是從王國到帝國的轉變,是從今生到來世的轉移。這完全是始皇對于帝國構架的一種別致的政治表達。阿房宮是為咸陽構筑的未來彼岸,而與此相應的政權組織形式則是為后世謀劃的理想家園。
宮殿不一定就是房子
秦國沒有多少大族的傳統(tǒng),長期處于與西戎較力的前沿邊陲,民風民俗粗獷剽悍,東方各國都視其等同于戎狄。正因為文化積淀不多,所以主要針對士族分封與世祿的變法才有了施行的可能。這樣,秦國也就注定了要成為法家的試驗田。法家思想兩位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張,都在秦國得到了盡情的實現(xiàn)。商鞅開啟了秦國圖強的序幕,韓非完成了帝業(yè)輝煌的總結。
法家崇尚的法的作用,一是“定分止爭”,二是“興功懼暴”。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么道德的標準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zhàn)爭,如果立下戰(zhàn)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zhàn)。
在這種政策的引導下,秦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迅速強大了起來,開始了中國的第一次統(tǒng)一戰(zhàn)爭。在統(tǒng)一的過程中,士兵們獲得了一次次封地晉爵的機會,始皇帝也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表現(xiàn)尊威的理由。他把對六國的征服,用一座座新的宮殿的落成,標注為一次次勝利進程的坐標。
公元前230年滅韓,建韓國宮。公元前228年滅趙,建趙國宮。公元前225年滅魏,建魏國宮。公元前223年滅楚,建楚國宮。公元前222年滅燕,建燕國宮。公元前221年滅齊,建齊國宮。
六國宮是對舊的國家秩序的打破,也是以咸陽為主的新的帝國的重建。就是在這種打破與重建中,中國從分封走向了集權。阿房宮的誕生,其實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座簡單的宮殿了,它完全就是這種新的集權力量的直觀表達和外在表現(xiàn)。
我們知道,文明常常要靠不文明的手段才能建立,但文明之所以成為文明而沒有淪為野蠻,就是因為它又必然有一種自我控制的力量。秦國通過變法就獲得了這種力量,所以中國的文明就開始以它的形式進行了重新塑造。
通過這個王朝的建筑構成,我們可以從中得出三個最基本的判斷:一是功利主義思想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二是軍事力量的政治表達;三是國家意識的標明與塑造。
阿房宮就是通過樹立皇權至上的思想,構建了一座超現(xiàn)實主義的帝國大廈,是對于一種新的文化秩序的搭建。這時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那個工程有還是沒有竟然已經不再那么重要了,而那個對應于阿房宮的帝國設計竟逐漸清晰了起來。一個工程,兩座建筑。天地對應,虛實兩得。這才是阿房宮原本的真相。
阿房宮展現(xiàn)了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具體夢想,也表達了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的文化大統(tǒng)一理念。而大統(tǒng)一理念的實現(xiàn),才是真正的,也是最為徹底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六國是國家邊界的廢除與新建,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是金融和經濟秩序的推倒和重來,而統(tǒng)一文字則是帝國文化的打破與再造。
十年征戰(zhàn),統(tǒng)一了疆土,同時也把國家的管理方式推行到了全國。為了便于組織和交往,就必然還要進行同文、同幣、同度等等的改革,以實現(xiàn)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的對接。摧毀六國的城池和宮殿其實只相當于決斗時留下了傷疤,只要種子在,還會有青山。但是,文字的丟失卻是信心與傳統(tǒng)的毀滅。這種毀滅,對于六國來說無疑是一種災難。但是,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來講,要邁出崛起的第一步,就必然需要經過這種血與火的洗禮,最終才能走向統(tǒng)一和強大。因此,文字的統(tǒng)一,正是文化的大破與大立。
破就會有流血,如同經歷一次山河再造。然而,文化的重塑卻往往險峻萬狀。因為文化是民族的一種沉淀,重塑就會翻江倒海,甚至會把塑造者也卷落進去,如同商鞅或者還是秦朝。商鞅是被卷落進去的人物,秦朝是被卷落進去的時代。
透過阿房宮的房檐,我們從那些不拘一格的建筑風格能夠看到,這是一個不拘小節(jié)的國家,它很包容。廊腰縵回、各抱地勢的建筑群落,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一切都安頓得很有想法的社會結構,它開拓并且超前。只有這種結構有條不紊的國家,才能沉淀出具有清晰脈絡的群體心理,只有擁有了那些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進取渴望的群體意識的國家,才能讓我們感覺到它的大氣與偉岸。
阿房宮既是一種信仰設計和政治表達,更是一次集中的文化展示。所以,它絕不僅僅只是秦代的一個無足輕重的點綴,而完完全全應該是對它的概括,是對于整個秦代最有代表的歸結。
阿房 阿房
中國歷史上,秦文化是獨一無二的。秦人功利實用,滿懷開拓和進取精神。他們崇拜規(guī)則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蛟S,這種文化傳統(tǒng)在秦人發(fā)跡之前就決定了日后的崛起,同時也埋下了覆滅的種子。但是,這種集權統(tǒng)一的國家結構,從此再也沒有改變。
秦國的強國之路在于“變”,以不斷的變革應對六國陳腐的不變。在變中求發(fā)展,解放了生產力,使秦國緊急提速,駛進了發(fā)展的快車道。一國之本在于農,變革后的秦國農業(yè)迅速走出了困境,繁榮的農業(yè)又支撐著強大的秦軍在短短的十年間神速統(tǒng)一了全國。
但是,十年的時間,世界已經又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帝國卻丟掉了變的傳統(tǒng),學得以不變應萬變了,最終又遺憾的走向了瓦解。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嗚呼之聲,和“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的嗟夫之嘆,剝掉了宮墻上的華麗磚瓦,一語道破了帝國慘遭“楚人一炬”的文化敗因。
帝國的發(fā)展有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就是從開始到終結一般都會經歷崛起、承啟、鼎盛、延續(xù)和衰敗五個時期。在最初的征服過程中,亡國的百姓往往因屈服于勝利者的軍事威懾,而形成了一種高壓下的無奈遵從,也正是獲得了這種遵從,勝利者才稱得上是實現(xiàn)了真正的統(tǒng)治和占領。統(tǒng)治是一個武力脅迫的過程,百姓在長期的屈從中會逐漸變得麻木,進而也就成為一種日常習慣。習慣產生認同,認同形成自覺,自覺又自發(fā)就達到了鼎盛。盛世沒有永遠,就像宴席不可能不散,一切還會慢慢冷卻下來,而冷卻過后就又跌落到了平庸。
然而一般大一統(tǒng)的王朝數十代走完的路程,在秦始皇的手中竟然輕而易舉的一個人給實現(xiàn)了,從統(tǒng)一到鼎盛僅僅只用了區(qū)區(qū)二十年。當他撒手人寰的時候,他的王朝也完成了那個時代的使命,延續(xù)和衰敗的過程自然也會縮減,只是縮減的速度比他創(chuàng)建的速度快得多,瞬間就走到了終點。
高壓盡管能迫使出屈服,但是在屈服中就肯定還會有反抗,只有進入了日常的生活才會在習慣中形成一些秩序,秩序是公眾的認同,認同后便有了國民的國家榮譽感。榮譽感是一股聚合的國家凝聚力。
秦王朝只用了二十年就達到了鼎盛,被吞并的六國百姓在秦人的軍事高壓下屈服后,還沒有完全融合進新建的帝國里,他們仍然攜帶著亡國的屈辱和復仇的怨恨,還沒有完成俘虜到國民的轉變,對于帝國缺少感情上的牽連,就是有也是曾經的亡國恨,當國民的感情始終與朝廷處于對立狀態(tài)的時候,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形成一個以國家為號召的凝聚力。
國家是用邊界圍起來的政治實體,國家的凝聚力就是一種有向心力的“國家意識”。國家意識能夠讓它的國民在內心深處懷有我是某國人的認同感。對于國家的這種認同能夠產生穩(wěn)固的歸屬感,有了歸屬感的國民才有國家的概念。
真正的大國是從思想上控制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意識形態(tài)上讓你完全依附宗主國。秦國統(tǒng)一后,老百姓沒有分享到做大做強的成果,生活狀況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當老百姓得不到發(fā)展的紅利和強大的實惠的時候,什么樣的制裁也不能杜絕對殘暴統(tǒng)治的仇視。秦朝初建15年即土崩瓦解,雖有諸多原因可以追問,但更重要的是擴張和征服的速度太快,國家認同的意識沒有及時地跟上。
在西安西郊阿房一路的西頭,有一處孤獨的高臺土冢,當地人叫它“天臺”,是阿房宮中的一個附屬建筑遺址。土冢被綠化保護后用磚墻圍了起來,成為了那個時代濃縮的疆土。曾經橫刀立馬一統(tǒng)天下的帝國,破敗的沒留下任何廊腰縵回中的丁點屋角。那種摧枯拉朽式的結構性坍臺,揭示了他們突然隕滅的政治性敗因。
政治的極端化促成了軍事的速成,而軍事的速成又導致了經濟的過度膨脹和文化的早熟。國家的財政需求急劇增長帶來的壓力,高賦稅對百姓正常生活造成的壓力。百姓無法感受到大國的福利,承受的只是滅國的屈辱。
商鞅推崇的是“以法治國”,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對“刑不上大夫”意識的一次革命性的進步,嘗試了一種國家管理的法制化模式。在這種模式的管理中,激發(fā)了民眾的創(chuàng)造熱情,直接催生了大秦帝國的出現(xiàn)。但是,后來的韓非在繼承了商鞅的法制思想的基礎上,更加著重強調了“以法”的方式,使之成為了一種政治謀略?!耙苑ㄖ螄辈煌谖覀儸F(xiàn)在的“依法治國”?!耙馈笔且揽?,有遵從的意思,法律是高懸的明鏡,是指導?!耙浴笔菓{借,有使用的意思,法律是手中的棍棒,是工具?!耙婪ㄖ螄敝傅氖且苑蔀闇世K,“以法治國”指的是借用法律行事,其目的是保障始皇的集權統(tǒng)治。他們的思想都只強調了法律的懲處作用,忽視了它的指引,尤其是保護作用,使老百姓都成了法律的對立面。加上一味的嚴刑峻法,老百姓體會不到國家對于黎民的關懷,對于國家的憎恨也就與日俱增。
國家的強大跟老百姓沒有關系了,老百姓也就沒有由此而生的自豪和榮耀。在這種大而無愛的國家里,難以讓人獲得幸福的感受。沒有了仁愛的社會,橫行的是浮躁、功利與教條。秦國過度的追求嚴刑峻法,活生生地把自己逼到了一個很小的地盤,成了懸崖上的悲壯英雄,失去了回旋的余地。
十年戰(zhàn)爭以及隨后的征服南方戰(zhàn)役,北擊匈奴等戰(zhàn)事耗盡了秦國幾百年的積蓄,被征發(fā)后剩余的男子努力耕種也不能獲得足夠的糧食,女子不停地紡織也不能得到足夠的布匹,孤寡老弱都無法生存下去。當生存也成了問題時,為國效力的尚武精神便消失殆盡了。一統(tǒng)天下后,秦帝國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在強有力的始皇帝健在時還能起到威服的作用,一旦秦國失去了始皇帝,外強中干的秦國土崩瓦解命運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秦始皇將秦帝國帶到了輝煌的頂峰。但是,他超越了時代的野心也耗盡了帝國的國力。無論如何,再怎么善戰(zhàn)的軍團,它的命運也是緊緊依附在它的國家之上的。在秦軍最后的日子里,帝國的秩序已經崩潰。當士兵在前方拼殺時,他們的家已經無人來養(yǎng),覆滅的命運已經不可逆轉。一旦人心動搖,榮耀與未來就將同歸于盡。
西安城郊外的荒野里,一處年年聚集著70萬勞役的工地上,密實的夯土層如同秦人的智慧濃度一般,曾經聳立著帝國五百多年的功業(yè)。2000年過去了,建立在它上面的阿房宮都已變成了黃土堆,帝國的軍隊也躲避到了東面30公里外的地下,成為了長期潛伏的陶俑。秦帝國的橫空出世和頃刻之間灰飛煙滅的命運,似乎是被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這個深藏不露的力量輕易地就戲弄了那支曾經驍勇無比的軍團。
雖然項羽推翻了秦國的政權,但卻無法推翻那個時代建造的大國框架。雖然他燒毀了秦國的宮室,但卻無法燒毀始皇構建的帝國大廈。當阿房宮經歷了三月不滅的大火被徹底地焚毀后,那些攻取了咸陽的勝利者們卻發(fā)現(xiàn),他們已經沒有了轉身回頭的路。文化的整合讓六國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