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君主亞歷山大的一生貫穿了傳奇的色彩,其生涯的諸多細節(jié)令后世的學(xué)者和觀眾為之著迷并傾倒。二十歲登上王位,隨之便展示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與軍事才能,閃擊底比斯城,征服希臘聯(lián)邦,之后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向東方進軍,戰(zhàn)勝了領(lǐng)土面積為己五十倍、軍隊數(shù)量也多于己數(shù)十倍的波斯帝國。又經(jīng)過十年的征伐,建立了以巴比倫為中心的一個強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所謂上將伐謀,這個創(chuàng)立了馬其頓方陣的軍事統(tǒng)帥,盡管也遭遇了南亞次大陸之殤,但瑕不掩瑜,他所締造的一次次軍事傳奇足以將其推至軍事領(lǐng)域的頂端。更何況,印度之役并非是強大的對手戰(zhàn)勝了他,而是瘟疫和氣候擊敗了他的軍隊,就像后世的兩次莫斯科之戰(zhàn)一樣,是嚴寒徹底打垮了拿破侖和希特勒的伐謀。
不過,我在這里想說的不是亞歷山大的文治武功。若說起文治武功,稍微翻弄一下東西方的歷史,可謂多矣。愷撒、拿破侖,東方的秦皇漢武,等等,若標尺再放低那么一點,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文治武功當然有其特定的歷史功績,國家的統(tǒng)一、疆域的拓展、民族文化的融合、人民生活的安定、政治框架的落定等就是表現(xiàn),當然,還有歷史學(xué)家緊忙的勘探以及普通讀者輝煌的談資??上У氖?,所有的豐功偉績皆非頭頂永恒的星空,始皇帝之后,未過三世就戛然而止,亞歷山大之后,巴比侖附近很快陷入混戰(zhàn),羅馬人、阿拉伯人皆用利劍砍削過這個擁有千年燦爛文明的城市,一直到古老文明的徹底隕落,那些冰冷的劍鋒也不見結(jié)束。而以最近距離貼近這座偉大城市的直接現(xiàn)實是:美軍悍馬軍車的長驅(qū)直入、巴格達國家博物館大量文物的散失以及街頭汽車炸彈的血肉橫飛。這些都是歷史與現(xiàn)實必然的冷酷與必然的諷刺,與創(chuàng)立文治武功的個體無關(guān),回想起來,他們偉大的夢想確實讓人們尊崇,同樣,那些夢想的破碎也讓人們無比傷感,這是歷史進程的密碼使然,即使是人類的大哲也為之頭疼,所以老子希望國家政體回歸到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中去,而康德對國家政體的瞭望與思考也最終定格到悲觀的層次之上。
人心則是我們理解文明的另一個向度,它訴說的不是樹冠之上耀眼的日光,而是樹下每一寸陰涼的伏地。它雖然微小,卻從未在歷史的夾縫中消逝過,有人群聚居的地方就有它鮮活的蕩漾。痛苦、恐懼、死亡的陰影、愛與痛的交織是其不斷在場的常存狀態(tài),而欲望則是其變幻外表下唯一推力。如果說文治武功是歷史長線上不斷閃現(xiàn)的斷點的話,那么人心則總是環(huán)繞成一個圓圈,所呈現(xiàn)的面貌是在其中原地踏步。兩者的取向完全不同,人心所建立的尺度只是基于感受和愿望,與對事件的評判無關(guān)。就此,我們可以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鞍最^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這句詩與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有關(guān),是其文治武功的余波,另一方面,我們?nèi)魪膭e樣角度理解,其中的“白頭宮女”以及“說”的狀態(tài),恰恰就是恒常人心的承載。它不停訴說的何止是唐玄宗一人,而是天下人、天下事之曠古寂寞。這寂寞還會不停地訴說下去,并緊緊黏附到每一個個體的悲歡之上。海德格爾指出“時代的貧乏在于痛苦、死亡和愛情的本性無法呈現(xiàn)”,在這里,現(xiàn)代哲學(xué)試圖為人心作出總的概括。
回到人心的層面之上,一些樸素的真理就可以得以建立。這是穿透文明迷障的重要方法,或許,歷史學(xué)者絕不這樣認為,他們有自己的評判尺度。這個問題可以暫且擱置,也許列寧的話語尚有一定的道理,他說:“所謂教授,就是那些將腐朽的思想編成體系的人”。
我在這里訴說的正是人心層面上的亞歷山大,考察他的所感所想,試圖逼近那容易令人忽略的事實。就讓我們從一次不同尋常的會面開始切入:它發(fā)生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某一天,亞歷山大,這位希臘大哲學(xué)家亞里斯多德的高足,剛剛征服了希臘城邦的勝利者,率領(lǐng)眾隨從去拜會當時鼎鼎大名的第歐根尼。第歐根尼何許人也?就是那個曾經(jīng)在大白天打著燈籠聲稱要找人的怪人,也是奉行“像狗一樣活著”信條的犬儒主義哲學(xué)幫派的總教主。就在這一天,這個居住在破桶生活的世外之人,瞇縫著雙眼,嘴巴呈斜角分布,正享受著北緯三十度強烈陽光的烘烤,至于大腦中的思想,則如泉水般滔滔汩汩。他沒有意想到還有誰會專程拜訪他的居所,當然,他也不愿意這樣去想象。然而,該來的還是來了,亞歷山大久聞其大名,這位器宇軒昂的新執(zhí)政官沿著人群讓開的狹小通道,在人們肅然目光注視下,徑直來到第歐根尼居住的“狗窩”之前??屏炙沟膹V場,是世界消息匯聚之處,第歐根尼掃過黑壓壓的人群,他當然知道這陣勢后面的尊主是誰。躺在泥桶里的他支起一只肘子,然而并沒有說話,起先,在兩人之間是一陣有意味的沉默,后來還是亞歷山大在風(fēng)中率先甩出他的話語。“親愛的第歐根尼,你有什么需要我可以為之效勞么?”“有,請你站到一邊去,別擋住我的陽光?!钡跉W根尼的回答令眾人愕然,那些穿戴優(yōu)雅的希臘人接著發(fā)出一陣竊笑,衛(wèi)兵們瞅著這個邋遢的家伙如此不識相,但破敗的樣子又不值得加以申斥,于是也哄笑開來。此時,亞歷山大卻保持了足夠的平靜,轉(zhuǎn)過身子,對著眾人說道:“假如我不是亞歷山大,我一定做第歐根尼?!?/p>
亞歷山大的這句話當時并沒有掀起什么波瀾,說不定某位手下還會小聲嘀咕,嘀咕他的君主是在碰了一鼻子灰后自我解嘲,或者是難以收場之后的自圓其說。
許多年過去了,甚至亞歷山大的文治武功也被時間的灰燼掩埋,然而,有關(guān)兩個人的會面及對話卻神奇地傳承下來。尤其是亞歷山大的感嘆,愈發(fā)清晰地從陰影中破繭而出,引發(fā)人們無窮的思量。其中何故,除了人心的向度,我們似乎沒有別的解釋?!凹偃缥也皇莵啔v山大,我一定做第歐根尼。”這句話今天看來也是再明白不過了,這其中所蘊含的感受和愿望可以用兩個字作為完美的注腳,即:自由。
盧梭說:人是生來自由的,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作為自由的天性與不自由的現(xiàn)實之間永遠是劍拔弩張的,作為君王的亞歷山大也不可能例外。想一想歷史學(xué)家黃仁宇筆下的萬歷皇帝,為了主政的自由,竟然不惜與整個文官集團對抗了十多年,最后導(dǎo)演了一部幾年不上早朝的荒誕戲劇。個中滋味,尤其是“最是人生不自由”的滋味,恐怕萬歷皇帝有通透的體會。從十三歲開始受教于亞里斯多德,得到希臘文化真?zhèn)鞯膩啔v山大當然知道“自由”的分量,畢竟,他的人生夢想就是要做一個自由的“世界公民”。
作為第一個橫跨歐亞非帝國的締造者,當然應(yīng)該為之費卻無數(shù)筆墨,而作為一個對“自由”有著本真而深刻理解的個體,亞歷山大,我們更應(yīng)該為其大書特書。因為,與之相比照的是,太多人的一生被私欲圍困,一些偉大人物也不例外。斯大林當年急召高爾基回國,除了讓其做國家的花瓶之外,何嘗沒有自己的私欲在里面!給予其極高規(guī)格的待遇,目的是讓他擔(dān)任自己傳記的作者,以高爾基的名氣,經(jīng)過其手筆,斯大林自然能夠在死后不朽??上屡c愿違,兩人的關(guān)系最后破裂,高爾基也莫名地死掉了,成了偉人私欲眾多犧牲品中的一個。此類與私欲有關(guān)的事情,抖落開來絕對比所有的海水還要眾多,還要幽深。大到國家層面的思想控制、信仰壟斷,小到個體層面的迅速物化,比比皆是,怪不得二十世紀的薩特發(fā)出了驚人的感嘆:“在物欲縱流的現(xiàn)代社會里,在高樓林立的都市文明中,你,就是我的地獄”。
希臘作為人類發(fā)展史上最為正常的兒童,其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意識的高漲,人的自由天性在這里很早就走上了康莊大道。早期智者赫拉克里特為了能夠自由地思想,寧愿只身進入大森林中與群獸為伍,也不愿繼承不自由的王位,而蘇格拉底則為了思想的自由寧愿吞飲下一杯毒鴆。作為希臘文化的傳遞者,亞歷山大接過了其中的一棒,并發(fā)出了自己的回響。他的言語后面,站著一個偉大的希臘,這偉大的頭頂上鐫刻著“認識你自己”,鐫刻著“人心”二字。
“不自由,毋寧死”,這只是詩人的激情宣言,不可較真,若去較真的話,人類豈不是將以最快的速度絕滅。死,大可不必,但不自由的痛苦必須由肉身去承受,這是思想之痛,也是人心之痛。我們之所以不會時時感到劇痛,那是因為巨大的麻木之故。作家托馬斯·曼告誡后人“只有在提到自由兩字會愴然涕下時,人類的情況才會好轉(zhuǎn)”。他在這里為人類的希望給出了兩個尺度,一是自由,二是對自由的深刻感知。
穿過歷史的森林,思想者的身影起起落落,他們是自由的守護者和思考者,亞歷山大毫無疑問是其中的一員。至于對自由的感知,則要留給每一個沉重的肉身,是拯救還是放棄,我們,準備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