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喻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也是寫作中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運用它可以增強文本的感染力,提高文本的審美價值。本文通過對一些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名篇的分析,將比喻在寫作中的運用方法歸納為七類,以揭示出比喻在寫作中的具體運用,為寫作學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guān)鍵詞:比喻;寫作;運用
"
秦牧說:“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話里的魔棍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來了。一個精彩的譬喻,你看上一次有時可以終身記住。”[1]這說明許多文本正是以自然、貼切、而又新穎、驚人的比喻,奪人耳目,倍增吸引力和生命力的。
比喻作為寫作中的一種基本修辭手法,從兩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起,就開成功用比喻之先河。本文從文學寫作的視角,來歸納探討比喻在寫作中的運用方法,闡明比喻在寫作中的功用。并將比喻的用法歸納為七類,分而言之:
1.比喻論理法:比喻論理是把比喻與說理的有機結(jié)合,它不同于單純作為修辭手段的比喻。它的喻體不是單個的事物,而是一組事物、事物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系的后果等因素組成的一定的道理的事例。它的本體往往是一個抽象的道理。如魯迅的雜文《拿來主義》是論述怎樣對待傳統(tǒng)的和外來的文化的。文中將文化比作“祖?zhèn)鞔笳?,并將宅子里尚存在的魚翅、鴉片、煙槍、煙燈、一大群姨太太等當作喻體,比喻傳統(tǒng)和外來文化的不同內(nèi)容。這是比喻論理法的一個精彩例子。
2.比喻寄意法:是指寫作主體把自己的“意”寄托在用作比喻的事物身上,以喻抒懷,增強文本的感染力的一種寫作技巧。這種比喻的方法的特點在于主體的“意”不是在文本中直白地說出來,而是通過托物喻理,寄寓情思,才能自然和諧,天衣無縫。如陶鑄在《松樹的風格》一文中,借“松樹”發(fā)揮,托“松樹”喻理,深刻認識并把握住了松樹的“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和為人類而“粉身碎骨”的本質(zhì)特點,與共產(chǎn)主義者的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有相似點,贊揚和評析了共產(chǎn)主義風格,把精湛深刻的思想巧妙地寄寓在了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之中,體現(xiàn)了比喻寄意法之妙。
3.比喻繪景法:杜勃羅留波夫說:“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巧妙和諧地交流在一起,可以看出一種愿望,一種對于較好命運的憧憬,一種靈魂的沖動”[2]。運用比喻手法,把自然景物和思想感情較為和諧地交流在一起,確能達到“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的佳妙境地。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結(jié)尾的比喻:“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壯的青年……”這里用“剛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旺盛的生命力,用“小姑娘”比喻春天的嬌美和前景,用“健壯的青年”比喻春天的無窮活力。繪景狀物,運用比喻,可以收到既簡潔又形象的效果。
4.比喻博采法:這是接二連三地運用多種多樣的比喻來透徹表述事物,并形成一定氣勢的比喻技法,即博喻法。運用這種技法,構(gòu)成的比喻,或如交絲織緯,絲絲入扣,細致慎密;或如瀉洪飛瀑,氣勢磅礴,酣暢淋漓。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這種技法,“仿佛采用了舊小說里講的‘車輪戰(zhàn)法’,連一連二地搞得那事物應接不暇,如白居易《荔枝圖序》中介紹荔枝時所用的比喻:“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體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瓢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卑拙右啄萌藗兪熘亩喾N事物比喻荔枝的樹形、葉、花、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這就使人們對荔枝有了具體形象的認識,產(chǎn)生了親見之感。
5.比喻虛體法:所謂“虛體”亦即“虛構(gòu)的喻體”。虛構(gòu)喻體并不違背“比喻從生活中來”的道理。生活是比喻的源泉,但比喻不應是簡單、機械地描摹現(xiàn)實中的相似關(guān)系;相反,為了表述的需要,寫作主體在構(gòu)思比喻時往往要摻入主觀的想象,概括更廣闊的生活內(nèi)容,從而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實世界并不存在的但能更好地表情達意的形象來,這種作為喻體的形象盡管是虛構(gòu)的,但它符合寫作載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辯證原理。如劉鄂的《老殘游記》第三回中關(guān)于王小玉的唱腔的比喻:“王小玉便啟朱唇,發(fā)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鋈话瘟艘粋€尖兒,像一線綱絲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边@里比喻婉轉(zhuǎn)動人的歌喉,高趣絕倫的技藝用了三個虛構(gòu)喻體:“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拔尖兒的聲音“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這些用作喻體的事物在現(xiàn)實世界是不存在的,這里,主體基于現(xiàn)實生活,揉進主觀想象,創(chuàng)造出使人“驚聽回視”的形象,十分貼切地表現(xiàn)了歌聲的急促變化,回旋激蕩。
6.比喻破格法:比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有一定的辭格,隸屬于同一辭格的不同表達方式可統(tǒng)稱為辭式。在比喻構(gòu)思時,不死守約定的辭格、辭式,而采用新穎的修辭格式,就能使老化甚至死亡的比喻得以復活。比喻破格法有四種形式。一是將比喻延伸,如“目光如水”是老化了的比喻,而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卻延伸為“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北葦M動詞“瀉”的運用與老化的比喻的結(jié)合使之新生。二是博喻的各個分喻之間互相配合。三是比喻的畫面組合別出心載。如艾青《風的歌》中“我是云的牧人/帶領羊群的白云/放牧在碧藍的晴空/在上空慢慢地移動/陰影停留下曠野?!卑寻自票茸餮蛉?,早已有之。但他同時又把風比作牧人,將晴空比作牧場,組成完整的意象,從而繪制出一幅珠聯(lián)璧合、相映生輝的生動畫面。四是將本體與喻體直接搭配組成詞。在比喻方式上略破格,就使整個比喻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化平淡為神奇,獲得了新穎、含蓄、簡練的效果。
7.比喻多邊法:這是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周易正義·歸》中提出來的。他說:“比喻有兩柄而復具多邊。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著眼因殊 ,指同而旨則異;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應多,守常處變?!?[3]而比喻多邊法就是對一個事物從兩個以上的方面和邊際作比的方法,它是用多個比喻來體現(xiàn),只不過說的是同一個事物及這個事物的多個方面。比喻多邊法有在同一個作品里出現(xiàn)的,但大多數(shù)情況是不在一篇作品里而是分散于各處。如韋應物《贈王侍科御》詩中:“詩似冰壺徹底清”,這個“冰壺”比喻詩的特性冰壺般的清純,是贊美性比喻。“冰壺見底未清”,喻體同是“冰壺”,而這句中“冰壺”卻是帶貶意的比喻,比喻壺現(xiàn)出底來時也不見得是清純的,這里貶低冰壺是為了抬高少年,同少年的冰清玉潔相比,冰壺就顯得不清了。這說明比喻多邊主要是從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角度來設喻的。
總之,在寫作中,寫作主體以生動感人的比喻來增強文本的感染力,提高文本的審美價值。從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出,主體的思想和情感的表現(xiàn)是以比為中心,由心至物,以物比心,力求更為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展示了定向思維的歷程。所以說,比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方法,同時也是寫作中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因此,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結(jié)合起來,就會在寫作中產(chǎn)生出許多種比喻的方法。
"
參考文獻:
[1]秦牧.《散文領域——海闊天空》[C].見《筆談散文》.第12頁.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
[2]引自社科院外文所編.《外國名作家創(chuàng)作》[C].第358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
[3]錢鐘書.《管錐編》[M].第204頁.北京.中華書局.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