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喇嘛甸油田高臺子油層間既存在嚴重的無效注采循環(huán),又存在剩余油相對富集的部位。為探索在層間控水的注采結構調整的方法,開展了高臺子油層淺調剖封堵低效無效循環(huán)方法研究,提高油層動用程度。
關 鍵 詞:喇嘛甸油田高臺子油層淺調剖
1、問題提出
喇嘛甸油田高臺子油層以前緣相沉積為主,砂體沉積多為穩(wěn)定成層分布的席狀砂。經過30多年的注水開發(fā),目前這部分油層的綜合含水已高達94.30%以上,但采出程度只有33.52%。高臺子油層間既存在嚴重的無效注采循環(huán),又存在剩余油相對富集的部位。一方面,大量的注入水沿高滲透、高含水的優(yōu)勢通道無效或低效循環(huán);另一方面,還有一定厚度的儲量因注水驅替不到或驅替程度低而無法動用或動用較差。為探索在層間控水的注采結構調整的方法,通過淺調剖方法提高了高臺子油層動用程度[1-3]。
2、區(qū)塊選取
2.1 調剖井區(qū)選取原則
一是區(qū)塊應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不受其它試驗的干擾;
二是油層發(fā)育狀況具有代表性,且油層發(fā)育較好。井組內注采井連通狀況較好;
三是井網部署及開采現狀應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喇嘛甸油田高臺子油層的無效循環(huán)狀況;
四是區(qū)塊內油水井井況良好,避開套損區(qū);
五是地面條件較好。
2.2 區(qū)的基本狀況
根據上述原則,選擇喇7-1628井區(qū)開展整體淺調剖。區(qū)塊于1973年投入開發(fā),先后部署7套開發(fā)井網,經歷了基礎井網、層系調整、注采系統(tǒng)調整、二次加密調整和聚合物驅油等開發(fā)階段。發(fā)育薩爾圖、葡萄花、高臺子三套油層。面積2.70km2,全區(qū)12注74采,中心區(qū)12注27采。
3、調剖方案設計
3.1 調剖油層的確定原則
一是吸水剖面反映層內縱向吸水差異大;
二是注水井層間滲透率級差較大;
三是油、水井油層發(fā)育較好,砂體連通性好;
四是調剖層段的對應油井綜合含水高、采出程度相對較低、剩余油飽和度相對較高;
五是油、水井調剖層段上、下部具有較好的隔層條件,無竄槽和層間竄漏現象。
3.2 調剖參數的確定
統(tǒng)計區(qū)塊注水井在不同開發(fā)階段高Ⅰ6+7~高Ⅱ18油層的吸水狀況表明:隨著開發(fā)時間的延長,吸水段有效厚度比例由開發(fā)初期的97.16%減少到目前的67.09%,其中主要吸水層段有效厚度比例由開發(fā)初期的68.82%減少到目前的36.01%,分別下降了30.07和32.81個百分點,說明注水量主要沿優(yōu)勢通道突進,導致注水有效驅替厚度較少。
根據以上原則,選取高Ⅰ6+7~高Ⅱ18油層作為調剖層段。共有注水井12口,調剖49個層段,調剖厚度86.9m。采用有機鉻聚合物凝膠調剖劑,調剖半徑10m。要求單井注入壓力低于破裂壓力0.5MPa注入。
4、調后油層動用程度提高
4.1 調剖后啟動壓力得到提高
調剖后,12口調剖井調剖層段的啟動壓力平均上升1.09MPa。
4.2 調剖后動用層數增加,吸水強度得到合理調整
對比調剖前后12口井吸水剖面表明:94個不吸水小層,淺調后減少到27個,增加吸水小層67個。增加吸水厚度砂巖81.9m,有效30.3m,日注水量增加146m3。
40個高吸水小層,吸水強度由13.1m3/d.m下降到6.5m3/d.m,下降了6.6m3/d.m;相對吸水量由47.5%下降到17.2%,下降了30.3%;日注水量減少230m3。
96個低吸水小層,吸水強度由4.2m3/d.m增加到5.1m3/d.m,增加了0.9m3/ d.m;相對吸水量由33.72%增加到48.35%,增加了14.63%,日注水量增加156m3。
5 認識
一是淺調剖作為機械分層注水工藝的補充手段,可以有效地減緩注水井的層間矛盾,提高油層動用程度。
二是淺調剖后,注水井吸水小層數增加,而高吸水小層吸水比例下降。注水井層間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吸水剖面得到了改善,使縱向上各類油層吸水動用程度明顯提高。
三是淺調剖后,注水井注水壓力和啟動壓力明顯上升,滲流能力明顯下降,表明高滲透層的吸水能力得到有效抑制。
四是喇嘛甸油田進入特高含水期后,淺調剖技術作為細分注水的補充手段,深化注水結構調整、提高儲量動用程度,改善水驅高臺子薄差油層的開發(fā)效果。
參考文獻:
[1] 趙偉, 趙云飛, 王莉明,等. 喇嘛甸油田儲層動用狀況及綜合調整方向[J].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 2002,21(2):26-28.
[2] 梁文福.喇嘛甸油田厚油層多學科綜合研究及挖潛[J].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 2008,27(2):68-72.
[3] 黃伏生,陳維佳,方亮,等. 喇嘛甸油田注采無效循環(huán)治理的做法及效果.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 2006,25(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