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0年6月18日下午,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馬中林和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建正簽署文物移交手續(xù),將被盜賣海外近五年之久的唐貞順皇后的大型石槨正式移交給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省副省長景俊海、省公安廳廳長王銳、省文物局局長趙榮等人出席石槨移交儀式。至此,一起歷時近五年追索境外涉案文物的大案終于塵埃落定。五年來,陜西省警方在文物部門的緊密配合下,通過法律途徑從境外成功追索回國家一級文物唐代石槨,這在我國尚屬首次,也是警方追索流失境外文物的一次成功范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石槨被盜案成功告破,對盜掘、破壞地下文物的犯罪團伙是極大的震懾,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再高明、犯罪行徑再隱蔽,也逃不脫警方布下的天羅地網(wǎng);其次,石槨成功被追回,表明海外已不再是犯罪分子盜賣文物的“天堂”,我國已和一些國家簽署了有關打擊盜賣或破壞人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公約,境外民間也有許多熱衷于保護文物的社團組織,官方與民間共同打擊販賣、破壞文物的卑劣行徑,使盜賣、走私文物的犯罪分子如過街老鼠,國外亦無藏身之地;更值得一提的是,石槨回歸為我們追索流失境外文物樹立了一個好樣板,國人應當利用法律的武器,通過司法程序威懾境外非法占有我國文物的古董商販,迫使他們無條件歸還非法占有的中國文物,而不只是用高價回購那些本屬于我們自己的文物藝術品,那樣不僅耗資耗力,還會更加助長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外。
為了了解石槨案的偵破經(jīng)過,向讀者介紹陜西警方與文物專家依據(jù)照片和文獻資料確認楊彬一伙盜走的就是貞順皇后石槨的詳細過程,探索石槨回歸的艱辛歷程,以及尋訪事件背后更隱秘的情節(jié)和故事,從中總結有益于保護和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經(jīng)驗和舉措,讓廣大讀者目睹石槨的全貌、墓室的結構以及精美絕倫的壁畫和石刻,我刊記者走訪了直接參與石槨回歸案件的當事人韓清龍、師小群、呼林貴。
唐貞順皇后其人其事
唐貞順皇后武氏(699-737年),又稱武惠妃,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侄孫女,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其父為武則天侄子恒安王武攸止。因為武攸止早死的關系,其女自小養(yǎng)在宮中。李隆基即位后,對武氏相當寵愛。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廢王皇后,封武氏為惠妃,宮中禮節(jié)等同皇后,武惠妃深得玄宗寵幸。玄宗意欲立其為皇后,但李姓皇室及眾大臣恐其成為武則天第二,故極力反對,終未成果。其子壽王李瑁,就是赫赫有名的楊玉環(huán)的前夫。武惠妃為了讓兒子壽王李瑁繼承王位,用盡心機、不擇手段、排斥異己,卻始終未能如愿。武氏爭奪皇后位不成,其子李瑁又未能繼承大統(tǒng),郁郁寡歡,積郁成疾,很早就死去了。武惠妃是玄宗恩寵的第一個女人,念及舊情,追謚為“貞順皇后”,據(jù)文獻記載埋葬在“敬陵”,但具體位置在哪里,一直沒有找到。
令在世時集寵幸于一身的武惠妃沒有想到的是,她死后不久,玄宗竟將兒媳婦楊玉環(huán)占為己有,寵幸有加,公公和兒媳情意纏綿,演繹了一首絕唱千年之久的“長恨歌”。玄宗晚年沉湎于尋歡作樂和女色,重用楊家親屬,幾乎將李氏江山斷送掉。更為悲慘的是,一千多年后武惠妃的墓竟被一伙盜墓賊用炸藥炸開,把安放棺木的石槨盜賣到異國他鄉(xiāng),她的生前身后,真應了那句人人皆知的“紅顏薄命”。遙想當年,武惠妃貴為“皇后”,顯赫一時,名震天下,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其人其事由于墓中的石槨被盜而再次名揚海內(nèi)外。
震動高層的盜墓大案
進入新世紀以來,西安及其周邊地區(qū)盜掘古墓、倒賣、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動十分猖獗。2006年初,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親自批示,要求陜西省委、省政府嚴厲打擊文物犯罪活動,其中就點到西安市長安區(qū)大兆鄉(xiāng)龐留村西側(cè)一座唐代陵墓被盜。根據(jù)李長春和陜西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的批示精神,陜西省公安廳、省文物局立即在全省組織開展打擊文物犯罪的專項行動,對發(fā)生在龐留村古墓被盜案高度重視,迅速成立了“1.05”特大盜掘、倒賣、走私文物案件領導小組和專案組。
經(jīng)過一段時間偵查,專案組查明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一個以楊彬為首的犯罪團伙,先后糾集20多人,用炸藥將龐留村的唐墓炸開盜掘。墓葬的規(guī)格讓其震驚,尤其是墓葬內(nèi)一套圖案精美的彩繪巨型石槨和墓壁四周的壁畫令其欣喜若狂,于是從各個角度對石槨拍照,存入硬盤內(nèi),以便走私倒賣。為了盜走巨型石槨和壁畫,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該團伙先后6次進入墓葬,采取分解打包方式,將重量達26噸多的石槨拆分成31塊,一塊塊裝箱偽裝偷偷運出。盜得石槨后,該團伙分批將石槨偷運到廣州,后又走私到香港,以100萬美金的價格倒賣到美國。
在專案組的辛勤努力下,該案于2006年2月13日成功告破,抓獲犯罪嫌疑人13名,收繳文物一百余件,制式獵槍一支,雷管二百余枚,導火索近二十米以及大量的盜墓作案工具。經(jīng)審訊,以楊彬為首的文物犯罪團伙長期以來在西安、咸陽等地對一些古墓葬進行瘋狂盜掘,犯罪活動十分猖獗,龐留村古墓只是盜掘的其中一座。
案件破獲后,辦案人員和犯罪嫌疑人都不知道該古墓的墓主是誰,僅知道是一座唐代古墓。在陜西省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經(jīng)過實地勘察、查找各種文獻資料、嚴謹鑒定,最終確定是唐貞順皇后的陵墓。2007年底,楊彬等犯罪分子受到了法律的嚴厲制裁。一座隱秘千年之久的唐代皇后墓,在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下,露出了它的真容。(文/辛友)
被盜石槨回歸故里
——采訪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五大隊大隊長韓清龍
武惠妃石槨被盜案是如何偵破的?流失國外的武惠妃石槨又是如何被成功追索回國的?
據(jù)韓清龍介紹,警方是在2006年2月偵破一起普通文物案件時,抓獲了正在盜墓的盜賊。在盜墓賊的住處繳獲上百件文物和大量盜墓工具。經(jīng)過抓獲的盜墓賊供述,一個以楊彬為首的特大盜墓走私文物團伙浮出了水面。與普通的盜墓賊不同,以楊彬為首的盜墓團伙達到了專業(yè)化程度。他們組織嚴密,分工明確,裝備精良,形成了盜墓、走私、販賣一條龍,還在西安市建立了專門的文物修復廠。據(jù)悉,楊彬原為西安電影制片廠攝影師,下崗后于上世紀90年代末走上了盜掘文物的犯罪道路。楊彬本人也癡迷文物,經(jīng)常研讀文物考古方面的書籍。警方在搜查楊彬住宅時,發(fā)現(xiàn)大量文物圖文資料,他將這些資料都進行了檔案化管理。一些關于壁畫的揭取方法,文物色彩的保護資料,令專業(yè)人士也驚嘆不已。在搜查楊彬的住處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移動硬盤,硬盤內(nèi)有大量在盜墓時拍攝的照片。警方根據(jù)照片中一個巨大的石槨和精美的壁畫判斷所盜之墓是一個高規(guī)格的墓葬。2006年7月,西安警方經(jīng)過周密布控在深圳將企圖經(jīng)香港逃往美國的主犯楊彬抓獲。陜西省文物局文物鑒定組通過楊彬拍攝的石槨照片以及對楊彬所盜古墓的現(xiàn)場勘查,參考歷史文獻記載,確定楊彬照片中拍攝的石槨真實存在,如果追回可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楊彬移動硬盤中的照片成為楊彬盜墓團伙的罪證,也成為警方偵破此案的關鍵線索和司法機關最終定案的重要依據(jù)。2007年底,以楊彬為首的犯罪團伙經(jīng)過西安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分別被處以死緩、無期和有期徒刑。但案件還沒有真正結束,因為武惠妃墓中被盜的、已被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石槨還下落不明,不知所蹤。
武惠妃石槨被盜案偵破后,主犯楊彬?qū)τ谑瘶∈窃鯓舆\出西安、怎樣走私出境以及落入何人之手,始終不肯交代。但警方一直沒有放松尋找石槨下落的工作,通過國內(nèi)外各種渠道尋找石槨。2009年9月,西安警方得到情報,楊彬盜走的石槨通過香港倒賣到美國一古董商人手上。一位香港人與這美國古董商熟悉。西安警方迅速與這位香港人取得了聯(lián)系,這位香港人也表示愿意協(xié)助警方追索文物。經(jīng)過這位香港人多次聯(lián)系,美國古董商同意與西安警方在香港就石槨的歸屬問題談判。
2009年11月28日,韓清龍、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程旭、文物征集處處長師小群等到香港同美國古董商委派的代理人邁克進行了首次談判。談判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并不順利。美國古董商提出歸還石槨條件,要我方補償他的部分經(jīng)濟損失,因為他已經(jīng)給楊彬支付了200萬元人民幣,同時要求不能對罪犯楊彬加重刑罰。后來又提出以捐贈形式歸還石槨。對此,我方談判人員予以堅決拒絕,重申該石槨被盜出境的性質(zhì),是追索不是捐贈,要求石槨必須無條件歸還中國,否則將啟動國際司法程序追索石槨。
第一次談判之后,西安警方又多次與邁克通過電話、電子郵件進行溝通交涉,并邀請邁克到西安進行第二次談判,警方和文物部門人員陪同邁克對被盜的敬陵進行了實地考察。敬陵被盜現(xiàn)場令邁克很震撼,邁克表示,他回國后將盡快說服美國古董商,促成石槨歸還中國。
2010年3月4日,西安警方收到了美國古董商同意將該石槨無條件歸還中方的郵件。石槨于3月7日從美國裝箱運往中國,4月17日運抵廣州港,4月30日,被盜石槨平安運抵西安。至此,流失美國近五年的珍貴文物終于回歸中國,追索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韓清龍說,“我方談判人員之所以態(tài)度堅決,要求美國古董商無條件歸還石槨,是有充分的法律依據(jù)的。美國古董商最終無條件歸還石槨于理于法都是最明智的選擇?!睋?jù)了解1995年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通過的《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規(guī)定,被盜文物應該無條件歸還被盜國,追索期是75年,中美兩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2009年1月15日中美雙方還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按照《備忘錄》的規(guī)定,楊彬一伙盜賣給美國古董商的唐代石槨進入美國是非法的。美國古董商非法購買石槨已經(jīng)明顯觸犯中美雙方的《備忘錄》,中方完全可以通過國際司法途徑追索。
當記者問到作為直接參與辦案和文物追索的他對此次成功追索回武惠妃石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時,韓清龍感慨地對記者說,美國一直在國際上處于強勢地位,能夠最終使美國古董商無條件歸還石槨并承擔了部分運費,一方面是法律的震懾,我方準備工作做得好,證據(jù)充分,追索力度大,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國司法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日益增強。以前我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大多通過外交途徑或從拍賣會上購回,像這樣通過公安機關無償追索回如此高等級文物還是首次,為我國今后追索非法流失海外文物提供了很好的樣板。(文/石曉)
搶救發(fā)掘古墓 揭開千年謎團
——走訪陜西歷史博物館征集處處長師小群
2006年2月13日,唐貞順皇后石槨被盜案告破,隨后警方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石槨的追索上,由于犯罪團伙主犯楊彬拒不坦白,致使當時石槨的追索陷入僵局。為了使已盜古墓免遭更大的破壞,陜西省文物部門對唐代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埋藏貞順皇后石槨的墓葬究竟是何種情形,又如何確定它就是敬陵呢?這是大家高度關注的問題,為此我們采訪了曾經(jīng)參與對唐古墓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征集處處長師小群。
2008年9月,經(jīng)陜西文物局同意,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歷史博物館、長安區(qū)文物局聯(lián)合組隊,對龐留村西側(cè)被盜的唐代古墓進行搶救性發(fā)掘。
埋葬石槨的古墓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大兆鄉(xiāng)龐留村西側(cè),地面現(xiàn)存覆斗形夯土墓冢。該墓坐北朝南,墓上有巨大的封土,南北長53米,東西長56米,高19米。當考古隊來到這座墓葬時,墓室前的甬道上已被挖開一個約2.5米寬的盜洞,工作人員系著繩子進入墓室,墓室里一片狼藉,散落著盜墓者扔下的礦泉水瓶和撬杠等盜墓工具。該墓墓葬形制為斜坡甬道,長18.5米,寬2.45米,有7個天井,天井井口為長方形,墓道北端至第七個天井長35米,從第三過洞開始為磚券甬道。劫后余存的墓道、甬道和墓室均有壁畫,共揭取了68平方米,還發(fā)現(xiàn)了犯罪分子盜取石槨時遺留下被破壞石槨的一角。在甬道的頂端,由藍彩紅彩繪畫出五彩祥云和仙鶴,墓室東壁為一幅大型全景壁畫,繪有大型帳幕、步障、樂舞、郊游的場景,氣勢宏大,題材前所未見。西壁為一組六扇屏風,左側(cè)三幅涂有紅色邊框,右側(cè)三幅則沒有,其上繪有山水,山水畫使用墨筆勾勒,施水墨及淡青綠色,部分殘損,其余較完整,十分罕見。南壁分為兩部分,西側(cè)原有一幅昆侖奴牽牛圖,現(xiàn)在已完全殘損,旁邊另有兩位紅衣男裝仕女圖,保存較好,已被盜墓者揭取,東側(cè)已完全殘損,從殘留痕跡看應為人物。北壁亦分為兩部分,左側(cè)為一男裝仕女,身穿青衫,頭戴幞頭,拱手而立,右側(cè)畫下方殘損較甚,上方殘存六組高桿雜技圖,人物姿態(tài)各異,亦為首次發(fā)現(xiàn)。
當記者問及是否發(fā)掘有葬具、隨葬器等文物時,師小群表情嚴肅、語氣沉重地說:“除了我們從陵墓中揭取的68平方米的壁畫和犯罪分子盜取石槨時遺留下被破壞石槨的一角,以及一些彩繪騎馬俑殘片、蓮花紋瓦當、唇口筒瓦、唇口紋瓦、“西坊”銘板瓦、彩繪胡人俑俑頭、彩繪仕女俑頭外,文物基本上已被盜一空!”他又說:“這座唐代古墓在唐代可能被盜過,原因有二:第一,《新唐書》卷六“本紀”第六有載:‘寶應元年(762年)建寅月甲申,追冊靖德太子琮為皇帝,妃竇氏為皇后。乙酉,葬王公妃主遇害者。丙戌,盜發(fā)敬陵、惠陵。’第二,在陵墓開口以南一百米左右,距地下大概七八十公分處,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堆碑石碎片,經(jīng)過清洗之后,看到有兩塊上面有字,一塊上面的字為‘宮’字,另有一塊看不清,只看到字的上半部是個‘竹’字頭,而地面的封土未動。從這兩點說明在唐代這座墓葬可能就被盜過?!?/p>
2009年5月,對古墓的搶救性發(fā)掘工作結束。這次歷時九個多月的搶救性發(fā)掘,雖然沒有出土特別有價值的文物,但卻揭開了困惑史學家們上千年的謎團——貞順皇后敬陵的所在地。由于武惠妃死時年僅38歲,那時唐玄宗李隆基還沒有修建陵墓,因此她被埋葬于長安城北,距離唐玄宗的泰陵有一百多公里。師小群說,在《全唐文》《唐大詔令集》中有把貞順皇后葬于敬陵的記載,但對于敬陵的位置卻沒有提及。此次發(fā)掘出土的“洎”、“貞順”、“于興”、“辭訣”、“明”等哀冊殘塊,與文獻中“貞順皇后哀冊文”中的文字相吻合。其中“貞順”字樣的哀冊殘塊(哀冊是頌揚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韻文,多刻寫于玉、石、木、竹之上),“貞”字非常完整,“順”字只有上邊部分,但仍能清晰地辨別出它是一個“順”字。通過這些表明該墓就是貞順皇后的陵墓??脊虐l(fā)掘期間,村民還主動送給考古隊駐地一盒青石墓志銘,志文:“亡宮柳……陪瘞于敬陵寵”。這個意外的收獲,也成為確認該墓為敬陵的證據(jù)之一。再加上文獻記載、墓葬形制等證據(jù),專家們確定這座被盜的大墓正是湮沒千年的唐明皇貞順皇后敬陵,墓主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同時也驗證了陜西省司法鑒定小組2007年認定楊彬一伙所盜古墓就是敬陵的鑒定結論是完全正確的。(文/魏佩)
大墓的愛與哀愁
——訪陜西省文物局文物鑒定組負責人呼林貴先生
一處無名陵冢因一起盜墓案的告破而身份大白。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大兆鄉(xiāng)龐留村這處墓葬的主人竟是赫赫有名的大唐貞順皇后——武惠妃。
2010年4月30日,流失美國五年之久的貞順皇后敬陵被盜石槨成功運抵西安,業(yè)界轟動。我刊記者專程走訪了主持鑒定工作的陜西省文物局文物鑒定組負責人呼林貴先生。提及事件始末,呼先生依然感慨連連。
2007年1月,負責辦案的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二處五大隊正式委托陜西省文物局文物鑒定組對犯罪分子拍攝的這些盜掘古墓的照片進行鑒定。未見實物,僅以照片資料作為鑒定依據(jù),在呼先生的從業(yè)經(jīng)歷中尚屬首次。這種“不合常規(guī)”的工作模式對于鑒定專家們來說與其說是一次棘手的挑戰(zhàn),不如說背負著一種因高度關注度而帶來的巨大壓力,更重要的是所鑒定文物的定級直接關系到對犯罪嫌疑人的量罪定刑。畢竟,這是一起事關重大的被盜案,從中央密電成立專案組到海外成功追回,牽動著多少人的目光和期待。
經(jīng)過艱辛的努力,鑒定組依據(jù)犯罪嫌疑人所拍攝的照片以及后來文物部門的勘察資料,多次到現(xiàn)場比對,證明了照片中所盜掘的就是龐留村古墓,并且確定了其中石槨的真實性及其價值。
石槨運抵西安后,由于沒有任何完整資料,文物修復人員只能根據(jù)石槨構件的形狀、大小和雕刻的圖案,并按比例縮小來進行模擬組裝,再參考犯罪分子拍攝的照片,經(jīng)過近一個月的努力后才組裝完成。
2010年5月21日,呼林貴先生和鑒定小組的其他成員一起去看實物,他們對這一天期盼已久。雖然早在2007年已經(jīng)得出鑒定結論,但當年鑒定結論的邏輯性、嚴密性以及它的準確性,都需要看到實物后才能塵埃落定。在路上,呼林貴先生一言不發(fā),心情十分復雜,有期盼,有忐忑,有緊張,抑或其他諸多的感受,若不是親歷此次事件的人恐怕是難以理解的。來到石槨面前,他來不及欣賞這件石槨上精美絕倫的壁畫,甚至也顧不上對它的贊美和驚嘆,而是急于為當年依據(jù)照片及其他文獻資料做出的鑒定結論,在這件實物的身上找到驗證。在經(jīng)過查看并一一驗證后,心情才輕松下來,當年的鑒定結論和眼前的石槨完全吻合,心中的石頭終于落地。面前的石槨,令他十分震撼。不論高度還是寬度,這件石槨都是目前所知唐代石槨中最大的,也是彩繪色彩保存最完好的,所反映的內(nèi)容也最為豐富,對研究唐代的建筑、繪畫、陵墓制度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石槨原位于墓室西南部,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廡殿頂形石槨,其上遍布浮雕、線刻等多種裝飾圖案,彩繪保存完好,為以往發(fā)掘所罕見。在石槨正面,為模擬的門窗、浮雕的花卉,并且以藍、綠、紅等顏色裝飾。背、側(cè)面為線刻彩繪的折枝花卉。在石槨內(nèi)部,槨板上為線刻彩繪的貴婦、仕女像,兩人一組,姿態(tài)各異,面部等處使用白色粉底,墨線勾勒,并使用紅色妝點嘴唇、額頭。石槨頂部,則模擬雕刻成廡殿頂?shù)男螤?,有屋脊和瓦楞,?nèi)部涂以青綠色彩繪,有云氣、仙鶴等圖案。其余如廊柱等處,整體均刻有減地、線刻纏枝花卉,其間還裝飾有樂伎、鳳凰等圖案。
石槨紋飾造型優(yōu)美、刀法流暢、運筆爽利。石槨上存留的彩繪云、鶴等紋飾,與墓室甬道頂部云鶴紋飾在結構、用筆方面十分相似。
在我們表示想了解鑒定過程中一些印象深刻的細節(jié)時,呼先生首先提到了在鑒定中起關鍵作用的一張照片。這是一張犯罪分子拍攝的石槨上的仕女圖,仕女圖的背景恰恰顯露出了墓室墻壁上的壁畫,它們之間形成空間上的印證關系,經(jīng)過比對,和實際完全相符。這在當時來說,對證明石槨的真實存在以及證明犯罪分子所盜墓葬就是龐留村唐墓,無疑是重大的突破。呼先生還提到,犯罪嫌疑人在拉走石槨時,少拉走了石槨上的一個角,這仿佛就是天意,在后來的考古發(fā)掘中找到了這個角,石槨追回后經(jīng)印證也完全吻合。
敬陵在歷史文獻中早有記載,但一直沒有找到具體位置,卻因楊彬為首的盜墓團伙的光顧,以這樣特殊的方式,一層層浮出水面。假設這次的發(fā)現(xiàn)不是因為盜墓案,而是正常的考古發(fā)掘,從文物保護的角度看,意義可能非同一般。盜墓給文物帶來的毀滅性破壞是不可挽救的。當談及此問題時,呼先生也難掩憤怒與遺憾。犯罪分子專業(yè)化的盜掘,對田野文物造成極大的破壞,也對更多的地下文物形成著巨大的威脅,而這些都意味文物保護工作的嚴峻性和長期性。
該座規(guī)模宏大的唐代墓葬在文物部門對其進行考古勘察時,已被盜掘一空,墓室墻壁上的11幅壁畫(附表及位置圖),其中3幅被毀滅性破壞,3幅被部分破壞,另外5幅被盜。從殘留的壁畫中,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剿鼈儺嫻?yōu)美,許多題材在以往甚為少見,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比如墓室北壁雜技圖下方已完全殘損,所示內(nèi)容可與文獻所記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百戲盛會相互印證,為首次發(fā)現(xiàn);墓室南壁昆侖奴牽牛圖,反映了盛唐時期中國與南亞、非洲的交往情況,為證史的重要物證,非常罕見。
采訪結束了,我們和呼先生一樣內(nèi)心復雜。貞順皇后敬陵的發(fā)現(xiàn)與搶救以這樣一件“盜墓”的不光彩事件貫穿,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與無奈。保護者與盜墓者的對立,文化責任與一已私欲的較量,都給人們留下很多的思考。大墓從田野的荒草中走近,卻已是滿目瘡痍,人們在為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驚喜的同時,更多的卻是無法彌補和挽回的傷痛。
保護與合理發(fā)掘是文物考古界永遠的課題,但地下的文物卻是不可再生甚至逐漸消亡的資源。盛世興藏的大環(huán)境大背景給利欲熏心的盜墓分子添加了更多的驅(qū)動力,同時,也給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及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驗。(文/唐陌楚)
(本文在采寫過程中,得到了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五大隊大隊長韓清龍先生、陜西歷史博物館征集處處長師小群先生和陜西省文物局文物鑒定組負責人呼林貴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協(xié)助,在此向他們表示特別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