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就職后強勢推行一系列“反商”政策,而經濟復蘇的步伐仍然緩慢,這一作為不啻是重蹈此前民主黨總統(tǒng)們的覆轍。如果他能汲取中期選舉的教訓,在未來兩年中使經濟變好,那么他重演克林頓連任故事的可能完全存在;反之,就只能步約翰遜和卡特總統(tǒng)的后塵,準備搬出白宮了!
2010年11月的美國中期選舉中,共和黨在眾議院贏得壓倒多數的239個席位,在參議院贏得46個席位,凈增5席,足以摧毀民主黨一度保有的絕對優(yōu)勢;在全國50個州的競選中也獲得29個州長寶座,比選舉前凈增5席,從而結束了民主黨在白宮和國會同時掌權的鼎盛期。
如果把共和黨新星斯科特·布朗(Scott Brown)在民主黨重鎮(zhèn)馬薩諸塞州獲得民主黨元老愛德華·肯尼迪病逝后留下的參議員要職稱為奧巴馬執(zhí)政一年后收到的第一張黃牌;毫無疑問,中期大選的這一結果是美國公眾對奧巴馬執(zhí)政亮出的第二張也是最后一張黃牌,奧巴馬兩年后能否連任,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奧巴馬會重演
哪位民主黨總統(tǒng)的故事?
中期選舉是美國政治力量每兩年一次博弈的關鍵時刻,可以看作美國公眾對現(xiàn)任總統(tǒng)政績評估的晴雨表。通常,如果總統(tǒng)在民意調查中能保持50%以上的施政滿意度(approval rating),執(zhí)政黨一般都不會在中期大選中遭受重大挫折。而在此次選舉前的蓋洛普(Gallup)民意調查中,奧巴馬僅獲得46%的低分,所以,這一選舉結果并不出乎奧巴馬和民主黨的意料之外。那么,他們究竟失分在哪里呢?
1992年,名不見經傳的阿肯色州州長克林頓挑戰(zhàn)在海灣戰(zhàn)爭中名聲如日中天的老布什時,曾被認為根本沒戲。當時,克林頓競選班子里的戰(zhàn)略幕僚吉姆斯·卡威伊爾(James Carville)在競選總部的墻上掛了一幅激勵自己團隊的條幅,上面有三句話:
1、變革與一成不變(Change vs. more of the same.)
2、關鍵是經濟,真蠢?。↖t’s the economy, stupid!)
3、別忘了醫(yī)療改革(Don't forget healthcare.)
這三句話可以說是克林頓競選的綱領,其中第二條則被公認為其最終獲勝的點睛之筆。它的含義是,要想贏得選舉,最重要的是國內經濟,可是老布什、共和黨卻自認為憑外交和軍事方面的成績就可以衛(wèi)冕成功,真是愚蠢!在克林頓登上白宮寶座后,要想贏得總統(tǒng)大選必須抓住經濟,就成了美國政治的經典之說。
其實,奧巴馬在總統(tǒng)大選中獲勝的一個主要原因,恰恰是小布什與共和黨把經濟搞得一團糟。遺憾的是,被大選勝利沖昏頭腦的奧巴馬卻在入主白宮后忘卻了這句至理名言,開始一意孤行推行一系列以意識形態(tài)為主導的新政,民主黨的歷史似乎正在重演。
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民主黨曾經四次同時在白宮和國會一手遮天,每次都毫無顧忌地推行左傾新政,而每次都以失民心然后失天下而告終。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第36任總統(tǒng)約翰遜(1963-1969),此公在肯尼迪被刺后繼任總統(tǒng),1964年競選獲勝連任。任期內,他推出“偉大社會”(Great Society)新政,包括迄今仍是美國兩大社會醫(yī)療保險體系支柱的退休人員醫(yī)療保險(Medicare)和醫(yī)療資助(Medicaid),以及公共廣播、環(huán)境保護、教育資助、著名的“向貧窮宣戰(zhàn)”等政策。然而,新政卻導致民主黨在1966年中期選舉中痛失眾議院47個席位,兩年后又痛失總統(tǒng)寶座。
上世紀70年代初,共和黨總統(tǒng)尼克松的水門事件給了民主黨再次在國會和白宮重掌大權的機會。第39任總統(tǒng)卡特(1977-1981)和他的民主黨強行推行的一系列左傾政策和大政府模式,導致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和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民眾的反感。民主黨雖然幸而在1978年中期選舉中免遭滅頂之災,但卡特在1980年的連任選舉中被演員出身的共和黨候選人里根打得落花流水,民主黨同時失去在參議院的多數優(yōu)勢。
最讓美國政界引為經典的民主黨卷土重來的案例,是克林頓在里根和老布什執(zhí)政12年之后,于1992年問鼎白宮。盡管克林頓以“新民主黨”自詡,但其大幅加稅、社會保險改革的止步不前、雄心勃勃但最終流產的希拉里醫(yī)療改革(Hillary Care)等舉措,使得民主黨在1994年中期選舉時失去參眾兩院的多數優(yōu)勢。素有“九命貓”(Comeback Kid)之稱的克林頓痛定思痛,放棄了民主黨傳統(tǒng)的左傾治國路線,不偏不倚居中治國,總算在1996年大選中以繁榮的經濟獲得連任。
兩年前,沒有管理經驗的奧巴馬借助信誓旦旦的變革以及兩黨合作的執(zhí)政方針,領導了民主黨的又一次反攻,而在得勢后,卻又強勢推行一系列“反商”政策,并全然不顧公眾的呼聲與共和黨的反對,強行通過了不得人心的醫(yī)療改革,而經濟復蘇的步伐仍然緩慢。這一作為不啻是重蹈此前民主黨總統(tǒng)們的覆轍,歷史的相似之處,令人唏噓。
窮則思變的美國人
其實,美國的政治很簡單,選民們只要經濟繁榮,小日子過得美滋滋的,就樂不思蜀,這時候不管你是什么黨什么政策,他們都傾向于四平八穩(wěn),不要變動。但是,如果經濟不好,口袋里沒錢,他們就不惜用手中的選票來說話,請當政者下臺。此次選舉中異軍突起的“茶黨”(Tea Party)要求減稅、降低政府花銷、減少國債和國家預算赤字等政治立場,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這一傾向。所以說,美國人在政治上是不折不扣的窮則思變。那么,美國人窮在哪里?
首先看一看股票市場。的確,道瓊斯指數已經從2009年3月金融危機低谷時的6547.05點回升到沖破11000點,可這只是11年前的水準。要知道,美國人的退休金和社會保險大多以股票和基金的形式投放在股市,這意味著,在過去的11年間,美國人作為一個群體在股市上一無所得。
美國人個人財富的另一大塊是房子。由次貸危機引起的房貸危機眼下不但沒有結束,反有愈演愈烈之勢,一波又一波的“止贖海嘯”殺傷力巨大。止贖前,房主常常因為發(fā)泄憤恨或無心打理,有意無意地使房屋遭到破壞或失修,致使房產價值驟降。雪上添霜的是,房屋被銀行收回后更是無人問津。對銀行來說,收回的房子只是紙上的一個數字,維修和護理房屋根本不是它們所長,于是房產價值一貶再貶。一個典型案例是,俄亥俄州一處建于2004年、造價為14.1萬美元的住宅,2006年由警方強制執(zhí)行被銀行收回后,空置了兩年,其間多次遭到撬門而入的盜竊和破壞,直到2008年,銀行才以1800美元的跳樓價半送半賣給一個投資者。但是,止贖的最大傷害還不在這里,據調查,每一處止贖的房產不但價值大跌,而且至少要影響鄰近的五六家人的房產價值。上面被賤賣房子的隔鄰有一位帶著兩個孩子的單親母親,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當年同樣以14.1萬美元購得的房屋縮水到8萬美元左右,這樣的人在美國數以百萬計。
再就是居高不下的失業(yè)率。失業(yè)的殺傷力除了經濟上的,還有心理上的,不但沒收入的人變窮了,更可怕的是周邊的親友、同事個個如驚弓之鳥,哪怕還沒有丟掉飯碗,也未雨綢繆存起錢來。本來美國人是不存錢的,可現(xiàn)在卻是越渴越吃鹽,明明已經捉襟見肘,卻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存起錢來。奧巴馬總統(tǒng)說要刺激消費,可是美國消費者早就被嚇破了膽,他們不敢花錢。
窮則思變。美國的政治從來都強調變革,可是老百姓只有在腰包里沒錢的時候,才響應變革的號召。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奧巴馬入主白宮,靠的就是頗有蠱惑力的口號—“我們可以信得過的改革”(Change we can believe in),可是,沒有耐心也是美國人的民族性格之一,兩年后的今天,奧巴馬和民主黨卻從改革的領導者變?yōu)楦母锏膶ο?。得民心者得天下,原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p>
在后面的兩年里,奧巴馬政府面臨什么樣的選擇呢?只能是順應民心,放棄左傾的治國方針,搞好經濟。他還有兩年時間,如果汲取教訓,并不是沒有可能力挽狂瀾。美國人的另一個民族性格就是寬恕和健忘,只要在下屆大選前經濟變好,失業(yè)率下降,房地產穩(wěn)中回升,股市繼續(xù)恢復元氣,奧巴馬重演克林頓連任故事的可能完全存在。反之,他就只能步約翰遜和卡特總統(tǒng)的后塵,準備打鋪蓋搬出白宮了!
中期選舉后的中美貿易走向
美國政治選舉中的負面攻擊性廣告全球著稱,在美國生活這么多年,我始終不明白,為什么平時強調誠實、公平和尊重人權的美國人,一到選舉時就全然不顧自己的價值體系,信口雌黃者有之,無中生有者有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者有之。
這次,中期選舉這個龐大的負面宣傳機器瞄準了中國,不管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大打對華貿易這張牌,攻擊對方同情中國導致美國的利益受到傷害,說中國偷去了大量美國人的工作;說中國操縱自己的貨幣;說中國將要威脅美國等等。漢字、龍的形象等中國符號,在選舉廣告中被濫用一番,10月9日的《紐約時報》稱,至少有近30個候選人采用了反華內容的廣告。我是美國公民,我也非常愛美國,但看到這些顛倒黑白的廣告,我真為美國政客害臊!但是,我們對此也不要太認真。在美國,罵中國是政客博得喝彩的慣伎,罵得越兇越顯得愛國,但是選舉一過,當選者就不得不回歸理性,和正在崛起的中國搞好關系,反華聲浪也會安靜許多。
至于中美之間的貿易矛盾,今后仍會是一個常態(tài),我們同樣應以平常的心態(tài)去對待它?,F(xiàn)在中國很多人都在談擴大內需,美國總統(tǒng)和財長也熱衷于教中國如何擴大內需和讓人民幣升值,好像美國的經濟問題全都是中國的出口和人民幣匯率所致。德國總理默克爾6月在回應奧巴馬總統(tǒng)要求德國擴大內需、降低對出口的依賴時理直氣壯地說:“人為地降低德國的國家競爭優(yōu)勢,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這同樣可以是中國的回答,中國領導人也已在不同的場合強調過這一立場。
依作者的觀察,擴大內需固然重要,但是,中國的內需絕對值雖然有了飛躍,但其占GDP的比例在過去12年中卻一直呈下降趨勢,從1998年的45%以上降至2010年的35%左右。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要打破內需發(fā)展的瓶頸,中國必須解決很多結構性的問題:合理的房價、合理的社會保險和醫(yī)療保險、合理的教育制度、農民工的戶籍等,而這些絕不是短期內可以一蹴而就的。可以說,美國消費者的持幣觀望是周期性的,而中國消費者的存錢和不花錢卻是結構型的,除非從結構上改,否則不會見效,而且肯定不會立竿見影。
因此,對外貿易,尤其是對美貿易,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至少是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內)依然是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中的一匹壯馬,是創(chuàng)造就業(yè)、培養(yǎng)消費者的一個引擎。我最近對幾年前被美國政府強征“反傾銷稅”的一些中國產品作了跟蹤調查,驚喜地發(fā)現(xiàn),很多工廠拿出了種種反“反傾銷稅”的方法,把生產基地合理合法地遷回了中國。在當前中國勞工工資上漲20-30%、人民幣持續(xù)升值、原材料漲價的情況下,這意味著,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yè)和對美出口方面已經形成了別國學不去、偷不走的國家競爭優(yōu)勢。
從零售業(yè)者的角度看,美國人即使在2009年金融危機低谷時也沒有停止消費,低谷過后,雖然美國的消費沒有飛躍式的增長,但已經開始有了明顯的復蘇。以即將來臨的圣誕節(jié)銷售為例,業(yè)內預測,今年的節(jié)日銷售會有2-3%的增長,這一漲幅不大,可是基數可觀,這意味著890億美元的銷售額,而中國在這塊大餡餅上可是要切下屬于自己的一大塊!可以預計,中國的出口在經歷相應的恢復性增長后,仍會保持比較平穩(wěn)的勢態(tài),因為它的基數大。
雖然在新的五年規(guī)劃中,中國已經制定了發(fā)展內需和“減順差”的目標,但在筆者看來,這萬萬不可以降低出口的方式來實現(xiàn)。恰恰相反,出口要保,對美出口更要保,這樣才能幫助中國盡快解決結構性的瓶頸,拉動內需。至于外貿結構的轉型,更要結合市場的需要,切忌緣木求魚,閉門造車。這樣的教訓過去太多了。
可以預計,中國對美貿易的順差,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是一個常態(tài);人民幣的匯率問題,也依然會是貿易摩擦的一個焦點。我們常常說,希望美國政府不要把貿易問題政治化,其實,貿易是經濟的一部分,經濟是政治的一部分,完全分割并不現(xiàn)實,但成熟的政治經濟大國,往往是處理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問題的高手,中美貿易中的種種矛盾,一定會在雙方理性的努力下不斷調和與解決。其實,美國人民已經在中期選舉中用選票說了話:經濟搞不好,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別拿中國做替罪羊!而已經繪制了十二五規(guī)劃藍圖的中國,盡管在國際事務中話語權日增,但更應該從遵守游戲規(guī)則過渡到參與改寫規(guī)則,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捍衛(wèi)全球化的歷史大潮。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fā)郵件至xincaifu@p5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