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封納西族的首領姓“木”,木居城中則為“困”,困則不吉利,所以納西王決不修城墻。納西王不修城墻,并不是為了和朱元璋斗氣,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沒有城墻,就少了一件與別人為敵的象征。困者圖強,不一定要等著別人來幫著打開大門。
一方面要求廠家多生產、多銷售、多創(chuàng)收,一方面又號召消費者少花錢、多辦事、節(jié)省開支。這也許是對立統(tǒng)一,是辯證法。社會就是要在這樣的矛盾中求發(fā)展的。
有了成績,多在主觀上總結經驗;工作不利,多在客觀上找原因——某些領導者成功的秘訣。
工作是給領導干的,錢是為老板賺的,成績是給上級看的。
動亂的年代講階級斗爭,是要奪取別人的天下;安定的年代講階級斗爭,是怕別人奪了自己的天下。
日本常使用“橫比”,時刻注意發(fā)現(xiàn)自身的弱點,找出與別人的差距,以增強危機感,樹立自強不息的信念,激勵整個民族的斗志。中國則善作“縱比”,比今天同昨天的差別,所以總是發(fā)展、提高,總是沾沾自喜,永遠沒有危機感。偶爾“橫比”,也是拿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所以永遠偉大,永遠值得自豪。恥辱屬于過去,輝煌屬于現(xiàn)在,空想屬于將來——一個根深蒂固的主題。
美國的一位部長因為給日本的一個新聞采訪團提供了某些方便,采訪團在完成任務返回時送給這位部長一千美金的酬金。這一千美金鎖在抽屜里還沒有用,他就迫于輿論的壓力引咎辭職了。此事若是在中國,情況大概就會有所不同。即使是處長、科長,這也算不得一件多大的事——只要不涉及泄密問題。
真正的英雄是不愿意炫耀他的過去是如何輝煌的,即使已經羸弱無用,也不愿意用自己過去的英勇歷史來掩飾現(xiàn)在的不堪,就如人們常說的“好漢不提當年勇”。因為一味地炫耀過去,正說明他的今天實在已經沒有什么可提的了。
一個學校一千多名師生為希望工程捐獻了4千多元錢。這個數目確實不大,解決不了多大問題,但捐款的人還是有一點牢騷:如果市長少買一輛高級轎車,就可以有這個數的幾百倍,使很多失學兒童重新上學。然而又有人說:那可不行,你們這樣幾百個上千人的學校也沒有市長的一個屁股值錢。
歷來的統(tǒng)治者,都是因為戰(zhàn)勝了自己,從而戰(zhàn)勝了敵人,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之后,最難做的一件事就是管好自己,最后總是因為沒有管好自己而又丟了天下。
一個國家發(fā)達與否,不一定就能決定她的命運。比如一個人,雖然很瘦小,但身體健康,精神正常,無傷無病,活得心情舒暢,這就很難得。如果他認為瘦小是一種恥辱,就大吃各種輔助生長的食物、藥物,結果身體是肥胖起來了,但心臟卻不堪重負,渾身長滿膿瘡。這樣的肥壯就不是一種好事了。
有時瀟灑,認為人的生死就是某種物質的聚散;有時懼怕,因為精神對物質的欲望使物質只聚不散。滄海一粟,是站在高處看自己;白駒過隙,是站在遠處看自己。
自信是一種好的品質,但自信應該以有一定的自知之明為基礎。如果沒有自知之明,那自信就是盲目的?!耙估伞?、“井底之蛙”是這樣的,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也是這樣的?!?/p>
云軒薦自炎黃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