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如果中國人要請頓像樣的客,桌上就一定要有塊狀的豬肉。
愛豬肉的人,眼光所到之處便都是豬肉??础督鹌棵贰罚撬角榧迂i肉;看《水滸》,是豪情加豬肉;看《西游記》,那更是豬八戒加豬肉了。比起那白白嫩嫩只能蒸來吃的唐僧肉來,豬肉雖沒有令人長生不老的功能,但妖怪們抓到豬八戒之后,對其肉的幻想更多,可以“先割下耳朵下酒”,也可以“等天陰了腌起來吃”。由此可見,豬肉確實是變化多端而又攝人魂魄的美味。
大多數(shù)西方人對豬肉的了解不多,所能總結(jié)的豬肉做法,比較高級的就是烤豬肋骨,可以引以為嫩,比較平民的則是炸豬排,可以去其腥臊味,其他就很少看到有更多新意的做法。是以西餐中大多數(shù)上得臺面的肉料理,都以牛肉或羊肉來完成,豬肉登場的機會可能比魚和雞更少。
而在東方那些受到儒教影響至深的國家,豬肉的地位便登上了天,成為肉料理食材中當(dāng)之無愧的霸主?!墩撜Z》中,孔子每每想用烹調(diào)打比方來講道理的時候,出現(xiàn)的主語往往都是豬肉,包括了小塊的豬肉、大塊的豬肉、切碎的豬肉、整塊的豬肉,烤制的豬肉、腌制的豬肉,等等。并且孔子對豬肉的這種深深的愛好,還影響到他對食豬肉的種種挑剔:“割不正不食?!彼^的不是大塊的,不是正方體的,孔子說他一律不吃。而孔門的后代也都極力秉承這種既體現(xiàn)了雅又體現(xiàn)了豪的君子食肉之道,非得大塊吃肉,大口飲酒,那才是油光锃亮的好人生。
沿襲了孔子對豬肉的觀點,在中國人看來,豬肉的形狀確實是個大講究。自古以來,如果中國人要請頓像樣的客,桌上就一定要有塊狀的大肉。同樣是豬肉,如果是肉片、肉絲、肉條,更別提絞肉,那一定是上不得正式臺面,不太能表達主人誠意的次等食物。是以方方正正、連皮帶油的紅燒肉在中國各地以各種面目出現(xiàn),在擺滿了一桌子飯菜的八仙桌上,紅燒肉猶如端坐廳堂中央的老太爺,以深紅色的流油的傲慢,對每個人的舌頭點頭示意。
紅是中國人迷信的幸運色,醬油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味道,而豬肉更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心頭肉,這三種元素的結(jié)合,便是中國平民老百姓生活的最高享受。
袁枚《隨園食單》中,為豬肉特設(shè)一章,稱其為“特牲”,并列舉紅燒肉及類似紅燒肉做法若干,如紅煨肉、油灼肉、火腿煨肉、臺鱉煨肉、荔枝肉、八寶肉、醬肉、蜜汁肉。并且包括豬頭、豬腳、豬內(nèi)臟的各種烹調(diào)法,甚至還有關(guān)于豬油的菜式。
須知中國人最愛自家熬豬油,所得的雪白晶瑩的豬油可以為各色點心增添異香,就連熬剩下的豬油渣,都是小孩至愛的零食美味,蘸白糖就可以吃個不停。而袁枚所寫的空心團子,則是在團子中心塞一團豬油,然后入蒸鍋,出鍋之后,豬油都化在了團子里,香味撲鼻,團子也自然空心。據(jù)說這是鎮(zhèn)江人的拿手好菜。
與中國人一樣,日本人和韓國人也是嗜吃豬肉的民族,但對其形式和規(guī)模,則沒有中國人那樣刻意講究大部頭的肉塊,所以日韓的豬肉吃起來更細致簡樸些,做法也更加鄉(xiāng)土農(nóng)家些。日本人吃的豚角煮,類似中國的紅燒肉,但是味道更加清淡些,豬肉大阪燒則是味道濃重的豬肉雜菜餡餅,吃之讓人很有飽足感。
近五六十年來,在日本人氣最旺的豬肉菜,則是結(jié)合了和洋二味的厚炸豬排和豬肉漢堡排。這些看起來很樸素的菜式,卻讓很多日本農(nóng)業(yè)戶不惜成本地培育美味的黑豬,以做到用一流的食材為菜肴味道增色。
韓國人最鐘愛的豬肉的種類則是五花肉,因為這是做燒烤時最容易流光溢彩的豬肉部分??镜寐月詭追纸梗鼤樨i肉特有的香氣打開一道大門,讓你得到將人生浸泡在豬油中的最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