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實施,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現(xiàn)代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是每位生物教師都必須認真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關鍵在于研究課堂細節(jié),用心雕琢各個細節(jié),認真處理好細節(jié),稱之為微雕課堂。那如何微雕呢?下面就目前課堂中影響效率的一些細節(jié)上的問題,從課堂提問方面和課堂生成兩個方面入手雕琢,以供生物教師參考。
1 微雕課堂提問,體現(xiàn)實效
1.1 有效提問的作用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恰當有效的提問,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還可以促進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教師通過適時的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誘導和提示,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師生之間的有效問答,還可以作為教師檢查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從而獲取真實反饋信息的手段。這將有助于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shù)卣{(diào)整教學計劃,并采取切實有效的矯正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1.2 課堂提問存在的誤區(qū)
然而,許多時候教師的提問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如學習“光反應”時,教師先要求學生看教材光反應示意圖,然后讓學生描述光反應過程,結果學生的反應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事實上,這一圖解對于教師或許顯得非常簡單,看上去一目了然,可對學生來說,從他們的表情中就可知道問題所在。教師的這個提問上太大、太突兀了,所以學生的思維陷入了混亂之中。
1.3 課堂提問的微雕
對課堂上的提問,教師應在上課前進行精心雕琢設計:①問題應緊扣教材,圍繞教學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出;②提問要細化,并將它們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和諧整體;③在提問之前要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必要的鋪墊,否則學生找不到思維活動的生長點,提問也就失去了意義;④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導向作用,讓提問的層次由淺入深,有利于降低提問的難度,培養(yǎng)學生有序思維能力。所以在“光反應”的教學時,筆者琢磨著設計了一組問題:
(1)光合作用需要的光能怎樣獲得?
(2)光系統(tǒng)I和光系統(tǒng)Ⅱ接受能量后,可能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3)有哪些物質(zhì)參與光系統(tǒng)Ⅱ的反應?水在光系統(tǒng)Ⅱ中怎么反應?ATP呢?
(4)光系統(tǒng)I的反應又是怎樣?
(5)追蹤電子,它又是怎么轉(zhuǎn)移呢?
又如:在“滲透吸水原理”復習時,也雕琢設計一組問題:
(1)滲透裝置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成熟的植物細胞哪些地方具有滲透裝置的條件?
(2)在“觀察植物細胞質(zhì)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若把洋蔥表皮細胞先用鹽酸處理,再做實驗,能否出現(xiàn)質(zhì)壁分離和復原現(xiàn)象?
(3)在做上述實驗時若用KN0。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則鏡檢能觀察到質(zhì)壁分離,但過一段時間后,會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復原現(xiàn)象,這是為什么?
(4)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細胞,能與外界溶液發(fā)生滲透作用,人體細胞沒有液泡,所以人體細胞不會發(fā)生滲透作用,這句話對不對?
由于這組問題的逐個深入,步步提高,體現(xiàn)出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活動想縱深處發(fā)展。
2 微雕課堂生成,升華實效
2.1 課堂生成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與對話,動態(tài)生成是它的重要特點。整個教學進程中,隨時都可能出現(xiàn)教師預料不到的情況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關注教學生成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多投入些精力,認真雕琢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生成,在課堂教學中及時調(diào)整教學預案,閃爍出課堂別樣的精彩,一定能使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升華。
2.2 認識上的誤區(qū)
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對“意外”,特別是對“錯誤”往往避之唯不及,課堂教學尤其大型觀摩教學活動中,追求的是“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無縫”的教學效果。這樣,勢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因為課堂生成是一種難得的教學資源,并非隨處可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師如果依勢而行,借機施教,自然、和諧、巧妙地發(fā)揮,學生就能從中得到異乎尋常的收獲和喜悅。
2.3 課堂生成的微雕
首先,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亮點”。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能力是學生素質(zhì)的重要組成,顯微鏡的使用是實驗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許多學生在使用顯微鏡時不夠規(guī)范或者不會使用。在“觀察葉綠體”的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個別學生對顯微鏡使用特別地得心應手。于是說:今天我想在每個組各聘請一位同學做“小技術員”,條件是最快在高倍鏡下找到葉綠體,并讓我審核通過。話剛一出,學生非常積極地參與其中,看《實驗手冊》的、動手操作的,大家都在一門心思地找。很快,四位“小技術員”脫穎而出,然后,教師讓“小技術員”給自己本組的成員,予以“技術”指導和幫助。這樣,教師就擺脫了以往一人指導幾十人的困境,也使“技術”落實得更加到位,學生的熱情更高、興趣更濃,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其次,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誤點”。課堂中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內(nèi)容,實驗課更是如此,有時這些內(nèi)容是不夠正確的,這時教師不能忽視這樣的細節(jié),因為,這種錯誤是一種難求的教學資源,教師要雕琢出其中問題資源,成為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
比如,一次在做“酶的專一性”實驗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做完試驗后的試管中的顏色有三種:一種是磚紅色;一種是較淺磚紅色;一種沒有磚紅色。筆者立刻想到,這三種差別所反映出的學生知識掌握、科學態(tài)度、方法技能上的差別就不是三種了,于是走向三個學生,將他們的試管展示給全班學生看,一起來分析原因。分析得出:
第一種磚紅色,反映做實驗的學生理解實驗原理的能力強,遵循實驗步驟順序,遵守實驗所用時間,具有要做科學實驗先做老實人的求實精神。
第二種磚紅色較淺,原因是有的學生加酶后,保溫時間短或水溫沒有達到60℃。究其思想根源是急功近利,圖快,圖省事,而將“科學實驗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準繩拋至腦后。
第三種情況沒有磚紅色,原來是學生看到實驗桌擺放了沸水浴的裝置,就不假思考地將加了酶的試管先放到沸水浴的裝置中加熱。這一錯誤是因為學生做實驗的一個陋習——“只動手,不動腦”造成的。
教師用及時捕捉到的實驗課中學生暴露的問題為情境進行剖析,如此處理細節(jié),進行微雕,不僅很好地解決學生實驗能力及情感態(tài)度的實際問題,而且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人非圣賢,孰能無“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重新確立教育資源觀,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學生的“誤點”中蘊含著教學資源。合理巧妙地利用教學中的“誤點”,使課堂因“誤點”而精彩,讓“誤點”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成為促進課堂教學生成的一種寶貴資源。這樣,生物學課堂會更加多姿多彩,生物學課堂會更加有效。
課堂的細節(jié)還有值得關注的很多,從新課程的理念出發(fā)認真雕琢每一細節(jié)、微雕課堂,應該成為每位教師對教學的共識,成為教師自覺思考、反思的著眼點,更應該成為教師平常教學的自覺行為。關注細節(jié)的教學,必定是成功的教學;關注細節(jié)的教師,必定是成功的教師;關注課堂細節(jié),課堂定會生成別樣精彩,鑄成最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