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一個課程標準多套教科書”的政策造就了不同特色,不同風格的教科書,隨之而來的教學參考書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它作為教師備課和上課的必要參考和向導,可以幫助教師理解教材,正確把握素質教育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解決知識上的疑難點,啟迪思維,拓展教學思路。
關鍵詞:教學 參考書 文本 語文
教學參考書(簡稱教參)是教師教學時,輔助教學活動的參考性書籍。它的編寫是根據當前一個時期的課程標準要求,與教材內容相配套的,主要從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建議以等方面提出建議,幫助教師在教學時作為參考使用。教參的文本是教參內在質量的主要載體之一,也是影響其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師用書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編寫的。下面就以這一教參為依托,來分析一下影響教參文本質量的四個因素。
一.內容方面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指引、定向功能,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設計的方向,調控教學過程的有序進行,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緊跟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參的教學目標要求具體明確,其落實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完備性較好。
例:《找春天》這篇課文的目標如下:
1.會認9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春天的美景,體驗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中去的情趣。
3.熱愛春天,愿意去觀察、發(fā)現(xiàn)。
可見《找春天》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清晰的體現(xiàn)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目標要求,指引著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參考資料
教學參考資料和信息符合教學實際需求,對教師的幫助很大,有助于開拓視野。同時,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料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習興趣。
例: 《日月潭》中的參考資料如下;
我國東南部的一個省,我國第一大島,臺灣自古是祖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省總面積約為3.6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臺灣島上三分之一為山地,山脈縱貫南北,玉山及阿里山在山脈的西側,日月潭就是這兩座山之間斷裂盆地積水形成的。
二.組織結構
本冊教參以專題來組織單元,設計了八個專題,圍繞專題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組教學內容,每組內容包括四篇課文,每一篇課文的教參內容都包括以下五個板塊:教材簡說
學習目標
教學建議
教學設計舉例
資料袋
下面就以《數星星的孩子》這篇課文的教材為例:
(一)教材簡說
簡略地介紹了本篇課文的內容,使教師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教學目標,把握教材結構體系。
教學本課,我們可以先和孩子們一起到課文里找“星星”(生字),如,“撒”字叫金星,“楚”字是火星,“衡”字為水星…哪個孩子找到并認識了一個,就獎給他一顆“星星”;哪個孩子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獎給他一個“星級獎章”。
(二)教學設計舉例
教參中提供了一些關于教學設計的建議,有助于教師準確地把握課標要求。
1.課前準備
a.制作星星生字卡
b.課文插圖動畫
2.情境導入
在我國漢朝,有一個愛數星星的孩子,他說“天上的星星,能看得見就能數的清,他數星星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呢?我們來讀讀《數星星的孩子》。
3.初讀感悟
4.細讀討論
四個人小組討論:哪些句子、哪些詞語寫出了他的可愛?你是怎體會出來的?
5.整體朗讀
.學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
b.配樂朗讀課文。
三.呈現(xiàn)方式
教參的呈現(xiàn)方式是編寫者與讀者進行對話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參與教師之間親近的紐帶。
人教版教參采用32開本;字體的選擇、字號的大小、行距的設定比較科學,符合教師的閱讀視野要求;每篇課文的五個板塊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整本教參只有文字,沒有插圖,讓人感覺寧靜平和,體現(xiàn)一種樸素美。
四.編寫特色
教參的編寫特色是其內在質量賴以生存的“靈魂”。人教版教參的教學建議部分有大量的篇幅是介紹關于識字寫字方面的內容。
例1:
“邁、迷、跡”三字都有走之,建議重點指導以下兩個方面。筆順:先寫走之內的“萬、米、亦”,再寫走之?!白咧钡淖笙缕厕嘟唤犹幰跋噙B”,不是“交叉”,與“建之”不一樣。
眾所周知,教參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其編寫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之處。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適當的修改:
1.現(xiàn)行教參有提供豐富的教學設計的必要,因為這樣的話可以讓教師有更多的選擇來應付復雜多變的課堂教學,在設計時,最好是采用流程式或圖表式,便于教師理解。
2.現(xiàn)行教參大部分篇幅是介紹教師如何教的問題,缺乏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這樣不利于平等教學觀念的轉變,所以,在編寫過程中應注意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合作等方式來學習。
3.現(xiàn)行教參的整體編排有模式化之嫌,每篇課文的教參都包括五個固定的板塊,難免有些乏味,如果能夠根據題材和教學內容的不同來進行形式多樣的安排,也許更能調動起教師備課的積極性,也有助于教師教學過程中內容的生成。
參考文獻:
[1]孔凡哲,張恰等.教科書研究方法與質量保障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中小學教學參考書調查問卷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