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耍:明末擬話本小說集《二刻拍案驚奇》中的是非問反詰問句以帶有反詰副詞的反問句為主,出現(xiàn)的反問副詞有“豈、難道、可、還、卻、終不成(然)、又”,其中“豈、難道、可”使用頻率較高。不帶副詞的是非問反問句中也有一些可以幫助識別的形式標志存在,如“敢不、怕不、不成”。句末的語氣詞以“么”為主,但使用次數(shù)很少。從這些現(xiàn)象可以看到反問句這一漢語中的重要句式在明末時期的基本狀態(tài)和演變趨勢。
關(guān)鍵詞:《二刻拍案驚奇》 是非問反問句 反問副詞
《二刻拍案驚奇》是明末馮夢龍創(chuàng)作的一部擬話本小說集,其語言具有很強的口語性,為了解明末漢語面貌、把握近代漢語的歷史演變過程提供了重要語料。反問句是漢語中的一種重要句式,它長期而廣泛地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使用,是一種無疑而問的假性問句。呂叔湘指出[2],“反詰實在是一種否定的方式:反詰句里沒有否定詞,這句話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詰句里有否定詞,這句話就在肯定。”在《二刻拍案驚奇》的近1300句反問句中,有是非問反問句有380句。
一、不帶副詞的是非問反問句
不帶副詞的是非問反問句在《二》中共有67句,其中26例為表層肯定形式,41例為表層否定形式。這一類句子不帶反詰副詞,因而在形式上與陳述句類似,往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才能判定其為反問句,但其中也有一些可以幫助識別的形式標志存在。多數(shù)情況下不使用句末語氣詞,但有時使用句末語氣詞“么”,有17例。具體分析如下:
1.表層結(jié)構(gòu)為肯定形式,句意為否定意義
句子的表層結(jié)構(gòu)與陳述句的肯定形式相似,為“SVP”或“VP”,但語氣為疑問語氣,實際上表示的意思是“S不VP”或“不VP”。例如:
(1)這是作耍的事?如此不小心!(5.103)[1]
(2)大夫大笑道:“我是個宦門,把妻子來換錢么?”(14.293)
(3)向都司道:“為一女子,直得如此著急?且飲滿三大卮,教他說明白。”(27.536)
其中句尾有語氣詞“么”的11例,此外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SVP”、“VP”結(jié)構(gòu)后接助詞“不成”的形式,共有7例?!安怀伞蔽挥诰淠硎痉磫栒Z氣[3]。例如:
(1)五虎發(fā)狠道“現(xiàn)有票在這里,你賴了不成?”(10.217)
(2)前番分文沒有時,你兀自肯白養(yǎng)我;今有東西與你了,倒怠慢我不成?(26.527)
2.表層結(jié)構(gòu)為否定句式,句意為肯定意義
共有41例,其中6例有句尾語氣詞“么”。出現(xiàn)的形式有“S不VP”、“S不是VP”、“不VP”、“不是VP”、“S非VP'’,表達的都是肯定意義。例如:
(1)目下拿些銀子去用用,以后直等你們弟兄已將見在田地四股分定了,然后你自將原銀,在我出贖了去,這田地不多是你自己的了?(16.326)
(2)這不是云南人要老的樣子?(4.82)
(3)龍香道“好自在性!大著嘴子:‘快說來,快說來!’不值得陪個小心?”(9.187)
(4)方才我走出去,那小猢猻急急趕來,口口叫姐姐。不是認做了你這臭淫婦么?(35.651)
(5)此非易郎么?(30.580)
在這類句子中,出現(xiàn)了反問句的常見格式“怕不VP”和“敢不VP”兩種,分別有11例和8例,其在句中的意思都為“一定(會)VP”。“敢不”仍在現(xiàn)代漢語的反問句中有較多使用,而“怕不”的使用相對已經(jīng)很少,在一些方言中保留得更多。例如:
(1)官宦人家,怕不會喚銀匠傾銷物件,卻自家動手!(20.409)
(2)這家子是貧難之人,我拼舍著一主財,怕不上我的釣?(28.548)
(3)張善也戰(zhàn)抖抖的怒道:“你有刀的,怕不會殺了人?”(21.427)
(4)這謝廉使是極有才能的人,況兼按臺囑咐,敢不在心?(4.87)
(5)仵作人曉得官府心里報重的,敢不奉承?(31.597)
(6)韓生道:“此皆老翁玉成美意,敢不聽命?”(30.590)
二、帶副詞的是非問反問句
《二刻拍案驚奇》中帶語氣副詞的是非反詰問句共有313例,其中出現(xiàn)的反詰副詞有“豈”、“難道”、“可”“還”、“卻”、“又”“終不成(然)”、等,形式多種多樣。下面從是非問反問句所帶的副詞入手,具體分析如下:
1.“豈”
“豈”字從先秦以來就可作反問句的形式標志,在《二刻拍案驚奇》中仍然是反詰問句中最常使用的副詞,出現(xiàn)帶有“豈”字的是非反詰句共195例?!柏M”在句中一般位于VP前,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哪里”。其中使用句末語氣詞的僅有31句,其中“么”18句,“乎”5句,“哉”4句,“也”和“耶”各3句,另外還有1句使用“邪”。
①肯定式“豈”字是非反問句
“豈”用于表層結(jié)構(gòu)為肯定式的反問句共139例,表達的句意是否定的,“豈VP'’意即“不VP'’或“沒VP”。這樣的句式通常文言色彩較濃,例如:
(1)公子不學(xué)舊樣,盡改前非,是公子超群出眾、英雄不羈之處,豈田舍翁所可曉哉?(22.449)
(2)文元怒斥道:”我哀憐你家橫禍,敵出刀相助。吾豈貪私邪?”(27.532)
(3)今蒙窺召,小子所望豈在酒食之類哉?(14.2)
在肯定式“豈”字反問句中,“豈可、豈有、豈知、豈肯、豈能”等多次出現(xiàn),可以看做“豈”字的復(fù)合結(jié)構(gòu)。其中又以“豈可”最為常見,表示“怎么/難道可以”,共30例。例如;
(4)今既為汝污,豈可別嫁?(11.232)
(5)終身之事,豈可草草?(9.189)
值得注意的是,“豈可”修飾的謂語除了以(4)、(5)為例的簡單形式,更多的是意思較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例如:
(6)此鏡乃我寺發(fā)家之本,豈可輕易露白,放得在別人家去的?(36.670)
(7你一介小人,豈可因你一言,造次舉動得?(32.618)
(8)今限滿當去,豈可使崔郎自此孤單,與我家遂同路人?(23.475)
另外,“豈有”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達到22次,而其中采用“豈有…之理”形式的有14句。例:
(9)今家書見在,豈有是鬼之理?(6.137)
(10)豈有不帶了去,徑自跑路的理?(4.84)
(11)豈有沒底的理?(3.50)
②否定式“豈”字是非反問句
“豈”字用于表層結(jié)構(gòu)為否定的是非反問句有56例,表達的句意是肯定的。作品中“豈”主要和“不”、“不是”連用,偶爾也與“非”、“無”連用。例如:
(1)我與你那邊去住了,尋生意做。我兩個一窩兒做伴,豈不快活?(38.704)
(2)孫小官自是小小年紀,不曾經(jīng)過什么事體,見了這個光景,豈不慌怕?(35.653)
(3)遭著不幸,流落到這個地位,豈不可憐!(7.144)
(4)張廩生自道算無遺策,只費得5百金,巨萬家事一人獨享,豈不是九牛去得一毛,老大的便宜了?(4.74)
(5)遂問道:“假似繆千戶欺心混賴,負我多金,反致得無聊如此,他日豈無報應(yīng)?”(24.494)
(6)如此劇賊,卻被小孩子算破了,豈非天理昭彰?(5.110)
現(xiàn)將含有“豈”的是非問反問句具體使用情況列表如下:
2.“難道”
“難道”是《二》中重要的反詰副詞,構(gòu)成是非闖反問句共53例,以表層肯定形式居多,共37例。在肯定形式的是非反問句中,“難道”可處于主語前或謂語前;有時還與句末語氣助詞“不成”呼應(yīng),這樣的例句有17句。而否定形式的是非反問句中,“難道”一般只出現(xiàn)在主語前,并且沒有與“不成”合用的情況。例:
(1)你看,難道有這樣齊整的賊?(14.292)
(2)知縣冷笑道:“你難道肯自家說是怎么樣死的不成?自然是賴的?!?18.377)
(3)兩個秀才到:“清平世界,難道殺了人不要償命的?”(4.85)
3.“可”
“可”構(gòu)成是非問反問句共29例,其中22句是“可不”或“可不是”構(gòu)成的表層否定形式?!翱伞痹诰渲形挥谥^語前作狀語,相當于“難道”,反詰語氣較強,句末有時有語氣詞“么”。例:
(1)為何把老鼠關(guān)在櫥內(nèi),可不要壞了衣服?(39.720)
(2)賈閏娘沒口得分剖,大哭道:“可不是冤殺我!”(35.651)
(3)其余言語,多是增添的??捎幸恍┑恼旅?(12.253)
4.“還”
“還”字構(gòu)成是非問反問句共18句,多處于謂語前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其中有11例是表層肯定形式,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否定;其余7例為“還不”構(gòu)成的表層否定形式,表示催促、命令、責罵之意。例:
(1)應(yīng)承過了說話,還舍得放本事贏他?(2.36)
(2)王妻罵道:“小業(yè)種,還不走了出去?”(21.419)
5.“卻”
“卻”作為反問副詞,在句中相當于“豈”。共出現(xiàn)13次,都與“不”或“不是”連用,構(gòu)成表層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義。例:
(1)枉為人師,卻不受人笑話?(2.27)
(2)毛烈笑道“而今這田,卻不是你獨享的了?”(16.327)
6.“終不成(然)”
表示反問的“終不成”、“終不然”在《二》中僅出現(xiàn)4例,相當于“難道”,在一定程度上被頻繁使用的“難道”取代了。例:
(1)終不成為了大家門面的東西,斷送了我一個人性命罷?(1.22)
(2)終不然獨殺我一個不成?(14.276)
7.又
副詞“又”用在反問句中加強語氣在《二》中僅一例,而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普遍存在[3]。例:
(1)老嬤道:“有志不在年高。我們女棋師又是有年紀的么?”(2.29)
下面將《二》中帶副詞的是非問反問句情況列表如下:
結(jié)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首先,在《二》的是非問反問句中,帶有反詰副詞的占多數(shù),而不帶反詰副詞的句子中也出現(xiàn)了“敢不”、“怕不”、“不成”等形式上的標志。有時句末使用語氣詞“么、乎、哉、也、耶、邪”加強語氣,但大部分情況下不使用語氣詞。
其次,是非問反問句所使用的反詰副詞有“豈、難道、可、還、卻、終不成、又”,以“豈、難道、可”為主。其中古已有之的“豈”使用最多,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并形成了“豈可、豈有、豈知”等多種復(fù)合形式。“難道”是出現(xiàn)頻率僅次于“豈”的重要副詞,使用的普遍性已經(jīng)明顯增強[4],這也使得與之意思相近的“終不成(然)”使用次數(shù)很少。另外,“不成”只出現(xiàn)于句末作助詞使用,沒有出現(xiàn)作副詞的情況[5]。與差不多同時期的《金瓶梅》相比較,《二》中出現(xiàn)的反問副詞數(shù)量上有所簡化,如《金》中大量使用的“莫不、莫非”等就沒有出現(xiàn)在反問句中,而只用于測度問句:但反問副詞出現(xiàn)的總次數(shù)明顯增長,廣泛地在反問句中使用。這種情況與現(xiàn)代漢語中反問的使用已經(jīng)十分相近。
第三,《二》中的是非問反問句中,表層結(jié)構(gòu)為肯定形式的句子共有225句,句意都為否定意義;表層結(jié)構(gòu)為否定形式的有155句,句意都為肯定意義。其中的“豈、難道”等主要出現(xiàn)在表層結(jié)構(gòu)為肯定形式的是非反詰問句中,而“可、卻”等則只和否定形式連用。
參考文獻:
[1]凌漾初,二刻拍案驚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括號內(nèi)數(shù)字前者為卷數(shù),后者為頁數(shù),下同。
[2]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次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4]蔣冀騁,吳福祥,近代漢語綱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鐘兆華,“不成”詞性的轉(zhuǎn)移[J].中國語文。1991。
[6]葉建軍,《金瓶梅詞話》中的反問副詞[J].安慶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