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元明時期,“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不但管人的肉體,還要管人的靈魂。但越壓抑,就越能體現(xiàn)中國女子的勇敢。在古代戲曲中,這種壓抑與勇敢的突圍集中表現(xiàn)在《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和《牡丹亭》中的杜麗娘身上。二人勇敢反抗封建禮教,大膽追求愛情,杜麗娘更是以生命為代價來追求自己的愛情,一改之前文學作品中被拋棄被蹂躪的女性形象。本文筆者試從這種自我個性意識的覺醒到拼死一搏兩方面來淺析杜麗娘的形象及她對后世的影響。
自我個性意識的覺醒。《牡丹亭》中,作者巧借《關(guān)雎》喚醒杜麗娘沉睡的情感。她深感深閨的寂寞,于是到花園中散心,大自然“春色如許”,進一步激起她情感的波瀾,“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她深嘆春光如此美麗竟無人理會,而自己也在這閨中將青春消磨掉。自然之景催發(fā)了她要珍惜青春的感慨。為此,杜麗娘開始掙脫禮教的束縛,她敢為“至情”的幸福生活死而復活;敢為“無媒自合”的愛情奔走呼告,據(jù)理力爭。這是自我個性意識向封建禮教的宣戰(zhàn)。杜麗娘的追求是自我個性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我們在《家》中鳴鳳的身上見過。
自我個性意識的拼搏。杜麗娘超越生死的“至情”,體現(xiàn)了其叛逆性與斗爭性。就是在其死后也仍沒有放棄對愛情和自由的追求,而且在死后表現(xiàn)得更為徹底。她的死并不是愛情的終結(jié),而是她理想愛情的升華。我們試著來比較一下《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和《牡丹亭》中的杜麗娘,二人都反抗封建禮教束縛,追求自由理想愛情。不同的是,崔鶯鶯處在儒家思想松動的時代,她的叛逆主要是針對家庭阻撓和封建“門當戶對”的觀念。而杜麗娘則身處理學興盛、令人窒息的封建社會里,她的叛逆更難能可貴。她們二人在反抗的過程中,都受到了封建勢力的阻礙。然而崔鶯鶯通過張生獲取功名反而獲得緩和,可杜麗娘呢?唯有付出生命的代價來爭取。從這個意義上看,杜麗娘的叛逆更震撼人心,因為她已帶有獨立的人格精神。在封建禮教膨脹強化的時代,她的叛逆思想帶有嶄新的色彩,她敢愛,敢恨,敢生,敢死,敢于追求一個真正的“人”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林黛玉形象的塑造,也深受其影響,但杜麗娘的追求和叛逆是不是比黛玉更徹底,也更讓人喜愛呢?
杜麗娘這種死了都要愛的追求,讓人心痛,也令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