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一條溪水中的水,有人用金樽來喝,有人用泥制的陶碗來喝,沒有金樽和陶碗的人,就只好用手捧著喝。
水,本來沒有任何的差別。差別的僅僅是“容器”,然而君王與乞丐的差別就在于這盛水的“容器”上面?!叭萜鳌辈煌?,君王與乞丐對水的品味也不同。
從沙漠中走出來的旅行者,是最曉得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下?lián)]汗如雨的鋤禾者,是最曉得水的寶貴的人。
山上下來的牧羊人,趴在河邊一頓痛飲,他成了世界上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另一種人,盡管他仰在綠陰下的躺椅上,身邊放著精美的茶壺,手里捏著別致的茶杯,茶水品得悠閑,卻怎么都品不出水的甘美來。
為什么?因為他不曾有過旅行者的疲渴交加,不曾有過鋤禾者的大汗淋漓,也不曾有過放羊者的口干舌燥。
無論什么人,只要他沒有嘗過饑與渴的滋味,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飯與水的甜美。同樣,不管什么人,如果他不曾飽嘗過生活的艱辛與汗水,那么他將永遠不會知曉心靈的幸福與欣悅。
靈犀一點
本文從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水寫起,巧妙地選取了一個角度,列舉了飲水的幾種不同方式,指出“水,本來沒有任何的差別”,然后通過對比幾種不同境遇的人對水的感受,水到渠成地道出了生活的真諦:只有經(jīng)歷過生活磨難的人,才會體會到幸福的真正滋味。
【劉曉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