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沖入這黑綿綿的昏夜/為要尋一顆明星/為要尋一顆明星……”
最初讀到這首《為要尋一顆明星》時,我很詫異這竟出自徐志摩先生的筆下。之前對徐志摩先生的印象,還游弋在康河的柔波里。就這樣,他被我打上了多愁善感的烙印,我將其禁錮在“多情才子”的枷鎖中。
然而這首詩仿佛是打開枷鎖的鑰匙。“累壞了,累壞了我胯下的牲口/那明星還不出現(xiàn)/那明星還不出現(xiàn)/累壞了,累壞了馬鞍上的身手……”他在和無邊的黑暗搏斗著,奮力地找尋著“一顆明星”。然而,成功卻以死亡為代價:“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著一只牲口/黑夜里躺著一具尸首/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看到這一段時,我的心既迷惑又疼痛——他在尋找什么呢,尋找得如此執(zhí)著,如此不顧一切?!
胡適先生給了我答案,他這樣評價徐志摩先生:“他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概念: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囊簧臍v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
原來,他在尋找愛、自由和美!這就是他苦苦追尋,窮盡一生的信仰!
翻閱徐志摩先生的其他作品,我尋找到了他的信仰:“快上這輕快的小艇/去到那理想的天庭/戀愛,歡欣,自由——辭別了人間,永遠(yuǎn)!”他在虛偽丑惡的世界中掙扎著?!坝袝r階砌下蟋蟀的秋吟/引起我心傷,逼迫我淚零?!彼蛏鐣凝}齪流淚。然而他是堅定的:“任憑人生是幻是真/地球存在或是消泯/天空中永遠(yuǎn)有不昧的明星!”他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高尚。
徐志摩先生是謙遜而真誠的人。他和泰戈爾老人之間有著深厚的友情;他對羅素、狄更斯,甚至是對只見了二十多分鐘面的曼殊斐爾都懷有崇敬之情;他和林徽因、梁啟超等人之間的友誼,無不付出一片真心,傾注一腔熱血。這種真誠同樣表現(xiàn)在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他的詩既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在格律上又形成了一種清朗、低吟淺唱的音律美。那一首為眾人所喜愛的《再別康橋》就是典型的例子:“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他的離去也是輕輕的。
1931年11月9日,徐志摩先生墜機身亡,這位年僅35歲的傳奇詩人就在一場大火中“翩翩地在空際云游”了。他的一生如同一首詩那般優(yōu)美,他的離去也像是一首詩,他自己的那首《黃鸝》:“沖破濃密/化一朵彩云/它飛了/不見了/沒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徐志摩先生飛了,不見了……我們只能懷念他,帶著春光,帶著火焰,帶著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