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議論散文是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是我國古代文章的軸心。所謂“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多體現(xiàn)在古代議論散文中。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古代議論散文已經(jīng)發(fā)展得相當完善了?!爸T子百家”的文章都屬于古代議論散文的范圍。如語錄體的《論語》《孟子》等,這種議論散文基本上沒有完整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另一種是論文集形式的《墨子》《莊子》《韓非子》等,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題目、明確的主題,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開頭結(jié)尾都很講究。
從秦漢開始,古代議論散文有了新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大量的單篇論文,體裁也趨于多樣化,主要有論(《過秦論》《六國論》等)、說(《師說》《捕蛇者說》等)、辯(《諱辯》《桐葉封弟辯》等)、原(《原道》《原君》等)、書信(《答李翊書》《答司馬諫議書》等)、贈序(《送東陽馬生序》等)等。
我國古代議論散文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說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fā)來進行。二是文字簡約,讀之常有字字珠璣之感,為文者不可不學。
閱讀古代議論散文時,學生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從了解時代及作者入手
分析一篇古代議論散文,必須了解作者和他所生活的時代。因為即使是同一時代的作者,由于他們不同的遭遇使得他們的作品體現(xiàn)著不同的思想。另外,作品是隨著作者思想的發(fā)展而變化著的,因而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上的差異。
因此,分析一篇古代議論散文,必須具體了解這一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這一時代的社會生活情況以及作者在特定時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狀況等。
二、從分析篇章結(jié)構(gòu)入手
古代議論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確定的主題思想來寫某一件事或論述某一問題。因此,一篇古代議論散文的結(jié)構(gòu)取決于它的主題思想的邏輯結(jié)構(gòu)。為了把握思想內(nèi)容的邏輯結(jié)構(gòu),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節(jié)的基礎(chǔ)上,再進行抽象的邏輯分析。
學生要掌握不同類型的古代議論散文的文體特點。如“論”是析理推論的古代議論散文,相對來說要求邏輯清晰,論證嚴密;“說”是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古代議論散文;“辯”的文體特點是駁證一個錯誤的論點或論證某些事實;“原”是探源的意思,即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的考察和探討,理論性比較強。只有從這些不同類型的古代議論散文的結(jié)構(gòu)入手,才可以讓我們更方便、更直接地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三、從分析藝術(shù)形象入手
許多古代議論散文是借助于事例的簡述,形象地描繪來闡述觀點的,那么分析這些藝術(shù)形象對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分析古代議論散文的藝術(shù)形象,就是分析其中例證的特點和表述。如韓愈的《原毀》,其客觀形象就是文中用形象化方式表述的例證。它的正面例證是那種見賢思齊的人物類型,反面例證便是幾種妒賢嫉能、黨同伐異的人物類型,正反對照,反復比較,從而生動地說明了誹謗的緣由和丑惡。又如歐陽修的《與高司諫書》,信中正面批評揭露諫官高若訥文過飾非,顛倒黑白,“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但作者并沒有具體描繪高若訥的丑惡嘴臉,而是反復論述高若訥的行為動機和后果,論證高若訥不是真君子、好諫官,揭露他品質(zhì)的卑劣、內(nèi)心的骯臟。
四、從分析文章語言入手
中國古代議論散文在語言上的主要特點是文字簡約,讀之常有字字珠璣之感,同時又極富魅力,哲思妙語俯拾皆是,很值得學生用心品讀,細細咀嚼。
作者用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讀者從讀懂字句開始接觸作品,最后要欣賞它的語言藝術(shù)。由于古代議論散文大多屬于文學性強的散文,因而掌握語言的藝術(shù)和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
【閱讀訓練一】
深慮論
□方孝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以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quán),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畿,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y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謀子也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shù)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jié)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茍不能自結(jié)于天,而欲以區(qū)區(qū)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選自《古文觀止》)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變封建而為郡縣(封邦建國)
B.方以為兵革可以不復用(兵器)
C.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治理亂世)
D.籠絡當世之務(包攬)
2.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內(nèi)容或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秦代吸取周代的教訓,改變封建制為郡縣制,于是加強了中央極權(quán),卻因放棄了兵器而失去天下。
B.漢代吸取秦的教訓,鎮(zhèn)壓了王國叛亂后,又把郡縣制恢復為封建制,從而穩(wěn)定了政局,安定了天下。
C.宋代吸取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的教訓,大力削弱武將的兵權(quán),結(jié)果導致宋代軍隊戰(zhàn)斗力很弱,被周邊政權(quán)所困擾。
D.魏代和晉代,因為能夠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訓,積極改進他們的統(tǒng)治策略,因而都有效避免了封建制和郡縣制的危害。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主旨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家發(fā)生禍亂或者遭到覆滅的命運,主要是因為建國者的智慧有限,不能運用謀略來防患于未然。
B.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僅靠一點智謀是不夠的,必須用非常誠懇的態(tài)度,修養(yǎng)德行,從而感動上天而獲得庇護。
C.歷代的滅亡,根本原因在于每個朝代都產(chǎn)生了自己策略上的失誤,前朝的教訓雖然吸取了,但本身的問題卻被忽略了。
D.凡能遠慮的國君,一定能夠找到為子孫后代積累大德的辦法,因而上天特別眷顧,即使他是一個不成材的繼承者,上天也不想使他滅亡。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豈工于活人而拙于謀子也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訓練二】
梅圣俞①詩集序
□歐陽修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自喜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nèi)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②為吏,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困于州縣,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yè)。其家宛陵,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jīng)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悅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fā)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fā)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
(選自《四部叢刊》)
[注]①梅圣俞:梅堯臣,北宋詩人。少年舉進士不第,仁宗時賜進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蔭(yìn)補:子孫因前輩功勛而得官為“蔭”,官吏或缺被選充職為“補”。梅堯臣26歲時因叔父梅詢蔭補為太廟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時任宰相。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蓋愈窮則愈工(生活貧窮)
B.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C.猶從辟書,為人之佐(接受某部門長官的聘請)
D.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推薦)
2.下列各組句子中,均說明詩文“愈窮則愈工”的一項是()
①內(nèi)有憂思感憤之郁積
②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
④其為文章,簡古純粹
⑤殆窮者而后工也
⑥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zhuǎn).①②⑤
3.下列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陽修為已故摯友梅圣俞的詩集寫此序言,重點不在評梅詩,而在對梅圣俞一生懷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詩集序》從議入手,提出“窮而后工”的論點,然后擇要介紹梅圣俞的生平,進而引發(fā)作者感慨。行文先議后敘,轉(zhuǎn)換自然。
C.第二自然段寫“長老”“世人”都驚異于梅圣俞的詩才,這些并非閑筆,從正面肯定了梅圣俞詩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憐友惜才,將梅圣俞設(shè)計為“御用詩人”,固然有情感深厚地為友人鳴不平的意思,但多少顯露了他的思想局限。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fā)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古代議論散文的閱讀》
閱讀訓練一:
1.C(安寧與動亂)
2.C(A項放棄了兵器錯。B項漢代發(fā)生王國叛亂是在封邦建國之后,政局也并非因此而穩(wěn)定。D項“有效避免”,文中并未提及)
3.B(A項不是因為智慧有限,如果失去民心,有違天道,任何智謀都是沒有用的。C項根本原因不能說是策略的失誤,而是民心向背問題。D項一定能找到為后代積累大德的辦法,文中無根據(jù),“上天也不想使他滅亡”錯,是上天不想立即滅他)
4.(1)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2)難道是善于救助別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嗎?這是善于謀劃人事而不善于謀劃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