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絡組成部分之一的移動終端,正在變成一個龐大帝國,宣告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已經到來。
場景一
上世紀40年代,在二戰(zhàn)的隆隆戰(zhàn)火中,一名德國通信兵正在戰(zhàn)場上緊張地使用一個無線通信工具來聯(lián)絡軍情。這個工具有一個中號熱水瓶大小,聽筒和話筒為喇叭形,具備雙工撥號通話功能。不久,曾因發(fā)明電話而廣為人知的貝爾實驗室,造出了一部“移動通訊電話”,但它實在太龐大,只能塵封在實驗室的架子上。
場景二
2002年3月14日,英國雷丁大學信息控制系教授凱文·沃威克在牛津接受手術,成為世界人機合一第一人。一塊邊長為3毫米的芯片被植入他左腕的皮下,芯片上有100多個電極,與他手臂主神經相連,以接收神經脈沖信號。芯片再通過直接連接或無線連接的方式,把神經脈沖信號發(fā)送給電腦和智能化設備。
場景三
2007年3月2日,中國信息產業(yè)部發(fā)布了一條名為“中國聯(lián)通公司申請停止北京等三十省(自治區(qū)、直轄市)198/199、126/127 128/129無線尋呼服務所涉及問題”的消息,意味著曾經風光一時的尋呼業(yè)終于退出歷史舞臺。在其最紅時,腰別BP機儼然成為大眾潮流的標志。然而,后來居上的手機,以其便利性和個人性,沒有懸念地搶走了BP機的生存空間。
場景四
2010年7月11日,蘋果上海直營店在陸家嘴正式開門。上午9時,上千名排隊癡守3天的蘋果粉絲將國際金融中心的廣場圍了好幾圈。許多蘋果粉絲興沖沖駕車數(shù)小時從周邊趕來,甚至甘愿住帳篷、吃外賣。在1500平方米的直營店里,蘋果公司準備了80臺Mac臺式電腦、100部iPod隨身聽和60部iPhone手機供顧客體驗,另有175名員工提供現(xiàn)場服務,場面頗為壯觀。
場景五
Dayld,30歲,心理學專業(yè),一家大型IT終端企業(yè)的u1(User Interface,用戶界面)設計師,正在負責一個移動終端人機界面開發(fā)的項目。上午,他和產品經理、軟件工程師,用戶體驗專員,交互模型開發(fā)人員、軟件測試人員等開了項目的開工會。Dayld發(fā)現(xiàn),以人為本的UI設計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從一開始就介入到產品開發(fā)流程中。
大爆發(fā)
1973年4月,當摩托羅拉公司的馬丁·庫帕站在紐約街頭,拿著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家伙打了世界上第一通移動電話時,他可能想不到,歷經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演變,手里的厚磚頭會變化出無數(shù)分身,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移動終端時代。
按照正式的說法,移動終端是指“在移動通信設備中,終止來自或送至網絡的無線傳輸,并將終端設備的能力適配到無線傳輸?shù)牟糠?。?/p>
在這個技術味道十足的概念背后,是一個令人激動不已的世界。
除了本來就接入網絡的PC、手機、電視以外,手表、MP3、相機、電子閱讀器甚至廣告牌、汽車和電表,都在迫不及待往自己體內植入通信上網功能。目之所及,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都儼然成為網絡終端的后備軍。事實上,連“非典型”電子產品也開始趕這股潮流。最新的消息是,耐克公司推出的Nike+跑步鞋,通過植入傳感器跟蹤跑步信息,然后發(fā)送到使用者的iPod上。該產品還有自己的社交網絡,可以自動發(fā)推至Twitter,還可以發(fā)送狀態(tài)更新至Facebook。
而且,同一功能的終端形態(tài)也越來越多。僅手機而言,外觀多姿多彩,針對特定人群如自領、商業(yè)精英、時尚青年、女性、老人、兒童等等的個性化、定制化手機層出不窮。
更引人注目的是,不同功能的終端交叉產生出越來越多的混血兒。正在引領風潮的平板電腦就是融多種要素于一體,在智能手機、上網本之間開辟出一個新的中間形態(tài),正如當年的MID。
根據(jù)分析機構In-Stat的研究,如今的便攜式終端正在呈現(xiàn)多網絡特性和多重功能特性:
首先,個人移動終端設備除了手機的固有特性(可以接人移動網絡)之外,這些終端設備還被要求可以接入wi-Fi、wiMAx,接收廣播電臺、GPs信號,甚至于具備可以接收廣播電視的特性。
其次,各類終端基本都具有以下多媒體特性,攝像頭(拍照和錄像)、音樂播放、視頻播放、GPs導航、游戲等娛樂或者通信功能。
電子產品也好,非電子產品也好,無可否認的是,三十多年的時間里,移動終端家族正在加速進化成一個疆域遼闊、種族眾多、兼收并蓄并且不斷擴張的龐雜帝國。
從1875年貝爾的第一部電話,到摩托羅拉的第一部手機,從曾經一枝獨秀的BP機,到今天千姿百態(tài)的移動終端——移動終端帝國的崛起,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一些不適應時代要求的產品不得不黯然謝幕。
上世紀40年代末期,致力于機器翻譯研究的美國人,引入了雙語電子詞典或稱“機讀詞典”。1985年,世界上第一臺實現(xiàn)詞典內容電子化、檢索自動化的機器問世,并在消費市場掀起一股熱潮。然而,2000年前后,在手機和互聯(lián)網開始普及之時,電子詞典逐漸暴露了其資源浪費和查閱不便的弊端,加上廠商不尊重消費者的虛假宣傳,這個和手機前身起源于同一時代的產品,終于走向衰落,與手機今日的繁榮形成鮮明對比。
回首上世紀,從笨重到輕盈,從頗費周章到直接易用,從千篇一律到豐富多彩,移動終端的優(yōu)勝劣汰史也是一部走向人性化和個性化的歷史。正是循著這條主線,移動終端不斷加速前進,直至迅速誕生今天的帝國。
移動終端的大爆發(fā),是人類社會需求和供給合力的產物。
國際互聯(lián)網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機構Internet World Stat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09年6月,目前全球網民總數(shù)為17億(全球人口總量為67億)。而調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此前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網民數(shù)量將達到22億,其中亞洲網民數(shù)量將占到43%。另一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球移動用戶總數(shù)已達到45.9億,每年新增用戶接近6億。
依賴互聯(lián)網和移動通信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人的生存常態(tài),以至于很多人離開網絡和手機都會不知所措。網絡化生存的巨大現(xiàn)實讓更多產品都開始迎合這一趨勢,如果它們不成為網絡的一部分,自身也將面臨被替代和遺忘的風險。
更何況,這些產品本身就存在互聯(lián)互通的需求。當你用數(shù)碼相機拍一幕絕美風景或突發(fā)事件現(xiàn)場時,將其上傳到網絡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想法。當你在戶外而不是跑步機上運動時,不僅想知道自己的卡路里狀況并獲得實時改進建議,也會想把自己的位置信息和感受傳給朋友。
技術和硬件生產能力的成熟,則從供給角度創(chuàng)造了這個帝國。當3G技術還在商用之路上各自生長時,傳輸速率更高、支持應用更廣的4G和物聯(lián)網概念已經從實驗室走到應用;納米技術不僅讓移動終端擁有更為玲瓏強勁的“心”,還能自由轉變成各種形狀,以聯(lián)發(fā)科為代表的手機芯片TK解決方案則改變了手機產業(yè)分工模式,降低了移動終端制造門檻,加速對市場需求的響應。移動終端的生產能力讓滿足“連續(xù)性需求”成為可能,無論尺寸、外觀還是功能,從而衍生出無限的可能性。
移動終端時代,還將怎樣突破我們的想象力?
以人為本
公元2世紀初,一個帝國的疆域東到美索不達米亞,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顛,北至喀爾巴阡山脈和黑海北岸,讓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海,這就是急劇擴張的古羅馬帝國。
然而,對于任何一個龐大的帝國而言,遼闊的疆域都潛伏著危險。尼爾森在《羅馬帝國》一書中認為,由于羅馬世界范圍廣大,外來種族眾多,種族的無節(jié)制混血使得羅馬主體式微,最后連穩(wěn)定的精神和道德標準都失去了。盡管歷代有著形形色色的解釋,但在羅馬帝國衰亡的過程中,擴張?zhí)觳⑷狈φ夏芰Γ冀K都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遙隔千年,羅馬帝國的興衰對正冉冉升起的終端帝國提了一個醒:為避免泡沫的風險,龐雜的終端帝國也需要一個統(tǒng)攝之魂。
蘋果在終端上的成功讓無數(shù)人探討其奧秘。1997年,重回蘋果擔任CEO的喬布斯,推出了著名的《Think Different》廣告,來傳遞蘋果的價值觀:“Think Different是什么?是那些具有獨立的思想的人;是那些有勇氣拋棄世俗的眼光特立獨行的人;是那些具有空杯心態(tài)愿意學習新事物的人;是那些不甘庸庸碌碌、為了追求個人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人;是那些想改變世界的人?!盩hink Different的價值觀決定了蘋果公司的目標用戶群體。而蘋果公司則將全部精力放在那些“具有Think Dffferent價值觀”用戶身上,滿足他們的極致體驗。
正如一位蘋果粉絲所言:“對Think Different的用戶來說,他欣賞并且享受iMac一體機帶來的桌面空間的節(jié)省和簡潔,而不在意升級硬件的需求;對Think Different的用戶來說,他激動于MacBook觸摸板帶來了四指禪神技和OSX操作系統(tǒng)的高效易用,而不在意MacBook金屬外殼散熱功用造成的外殼溫度;對Think Diffent的用戶來說,他享受iTubes管理成千上萬的音樂,專輯和DJ的快捷方便,而沒有直接拷貝Mp3文件和目錄的需求,對Think Different的用戶來說,他享受iPhone帶來的掌中互聯(lián)網體驗,而不是當成一個U盤來拷貝文件?!?/p>
面對越來越挑剔的用戶,終端的供給者正在經歷考驗。正如近年來全球終端市場的格局變化所顯示的那樣,本位主義的技術官僚和簡陋的設計思想將被市場用腳投票,而能夠準確定位目標用戶、尊重目標用戶體驗、以人為本、將創(chuàng)意發(fā)揮到極致的路線正在成為新的法則——在這個帝國中,沒有人能面面俱到,但至少可以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那些曾經不受重視的UI設計師們,你們的新時代到來了。
“好產品的設計原則將簡化為:輕便、續(xù)航能力強、開放平臺、更大的內存、完善的網絡應用、足夠好的屏幕、優(yōu)雅的外觀、高效率的操作。”在國內的一個UCD(User CenteredDesign,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交流活動上,一名業(yè)內人士提出了產品的設計標準。
按照業(yè)界的看法,UI設計師會轉變?yōu)閁ED方向的產品經理和設計人員,從產品整體邏輯上介入設計過程,UI設計師從事的工作將包含:產品定義、鍵盤按鍵定義、ID設計可用性評估、交互設計、圖形設計、原型設計、用戶測試、軟件實現(xiàn)檢驗、全流程用戶體驗評估;
設計團隊將由現(xiàn)在的單純的UI設計部門,升級成產品設計部門,并且更需要具備社會學、心理學、傳媒、營銷等多領域知識的人才。
“以目標用戶為中心”的終端新法則還將被進一步強化,原因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終端價值正在向應用遷移。
正如很多人理解的那樣,iPhone的成功不僅僅在于終端功能的本身,更多的是開創(chuàng)了App Store這一新的服務模式,這是蘋果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無法被輕易模仿和復制的。
形成對比的是擁有輝煌過去的Palm公司,盡管在終端性能上表現(xiàn)出色,但其Web OS的研發(fā)周期過長和應用的匱乏,導致用戶熱情持續(xù)降低。
如果我們看看那些在App Store上取得成功的應用,就會發(fā)現(xiàn)“應用為王”將強化對用戶的重視:Foursquare提供了一種刺激用戶去晉級和獲取實惠的機制;植物大戰(zhàn)僵尸滿足了玩家在移動零碎時間里集中精力參與游戲的需求;名為“iChalky”的小應用,則可以將某個名人的腦袋安到一個只有肢體的火柴小人上,然后利用手機的重力感應左右搖晃令其擺出各種滑稽造型,滿足了年輕人喜歡惡搞的心理。
快速擴張的終端帝國將面臨一個演化歷史上的選擇,能否抓住“以人為本”的靈魂,將成為危險與機會的轉折點。而對于眼下終端混戰(zhàn)的參與者來說,以小克大、以弱勝強也并非不可能。時代之巔
1984年10月26日上映的《終結者1》讓人類的異化成為科幻電影的一個主流命題。對于一部分科學家和未來學者而言,人類才是毋庸置疑的終極終端,也將是終端帝國的最終統(tǒng)治者,而人機合一就是成為最終王者的途徑。
凱文-沃威克對于人機合一的體驗顯然很享受。這位大學教授的童年夢想來自于40多年前的一本書《終極人類》
(TheTerminal Man),書中一個8歲英國小男孩沉浸在半人半機器的“電子人”世界中,幻想在自己體內也植入一顆強大的“心”。40年后,他終于成為了“電子人”:“當我走向實驗室時,大門就自動打開了;經過走廊時,燈一下全亮了;走過正門時,電腦會和我打招呼,
‘嗨,凱文,你好嗎?…所有由電腦控制的房間都能識別他,并且在接到新郵件時通知他,自動下載他的電子郵件。在訪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他利用神經脈沖信號,在4000英里之外成功控制他實驗室內一臺電腦。
然而,這種人機合一究竟是不是一種異化?普通人是否愿意通過這種方式接入網絡?從“以人為本”的商業(yè)法則來看,這種以人為載體的終端很難規(guī)模化和商業(yè)化應用。
彷佛是一種折中,向人體直接植入機器的想法被更溫和的人機互動取代。比爾蓋茨曾宣稱:10年之內,人與計算機的交流將不再通過鍵盤,而是直接使用語言,甚至意念。2007年,日立公司開發(fā)出腦控電子裝置技術,只要做一做心算,或者心中哼一首歌,便能推動一列玩具火車前進,此項技術的一大好處就是不用在腦內植入感應器。
事實上,正如業(yè)內人士指出,技術的真實發(fā)展趨勢,往往與純技術的幻想有著巨大的差距。
19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對未來的預測是以電為動力的“電馬”將取代馬匹,拖著馬車走在20世紀城市的街道上,而天空中則會飛行著冒著長煙的蒸汽飛機……盡管現(xiàn)在看起來,這些預測很有些荒誕,但當時卻有實實在在的實驗案例。法國工程師阿代爾曾經于1890年制造出蒸汽飛機并試飛成功,比公認的飛機鼻祖萊特兄弟早了13年。
然而,從商業(yè)應用的角度看,蒸汽動力的飛機難以解決攜帶大量燃煤的問題,并且不容易獲得比較高的速度。而與汽車輪子相比,“電馬”需要先把發(fā)動機的活塞運動轉化為馬腿走路的運動形式,才能前進,能量利用效率是在太低。
低成本、易用、安全、符合用戶生活習慣、不與文化和精神力量沖突……假如未來有一個終極形態(tài)的終端,一定是符合人性的、能被大多數(shù)人接受和承受的。
微軟在沃頓商業(yè)技術會議(Wharton Business Technology Conference)上播放的一段視頻,展示的是未來lO年微軟將為生活帶來的變化——
沒有冷酷的金屬,沒有炫目的光芒,沒有神秘的藍調,沒有抽象的數(shù)字,未來科技沒有呈現(xiàn)“硬科幻”式的震撼,而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娓娓道出輕松和溫情;
自動顯示溫度的咖啡杯、分析植物成分的透鏡、像神筆馬良一樣在玻璃墻上畫出會叫的狗和會飄走的云、辦公桌上的虛擬顯示屏和鼠標、顯示目的地實時信息的登機牌、舷窗上的信息、隨時更新和播放視屏新聞的觸摸式電子報紙。當終端無處不在時,未來生活反而變得簡潔和質樸,正如視頻中無處不在的綠色花園。
相信很多人都會被這一暢想片段感動,因為科技回歸普通人的生活,為我們服務,融洽地成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
站在終端時代巔峰上的,將不是一個裝著芯片和機械手的人類,而是一個無論走到哪里都能用各種工具接入網絡的普通人。他需要的,只是自己的指紋、瞳孔和被尊重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