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飲食傳統(tǒng)中,就一直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何為原食?何為原湯?原湯化原食到底有沒有科學(xué)依據(jù)呢?
所謂“原食”,指的是淀粉類食物,而“原湯”,就是指煮這些食物的水。例如煮餃子、面條、餛飩,還有米湯等就是“原湯”?!盎?,一般理解為“消化”,現(xiàn)在認為“原湯化原食”是指這些湯能夠幫助胃消化這些食物,而且還會補充在煮食物時丟失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煮淀粉類食物時,其表面的淀粉會散落到湯中,當加熱到100℃時,淀粉顆粒會分解成糊精,能幫助消化食物。而且,面湯中還含有消化酶,在煮的過程中不會被破壞掉,也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湯可以幫助減少積食。
此外,喝原湯還有一定的補充作用。專家指出,面粉中水溶性的B族維生素很豐富,但在煮食的過程中,B族維生素會溶解到湯里。有報道稱,溶解在湯里的水溶性維生素可占原食物維生素的50%,因而喝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面食在烹調(diào)過程中流失的維生素。有的地區(qū)做米飯習(xí)慣先煮,然后撈起來再蒸,這樣會造成B族維生素的大量丟失,所以我們應(yīng)該直接煮米飯,就算要先煮后蒸,也要把米湯喝掉。
原湯有這么多好處,那么,什么時候喝最好呢?理論上,多是飯后喝,就像大家喜歡在飯后喝點粥一樣,量多少沒有嚴格限制。吃面類食物不容易產(chǎn)生飽腹感,所以容易越吃越多,因此肥胖者應(yīng)該在飯前喝,可以使人產(chǎn)生一定的飽腹感,不至于吃得過多。這也是為什么民間流行“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這條諺語的原因了。不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由于胃酸分泌較少,飯前喝湯會沖淡胃液,進一步影響食物的消化,所以不要在飯前喝太多的湯。
要知道,普通食物成分表上的營養(yǎng)成分,是指生食物的含量,真正進入人體的營養(yǎng)素要低于這個量,因為食物在儲存、加工中總會損失一些營養(yǎng)素。對于米、面及其制品來講,在烹調(diào)過程中,主要損失的是B族維生素等水溶性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B2。
實驗表明,由于擴散作用,水煮的面條和餃子有50%的水溶性維生素以及少量礦物質(zhì)和有助消化的輔酶會溶于湯中,因而喝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面條或餃子中損失的營養(yǎng)成分。
所以,今后在吃了面、餃子和湯圓等淀粉類食物之后,最好還是喝一些面湯。
不過,火鍋的湯卻不屬于“原湯”,因為在涮肉時會有很多油脂溶解出來,造成火鍋湯中油脂的含量太高,而且含有亞硝胺等致癌物質(zhì),長期飲用會對健康不利。
(作者系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食品學(xué)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