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竟然也會說謊。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記憶是大腦從各種講述、家庭照片和電視錄像畫面中拼湊出的。但是神經(jīng)學家和心理學家現(xiàn)在一起發(fā)現(xiàn),在這個拼湊的過程中,我們的頭腦會產(chǎn)生另一個“我”,這個“我”好像強迫自己迷惑,目的就是為了克服現(xiàn)實,讓記憶說謊。
實驗造出“兔子羅杰”
這是一個試驗中的場景:參加試驗的學生腦中出現(xiàn)了一個灰色皮毛、大門牙的動物形象。在別人的詢問之下,這名學生突然回憶起,他小時候遇到過這個動物——迪斯尼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兔子羅杰”。他還說,兔子羅杰還和他握了手,給了他一根胡蘿卜??墒窃囼炄藛T告訴他:這一切都是虛假的記憶。
這是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伊麗莎白·羅夫特斯做的一個試驗。她通過一個小竅門讓參加試驗的人產(chǎn)生錯誤的記憶:向每一個接受試驗的人展示一個虛構的迪斯尼廣告,在廣告中,小時候的試驗者正和兔子羅杰在一起。167名試驗者中的16%在自己的記憶中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錯誤記憶,在下一步的試驗中,這個數(shù)字上升到了35%。
研究者們還做了另一個更加成功的試驗。羅夫特斯把試驗者小時候和爸爸在一起的照片同一張熱氣球的照片合成到一起。每兩個試驗者中就有一個人回憶起自己搭乘熱氣球的“空中之旅”。事實上這從來沒有發(fā)生過。
“我們必須明確一點,”羅夫特斯說,“每天我們的大腦中都會有新的記憶產(chǎn)生。”
我們的記憶在不斷變化
人類的大腦常常被比作為一個電腦硬盤,記錄生活中的數(shù)據(jù)。這種比喻越來越不恰當。我們的大腦是一個高度活躍的器官,它過濾記憶、校訂,有時候甚至自己虛構,而且很容易被操縱——這是羅夫特斯最近通過試驗得出的結果。而我們的記憶就像一棟房子,不斷有裝修工人在里面拆東墻補西墻,換地毯或者掛起新的圖畫。所以當我們回憶度假的夜晚,只會越來越美妙;以前作出過的有疑問的決定也會在回顧中變得越來越有意義;而我們卻只能有限地信任法庭上的證人。
每一次回憶都不一樣
記憶構造了我們自己,同時也是家庭和社會期望的產(chǎn)品。
沒有一個人能記得自己剛剛出生時的情況。一直要到出生后的第二、第三年,我們才會有自己的記憶。直到這個時候“我”和“我”的記憶才慢慢開始發(fā)展。這時候的記憶還不是非??煽?,所以我們成年時也許會懷疑,自己早先時候的記憶是不是從別人身上得到的。
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因素隨著年齡和情況的不同起到的影響也不一樣。有一些階段對記憶的形成特別重要,如青春期。在這個階段內(nèi),青少年人學會講述自己的回憶,這樣能夠被自己的圈子接受。通過經(jīng)過修改的經(jīng)歷,他們訂正自己個性的形象。這樣的形象,一直到他們長大成人了也是深信不疑。
專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距離發(fā)生的時間越遠,我們的記憶和事實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懊恳淮位貞浀玫降臇|西都是不一樣的,”德國的神經(jīng)學家漢斯·馬科維奇說。記憶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被喚醒之后,逐漸會被修改,就像現(xiàn)在的人們喜歡在電腦里不斷修改外出旅游時拍攝的數(shù)碼照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