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魯克看來,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國家,只有不擅管理的國家;沒有不好的個人,只有不擅長管理的個人。
德魯克以管理學大師著稱于世,一生著作等身,但近年,許多他的追隨者卻更愿意將他定位為一位社會學家。追隨者認為,德魯克多年來對人性的關懷和剖析才是其作品想要表現(xiàn)的本質,而這一切,又恰恰是管理的根本。
在德魯克的理論世界里,管理的本質就是“管事務,理人心”。所以,他一刻也不曾停止過對人性的研究和探討。德魯克生前,《紐約時報》記者曾問他:“您自覺個人有什么長處呢?”他頓了一下,說道:“我若有長處的話,可能是對商業(yè)趨勢的預測能力和對人性的洞察力了。”
德魯克本人經(jīng)歷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他多元和平衡、寬容和選擇的人生態(tài)度,不滿足著書、教授及咨詢,始終保持一種客觀而超然、理智而務實的理念。本身的職業(yè)經(jīng)歷也使他產(chǎn)生了多元而自主的獨特思維及寬闊而開放的練達胸襟,自然對人生的處世態(tài)度和人性的多樣化有著深刻的認知,這些觀點及經(jīng)歷,都一一傾注在了《最后的完美世界》的字里行間。
從《最后的完美世界》中可以看出,德魯克對人性中的劣根性既不悲觀,也不憤慨,倒更像是一個紀錄者,將那段經(jīng)歷娓娓道來,在人與事物的互動中,人性的貪婪、腐化、泛濫、恐懼,居然戰(zhàn)勝了公義、道德、憐憫、愛心,因而使得人類墮落、社會崩解、價值扭曲、世界敗壞。
德魯克早期極欲以有效的管理來實現(xiàn)“自由而有功能的社會”,要實現(xiàn)有效的管理必須將自己的長處,透過有目的、有條理、有系統(tǒng)的工作付諸實踐。而長處必須以“反饋比較法”來理清自己的強項在哪。
“反饋比較法”是以18個月的目標與成果來自我檢視,哪些事是做對做好的,哪些事是應該做好卻未能做好,又有哪些事是不該做卻做了且又做得很好的?哪些事做錯了……借此來了解自己的長處,更為重要的是認知自己的價值觀是什么,尤其是核心的價值觀究竟是什么,從而將長處發(fā)揮建立在核心的價值觀上進而貢獻與績效發(fā)揮到極致,如此,我們才稱此為“有效性的管理”。每個人都能透過有效性的管理,有效地發(fā)揮自己時間的生產(chǎn)力、工作的生產(chǎn)力、組織的生產(chǎn)力、社會總體的生產(chǎn)力、國家整體的生產(chǎn)力以及全世界的生產(chǎn)力,才能獲致可能的“自由而有功能的完美世界”。這就是德魯克畢生的愿景。
本書成書于德魯克年屆七旬之時,大師已逝,不知他寫作此書之時,是否還堅持自己早年的論證,所有的完美與殘忍,我們唯有通過這本小說來窺視其一二?!蹲詈蟮耐昝朗澜纭分须[含了彼得·德魯克的這種哲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富或窮的國家,只有管理有效與否的國家。《最后的完美世界》也許永遠無法實現(xiàn),但并不代表沒有努力的空間,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反之,有了“有效性的管理”之后,教育和硬件的投資將是高生產(chǎn)力的有效依據(jù),成效才能獲得有效的保障。
未曾經(jīng)歷過其書中所述年份的人大概不會有太強烈的認同感,但是,正是這種史實似的紀錄,為我們展現(xiàn)了管理的精髓: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國家,只有不擅管理的國家;同樣,也沒有不好的個人,只有不擅管理的個人。在德魯克看來,對人性的剖析有助于有效管理的完美實現(xiàn),而《最后的完美世界》正是表達了這樣一種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