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農(nóng)夫來到城里一家餐館,向老板打聽是否需要青蛙,因為他家附近有成千上萬只青蛙。餐館老板聽后嚇了一跳,問農(nóng)夫為何有那么多青蛙。
農(nóng)夫回答說:“我家附近有個池塘,里面有成千上萬只青蛙。一到晚上它們就開始一起叫,我都快被它們逼瘋了!”
于是,農(nóng)夫和餐館簽訂了一項協(xié)議,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向餐館供應青蛙,每天100只。
可是第二天當農(nóng)夫再次來到餐館時,他手里卻只拎著兩只青蛙。
老板很奇怪:“不是說好每天100只嗎?其他的青蛙在哪兒呢?”
農(nóng)夫回答:“嗨,是我搞錯了。那么多的叫聲,原來就是它們兩個叫的?!?/p>
那成千上萬只青蛙從哪來的呢?
原來是人想出來的。
我們心里裝著放大鏡
寓言里的農(nóng)夫,大概是在某個睡不好覺的夜晚,給自己的耳朵“裝”了個聲音放大器,于是營造了成千上萬只青蛙的假象。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有一個“心理放大鏡”,作用卻常常不是為了把問題看得更清楚,而是用來放大煩惱。
一個農(nóng)婦,不小心打破了一只雞蛋。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這個農(nóng)婦卻想:一只雞蛋孵化后會變成一只小雞,小雞長大后變成母雞,而母雞又能夠下很多的蛋……如此想下去,仿佛自己已經(jīng)失去了一個養(yǎng)雞場,痛苦萬分。這是個已經(jīng)不好笑的舊笑話,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不自覺地使用心理放大鏡,對不如意之事恣意放大。
冬天,妻子囑咐加班晚歸的丈夫路過超市時記得進去買一個暖腳器,可是,丈夫回家時卻兩手空空。原來他忘記了,其實也就是忘記這么簡單,他跟往常一樣,下班便一路開車回家,記不起今天要買東西。妻子卻不會這么想,她會想:這么冷的天,他知道我總是手腳冰冷,只是他根本就不在乎我的冷暖。上星期也是如此……
忘記買東西這件事情被放大,甚至變成另一個性質(zhì)。網(wǎng)絡上有一封曾被多次轉(zhuǎn)的80后媳婦寫給婆婆的信,其中有這么一句話:婆婆,我知道你會盯著我。我也認了,但請你用眼睛就好,不要用放大鏡來挑我的毛病。家庭中的煩瑣細節(jié),無處不見的成員間的疏忽大意和瑕疵行為,天敵般的婆媳彼此自然會看得更清。媳婦偶爾賴床,即使沒辦法像包容女兒般理解為勞累,卻也不必放大為懶惰、沒有責任心、嬌生慣養(yǎng)等無可救藥的惡習而橫加指責,平添矛盾。許多原本好好的關系便是在這樣的放大中惡化的。
我們愛將小小的不快放大,有時候還自尋煩惱。心理學家為了研究人們的憂慮情緒,曾做了這么一個實驗:要求參與的被試者在一個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來7天內(nèi)可能發(fā)生的所有憂慮和煩惱都寫下來,然后投入一個指定的“煩惱箱”里。過了三周之后,心理學家讓他們自己打開這個“煩惱箱”,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其中九成的“煩惱”并未真正發(fā)生。
我們總愛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人生煩惱何其多!原來多是自己“想”出來的。一個懷疑自己丈夫有出軌嫌疑的妻子,對丈夫的行為舉止極度關注,往往總能揪出某些蛛絲馬跡,不管事實是否如此。若再把這些蛛絲馬跡疊加放大,夫妻關系自然要受到挑戰(zhàn)。
結(jié)果,你又給自己放了一箭
我們?yōu)槭裁聪矚g裝個心理放大鏡?表面上似乎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被潛在的或隱蔽的“暗箭”所傷。事實上,我們卻常因此被自己第二次傷害。
佛家有段很出名的關于第二箭的故事。
一天,佛陀問他的弟子:未受過佛法教化的人,每天吃飯、勞作、睡覺,經(jīng)歷生老病死以及種種煩惱;受過佛法教化的人,一樣每天吃飯、勞作、睡覺,一樣經(jīng)歷生老病死和種種煩惱。那么,受過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過佛法教化的人,有什么區(qū)別呢?弟子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佛陀說:“未曾受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感受就好像中了第一箭,中箭以后,他心里執(zhí)著于這一箭,愈來愈迷惑,愈來愈恐怖,就好像中了一支箭,又連著中了第二支箭,痛苦越來越大。而受過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之事,會平靜地觀察痛苦,再去消除它。他也會中第一箭,卻不會再中第二箭,甚至可以拔掉第一支箭?!?/p>
比如,病中之人,要承受身體的痛苦。而這時,人往往會憂慮,擔心病情,擔心耽誤工作,擔心不能照顧小孩,等等。這樣,他所承受的就不只是身體有病的痛苦了。如果說最初身體之痛苦,是射向我們的第一箭,那么后來添加的痛苦,就是我們自己射的第二箭。而受過佛法教化之人則不會有這第二箭之傷。
拔箭前,先停下繼續(xù)射箭
我們都以為煩惱是外界現(xiàn)實造成的,煩惱的大小取決于不愉快現(xiàn)實事件之大小。
心理學上有個“ABC理論”。其中的A、B、C分別是“外來激發(fā)性事件”、“個體不同的認知評價系統(tǒng)”和“外來激發(fā)性事件引起的情緒反應及行為”三個英文詞組的字頭。
這個理論認為,人會依據(jù)自己不同的認知評價系統(tǒng),對外來激發(fā)性事件進行不同的自我解釋或自我評價,最終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就是說,決定人情緒性質(zhì)的,不是現(xiàn)實生活本身,而是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同樣,決定我們情緒程度的,也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生活事件的態(tài)度。
消極的態(tài)度會使得我們對事件進行消極的加工,于是煩惱被放大,接著就有了第二箭和更多的箭刺傷我們。
生活在塵世,總難以避免第一箭之傷。我們怎樣救贖自己的心靈,才不至于接二連三地受傷呢?
佛陀對弟子的教誨是:塵世中人總是難免在受傷之后,一而再,再而三地給自己繼續(xù)放箭,只有修了佛理、受了教化之人,方能平靜察覺煩惱的箭傷,把箭拔走。而這大抵需要念佛、誦經(jīng)、修行、參悟。
我們大部分常人大概沒辦法立刻明了佛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至少要告訴自己,先別忙著放大事實,更別忙著繼續(xù)射箭,先去認識第一箭的事實,然后拔出。而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
農(nóng)夫若非為了抓青蛙,他也不會知道,原來讓他夜夜難以入眠的只是兩只青蛙。而如果他早去看看到底有多少只青蛙,大概聽起來就沒那么煩躁了。
在日常的各種關系和矛盾的處理中,認識第一箭的現(xiàn)實,往往就是指我們常說的“就事論事”。譬如,小茜與經(jīng)理爭吵的具體內(nèi)容,并不涉及個人恩怨;又譬如,孩子偶爾某件小事完成不好,并不意味著他某項能力的缺失。而得了軀體疾病的人,有時需要心理治療,或者現(xiàn)在有些心理治療師倡導“冥想療法”,大抵也正因如此。將傷害局限在第一箭那個難以避免的小傷口,這樣愈合起來便不會那么艱難。
據(jù)《家庭醫(yī)生》
責編/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