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朋友贈我一件瓶中船模擺件,其古樸精巧的造型,令我欣喜至極,視同珍寶,收藏在玻璃柜里,給原本單調(diào)的玻璃柜平添了些許古韻。細(xì)細(xì)品味中,我又覺得奇怪:朋友是怎樣把船模裝進(jìn)口小如豆的瓶腹中的?再三討教后得知,這種瓶中船模的制作工藝十分繁復(fù),有此雅興之人甚少。常人制作古船模,只需按圖紙的比例縮小,做到形神兼?zhèn)浔普婕纯?。而制作瓶中船模,不僅要有嚴(yán)格的比例,而且還需先在瓶外把船模大致做成,然后拆開,再用特制的長鉗子把配件一一夾進(jìn)瓶里,在瓶腹或瓶底用膠水一絲不差地照原型固定組裝,且櫓、桅、帆、槳等配件缺一不可。尤其是在瓶里用絲線給幾十條僅1.5毫米寬的篾片桁木打結(jié),非但要有耐心,而且還需竅門。
這件瓶中船模,名“五桅沙船”,為我國的沙、福、廣、鳥四大船系之首。沙船的發(fā)祥地在上海,它平底、方頭、方艄,適宜于淺水河灘上行駛,過去我國江蘇沿海到山東日照一帶常使用這類船。明代鄭和下西洋時乘坐的寶船也是沙船,此船模嚴(yán)格按410∶1的比例縮小,船上的釘鉚榫合,舷艙桅梁,一應(yīng)俱全,就連甲板上的絞纜盤、帶纜樁,桅桿上的繩樁,也同小時候見到木帆船上的一樣,只是微縮了而已。特別使人叫絕的是那五張帆上的幾十根棕色絲繩,被巧妙地扎在一起,穿在只有米粒大小的動索葫蘆里,而這些動索葫蘆的孔直徑僅0.4毫米大,比我們平常見到最細(xì)的繡花針0.6毫米直徑還要小,且還能拉動繩索,使帆能升能降,精巧絕倫。整條“五桅沙船”,大有“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波狂瀾,若履通衢”之神韻,極具收藏價值。
目前,各大城市的收藏市場中,鮮有如此精湛的瓶中船,對玩家而言,能夠收集和制作出如此耐人玩味的藝術(shù)品,確實不容易。
瓶中船據(jù)傳系源于德國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船長航海無聊時開始制作,后來逐漸完善發(fā)展,至今瓶中之船做工很精細(xì),少部分為仿真船,在船模愛好者中被視為袖中珍品。在西歐的很多港口城市經(jīng)常見到有此工藝船出售。做得相當(dāng)精彩,有的瓶中船傾斜在海水中,海面上還可見救生小船和穿著救生衣的落水人。
責(zé)編/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