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潘某是南寧人,2007年6月到南寧市某汽配公司從事電工工作,雙方簽訂勞動合同,期限至2010年6月30日止。2009年7月初,潘某以某汽配公司未為其繳納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險費及工資偏低為由,向某汽配公司提出辭職,離職手續(xù)已辦理完畢,當月工資也已結清,但汽配公司沒有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潘某遂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請求裁令某汽配公司支付其相當于三個月工資的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2400 元。
處理結果:
經審理查明,某汽配公司確實沒有為潘某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解除勞動合同前十二個月潘某的月平均工資為800元。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裁決,某汽配公司支付潘某相當于二個月工資的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1600元。
案例評析: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第四十六條第一項規(guī)定,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第九十七條第三款規(guī)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續(xù)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本案中,因某汽配公司確實沒有為潘某繳納社會保險費,潘某以此為由向某汽配公司提出辭職,解除雙方勞動合同,符合法律規(guī)定,某汽配公司應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施行前,未有法律對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沒有繳納社會保險費為由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應由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進行規(guī)范。因此,潘某的經濟補償年限應從2008年1月1日起計算。至2009年7月,潘某在某汽配公司工作滿一年零七個月,某汽配公司應支付相當于二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1600元。
專家建議:
《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后,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定情形較《勞動法》有所增加。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動者除可解除勞動合同外,還應獲得用人單位支付的經濟補償金。值得注意的是,經濟補償金的計算年限應自2008年1月1日起計算。此時點以前,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繳納社會保險費為由解除勞動合同,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沒有法律依據。用人單位要多學習勞動法律法規(guī),依法保障勞動者享有各項社會保險和福利等勞動權利,穩(wěn)定職工隊伍,提高生產效能,盡量避免勞動爭議的發(fā)生,維護和諧勞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