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約拿情結”
小馨從財經(jīng)學院國際會計專業(yè)畢業(yè)后,去了一家銀行工作,生活如水般平靜。28歲時,小馨第一次有了跳槽的沖動。當時同科室的小黃去一家小銀行當了個中層領導,同事們茶余飯后談論的都是小黃的待遇如何如何好。小馨聽到這些心里很不服氣:要是我有機會,肯定能干得更好。
半年后機會真的來了。一家銀行為在當?shù)卦O的分行招人,小馨的一個前領導向她伸出了橄欖枝,并開出了豐厚的待遇,聽起來處處都比小黃那個崗位好。小馨心動了。
小馨跟那邊的相關負責人見了幾次面,對方對她頗為賞識,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讓人不解的是,小馨最后竟然放棄了這次企盼已久的機會,仍然在原崗位待了下來。
你是不是也有過小馨這樣的經(jīng)歷?每個人都害怕失敗、渴望成功,這似乎是不變的真理。但你是否知道,其實每個人的內(nèi)心,害怕失敗的同時,隱約還有對成長和成功的害怕。就像小馨,在面對機會的時候,卻選擇了放棄和逃避。這就是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約拿情結”。
“約拿”是《圣經(jīng)·舊約》里的一個人物,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并一直渴望能夠得到神的差遣。神終于給了他一個光榮的任務,讓他去宣布赦免一座本來要被毀滅的城市——尼尼微城。約拿卻拒絕了這個任務,逃跑了。他不斷躲避著他信仰的神。神到處尋找他、喚醒他、懲戒他,甚至讓一條大魚吞了他。最后,他幾經(jīng)反復和猶疑,終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約拿”指代那些渴望成功又因為某些內(nèi)在因素害怕成功的人。而這種在成功面前的畏懼心理,就是“約拿情結”。它反映了一種“對自身偉大之處的恐懼”,是一種情緒狀態(tài),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本來能做好的事情,甚至逃避發(fā)掘自己的潛能。
有“約拿情結”的人內(nèi)心存在著某種沖突,正是這種沖突阻礙了他對成功和成長的追求。這些內(nèi)在沖突有時候可以被我們意識到,但大多數(shù)時候,它被壓抑在無意識當中。
“約拿情結”的表現(xiàn)
“約拿情結”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我們既想取得成功,但面臨成功時,卻又總伴隨著心理迷茫;我們既自信,又自卑;我們對杰出人物既敬仰,又總是懷有一種敵意;我們敬佩最終取得成功的人,卻對成功者懷有一種不安、焦慮和嫉妒的情緒;我們不僅躲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峰?!凹s拿情結”發(fā)展到極致,就是“自毀情結”,即面對榮譽、成功等美好的事物時,總是浮現(xiàn)“我不配”、“我受不了”的念頭,最終與成功的機會擦肩而過。
“約拿情結”的基本特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表現(xiàn)在對自己,另外一方面是表現(xiàn)在對他人。對自己,其特點是:逃避成功,拒絕承擔偉大的使命;對他人,其特點是:嫉妒別人的優(yōu)秀和成功,幸災樂禍于別人的不幸。
“約拿情結”產(chǎn)生的原因
我們大多數(shù)人內(nèi)心都深藏著“約拿情結”。心理學家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在我們小時候,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在面對各種事情時心中容易產(chǎn)生“我不行”、“我辦不到”等消極的念頭。如果周圍環(huán)境沒有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機會供自己成長,這些念頭會在我們長大后一直伴隨著我們。尤其是當成功機會降臨的時候,這些心理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因為成功也意味著挑戰(zhàn),要抓住成功的機會,就意味著要付出相當?shù)呐?,面對許多無法預料的變化,并承擔可能導致失敗的風險。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成功的機會,比如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競選學生會主席……但是在機會面前,多數(shù)人選擇了逃避。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
人的行為是由心理決定的,而心理活動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在很多國家的文化中,尤其是集體主義文化中,謙虛都是一種美德,大家都喜歡“低調(diào)”的言論和行為,討厭甚至敵視喜歡“唱高調(diào)”的人。所謂“槍打出頭鳥”、“高處不勝寒”。所以,人們出于安全的需要,往往會披上“謙虛”的外衣,隱藏自己的真實個性和想法,而去迎合社會中普遍流行的觀點和行為方式。如此也就放棄了自己成長的最高可能性,失去了棱角,最終成為平庸的人。面對無處不在的社會力量,只有少數(shù)人敢于打破平衡,認識并克服自己的“約拿情結”,勇于承擔責任和壓力,最終抓住機會并獲得了成功。
如何克服“約拿情結”
克服“約拿情結”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首先,我們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狀況,承認“約拿情結”的存在。在面對自己不愿承擔或不敢承擔的壓力時,要認真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告訴自己“你一定行”,在心里為自己積聚信心和能量,克服恐懼,最終展現(xiàn)真實的自己?!白咦约旱穆罚寗e人說去吧!”
克服成長的恐懼,也需要我們承認和接納自己的局限。即使失敗了,我們也是有價值的。只要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盡可能地發(fā)揮了自己的潛力,對于自己來說就是成長,就是向自我實現(xiàn)的邁進。
此外,我們還要認識到,成長是我們自己的事,不能一直等別人來發(fā)現(xiàn)我們,我們有責任主動展現(xiàn)自己,有責任為自己爭取一片更理想的發(fā)展空間。
“約拿情結”,說白了就是不敢向自己的極限挑戰(zhàn)。如果我們逼迫自己勇攀高峰,總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所有我們曾經(jīng)畏懼的東西,都會被我們踩在腳下!
(摘自《百科知識》)
“日本戰(zhàn)略之父大前研一預言中國未來: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于該國人的頭腦,而頭腦取決于讀書多少。在中國旅行時我發(fā)現(xiàn):城市滿街按摩店,而書店寥寥無幾,中國人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之際,在新浪微博內(nèi)熱傳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