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以來,北京、上海、廣州等27個省區(qū)市上調或計劃上調最低工資標準,部分省份的調整幅度超過20%。2010年也因此被稱為“最低工資調整年”。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月最低工資標準全國最高的是上海,為112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廣東,為9.9元。
政府主導的工資調整之外,近兩年屢陷“用工荒”的珠三角企業(yè)也紛紛加人漲薪潮,其中富士康和本田兩大產業(yè)巨頭的加薪尤為引人注目。
綿延起伏的漲薪潮,是對多年來民眾收入分配改革呼聲的回應。在制度層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起草修訂的《工資條例》能否在年內出臺,尤為焦點所在。
五年翻一番
自200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性被屢次強調。 2010年“兩會”期間,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如何把“蛋糕”分好體現的是“政府的良心”。
隨后,深化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被置于2010年重點改革任務中的突出位置。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則在多個省份進行不間斷的調研,研究收入分配規(guī)劃。
全國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近日稱,我國勞動報酬占比連續(xù)22年下降,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人保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日前公開表示,中國已基本具備實施國民收^倍增計劃的條件,應該在“十二五”規(guī)劃或者政府的工作計劃里面酌情考慮或者采取類似的做法。如果年均工資增長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
這番論述隱含了收入分配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居民收入要跟上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的步伐。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我國當前迫切需要通過國民收入增長來刺激國內需求、改善居民生活,但五年之內工資是否能實現倍增則需要觀察?!?/p>
高帆認為,工資增長涉及兩個關鍵問題:首先,勞動者工資在本質上是由勞動者和企業(yè)依據勞動力供求關系談判而確定的,在這個意義上,勞動者工資增長的速度會受到勞動力相對過剩、企業(yè)吸納能力、企業(yè)盈利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二,從刺激國內需求和改善居民生活的角度看,強調勞動者工資增長切忌落入“平均數”陷阱,因為收入不均等往往會導致工資增長速度與大多數勞動者的實際境遇改善之間存在偏差。
也有學者對加薪潮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表示擔憂。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防提醒說,解決收入分配問題,最重要的方面是初次分配,而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擴大就業(yè),建立好的勞動關系?!叭绻べY繼續(xù)上漲,正常的通脹率就可能更高,以致經濟過熱?!?/p>
蔡昉認為:“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從而縮小收入差距的途徑,是加快勞動力流動。目前流動已很正常,但勞動力流動還沒有帶來相應的身份變化,應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p>
千呼萬喚難出臺
國民收入分配改革雖已提出6年,卻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在此期間,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逐年走低,消費率持續(xù)下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已嚴重影響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進程。
公開數據顯示,1990年我國的基尼系數是0.35,而據世界銀行測算,我國2009年的基尼系數已上升到0.47,遠超0.4的警戒紅線,并且仍在增長中。據稱,收入最高的20%人群所占收入,相當于收入最低20%人群的8.3倍。
因觸及利益的重新分配,被視為收入分配改革標志性內容的《工資條例》同樣命運多舛。
在2009年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就表示,《工資法》正在醞釀之中。到了2010年,原定出臺的《工資法》由立法降格為行政規(guī)章《工資條例》,制度保障的剛性降低。
有消息稱,《工資條例》計劃已報送國務院法制辦,方案本身還在修改完善過程中。該方案雖然早已成型并六易其稿,但一些條款涉及的基本問題仍存爭議,在工資的調整范圍、決定及增長機制、工人加班工資基數、政府調控職能等方面缺乏共識。
3月5日,即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收入分配改革緊迫性的當天,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收入分配改革意見起草的專家組成員楊宜勇表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內有望出臺,“按照中央的要求,也是必須出臺的”。
3月21日,有媒體報道: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將《關于加強收入分配調節(jié)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上報國務院后被退回。這份文件發(fā)端于2004年,在2007年至2009年間前后舉行了6次征求意見討論會的細則。
兩個月后,《經濟參考報》報道說,《工資條例》遭壟斷行業(yè)央企極力反對,年內恐難出臺。
6月7日,人保部新聞處的相關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說:“緩一緩再說,現在不對外宣傳?!狈N種跡象表明,多方利益的博弈仍在膠著狀態(tài)。
稅制改革預期提速
收入分配改革的一整套方案中,壟斷國企收入分配改革、財稅政策改革、社會保障改革被稱作難度最大但調節(jié)效果最好的幾項,也是使《工資條例》發(fā)揮效用的配套制度。
其中財稅改革的作用被特別強調。
人保部建議,為建立企業(yè)職~2212資正常增長機制,一方面要繼續(xù)推行勞動工資集體協商,另一方面要探索稅收優(yōu)惠等措施在內的新思路。 2010年,稅制改革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主題就是世界主要國家財稅體制和深化我國財稅體制改革。
此后,財稅部門出臺了資源稅改革方案,房產稅改革、環(huán)境稅開征等均被列入議事日程,新一輪的稅制改革猶如箭在弦上。其中個人所得稅和房產稅的改革突出了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作用。
但減稅加薪的可行性仍未達成共識。
本刊記者5月間曾對珠三角的部分制造型企業(yè)進行過稅負調查,接受調查的企業(yè)大多表示稅負偏重,但對減稅前景并不樂觀。一家企業(yè)的財務部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目前財政吃緊,減稅的可能性不大。
在2009年的稅務稽查風暴中,全國稅務稽查收入1192億元,入庫收入超過2006年~2008年3年稽查查補收入的總和。2010年,對大企業(yè)的稽查風暴仍在繼續(xù)。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經濟學系副主任杜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減稅空間不大?,F在減稅主要是所得稅,金融危機后出臺過一些扶持政策,企業(yè)在這塊的負擔已不是很重。增值稅負擔比較重,但稅法本身是剛性的,沒有什么優(yōu)惠,要調整的話就要有大的動作,不太可行?!?/p>
另一方面,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后,出現了財權和事權不對稱的現象,財權上移、事權下移,地方債務危機已逐漸浮出水面,這也使得基層政府的減稅動力不足。
戶籍障礙亟待破解
如若上述種種難題都得以解決,《工資條例》順利出臺,勞動者的收入增長是否就有了一勞永逸的保障?
一些受訪專家認為,行政手段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勞工收入偏低問題。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李華芳對本刊記者說:“我認為由政府規(guī)定最低工資是不恰當的,應該由市場自由調節(jié)。政府關鍵是要保障勞資雙方在締結條約時的平等合約精神。如果能自由選擇,我相信收入不平等的階段會很快過去。政府過去的保障措施下,勞動者與企業(yè)的關系并沒有變得更平等,反而像廣東等較放開的地區(qū),這種情況得到了改善,勞工的議價能力也在提高。”
高帆同樣強調了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重要作用:“《工資條例》應突破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建立健全統(tǒng)一的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如何化解戶籍制度所導致的‘二元勞動力市場’格局,從而拓展勞動者和用工企業(yè)的市場對接空間?!?/p>
此外,工會的角色與作用亦被屢屢提及。
高帆認為,《工資條例》應突破的另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建立健全勞動者利益表達和實現的常規(guī)載體:“無論是勞動力市場完善,還是工會功能發(fā)揮,均涉及既定利益格局的調整,直接影響勞動者社會福祉的改善?!?/p>
“值得說明的是:勞動工資的集體協商應強調深化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即勞動力和資本均能夠充分動員和優(yōu)化配置,同時工會確實可以整合勞動力意愿和力量并與資方談判。只有這樣,集體協商才不會演變?yōu)橘Y方對勞方利益的‘單向度侵蝕’?!?/p>
加薪潮給珠三角與“世界工廠”帶來的沖擊已引起熱議。香港貿發(fā)局日前發(fā)表的調查指出,半年來,勞工短缺推動珠三角工資水平大升17%,再加上雇主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相應增加,企業(yè)生產成本增加4%至6%。
可以預見,勞動力成本的持續(xù)提升下,被倒逼轉型的“中國制造”將經歷艱難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