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自由 蘇格蘭 民族樂器 風笛 天籟之音
摘 要:電影《勇敢的心》通過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波瀾壯闊的一生,展現(xiàn)了備受奴役與壓迫的蘇格蘭人民對自由的無限向往與為之浴血奮戰(zhàn)的無畏精神,而貫穿影片始終的蘇格蘭民族樂器——風笛,更是以其空谷幽蘭一般的天籟之音,用蘇格蘭特有的風情使影片的主題得以強化并升華。
影片《勇敢的心》是一部悲壯的、融合血淚傳奇的史詩巨著,它將公元13世紀的蘇格蘭人民大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搬上銀幕,由澳大利亞著名影星兼導演和制片人梅爾·吉布森于1995年拍攝完成。影片描述了蘇格蘭的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梅爾·吉布森飾演)反抗英格蘭的殖民統(tǒng)治的英勇事跡。全片氣勢恢弘,情感真摯纏綿,情節(jié)跌宕起伏。在影片中我們不僅看到蘇格蘭的山脈、森林和村莊,凄婉的風笛和蘇格蘭人民在貧困痛苦中發(fā)出的反抗的凄厲呼號,更感受到了當時真實的生活和殘酷的斗爭,仿佛回到了那段歷史當中。
一、影片的音樂風格
影片配樂由曾創(chuàng)作過《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依舊》的大名鼎鼎的好萊塢電影配樂家詹姆斯·霍納擔綱完成。為了與影片背景完美融合,增強影片主題的震撼力和思想的穿透力,加深觀眾情感的共鳴,他特意選取了蘇格蘭民族樂器——風笛,作為影片配樂的主要樂器。
風笛音色淳樸甜美、純情動人、穿透力強,并以持續(xù)音見長,尤其是它的持續(xù)低音最富特色,即使在露天演奏也依然聽得很清楚。民間的風笛演奏極具歐洲鄉(xiāng)村風情的田園風格,與影片的時代背景和發(fā)生環(huán)境完美融合,激發(fā)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細微的感情變化。全片共18首配樂緊扣電影劇情的變化,無論是華萊士私訂終身的溫馨場景,還是奮力搏殺的宏大場面,都用溫情的蘇格蘭原駐笛音,一段段優(yōu)美的插曲催人心魄、讓人感動,使人情不自禁地心馳神往于那一片神秘而美麗的蘇格蘭土地。
此外,在世人心中,蘇格蘭風笛并不僅僅是一件樂器,它還是蘇格蘭高地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的代名詞。早在古代,蘇格蘭各部落便靠風笛聯(lián)系之間的感情,結(jié)合各部族的力量以維持其高地的傳統(tǒng)勢力以抵抗異族的侵略。風笛早已升華為蘇格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影片的音樂解析
影片開頭,悠揚的風笛聲將觀眾帶入了蘇格蘭高高的山嶺之上,帶到了青山綠水之間,帶進了樸實的蘇格蘭人民的生活之中。沒有低音襯托的小提琴在空靈中顯得憂郁,暗示了蘇格蘭人民備受壓迫的不幸生活。四支圓號不祥的和聲,顯示出統(tǒng)治力量的邪惡與強大。獨奏圓號在弦樂過渡后的演奏中,明顯帶有升騰的力量和振奮人心的旋律,這不僅是一種對英雄的期盼,更是對英雄必然誕生的預示;然而大提琴冷冷的對答,為這位英雄鋪設(shè)了艱難的道路。這首插曲是影片的序曲,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歷史的沉重感,預示了華萊士一生的奮斗歷程,為全片定下了基調(diào)。
華萊士的父親因為抗擊英格蘭的統(tǒng)治而犧牲了。在父親的葬禮上,村里的小女孩美倫摘了一朵紫薊花送給了小華萊士,他們相顧無言,只是靜靜地看著對方。這時風笛第一次響起了象征華萊士和美倫愛情的主題,本該輕快的風笛聲透著沉重感,它是那樣的優(yōu)美而哀怨,但悲傷中又孕育著希望。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都無法阻止人們對自由的向往。當天夜晚,村民們在華萊士父親的墓前,吹奏風笛以示紀念。蘇格蘭民族器樂在當時是為英格蘭殘暴統(tǒng)治者所禁止的,人們只能悄悄吹奏,而這一細節(jié)正體現(xiàn)出風笛在片中的意義——自由之聲。
時光荏苒,二十年后的一個鄉(xiāng)間婚禮舞會上,我們聽到了整部影片中最歡快的音樂,歡樂的風笛節(jié)奏明快、曲調(diào)跳躍。在風笛吹奏的洋溢著民族風情的舞曲中,人們暫時忘卻了苦難,盡情地歡樂。從這首曲子中,我們不僅聽到了蘇格蘭人民質(zhì)樸的歡樂,更聽到了他們敢于進行聲勢浩大的起義的力量源泉——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就在這個舞會上,長大成人的華萊士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村莊,見到了兒時的好友和已經(jīng)長得亭亭玉立的少女美倫。這時,兩人的愛情主題又出現(xiàn)了,只是這一次它不再那么緩慢而傷感,卻帶著愉悅的色彩,象征他們的甜蜜愛情。幽靜的夜晚,山岡上一對戀人促膝而坐,配上優(yōu)美的愛情風笛,不由得讓人陶醉而感動。
隨后的秘密婚禮中,弦樂與長笛的合奏同風笛交相呼應,代表了兩人心靈的融合與纏綿悱惻的愛情。在這六分多鐘的時間里,畫面中沒有任何語言,只有音樂在流淌。此時無言,卻用音樂使山川樹木也交相感應,讓情與景都完美交融。
可惜好景不長,美倫受到統(tǒng)治者的迫害而被殺。此時的樂曲,固定節(jié)奏的定音鼓制造出了危急的氣氛。美倫被綁在木桿上,眼里流露出無助的淚水,哀怨的女聲似乎是她的挽歌。這一切終被邪惡的獨奏圓號所吞沒——明晃晃的匕首指向美倫的喉頸——不和諧的交響終于將樂曲送至定音鼓那奪人心魄的致命一擊!
接下來的一段音樂曲調(diào)為之一變,第一次展現(xiàn)出英雄的風采。風笛,此刻變成了勇氣的風笛、戰(zhàn)斗的號角,召集人們起來反抗,蘇格蘭人民覺醒了。在與英格蘭軍隊進行首次戰(zhàn)斗中,隨著定音鼓堅定有力的鼓點,起義軍在風笛的領(lǐng)導下,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戰(zhàn)斗。這是一段極富特色的戰(zhàn)爭音樂:描寫蘇格蘭人的只有一支風笛,看來似乎形單影只、勢單力薄,但是它卻頑強地抗爭著;樂曲間,弦樂隊時不時闖入進來一條極不和諧的旋律,表現(xiàn)出英軍肆虐的反撲。伴隨著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幾條主線交織在一起,難解難分。這一段音樂,將蘇格蘭人民抗擊奴役統(tǒng)治的歷史濃縮成一幅永恒的戰(zhàn)斗畫面,可謂精彩至極。
英王長腿愛德華為了爭取集結(jié)部隊的時間,假意派王妃去和義軍和談。豈料王妃卻被華萊士的勇敢、正氣和魅力所吸引,深愛上了這個“叛賊”。在此時的配樂中,作曲家用顫抖、舒緩、曲折繼而厚重悠長的樂曲表現(xiàn)了她矛盾的內(nèi)心和深沉的愛。當義軍獲得了北英格蘭的勝利之后,眼看形勢極為有利,華萊士卻受到了貴族的出賣。大提琴與隨之呼應的獨奏圓號表現(xiàn)出華萊士的悲憤和無奈,弦樂零星幾點,展現(xiàn)出一派悲涼的景象。最后,風笛又緩緩地登場,伴隨著如同天際傳來的人聲給失敗的義軍于無盡的撫慰。
隨著華萊士將背叛的蘇格蘭貴族一一處死,風笛以更快的速度、更激進高昂的旋律,旋風般的把英雄的事跡傳遍蘇格蘭大地。此時飄逸、充滿活力、大氣悠遠的風笛,配以華萊士獨自奔跑于蘇格蘭群山之巔的畫面,突顯了華萊士這位蘇格蘭之子自由奔放、英勇無畏的英雄形象。
由于蘇格蘭貴族們又一次的出賣,華萊士終被英王捉住。在華萊士拒絕認罪,要被酷刑處死時,我們聽到了影片的終曲,這也是影片中結(jié)構(gòu)最完整的一首樂曲。首先由獨奏圓號反復吹奏相同的三音級進的旋律,整個樂隊以不斷豐富的配器與推波助瀾的和聲來襯托表現(xiàn)蘇格蘭寬廣、雄偉的景色;隨后風笛以高亢的基調(diào)拉出了英雄的主題,這其實就是愛情主題的再現(xiàn),但在這里,它揮去了所有的陰霾,顯得無比輝煌,在這里,它已經(jīng)成為了自由的贊歌。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一幕,受盡酷刑的華萊士躺在絞刑臺上,用盡全身力氣發(fā)出的最后的吶喊:“自由!”此刻,隨著一聲寧死不屈的吶喊,華萊士由一個民族英雄幻化成了一種精神——一種奮勇拼搏、不惜犧牲的自由的精神。之后樂曲中的英雄主題再現(xiàn),與蘇格蘭宏偉景色主題交織在了一起,形成了全片配樂中最振奮人心的高潮。隨后合唱加入,旋律變得舒緩優(yōu)美,這是對最高貴的愛情的贊頌。長達七分半鐘的終曲,涵蓋了全篇的劇情,并給了片子一個有力的結(jié)尾。
令人覺得可笑而欣慰的是,在影片最后,卻看到了蘇格蘭人民在華萊士的自由精神感召下的奮起抵抗。與其屈辱地活著而備受奴役,倒不如為了追求自由奮起而戰(zhàn)、至死不渝——這便是華萊士的自由精神,這便是蘇格蘭風笛中蘊含的不屈力量。影片結(jié)束,不禁想起海明威《老人與?!分械脑?“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毀滅他,但就是打不敗他?!比A萊士是死了,但他沒有敗,他的精神更是與世長存、輝耀千古、光照后人。影片中蕩氣回腸的蘇格蘭風笛聲,正是體現(xiàn)華萊士精神的一種自由之聲、人性之聲,一種靈魂深處的天籟。
“你的心是自由的,鼓起勇氣去追尋它?!薄缧∪A萊士夢到死去的父親告訴他的那樣,一顆心如果充滿著自由的信念,那么這顆心將會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作者簡介:張敏、孫曉丹、盧冰,河北北方學院藝術(shù)學院講師。
①溫斯頓·丘吉爾.英語國家史略[M].薛利民,林林譯.北京:新華出版社, 1985.
②閻照祥.英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③劉佳.淺談蘇格蘭風笛[J].藝術(shù)教育, 2007:(2).
④俞玉.笛聲裙影蘇格蘭[J].華人世界, 2008:(4).
(責任編輯:呂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