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邏輯地延伸到必須致力于讓所有中國人的生活都美好起來,都有尊嚴和幸福,中國才能真正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做出令人真正充滿敬意的貢獻
“今天,世界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希望!”
8年前,當中國以城市主題贏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時,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賓泰斯曾這樣感嘆。
8年后,當上海世博會開幕之際,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對上海世博會選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表示了敬意。
來自世界的感嘆與敬意,是因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上海世博會的主題,這個世博會歷史上第一個城市主題,讓被譽稱為人類文明發(fā)展重要驛站的世博,緊緊扣住人類當下面臨的共同課題——城市,如何真正成為讓人生活得有尊嚴、有幸福、有希望、有夢想的美好家園。
城市,幾乎是人類文明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一部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書寫城市故事的連續(xù)劇。工業(yè)、科技、文化、藝術,代表文明發(fā)展的各種主要元素,幾乎都是在城市展開。盡管從農耕畜牧走過來的人類,對田園牧歌的精神懷鄉(xiāng)已深入骨髓,盡管城市文明也永遠需要原野來滋養(yǎng)與守護,但都不會改變人口越來越向城市集中的趨勢。
但是,高度的城市化也逃脫不了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這不僅是因為污染、擁擠、冷漠等“城市病”的如影隨形,也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貧富不均、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緊張和對立,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而更加凸顯與放大。如何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如何使城市與環(huán)境不再互相對立而是融為—體,決定著城市化時人類到底是禍還是福。
這無疑是全人類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貞@一挑戰(zhàn)的“中國答案”,將對人類文明的走向產生深遠影響。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斷言21世紀對全人類最具影響的兩件大事,一是新技術革命,一是中國的城市化。
60年前,中國9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鄉(xiāng)村,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市化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而加速,并越來越呈現(xiàn)沖刺之勢。據2009年的統(tǒng)計,中國的城鎮(zhèn)人口已經達到了6,22億,城鎮(zhèn)化率提高到46,6%,預計“十二五”期間,將達到50%。這種統(tǒng)計口徑,應該沒有包括1億多戶籍未進城但實際上在城市工作生活的農民工,也不包括為數(shù)同樣龐大隨他們“流動”進城的未成年子女。
由此觀之,全球人口第一大國的快速城市化,這個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趨利避害給出的答案,多么的具有世界意義。
通過申辦、籌辦與舉辦2010年世博會,中國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回答,雖然切準了全世界的關切,產生全球共鳴,但首先是基于中國對城市化發(fā)展的自我反思。
30年來中國的快速城市化,創(chuàng)造了繁榮,提升了國民生活水準,但與此同時,城市也消耗了過多的資源,制造了太多的環(huán)境欠賬。從垃圾圍城到空氣越來越臟,從水荒電荒氣荒的周期性上演到“堵城”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擴散,從填湖毀林遣樓宇到歷史文脈頻頻毀于推土機,中國為城市化付出的環(huán)境資源代價不能不說是十分高昂。
不僅如此,中國的快速城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與積累著和諧欠賬。飆升的房價與保障房建設的滯后,令“蝸居族”的幸福感大打折扣。“蟻族”青年,對城市的夢想因太過艱辛與迷茫而黯淡。為數(shù)龐大的農民工,為城市的繁榮付出了汗水,但基本上不能分享繁榮,城市漂亮光鮮的樓宇挺立之日,往往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卷鋪蓋走人之時。
對此,中國政府有清醒的認識。以人為本,不遺余力地改善民生,改革收入分配格局、醫(yī)保社保網絡擴容擴面、建立住房保障體系、改革戶籍制度等社會政策都提上了日程。
所有這些努力,都是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的解答。今天,當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浦江兩岸,當上海這座中國最繁榮最具活力的都市云集起四海賓朋,我們必須清醒,世博園的美輪美奐不是全部的生活,北京上海的發(fā)展水平并不能代表中國。只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邏輯地延伸到必須致力于讓所有中國人的生活都美好起來,都有尊嚴和幸福,中國才能真正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做出令人真正充滿敬意的貢獻。
“生活更美好”,中國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