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上海世博會試運營的最后一天。我之前已經去過一次,但當天還是決定再去一趟,看看比上一次有什么改進。
我去看的兩場試運營都是人數(shù)相對較少的:21日是5萬人,26日是10萬人,而26日前的那個周末是有50萬人。
兩天的共同點是,都下雨,而且是很大的雨。運營方面有什幺區(qū)別嗎?好像不是特別明顯,除了一些商店里的物價下降了,比如礦采水。我注意到的最明顯的區(qū)別是,10萬人排出的隊要比5萬人長得多:而且26日開放的館的數(shù)量是21日的四五倍。
我拍了一張照片;在雨中,人們撐著傘一個挨一個在某個館的門口排起了密集的隊伍,差不多有一個街區(qū)長,然后拐過角落,又排滿了另一面。照片里拍不下的是,在館旁邊的步行橋下,還有兩倍于照片里長度的隊伍……
天吶。
寫這些并不是想批評什么。中國有這么多人,大家又都想來看世博會。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只是在想,這個館該怎么應對預計會有60萬參觀者的高峰日啊!
我估計,在人最多的日子里,外國人就寧愿不去了,特別是旅行經歷豐富的外國人——如果你已經去過泰國、澳大利亞,就沒必要排幾個小時隊去看模擬的泰國和澳大利亞了。但尚沒有出過國的中國人就不一樣了,世博會更多是他們應該去看的。
去了世博會兩次之后,我還得出了一個相當肯定的結論:就是吸引參觀者最多的是歐洲館,其次是大洋洲和美洲館,再次是中國館附近的館,最后是亞洲館。仔細想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是有原因的。大部分的世博參觀者從未離開過中國,另有一部分沒出過亞洲,因此他們一定會利用世博會的機會去了解離自己最遠、最陌生的國家。
但無論如何,英國館似乎是所有人都愛的館之一。至少是在當天,它門前排的隊伍最長:從館門口沿“種子圣殿”邊排一長溜,直到附近的街上,蜿蜒蛇行,延伸到街邊的公共花園里,在花園里又沿其中的一幢小樓排一圈……
當我找到排在最后的那個人時,已經完全看不到“圣殿”了。
想想,如果再有50萬人進來的話……
同樣在那天,我看到《中國日報》上刊登了一篇關于排隊的幽默文章,不但對排隊表示了樂觀情緒,還認為排隊也許有助于你未來的幸福:
“研究表明,人們在相遇后的頭三秒內就會決定與對方建立什幺樣的關系。如果典是這樣的話,那么當你在上海世博會排隊的時候,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邂逅浪漫。你在排隊等候的時候會希望找到浪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