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華陽范氏,為蜀中史學世家。與其叔祖范鎮(zhèn)、長子范沖俱為當世史學名家,號稱“華陽三范”。范鎮(zhèn)與大史學家司馬光相交,“鎮(zhèn)平生與司馬光相得甚歡,議論如出一口?!雹俜蹲嬗砩铣屑覍W,復師事司馬光,能夠接受到正統(tǒng)儒學教育和史學訓練,考中進士后,隨司馬光在洛陽纂修《資治通鑒》十五年,哲宗時又參加《神宗實錄》的修撰工作,②在當世史名甚重。而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洛學興起之時,他與二程兄弟之間也交誼甚深,其學術也頗受理學影響,“范祖禹的學術與洛學有不少相近之處?!雹垡驗檫@兩方面的機緣,范祖禹既能師承司馬光修習治史之法,又能吸取二程洛學思想,以理論史,遂得自成一家。
范祖禹一生史著豐富,曾參與《資治通鑒》、《神宗實錄》、《神宗正史》的修撰,另外還自著《唐鑒》、《帝學》等,其中尤以《唐鑒》最能體現(xiàn)理學家義理化史學的目標。唐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代,同時也是離宋代最近的盛世,取鑒唐代的歷史,思考新朝的治理,唐史研究成為北宋史學的熱點。取鑒唐史以資新朝政治成為眾多唐史論著的共同特點。范祖禹撰寫《唐鑒》就是要將新義理融入舊歷史中,以史論彰顯理學的主張。因而此書一問世,就受到理學家們的高度稱贊,使《唐鑒》在當時史學界的地位與程頤《易傳》在經(jīng)學界的地位相當,都是“理正詞直”,可以“追配古作”。④程頤更是認為《唐鑒》中的史論是“自三代以后無此議論”。⑤
《唐鑒》原本十二卷,今本二十四卷,為南宋呂祖謙作注時所析。全書上起唐高祖起兵,下訖朱溫纂唐,是一部編年體的簡明唐代興衰史。全書分為史事與史論兩部分,全書史事332條,史論294條,皆先列史事,再發(fā)議論。在編纂體例上是史論結(jié)合,在編纂思想上則是以理論史。全書以義理入史,以史論闡明天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⑥
第一,在國家治理上,取鑒唐史,總結(jié)“治道”,以為新朝政治之借鏡?!短畦b》的編寫,范祖禹自言是“稽其成敗之跡,折以義理,緝成一書”,⑦通過唐代歷史的成敗,闡發(fā)儒學的義理,便是此書的宗旨。故而對治道總結(jié),即是為新朝政治服務的需要,又是闡發(fā)義理的基礎。古代中國的國家治理,主要是君主與大臣之事,故其與國家的興衰治亂直接相關。治道包括了君道與臣道,天下要得到大治,就要為君者行君道,為臣者盡臣道。二者相比,君道尤重。范祖禹在論楊綰為相時說:“是以先王必正其心,修其身,而天下自治?!痹诜蹲嬗砜磥?,君道主要包括:正心修身、勤政節(jié)儉、施政以仁、虛懷納諫、薄賦輕徭等。君主是否心正身修,是以正心之理評析唐史的《唐鑒》尤為關注的。以此理論史,范祖禹與孫甫對唐太宗的評價就迥然異趣。孫甫對太宗推許備至,先稱之以“圣子”,后許以為明主,皆是就其功業(yè)事跡發(fā)論。而范祖禹則看到太宗正心修身上的缺失,開篇即明太宗其身不正,因為唐之開國君主其身不正,所以終唐一世,人君所為多不合義理,“起兵而誅其親者謂之定內(nèi)難,逼父而奪其位者謂之受內(nèi)禪。此其閨門無法,不足以正天下,亂之大者也!”此外,唐德宗性猜忌,唐文宗好權術,這在范祖禹看來都不是為君之道而無益于治道,“人君一不正其心,則無以正萬事。茍以術御下,是自行詐也,何以禁臣下之欺乎!”
在為君應行君道的同時,為臣子者也應盡臣道。臣子應當為君主盡忠,這是君為臣綱。但范祖禹發(fā)揚新儒學的義理,在強調(diào)君為臣綱的同時又明確指出臣子應當忠于君主但卻不能茍從于君主,君主有過當諫,有誤當正。范祖禹認為賢相“不惟以諫爭為己任,又引天下之賢者使之諫其君,此愛君之至者也?!雹?/p>
第二,在歷史哲學上,《唐鑒》全書在論述中貫穿了以天理代天命的新的歷史觀。隨著新儒學的發(fā)展,天命觀在宋代日益衰落,到范祖禹的時代,理學家們已經(jīng)高倡天理,并把天理建構(gòu)成為世間的絕對標準和最高原則。程頤就說過“為君盡君道,為臣盡臣道,過此則無理”的話,這個理就是天理,君臣行事都要符合天理,遵循天理。這一觀念在《唐鑒》中就成為范祖禹評論歷史的理論依據(jù),遵循天理,就會天下大治。反之,違背天理,就會天下大亂。范祖禹在唐玄宗開元盛世之日便斷定天下大亂不遠,其依據(jù)就在于天理滅則天下亂。
可見,《唐鑒》以史著的形式集中、系統(tǒng)地反映了理學家的政治、倫理思想,鮮明地體現(xiàn)了理學興起的時代特色和義理史學的論史特點,是宋代較為完整地領會理學主旨而撰寫的第一部義理史著。此書的完成,也標志著義理史學進入到了史學義理化階段,而這一突破性成就,是巴蜀史學首開其端的。《唐鑒》之后,以理入史的著作日多,其中不少還是理學家親自編撰而成。胡寅有《讀史管見》、朱熹有《通鑒綱目》、張栻有《經(jīng)世紀年》、呂祖謙有《大事記》等,都是義理史學的經(jīng)典之作。到南宋后期,有人將義理史學著作匯集成書,名為《讀史明辨》,此時以理論史,已成為士人讀史、論史的準繩。而在這眾多的義理史著中,范祖禹與朱熹、胡寅齊名。
注釋:
①《宋史》卷337《范鎮(zhèn)傳》.
②《宋史》卷337《范祖禹傳》.
③胡昭曦:《宋代蜀學研究》,第61頁.
④《攻媿集》卷66《答綦君更生論文書》.
⑤《河南程氏外書》卷12.
⑥參見蔡崇榜.〈唐鑒〉與宋代義理史學[J].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32輯;胡昭曦.宋代蜀學研究[M].259—262頁.
⑦范祖禹:《進唐鑒表》.
⑧《唐鑒》卷十七.
(作者簡介:何光英(1979—)女,四川蒲江人,四川省綿陽中學英才學校(初中部)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