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簡·愛 需要層次理論 童年生活
摘 要:《簡·愛》塑造了一位出身卑微、性格倔強、不屈服世俗壓力并積極進取的女性形象。本文嘗試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簡·愛的童年生活進行解讀,并對當前家庭教育提出建議。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由五個等級構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們對食物、空氣、水、性、睡眠的需要等,是維持個體生存和種系發(fā)展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優(yōu)先的,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安全需要表現(xiàn)為人們要求穩(wěn)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它是在生理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感到威脅和恐懼。
歸屬與愛的需要是在生理和安全需要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lián)系,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的需要,隸屬于某一群體并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它包括:(1)社交欲: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誼與忠誠的伙伴關系,希望得到互愛等。(2)歸屬感:希望有所歸屬,成為團體的一員,在個人有困難時能互相幫助;希望有熟識的友人能傾吐心里話,交流想法、意見,甚至發(fā)發(fā)牢騷。
尊重需要是指人都有一種獲得對自己穩(wěn)定的、牢固不變的、通常較高的評價的需要或欲望,即一種對于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尊重的需要滿足會導致一種自信,而這種需要一旦受挫折,人就會產生自卑、弱小以及無能的感覺。
自我實現(xiàn)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或潛能,并使之完善化,不斷增強自信,完善自己、感受自我,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
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fā)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fā)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滿足需要時不一定先從最低層次充分滿足才開始中層或高層需要,有時為了滿足高層次的需要而犧牲低層次的需要。
二、簡·愛的童年生活與需要層次理論
《簡·愛》塑造了一位出身卑微、性格倔強、不屈服世俗壓力并積極進取的女性形象。簡·愛以自己的人格尊嚴和強烈的女性獨立意識,為自己找到了立足于社會的一席之地,并獲得了自己的愛情。簡·愛的童年生活中的許多行為都可以從需要層次理論的視角得到解釋。
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需要是一個由低級向級高逐漸得以滿足的,層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強,出現(xiàn)越早。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在高層次需要充分出現(xiàn)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yōu)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
簡·愛出生不久父母雙亡,舅舅收養(yǎng)了她,但不久舅舅也亡故了。舅媽一家人一直視她為沉重的負擔,并極其討厭她。舅媽家是上等人家,簡·愛在這個環(huán)境中,生理需要還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作為低層次的安全需要遠遠不能得到滿足,此時,安全需要成為激勵簡愛行動的主要動力。為了獲得人身的安全,簡·愛忍受著表兄的打罵,舅媽的侮辱。
我聽慣了約翰·里德的辱罵,壓根兒沒想到回嘴,我一心只想著怎么忍受辱罵之后的必然會來的毆打。
長期缺乏安全需要,人會產生憤怒情緒,而憤怒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則會產生攻擊行為。在簡·愛的身上,表現(xiàn)為她對表哥約翰語言和行為的反擊。
你這殘酷惡毒的壞男孩!你像個殺人犯……你像個虐待奴隸的工頭……你就像羅馬暴君!
紅屋子是舅父曾經居住過的臥室,而且舅父是在這間臥室里斷氣,在這里停靈,他的棺材也是從這里由殯儀館的人抬出去的。里德太太把10歲的簡·愛關在與死亡相聯(lián)系的房屋里,這段經歷讓簡·愛體會到極大的不安全感,這使她對安全需要的缺失達到頂峰,為了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簡·愛向里德太太求饒。
求饒的結果依然是被關在紅屋子里。紅屋子的經歷使簡·愛意識到為了求得生存,唯一的途徑就是反抗,這也堅定了她要反抗到底的決心。正是童年安全需要的極度匱乏,奠定了簡·愛人格中反抗的根源特質。
精神分析學家霍妮說,兒童感到在一個潛在的充滿敵意的世界里,是孤立無助的。外界環(huán)境的各種不利因素會使小孩子產生不安全的感覺。小孩子被這些使他不安的狀況所擾,自己摸索生活的道路,尋找應付著帶有威懾性方法,自然會采取一些策略幫助自己克服孤獨和不安全感。久而久之,當這種策略成為其人格的一部分時,也就自然成了其對待焦慮、降低焦慮的一種防御機制。他無意識地形成了自己的策略,也發(fā)展了持久的性格傾向,這些傾向變成了他人格的一部分。蓋茨里德府的童年生活中,簡·愛的生理需要還是能得到滿足的,為了追求安全需要的滿足,簡·愛從最初的忍受、憤怒到反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那些欺負她的人進行還擊。
紅屋子經歷后,簡·愛病了,面對醫(yī)生勞埃德先生的關心,簡·愛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簡·愛的這種表現(xiàn),正是長期歸屬與愛的需要缺乏后的表現(xiàn),從這段心理描寫中,我們進一步感到簡·愛童年生活的凄苦、無助,也從一個側面感受到她對愛的渴求。
我感覺到有人在服侍我,把我扶起,讓我靠著他坐起來,比以往任何人扶著我坐起來時都更溫存體貼。我的頭不知枕在一個枕頭上還是一條胳臂上,舒服極了。
滿足需要時不一定先從最低層次充分滿足才開始中層或高層需要,有時個體為了滿足高層次的需要而犧牲低層次的需要。在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沒有完全滿足的情況下,簡·愛為了獲得尊重的需要采取反抗的行為也出現(xiàn)過。她與醫(yī)生勞埃德先生的對話反映了她對尊重需要的渴求。
“哦,簡·愛小姐你剛才在哭,能告訴我為了什么嗎?你哪兒疼么?”“不疼,先生?!?/p>
在簡愛看來,一個10歲的女孩子,不應該為別人不帶自己出去這樣的小事而哭泣,應該有獨立行動的能力,走路時不應該因為摔倒而哭泣。從這一段對話中,我們能看出簡·愛對自己能力的尊重和渴望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
當舅媽向勃洛克赫特先生說“特別要注意她愛騙人的壞毛病”后,簡·愛傷透了心。一股憤恨之情涌上了心頭。為了維護自尊,簡·愛開始反抗,用激烈的言詞為自己辯解。
越是高級的需要,對于維持純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其滿足也就越更長久地推遲,并且這種需要也就越容易永遠消失。人們對于安全的需要比對于尊重的需要更偏執(zhí)、更迫切。剝奪高級需要不像剝奪低級需要那樣引起如此瘋狂的抵御和過激反應。與食物、安全相比,尊重是一種非必要的奢侈品。尊重需要的缺乏相對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是較高級的需要,在簡·愛的童年生活中,因尊重需要缺乏而導致的反抗行為并不明顯,也不多見,這也進一步說明:對于幼小的兒童來說,滿足其低級需要對于其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尊重的需要滿足會導致一種自信,而這種需要受挫折,人就會產生自卑、弱小以及無能的感覺。
三、簡·愛童年生活對當前教育的啟示
心理學研究表明,早期生活在不良家庭條件中的兒童長大后,發(fā)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Fergusson等人的一項研究追蹤了一組生活在嚴重不良條件家庭中的兒童,這些兒童中大部分在青少年時表現(xiàn)出多種行為問題。
從《簡·愛》中,我們還是能讀出她的童年悲慘生活對其一生隱隱的影響。
這次紅屋子事件并沒帶來什么長期或者嚴重的生理上的疾病,只是使我的神經受到了一次震動,直到今天我還感到它的余波。我心理上的某些嚴重的創(chuàng)痛應該歸功于里德太太。
在經濟繁榮的今天,基本上每個中國家庭都能滿足子女的生理需要,但有些家長不能滿足孩子的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有些家庭因為孩子犯一點小錯誤或學習成績達不到家長的理想水平,而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更有甚者,會把年幼的孩子關進“紅屋子”,讓他們也經歷一下恐怖的場面,也許家長沒有意識到這種經歷對孩子深遠的影響。簡·愛在紅屋子中的心理描寫以及因驚嚇而昏死的經歷值得家長思考。
有的家長對孩子愛與歸屬的需要缺少關注,他們滿足孩子的吃穿,也給予孩子一個穩(wěn)定的家庭環(huán)境,但是不能理解孩子、關心孩子,不能在平等的氛圍中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當孩子愛與歸屬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有的孩子變得孤獨、內向、自閉;有的孩子早戀;有的孩子則通過網絡交友或網絡游戲尋找這種滿足。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沒有自我歸屬感,沒有人去愛他,他們也不懂得去愛別人,他們常常以過激的行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補償愛的缺失;而有的孩子則對自己周圍的一切感到冷漠甚至采取敵對的態(tài)度。簡·愛童年生活的一些反抗行為就是最好的見證。
自尊需要的滿足使人有自信,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有價值,有實力,有能力,有用處;而這種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能感。因此,家長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幫助他們消除自卑。
簡·愛的童年生活充滿了不幸,但幸運的是,這種挫折的經歷鍛煉了她反抗、勇于進取、善良的性格基調;童年缺少親愛、友情,使得她倍加珍惜在洛伍德寄宿學校與同學海倫·彭斯的友誼,與老師譚波爾之間的師生情,也更加珍惜與羅切斯特的愛情,在羅切斯特殘疾后毅然地回到了他的身邊。
作者簡介:王秋媛,碩士,白城師范學院外語系主任,副教授,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外國文學。
參考文獻:
[1]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和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8-70,72.
[2] 吳宏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及哲學底蘊[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6,(02):31-34.
[3] 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94.
[4] 繆小春.兒童早期經驗在心理發(fā)展中的作用[J].心理科學,2001,(03):12-17.
[5] [英]夏洛蒂·勃朗特.簡·愛[M].王曉衛(wèi)譯.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文中所引原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責任編輯: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