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記者 劉思源
正確看待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李捷研究員
● 本刊特約記者 劉思源
記者:李主任,您好!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他對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晚年也犯了重大錯誤,對此,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作出了科學的評價。但是,由于毛澤東晚年錯誤地發(fā)動了“文化大革命”,這場浩劫給人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因此自他逝世后,“非毛化”思潮時有泛起,當今在一些媒體特別網絡上仍能看到不少“非毛化”的觀點。當前這種“非毛化”思潮的主要表現有哪些?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捷:所謂“非毛化”思潮,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意把毛澤東在探索過程中犯的錯誤說成是“罪惡”。例如,把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重大決策錯誤所造成的嚴重困難,甚至出現了餓死人的情況,描述成草菅人命的故意所為。二是用西方的“權力斗爭”說來歪曲和圖解黨的歷史,把延安整風、高饒事件,乃至廬山會議錯批彭德懷、“文化大革命”造成劉少奇冤案等等,統(tǒng)統(tǒng)說成是毛澤東為了“個人權力”而搞的黨內斗爭。三是有意抹殺毛澤東領導下取得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就,把毛澤東領導下的新中國說得一團漆黑、一無是處。
在這種“非毛化”思潮的背后,實際上是近年來盛行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作祟。這股思潮打著“反思歷史”的旗號,專揀我們黨犯錯誤的歷史來大做文章。在他們的筆下,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的主題和主線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比歐洲中世紀還要黑暗的所謂“血淋淋的歷史”;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發(fā)生的歷史性巨變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段今不如昔、甚至還不如重作西方列強殖民地的所謂“倒退發(fā)展史”;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毛澤東作為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和人民領袖的形象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似乎比秦始皇還要殘暴的“封建專制暴君”。由此可見,他們所要虛無掉的正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與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希望。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得好:“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狈粗?,“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可謂涇渭分明。由此可知,“非毛化”絕不僅僅是個歷史問題。歷史觀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它所涉及的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根本問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根本問題。有什么樣的歷史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對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褒貶,直接影響到對當今所發(fā)生的相關人物、現象和事件的價值判斷。一定要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并對國民進行相關教育的極端重要性。
記者:與近年“非毛化”思潮相關的還有一個問題,即如何看待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貢獻問題。自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來,由于報告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闡述中沒有包含毛澤東思想,據此,有人認為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沒有任何貢獻;也有人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始于毛,成于鄧”。那么,目前所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是怎樣界定的?
李捷:要說特色,最大的特色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中國自己的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具體說來,在世界現代化的道路上,曾經有過若干種嘗試。一種是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有過巨大的成功,后來以失敗告終;一種是西方英美式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造就了物質的與科技的繁榮,卻也帶來了精神的與人文的危機;還有一種是以民主社會主義為標榜的高福利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盡管曾營造出田園牧歌式的“人間仙境”,可當前也陷入風光不再的困境。就當前和今后一個長時期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題,始終是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但是,我們既沒有走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老路,也沒有走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死路,而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
通過這條新路,我們黨創(chuàng)造性地把許多人(無論是從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觀點看,還是從西方資本主義的觀點看)認為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東西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些看似互相矛盾、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在我們黨的理論與實踐中,卻變成了完全可以很好地結合的東西,收到了相得益彰之效。最典型的,莫過于“十個結合”。即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fā)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fā)展同保持社會穩(wěn)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边@其實就是發(fā)展中的辯證法,發(fā)展中的科學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最大亮點。
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是掌握了唯物辯證法精髓的思想大師。令人欣慰的是,我們黨的歷屆領導人善于把毛澤東的智慧和鄧小平的智慧巧妙地結合起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創(chuàng)造出了發(fā)展的奇跡、歷史的輝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妙,在這次化解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功實踐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示,最好的證明。
記者:那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究竟進行了哪些探索呢?
李捷:中國逐步探索走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從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的。那種認為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毫無貢獻,顯然有悖歷史事實。說起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起點,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1956年。其實在此之前,這種探索就已經開始了。其成果具體地體現在1954年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里,體現在通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所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里。例如,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憲法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薄爸腥A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不僅明確了共和國的性質,而且從根本制度上把有別于蘇聯(lián)蘇維埃大會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起來了。再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早在1949年制定的《共同綱領》規(guī)定:“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qū)、人民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國外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們所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就是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形式?!边@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就和新中國一起誕生,并在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延續(xù)下來,成為長期堅持的基本制度。還有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1954年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薄案魃贁得褡寰劬拥牡胤綄嵭袇^(qū)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边@就把有別于蘇聯(lián)聯(lián)邦制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從根本上確立起來。以上這些,都是同當時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各國相比獨具特色、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政治制度,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成果的制度結晶。
記者:我們過去常說的建國初期“照搬蘇聯(lián)經驗”具體指的是什么呢?
李捷:當時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主要是參照蘇聯(lián)的制度設計建立起來的。我們后來所說“受蘇聯(lián)模式的嚴重影響”,主要是指這方面的情況。即便如此,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確立起來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仍然含有某些自己的經驗、自己的創(chuàng)造。例如,在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上,工商企業(yè)除了國營的以外還有公私合營的,農業(yè)搞的是集體所有制性質的生產合作社,無論工商業(yè)還是農業(yè),都沒有搞蘇聯(lián)那樣單一的全民所有制;在國民經濟管理體制上,實行的是“大計劃、小自由”,而沒有像蘇聯(lián)那樣從上到下一概統(tǒng)得過死。
記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什么時候開始意識到蘇聯(lián)模式的弊端的?
李捷:1956年是中國共產黨引以為驕傲的一年。正是這一年,在毛澤東提出的“以蘇為鑒”的思想指引下,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兩項重要成果。其一,就是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發(fā)表的《論十大關系》;其二,就是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這兩項成果,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前者為后者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后者則對前者作了重要的補充和發(fā)揮。
記者:《論十大關系》為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作了哪些思想準備?
李捷:首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方針,即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個基本方針的指導下,又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的新方針?!墩撌箨P系》從受蘇聯(lián)影響最大的經濟建設破題,十大關系中有六項都是有關經濟問題的。在這篇講話中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方針:比如在重工業(yè)和輕工業(yè)、農業(yè)的關系上,重點發(fā)展重工業(yè),同時也要加大對輕工業(yè)和農業(yè)的投資比例;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上,要下決心降低國防費用的比例,多搞經濟建設;在中國和外國的關系上,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等等。
《論十大關系》還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新方針。比如,在黨和非黨的關系上,要堅持多黨合作,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在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上,社會的鎮(zhèn)反要少捉少殺,機關的肅反要一個不殺大部不捉;在是非關系上,要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這些思想,后來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里,又有新的闡發(fā)。
這樣,在中共八大召開之前,從建設指導思想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都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輪廓,為制定中共八大路線奠定了思想基礎。
記者:中共八大路線對《論十大關系》具體作了哪些重要的補充和發(fā)展呢?
李捷:中共八大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確地分析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明確了國內社會主要矛盾和黨的主要任務,既集中體現了《論十大關系》的探索成果,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明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
第二,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大會關于發(fā)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指出:“必須把各項計劃指標放在既積極而又穩(wěn)妥可靠的基礎上,既要充分估計到各種有利條件,反對那種看不到各種潛在力量、低估群眾社會主義積極性的右傾保守的偏向;又要充分估計到各種不利的因素和可能發(fā)生的困難,反對那種缺乏實際根據、不考慮可能條件、不注意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fā)展的急躁冒進的偏向?!?/p>
第三,著重提出執(zhí)政黨建設問題。鄧小平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里,深刻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后的新情況新變化,強調堅持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意義,提醒全黨不斷開展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強調堅持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提醒全黨加強集體領導、反對各種形式的個人突出和個人崇拜;強調堅持黨的團結和統(tǒng)一,提醒全黨反對各種破壞團結和統(tǒng)一的行為。
第四,對改革經濟管理體制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富有遠見的設想。在這些設想中,最值得提及的是陳云在題為《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高潮以后的新問題》的發(fā)言中提出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他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情況將是這樣:在工商業(yè)經營方面,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yè)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這種個體經營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至于生產計劃方面,全國工農業(yè)產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計劃生產的,但是同時有一部分產品是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自由生產的。計劃生產是工農業(yè)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是計劃生產的補充。因此,我國的市場,絕不會是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而是社會主義的統(tǒng)一市場。在社會主義的統(tǒng)一市場里,國家市場是它的主體,但是附有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這種自由市場,是在國家領導之下,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因此它是社會主義統(tǒng)一市場的組成部分?!?/p>
歷史證明,中共八大路線是正確的。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開始的撥亂反正,就指導思想來說,實際上就是恢復黨的八大正確路線,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正因為如此,1981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探索并未就此止步。1957年2月,毛澤東發(fā)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把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推向新的高度。這一新的突破,是從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認識開始的。
記者:《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行規(guī)律又取得了哪些新認識呢?
李捷:第一,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和矛盾學說,深入剖析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狀況,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fā)展史上創(chuàng)立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中,毛澤東第一個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不但普遍存在著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而且正是這些基本矛盾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fā)展。
第二,進一步創(chuàng)立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兩類矛盾的學說。毛澤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兩類社會矛盾,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分為勞動人民之間和被剝削階級同剝削階級之間兩種情況,前者是非對抗性的,后者除了對抗性的一面,還有非對抗性的一面。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內部矛盾,要正確區(qū)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對人民內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和自我教育的方法來解決。他還提出,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調動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因素。
第三,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指導,提出了在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方法。他還進一步提出了判斷人們的言論和行動的是非標準,即六條政治標準,并指出,在這六條政治標準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黨領導這兩條。
第四,闡明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針。其中包括:“有反必肅,有錯必糾”的方針,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勤儉建國方針,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多黨合作方針,等等。
此外,還提出并論述了中國工業(yè)化道路問題。在充分肯定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yè)為中心的同時,強調必須充分注意發(fā)展農業(yè)和輕工業(yè)。
記者:可惜,這種探索到1957年下半年就發(fā)生了變化。
李捷:是的。1957年下半年以后,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逐漸進入了曲折發(fā)展的時期。這期間,既犯了經濟上急于求成、急躁冒進的錯誤(如“大躍進”),又犯了政治上混淆兩類矛盾、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如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但是,痛定思過。在覺察、糾正和反思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積極探索并沒有就此止步,而且還在發(fā)展。如果說,前一段的探索成果主要是源于總結成功經驗的話,那末,后來的探索成果則是對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總結。
記者:為什么這樣說呢?
李捷: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澤東等從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中總結提出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想主要有:
第一,重新端正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想路線,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深入調查研究,實事求是?!按筌S進”搞亂了人們的思想,敗壞了黨的作風,唯意志論的瞎指揮和浮夸風盛行。三年嚴重困難,使全黨同志猛醒過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在1960年底至1961年初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大聲疾呼“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提出要使1961年成為實事求是年。在他的督促和帶領下,一時間在全黨形成了一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搞調查研究的風氣。在調查研究中,毛澤東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還知之不深,因此深感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必要。他指出:“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薄艾F在,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如果單有《實踐論》、《矛盾論》,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963年11月,毛澤東提出:“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边@是對真理標準問題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最經典的概括。
第二,從理論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需要劃分階段的問題,作出中國正處在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的重要論斷。超越階段,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產生的理論根源。第一次鄭州會議以后,逐步劃清了公社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明確了現在所處的階段仍然是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但是,社會主義社會要不要劃分階段,當前究竟處在社會主義的哪一個發(fā)展階段,對這兩個問題并沒有搞清楚。毛澤東在讀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里提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背醪酱_認中國處在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階段,這是認識上的一個重要收獲。
第三,提出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為社會主義服務。長期以來,包括蘇聯(lián)在內,對于社會主義社會還要不要商品生產、還能不能大力發(fā)展商品生產的問題,一直搞不清楚。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更是刮起了一股取消商品生產的風。針對這個問題,1958年11月毛澤東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明確指出:“現在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作為有用的工具,為社會主義服務?!彼岢觯智迳鐣髁x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區(qū)別,認識社會主義條件下利用商品生產的作用的重要性,要有計劃地大大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
第四,正式提出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并制定了兩步走戰(zhàn)略。毛澤東在讀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yè)現代化,農業(yè)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按照原來的估計,把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國家,大概需要五十年時間。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又作出一個新的估計:“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fā)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從五十年推遲到一百年,這不僅是時間上的調整,也是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調整,變得比較穩(wěn)妥,比較切合中國的實際。經過近十年的曲折探索和曲折反復,中國共產黨人才終于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和分兩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這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最高成果,也是建國以來現代化建設基本經驗的總結。
此外,在系統(tǒng)總結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領導全黨制定了各行各業(yè)的工作條例,初步形成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具體政策。
記者:如何評價毛澤東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歷史地位?
李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是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思想動力和智慧源泉。正如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指出:“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chuàng)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p>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同所有偉大的思想家一樣,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也具有時代的和歷史的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盡管提出了要探索自己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歷史任務,體現了理論創(chuàng)新上的高度自覺,但從經濟體制上說未能突破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制約,而那些具有中國特點的制度也因為不斷受到“左”的沖擊,或者未能繼續(xù)完善,或者未能很好堅持。其二,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傾向開始發(fā)展,中共八大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被根本動搖,最終使“以階級斗爭為綱”在黨的指導思想上占據了主導地位,導致了“文化大革命”。根本實現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發(fā)展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偉大歷史轉折,就歷史地落在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肩上,由此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也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 責任編輯:袁志平